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路口混合放行下的干线红波带宽最小优化模型
1
作者 张鹏 吴照杰 +1 位作者 孙超 李文权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303,共11页
现有干道协调控制方法主要是追求更大绿波带宽,但是由此产生的附加红波带对协调控制效果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本文建立基于交叉口混合放行的干线红波带宽最小化优化模型。模型以干线直行路径及左转路径红波带宽占周期比值加... 现有干道协调控制方法主要是追求更大绿波带宽,但是由此产生的附加红波带对协调控制效果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本文建立基于交叉口混合放行的干线红波带宽最小化优化模型。模型以干线直行路径及左转路径红波带宽占周期比值加权之和最小为目标函数,采用NEMA(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双环相位和单独放行相位两种放行方式,并给出两种放行方式统一的内部相位差线性计算公式。任意交叉口均可指定放行方式,亦可自由选择。该模型采用整数线性规划方法,确保获得最优解。以苏州市松陵大道的5个连续交叉口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Multiband、Pband和All-direction优化方案,本文模型有效减少了干线直行和左转车辆平均延误时间与停车次数,取得较优的干线绿波协调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干线协调 整数线性规划 红波带 单独放行 NEMA双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中型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文权 邓安鑫 +2 位作者 郑炎 殷子娟 王白凡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3,共11页
为探索中型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以及不同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本文以中国某中型城市居民出行数据为例,综合考虑传统离散选择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精度和建模合理性上的优劣,以及机器学习模型超参数求解算法的特点和效率,... 为探索中型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以及不同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本文以中国某中型城市居民出行数据为例,综合考虑传统离散选择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精度和建模合理性上的优劣,以及机器学习模型超参数求解算法的特点和效率,引入变异程序,提出粒子群优化随机森林的中型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模型,采用预测准确率、出行方式比例预测绝对误差和期望模拟误差这3项性能指标,量化对比粒子群优化随机森林模型与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和多项Logit模型统计学上的预测性能差异,利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模型深入分析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出行属性及出行方式属性等相关因素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粒子群优化随机森林模型整体平均预测准确率最高,为0.856,出行方式比例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和期望模拟平均误差最低,分别为0.062和0.306,模型间指标差异在统计学检验下显著;距离对不同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最显著,步行和私家车出行对距离敏感性更高,不同距离下,两者选择概率变化超过35%;30岁以下群体不同出行方式选择概率差距大于其他年龄段;性别、是否拥有私家车或公交IC卡等因素显著改变公交车和私家车的选择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出行方式选择 机器学习模型 中型城市 粒子群优化 SHA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车队压缩的道路信号协调优化模型
3
作者 张鹏 王凯 +2 位作者 陈涛 孙超 李文权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4年第6期1023-1029,共7页
文中提出了“减速压缩”和“停车压缩”两种车队压缩形式;基于交通波理论分别推导出了协调车队停车次数、协调方向总延误与压缩时间的关系式,得到上下游交叉口间的理想相位差;以实际相位差距理想相位差最近为优化目标,建立了道路双向信... 文中提出了“减速压缩”和“停车压缩”两种车队压缩形式;基于交通波理论分别推导出了协调车队停车次数、协调方向总延误与压缩时间的关系式,得到上下游交叉口间的理想相位差;以实际相位差距理想相位差最近为优化目标,建立了道路双向信号协调优化模型.选取镇江市谷阳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VISSIM仿真平台对模型优化方案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与MULTBAND模型相比,该模型双向平均延误降低了16.7%,停车次数降低了2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控制 信号协调 车队压缩 车队离散 相位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车流变化的交叉口时段划分方法
4
作者 张鹏 陈涛 +1 位作者 孙超 李文权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4年第5期841-845,851,共6页
