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生及其他植物中木犀草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后苗 雷永 +5 位作者 晏立英 万丽云 程珂 前波 李振动 廖伯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3-393,共11页
花生壳中木犀草素含量较高,是木犀草素的理想来源之一,开发利用花生壳中的木犀草素,可以提高花生的综合利用价值。本文阐述了木犀草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并简述了木犀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人工合成方法,... 花生壳中木犀草素含量较高,是木犀草素的理想来源之一,开发利用花生壳中的木犀草素,可以提高花生的综合利用价值。本文阐述了木犀草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并简述了木犀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人工合成方法,为进一步开展花生及其他植物木犀草素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木犀草素 生物活性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主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新平 徐志军 +10 位作者 蔡岩 郭建斌 黄莉 任小平 李振动 陈伟刚 罗怀勇 周小静 陈玉宁 吴明煜 姜慧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5-422,共8页
本研究以远杂9102×徐州68-4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的188个家系为材料,连续3年种植后检测其含油量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该RIL群体的含油量及脂肪酸变异丰富,从中获得了含油量稳定高于高值亲本的后代材料1份,油酸含量... 本研究以远杂9102×徐州68-4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的188个家系为材料,连续3年种植后检测其含油量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该RIL群体的含油量及脂肪酸变异丰富,从中获得了含油量稳定高于高值亲本的后代材料1份,油酸含量稳定高于高值亲本的材料23份。RIL群体的含油量、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以及油酸/亚油酸比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849、0.761、0.874和0.887,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主要受基因型控制。利用前期构建的SSR遗传连锁图,结合3年主要品质性状鉴定数据,共检测到82个相关QTL,分布在11个连锁群上,其中与含油量、油酸、亚油酸和油酸/亚油酸比(油亚比)相关的QTL分别为15、21、21和25个,贡献率大于10%的主效QTL有23个,2年能重复检测到QTL有8个,3年重复检测到的有4个。其中,本研究新鉴定出的主效QTL有7个,重复性好的有5个,尤其是LG2上区间GM2839-GNB159,3年均定位到与油酸和油亚比相关的QTL,2年定位到与亚油酸相关的QTL,贡献率为5.80%-28.14%,该区间只有1.63c M。这些QTL的获得对于花生品质性状改良中亲本选配、后代标记辅助选择以及QTL精细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种花生 含油量 油酸 亚油酸 油酸亚油酸比值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山地经果林园区套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7
3
作者 朱星陶 陈佳琴 +3 位作者 谭春燕 杨春杰 李振动 陈东亮 《大豆科技》 2017年第3期33-38,共6页
通过在贵州省山地不同类型的经果林内套种大豆试验与示范,总结出贵州山地在发展经果林园区的同时套种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适宜播期、田间配置与合理密度、施肥及管理等措施。实践证明:经果林园区内套种大豆每亩可以增收48... 通过在贵州省山地不同类型的经果林内套种大豆试验与示范,总结出贵州山地在发展经果林园区的同时套种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适宜播期、田间配置与合理密度、施肥及管理等措施。实践证明:经果林园区内套种大豆每亩可以增收480~960元,种植鲜食大豆,每亩收益可达3 000元以上,还可以减少经果林园区的管理成本,是一项节本、增效、生态友好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果林 套种大豆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串联补偿控保系统工程应用分析
4
作者 宋巍 顾颖 +7 位作者 李振动 王翀 于文博 柏峰 代君 臧斌 赵伟 杨凡 《电子技术应用》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333-337,343,共6页
根据500kV超高压Nokian串联补偿控制与保护系统改造方案和工程应用,对控保系统关键回路和系统配置进行研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方案合理性和可实施性.扼要分析串补系统火花间隙触发装置和平台供能回路的工作原理,指出两级火花间隙触发通... 根据500kV超高压Nokian串联补偿控制与保护系统改造方案和工程应用,对控保系统关键回路和系统配置进行研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方案合理性和可实施性.扼要分析串补系统火花间隙触发装置和平台供能回路的工作原理,指出两级火花间隙触发通讯规约和平台装置取能回路的逻辑及缺陷,结合装置运行环境和抗干扰措施对关键环节进行改进和革新,保证数据通讯同时满足装置自身的供能要求.探讨测量系统CT采集方式,研究电子式光互感器在串补采集系统中的应用,在原平台基础上加装CT以满足更高功能的保护配置要求,采用IEC61850规约对全站监控系统进行改造.搭建和现场实际运行方式、设备参数、触发回路以及保护装置一致的等值仿真模型,模拟故障态下串补控保系统的保护逻辑和动作行为,并基于RTDS测试结果提出合理的工程应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补偿 控保系统 火花间隙 取能回路 电磁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