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度近视眼穹顶样黄斑形成机制及其与近视性并发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昊(综述) 魏瑞华(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穹顶样黄斑(DSM)多表现为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区域内黄斑区向内隆起。依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检查结果,DSM被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圆型,但其形成机制仍存在争议。DSM最初被认为与低眼压及玻璃体黄斑牵拉等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 穹顶样黄斑(DSM)多表现为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区域内黄斑区向内隆起。依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检查结果,DSM被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圆型,但其形成机制仍存在争议。DSM最初被认为与低眼压及玻璃体黄斑牵拉等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DSM是为抵抗近视进展而形成的一种适应性保护机制。但最新研究表明,黄斑隆起可能是其周围区域进行性不对称的脉络膜及巩膜变薄所致,而不是黄斑中心区主动向内隆起的结果。高度近视眼DSM中常伴随多种近视性并发症,导致DSM患眼视力下降及视功能损伤,如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劈裂、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裂孔及Bruch膜缺损等。DSM与近视性并发症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且针对相关并发症仍无有效预防及治疗方法。本文对高度近视眼DSM形成机制及其与近视性并发症的关系进行总结,为探索高度近视的视觉预后及DSM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并发症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穹顶样黄斑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与眼底结构和微循环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昊(综述) 魏瑞华(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7-511,共5页
后巩膜葡萄肿(PS)指眼球后壁局部的异常膨出,是高度近视眼常见的病理性改变之一。PS常伴随着眼底微结构如巩膜、脉络膜、Bruch膜的改变。这些异常改变致使眼底微结构对眼轴扩张的抵抗力下降,或可造成相应区域组织结构的重塑,引发微血管... 后巩膜葡萄肿(PS)指眼球后壁局部的异常膨出,是高度近视眼常见的病理性改变之一。PS常伴随着眼底微结构如巩膜、脉络膜、Bruch膜的改变。这些异常改变致使眼底微结构对眼轴扩张的抵抗力下降,或可造成相应区域组织结构的重塑,引发微血管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后极部血流循环异常,而微循环的改变又可能继发眼底微结构的变化,严重影响患眼视力。国际上对PS的发病机制仍无明确定论,且尚无良好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本文对高度近视眼PS与眼底结构及微循环的相互关系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为探究PS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改善高度近视眼的视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后巩膜葡萄肿 眼底结构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