文中整理分析交叉口交通流数据,计算各时间序列最佳周期时长.确定周期变化阈值进行初步时段划分,并将小于最短周期时长的时段进行合并.考虑交通流的变化,计算各转向相位时长,确定变化阈值及划分条件,进行二次时段划分.选取苏州某交叉口... 文中整理分析交叉口交通流数据,计算各时间序列最佳周期时长.确定周期变化阈值进行初步时段划分,并将小于最短周期时长的时段进行合并.考虑交通流的变化,计算各转向相位时长,确定变化阈值及划分条件,进行二次时段划分.选取苏州某交叉口应用本文的时段划分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得的时段划分可以较好地刻画流量变化趋势,时段划分更加科学合理,交叉口全天车均延误降低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段划分 周期时长 转向流量 信号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高海拔隧道专用管路供氧技术研究
5
作者 李文权 宋子源 +4 位作者 罗刚 游鸿达 严荔 杨云生 张宇航 《施工技术(中英文)》 2025年第3期119-124,共6页
为提升高海拔隧道内的供氧效果,采用正交试验方法,通过Fluent软件构建数值计算模型,选取供氧管道位置、供氧管道至掌子面距离、氧气流出速度、风管位置、风管至掌子面距离、风流速度、掌子面温度作为影响因素,将氧气浓度峰值作为评价指... 为提升高海拔隧道内的供氧效果,采用正交试验方法,通过Fluent软件构建数值计算模型,选取供氧管道位置、供氧管道至掌子面距离、氧气流出速度、风管位置、风管至掌子面距离、风流速度、掌子面温度作为影响因素,将氧气浓度峰值作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风管至掌子面距离、氧气流出速度、风流速度、供氧管道至掌子面距离、供氧管道位置、风管位置、掌子面温度对隧道内氧气浓度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小;当供氧管道沿拱顶布设、供氧管道至掌子面距离为10m、氧气流出速度为6m/s、风管布设在右拱腰、风管至掌子面距离为10m、风流速度为8m/s、掌子面温度为40℃时,隧道内供氧效果最好,满足施工人员氧气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管路 供氧 正交试验 极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加速车道上车辆的汇入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文权 王炜 +1 位作者 李铁柱 李冬梅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2-255,共4页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入口匝道上车辆的汇入规律 ,利用摄像机和Autoscope 2 0 0 4图像处理系统在江苏、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广东等地对高速公路合流区加速车道上车辆的汇入特征数据进行了大量调查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基础上 ...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入口匝道上车辆的汇入规律 ,利用摄像机和Autoscope 2 0 0 4图像处理系统在江苏、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广东等地对高速公路合流区加速车道上车辆的汇入特征数据进行了大量调查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概率分析和微分法建立了匝道车辆的汇入概率模型和行驶距离分布概率模型 ,利用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 ,并举例说明模型在高速公路加速车道长度的设计、评价和分析方面的应用 .该模型揭示了匝道车辆汇入概率与合流区几何特征、交通特征的数学关系 ,不但解释了调查结果 ,而且对高速公路规划设计、控制管理等工程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加速车道 入口匝道 交通特征 通行能力 车辆 汇入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空车调配问题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文权 杜文 周贤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3-386,共4页
首先阐述了车站空车调配问题对编制车站日班工作计划的意义,通过利用卸后空车对配空车问题进行优化研究,给出配空车问题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 铁路 车站 车流组织 空车调配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信号交叉口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文权 王炜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07-110,共4页
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 ,通过利用概率论的方法 ,对以大车和小车 2种代表车型组成的混合车流进行分析 ,建立了无信号交叉口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 ,发展了无信号交叉口单一车流理想条件的通行能力理论 .
关键词 车头时距 可接受间隙 混合交通流 通行能力 模型 无信号交叉口 车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路侧标志设置问题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文权 王炜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4-169,共6页
为了提高多车道高速公路内侧车道行驶的小车驾驶员视认路侧交通标志的准确率,运用概率论方法讨论路侧交通标志设置问题.建立路侧标志被大车遮挡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并提出连续设置路侧交通标志的方法和步骤为:决定标志设置位置,计算遮挡... 为了提高多车道高速公路内侧车道行驶的小车驾驶员视认路侧交通标志的准确率,运用概率论方法讨论路侧交通标志设置问题.建立路侧标志被大车遮挡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并提出连续设置路侧交通标志的方法和步骤为:决定标志设置位置,计算遮挡矩形长度,计算遮挡概率,决定连续设置标志个数和交通标志间的最小间距.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设置路侧标志的增加,驾驶员不能读取标志信息的概率呈指数下降.建立连续设置路侧标志的模型和方法简便,方案可行,可以解决多车道高速公路路侧标志的合理设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通行能力 交通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喷涂Ti-Ta-金刚石复合涂层的组织和耐腐蚀性能研究
