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长期间接影响——基于汶川地震灾区县级数据的合成控制法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宋妍 李振冉 张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7-126,共10页
国内关于自然灾害长期间接影响的研究较少,理清自然灾害的长期间接损失及其成因具有重要现实价值与深刻政策含义。基于1994—2016年四川省181个县的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分别研究汶川地震对10个极重灾区经济产生的长期间接影响。研究结... 国内关于自然灾害长期间接影响的研究较少,理清自然灾害的长期间接损失及其成因具有重要现实价值与深刻政策含义。基于1994—2016年四川省181个县的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分别研究汶川地震对10个极重灾区经济产生的长期间接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对灾区经济造成的长期间接影响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复兴”型灾区,包括茂县和彭州市,表现为2016年人均GDP恢复到了其反事实水平;第二种是“复旧型”灾区,包括汶川县、北川县等8个极重灾区,表现为2016年人均GDP未恢复到其反事实水平。2008—2011年,所有极重灾区经济恢复情况都比较好,2011年之后,“复兴”型灾区继续保持较好的经济恢复效果,但“复旧”型灾区经济恢复效果开始走下坡路,并可能形成“贫困陷阱”。在此基础上,结合罗默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分析汶川地震对经济长期间接影响异质性的原因,发现灾区经济恢复效果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2008—2011年经济恢复情况较好的原因是国家和当地政府进行灾后重建所拉动,2011年后“复旧”型灾区经济恢复变差的原因之一是灾区在重建过程中负债沉重,导致后期投资不足,且拥有较好的就业率和人力资本的灾区经济恢复会更好。由此,政府在制定灾后救援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减少初期灾害损失,还应考虑减少长期经济损失;灾区政府应当合理安排援建资金,将援建转变成一种机遇,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汶川地震 长期间接影响 合成控制法 灾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性视角下促进绿色产品消费的补贴与征税政策比较 被引量:18
2
作者 宋妍 李振冉 张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9-65,共7页
引导消费者增加绿色产品消费的经济政策研究较少关注不同政策工具的实施条件和效果比较。通过限定政策实施对象为消费者群体,引入消费者偏好和收入维度的异质性,考察补贴和征税两类经济政策工具是否有助于实现政府政策目标;进而在更吻... 引导消费者增加绿色产品消费的经济政策研究较少关注不同政策工具的实施条件和效果比较。通过限定政策实施对象为消费者群体,引入消费者偏好和收入维度的异质性,考察补贴和征税两类经济政策工具是否有助于实现政府政策目标;进而在更吻合现实的过半数规则场景下,讨论这两类政策工具的实施条件与效果。研究结论表明:补贴和征税两类政策工具都可以推动绿色产品消费达到最优水平,从而最大化总的社会福利;但高收入群体倾向于政府对绿色产品提供补贴,低收入群体倾向于政府对高耗能产品征收税费。在高耗能产品消费者占多数比例的状况下,政府对绿色产品的补贴和高耗能产品的税收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异质性以及绿色产品社会收益的相对大小。当消费者收入差异较大时,针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和税收要比社会福利最优时高;当消费者收入差异较小时,针对高耗能产品的补贴和税收要比社会福利最优时低。与社会福利最优时的政策选择不同,过半数规则下,消费者普遍表现出更为宽松或更为严格的政策工具倾向。由于消费者收入异质性在政策工具倾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政策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补贴融资的资金来源、税收收入的分配方式,以及绿色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和相对价格等因素。继而,针对消费者不同政策倾向的具体条件差异,从完善经济政策,发挥政策调控有力导向作用、考虑产品特征,增强社会公众福利与获得感、改变消费观念,建立健全绿色消费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绿色产品可持续性消费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格补贴 征税 异质性 绿色产品消费 政策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FA-CKC模型评估中国碳排放效率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振冉 宋妍 +1 位作者 岳倩 张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55,共10页
当前,碳排放效率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构造前沿面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SFA-TFP)来刻画,但是该模型忽略了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的典型事实。针对这个问题,该研究基于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构造随机前沿分析模型(SFA-CKC),并借助该模... 当前,碳排放效率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构造前沿面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SFA-TFP)来刻画,但是该模型忽略了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的典型事实。针对这个问题,该研究基于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构造随机前沿分析模型(SFA-CKC),并借助该模型,使用中国30个省份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计算各省份的碳排放效率;进而分析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因素,指出SFA-CKC模型的优点。研究发现:SFA-CKC模型成功剔除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对碳排放效率评估的影响,得出的碳排放效率可以较好地衡量地区碳排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与侧重衡量投入产出转换效率的SFA-TPF模型对比,揭示了一些独特结果。具体来说,第一,与SFA-TPF模型计算的碳排放效率在省际间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不同,SFA-CKC模型的碳排放效率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表明部分省份虽然投入产出转换效率较低,但它们依然付出努力以实现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第二,SFA-CKC模型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效率在2000—2019年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各省份之间的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协调性在较高点集聚且差异性在逐渐缩小,严格的环境规制是促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第三,前沿CKC代表经济发展和碳排放之间的最优关系,位于CKC曲线的左下方,其拐点位于真实人均GDP 72 446元处,比CKC拐点早3 479元。该研究丰富了碳排放效率评估的方法体系,研究结果能够为实现碳达峰行动方案提供评判基础与理论依据,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A-CKC模型 SFA-TFP模型 碳排放效率 脱钩 可持续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