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灰黄青霉CF3对木薯促生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1
作者 臧文帅 谌昕伟 +6 位作者 卢东莹 杨琦 杨健飞 李慈云 李若彤 杨静 牛晓磊 《热带生物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4期504-511,共8页
植物根际促生菌可以显著促进植物生长,已有研究表明,灰黄青霉CF3能促进木薯生长。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灰黄青霉CF3促生作用的机理,采用菌剂接种的盆栽试验,通过木薯光合色素、光合速率、氮含量测定以及木薯氮转运和同化相关基因表达等指... 植物根际促生菌可以显著促进植物生长,已有研究表明,灰黄青霉CF3能促进木薯生长。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灰黄青霉CF3促生作用的机理,采用菌剂接种的盆栽试验,通过木薯光合色素、光合速率、氮含量测定以及木薯氮转运和同化相关基因表达等指标,从植物氮素吸收利用角度,深入阐释CF3促进木薯生长的机理。结果表明:接种CF3的木薯叶片相较对照组,其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浓度分别提高了44%、47%、38%和46%,同时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和蒸腾速率分别提高了55%、35%、43%和23%;其叶片氮含量提高了56%,其根氮含量分别提高了4.5%,土壤总含氮量没有显著差异;转录组结果表明,根中铵转运蛋白基因MeAMT2.5、硝态氮转运蛋白基因MeNPF6.5、硝酸盐还原基因MeNR、MeNiR及铵同化基因MeGS和MeGOGAT在接种CF3后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接种灰黄青霉CF3后,激活了木薯根和叶片中氮转运相关基因、硝酸盐还原基因、铵同化基因等的表达,从而提高了木薯根和叶片中氮含量,进而提高了叶绿素的含量,增强了光合作用,从而促进了木薯生长。本研究为进一步阐释灰黄青霉CF3对木薯的促生机理,并为灰黄青霉CF3的田间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黄青霉CF3 木薯 促生 氮转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份木豆萌发期耐盐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8
2
作者 盛伟 吴欣池 +6 位作者 梁浩 李慈云 马艳艳 张靖雪 丁西朋 李欣勇 刘国道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607-1617,共11页
对41份木豆(Cajanus cajan)种质资源进行萌发期耐盐性综合评价,测定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等10项指标,通过变异系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萌发期耐盐性综合评价。... 对41份木豆(Cajanus cajan)种质资源进行萌发期耐盐性综合评价,测定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等10项指标,通过变异系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萌发期耐盐性综合评价。同时,对筛选出的不同耐盐性木豆种质,测定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析盐胁迫下不同耐盐性木豆的生理响应机理的差异。结果表明:41份木豆种子萌发期耐盐性存在显著差异,筛选出相对根长、相对根冠比、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根系平均直径可作为木豆萌发期耐盐性评价指标。基于隶属函数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41份木豆种质资源划分成高耐盐型(1份)、耐盐型(10份)、中间型(23份)和盐敏感型(7份) 4个类别。不同耐盐性木豆在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表明,高耐盐型和耐盐型材料的细胞质膜透性和酶活能力优于盐敏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豆 种子萌发 盐胁迫 幼苗生长 生理响应 隶属函数法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白与补白——浅谈微型小说的教学
3
作者 李慈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年第16期36-37,共2页
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微型小说以逐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成为师生热烈讨论的话题.但是不少教师在微型小说教学中未能从微型小说的特点出发,仍沿用小说一般特点宽泛地进行教学,结果往往品咂不出微型小说的深味... 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微型小说以逐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成为师生热烈讨论的话题.但是不少教师在微型小说教学中未能从微型小说的特点出发,仍沿用小说一般特点宽泛地进行教学,结果往往品咂不出微型小说的深味,而使学生的审美阅读打了折扣.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试从微型小说的艺术特点、美学特点、创作原理,对微型小说教学方法做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小说教学 留白艺术 补白艺术 职业高中 语文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A-seq对一个水稻类病斑基因的初步定位
4
作者 卢东莹 陈杰 +2 位作者 李慈云 杨健飞 牛晓磊 《热带生物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5期707-717,共11页
类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s,LMM)在植物免疫和生长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BSA-seq(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技术对1个水稻类病斑基因进行初步定位。首先,从籼稻(Oryza sativa ssp.)品种‘黄华占... 类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s,LMM)在植物免疫和生长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BSA-seq(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技术对1个水稻类病斑基因进行初步定位。首先,从籼稻(Oryza sativa ssp.)品种‘黄华占’(‘HHZ’)经EMS诱变后的群体中筛选出1个出现类病斑症状的突变体LMM43,通过LMM43与野生型亲本杂交后得到的F_(2)代分离群体进行表型分析,确定类病斑性状的遗传模式。利用BSA-seq技术,对类病斑表型的个体和正常个体的DNA混合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关联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及插入缺失(insertion and deletion,InDel)的差异结合表现型分析,将目标基因初步定位在水稻第10号染色体的一段区间内,该区间长度约为1.37 Mb,包含199个基因,最终确定了5个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 抗病性 BSA-se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