10
作者 张靖 周红霞 李文权 《材料保护》 2025年第2期31-41,共11页
为提高冷喷涂钛涂层的耐腐蚀性,采用球磨法制备出Ta质量分数为0、5%、10%和15%的Ti-Ta-10%金刚石复合粉末。通过冷喷涂技术在Ti6Al4V(TC4)基体上沉积复合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金相显微镜(OM)、显微硬度和电... 为提高冷喷涂钛涂层的耐腐蚀性,采用球磨法制备出Ta质量分数为0、5%、10%和15%的Ti-Ta-10%金刚石复合粉末。通过冷喷涂技术在Ti6Al4V(TC4)基体上沉积复合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金相显微镜(OM)、显微硬度和电化学工作站对冷喷涂Ti-Ta-10%金刚石复合涂层的组织形貌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粉末中金刚石对球形Ti颗粒形成较好包覆,Ta颗粒弥散分布在涂层中,复合涂层较为致密,孔隙率较低,在球磨和喷涂过程中粉末未发生相变。电化学分析表明:Ta的加入能够使Ti-Ta-金刚石复合涂层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增强,且当Ta含量为10%时,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喷涂 钛基复合涂层 金刚石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顶板走向钻孔瓦斯抽放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文权 《煤炭技术》 CAS 2006年第6期76-78,共3页
依据工作面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层形成的“O”型圈,通过在采煤工作面顶板中合理布置走向钻孔和开掘高抽巷,配合老塘埋管,对采空区瓦斯进行联合抽放,成功解决了高瓦斯工作面风排瓦斯能力不足和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的问题,保障了煤矿安全... 依据工作面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层形成的“O”型圈,通过在采煤工作面顶板中合理布置走向钻孔和开掘高抽巷,配合老塘埋管,对采空区瓦斯进行联合抽放,成功解决了高瓦斯工作面风排瓦斯能力不足和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的问题,保障了煤矿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型圈 走向钻孔 高抽巷 瓦斯抽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霉素致儿童轻躁狂1例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文权 杨霞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1-21,共1页
患者男,3岁。因咳嗽、低烧、无胃口和全身无力3d就诊。患儿精神正常,对地点、时间和人的定向良好。查体:T37·8℃,P87/min,R16/min,BP105/60mmHg。听诊闻及肺底部有碎裂音,未行胸部X线检查和痰培养试验,初步诊断为肺炎... 患者男,3岁。因咳嗽、低烧、无胃口和全身无力3d就诊。患儿精神正常,对地点、时间和人的定向良好。查体:T37·8℃,P87/min,R16/min,BP105/60mmHg。听诊闻及肺底部有碎裂音,未行胸部X线检查和痰培养试验,初步诊断为肺炎。给予克拉霉素7.5mg/kg口服,20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霉素 轻躁狂 儿童 胸部X线检查 全身无力 培养试验 初步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输问题原设-对偶算法的一个改进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文权 杜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43-549,共7页
本文对运输问题的原设-对偶算法运用推拉流思想进行改进,得到一个拟多项式时间算法。该算法使用的数据结构简单,运行时间界为O(U_n(m+n) ̄3),其中m为产地数目,n为销地数口,U表示整体待运量。
关键词 动力问题 最大流 原设-对偶算法 运输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采高综采支架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文权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53,共3页
针对大采高综采支架的稳定性问题,探讨了大采高支架倾倒的影响因素,并对顶板冒空条件下和移架过程中的高架倾倒进行了重点分析,给出了相应的控制条件,通过实例说明了大采高支架倾倒控制措施,对煤矿大采高工作面控制支架倾倒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采高 综采支架 稳定性 控制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喷射高效油水分离器的研制与应用
15
作者 李文权 张涛 +1 位作者 黄凤华 刘凯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6-67,100,共3页
针对目前喷射式浮选机处理范围较窄、4个喷射器安装在浮选罐下部维护检修不便等问题,在原有喷射式浮选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改进,研制出螺旋喷射高效油水分离器。该分离器具有处理效率高,除油范围宽,维护方便等优点,主要由罐体、螺旋分... 针对目前喷射式浮选机处理范围较窄、4个喷射器安装在浮选罐下部维护检修不便等问题,在原有喷射式浮选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改进,研制出螺旋喷射高效油水分离器。该分离器具有处理效率高,除油范围宽,维护方便等优点,主要由罐体、螺旋分离器、聚结构件、分流板、循环水管汇、排污管汇、循环泵及配电柜等组成。现场应用表明,处理后的污水含油质量浓度低于30mg/L,出口悬浮物质量浓度在60mg/L左右,收到了预期的分离效果,满足油田污水预处理的要求,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分离器 喷射式浮选机 油水分离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交通事故分析及预防对策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文权 《道路交通与安全》 2005年第5期22-24,40,共4页
根据老年人意外伤害的已有数据,阐述了交通事故为老年人意外伤害的主要形式,提出研究老年人交通事故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其出行活动规律,总结老年人交通事故特征规律及其原因。针对老年人交通事故规律,提出预... 根据老年人意外伤害的已有数据,阐述了交通事故为老年人意外伤害的主要形式,提出研究老年人交通事故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其出行活动规律,总结老年人交通事故特征规律及其原因。针对老年人交通事故规律,提出预防老年人交通事故的对策措施。研究成果对降低交通事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心理 生理 交通事故 预防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顶板走向钻孔(巷道)瓦斯抽放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文权 《煤》 2006年第4期17-19,共3页
依据工作面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层形成的“O”型圈,通过在采煤工作面顶板中合理布置走向钻孔和开掘高抽巷,配合采空区埋管,对采空区瓦斯进行联合抽放,成功解决了高瓦斯工作面风排瓦斯能力不足和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的问题,保障了煤矿安... 依据工作面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层形成的“O”型圈,通过在采煤工作面顶板中合理布置走向钻孔和开掘高抽巷,配合采空区埋管,对采空区瓦斯进行联合抽放,成功解决了高瓦斯工作面风排瓦斯能力不足和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的问题,保障了煤矿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型圈 走向钻孔 高抽巷 瓦斯抽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线路式公交的两阶段车辆调度模型 被引量:35
18
作者 邱丰 李文权 沈金星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78-1084,共7页
针对可变线路式公交设计了一种可同时处理预约需求和实时需求的两阶段车辆调度模型.第1阶段模型以预约需求为服务对象,建立了以乘客出行成本和车辆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路径优化模型,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车辆初始行驶... 针对可变线路式公交设计了一种可同时处理预约需求和实时需求的两阶段车辆调度模型.第1阶段模型以预约需求为服务对象,建立了以乘客出行成本和车辆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路径优化模型,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车辆初始行驶路径方案.第2阶段模型以实时需求为服务目标,在原定行驶路径方案上利用启发式插入算法将4类乘客排入车辆行车计划中.基于实例的仿真试验验证了两阶段车辆调度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通过提高乘客预约出行比例的方式可提升系统性能,本例中当乘客需求量达到25人/h、预约出行比例达到70%时,系统整体性能相较于纯动态需求条件下提升近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可变线路式公交 车辆路径问题 启发式插入算法 仿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10区块气层识别技术及勘探开发潜力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文权 王瑞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6期39-40,46,共3页
在苏10区块气藏构造、储层等地质特征综合研究基础上,针对区块气藏特征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和含气指数等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确定了该块气藏评价标准,并在苏10块地质特征和气藏评价基础上进行了勘... 在苏10区块气藏构造、储层等地质特征综合研究基础上,针对区块气藏特征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和含气指数等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确定了该块气藏评价标准,并在苏10块地质特征和气藏评价基础上进行了勘探开发潜力分析,对区块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气层识别技术 勘探开发潜力 苏1O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高架路下匝道地面联接段最小长度模型 被引量:11
20
作者 肖忠斌 王炜 +1 位作者 李文权 张旭旻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71-1076,共6页
为了提高下匝道地面联结段的系统通行能力,提出了一种计算联结段长度的方法.给出了地面联结段的基本定义及假设,分析了地面联结段构造特性及交通流特性.采用临界安全间隙理论、概率论及运动学方法,综合考虑车辆驶离匝道后汇入地面道路... 为了提高下匝道地面联结段的系统通行能力,提出了一种计算联结段长度的方法.给出了地面联结段的基本定义及假设,分析了地面联结段构造特性及交通流特性.采用临界安全间隙理论、概率论及运动学方法,综合考虑车辆驶离匝道后汇入地面道路、完成交织运行和顺利驶入下游交叉口左转车道的运行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下匝道地面联结段的最小长度模型.对于新建道路,根据模型计算可确定联结段的最小长度;对于现有道路,将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可分析地面联结段产生拥堵原因,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最后结合实测调查数据,通过与CORSIM仿真模型的输出值进行比较,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长度 高架道路 下匝道 临界安全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