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与预测加工理论
1
作者 李恒威 王菲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0,共8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在于,其起点不再是近代认识论纯粹观念性的主体及其感知经验或理性,而是现实生命及其实践活动。认识应从现实生命的物质实践出发,在再生产自身的过程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代认知科学的新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在于,其起点不再是近代认识论纯粹观念性的主体及其感知经验或理性,而是现实生命及其实践活动。认识应从现实生命的物质实践出发,在再生产自身的过程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代认知科学的新兴范式预测加工理论主张,生物体通过内部模型预测环境中的感知反馈,并通过感知与行动的循环最小化预测误差,从而实现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预测加工理论强调感知的行动导向以及感知与行动的统一性,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有关认识—实践循环和实践导向的观点非常契合。两者都强调主体在认识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认为认识不仅是被动的感知更是主动的建构,感知唯有通过与行动的循环才能实现生命的存续和安康。比较并揭示这两种理论在认识论上的共通性,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和时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认识—实践循环 预测加工 感知—行动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机智能与相对论式脑理论
2
作者 李恒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4,共11页
脑机接口技术正逐渐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一个核心领域。这一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脑机智能,其形态的演变包括人机接口、脑机整合和脑机智能三个阶段。这些演变将深刻改变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机器的关系。尼科莱利斯提出的相对论式脑理论揭... 脑机接口技术正逐渐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一个核心领域。这一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脑机智能,其形态的演变包括人机接口、脑机整合和脑机智能三个阶段。这些演变将深刻改变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机器的关系。尼科莱利斯提出的相对论式脑理论揭示了脑的工作原理,其核心特征挑战了传统图灵机模型。该理论基于神经元群生理学原理,将脑视为有机计算机,阐述了其与数字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机制、系统特性、演化起源和信息类型上的差异。“以脑为中心的宇宙论”是相对论式脑理论蕴含的认识论,与建构主义认识论一致,认为人类宇宙是物理宇宙与人脑相互作用建构的模型,强调人脑在知识形成中的关键作用,类似的主张还有霍金等人提出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以及兰札等人提出的“生物中心主义”。脑机智能与相对论式脑理论对理解脑机融合及人类认知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脑机智能 相对论式脑理论 建构主义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加工理论的历史演进
3
作者 武锐 李恒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7,176,177,共14页
预测加工理论,作为近年来在认知科学领域崛起的一种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心智研究范式,备受瞩目。许多认知科学领域的翘楚对其充满期待,认为它“有望为人类心智研究提供一个统一框架”。预测加工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哲学与自然科学两... 预测加工理论,作为近年来在认知科学领域崛起的一种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心智研究范式,备受瞩目。许多认知科学领域的翘楚对其充满期待,认为它“有望为人类心智研究提供一个统一框架”。预测加工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哲学与自然科学两大阶段。在哲学阶段,预测加工理论的历史渊源主要包括康德的先验哲学和亥姆霍兹的无意识推断;进入自然科学阶段后,预测加工理论在信息传输理论中的预测编码、贝叶斯脑、深度学习中的亥姆霍兹算法、视觉计算中的预测编码系统以及自由能原理等推动下逐渐发展完善。这一历史分析有助于廓清预测加工理论发展的关键阶段特征及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加工 预测编码 自由能原理 主动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技共生:人类世、技术圈与赛博格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昊晟 李恒威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6,共12页
“人类世”概念的提出,意在凸显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面貌的深刻影响已达到足以形成全新地质时代的程度。在此新兴地质纪元中,人类与技术之间呈现出双向影响的显著特征,这表明,我们再也无法将技术仅仅视为由人类发明以满足和实现人类意图... “人类世”概念的提出,意在凸显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面貌的深刻影响已达到足以形成全新地质时代的程度。在此新兴地质纪元中,人类与技术之间呈现出双向影响的显著特征,这表明,我们再也无法将技术仅仅视为由人类发明以满足和实现人类意图的应变量。相反,我们必须正视技术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深度反作用,并且认识到这种反作用不是人类可随意调控的。本文基于有效加速主义与减速主义的技术发展路线之争,借助普罗米修斯与埃庇米修斯之隐喻、“技术圈”概念以及生物界共生关系的类比,力图阐明人类与技术之间可能的共生形态。这些共生形态包括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寄生共生、偏害共生,其中,互利共生被视为人类与技术间理想的共生状态。本文进一步指出,赛博格作为人机融合的存在,为实现互利共生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最后,基于生物价值与智能在生命中的统一性,本文强调,作为智能延伸的技术,因其不具备自足性,故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技术圈 人技共生 赛博格 互利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类社会图景与人工智能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恒威 王昊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89,185,186,共12页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科技的冲击下,传统人本主义所秉持的人类本性稳定不可变异的观点被动摇了,“后人类”和“后人类社会”概念开始出现在各种技术文化思潮中。对于绝大多数后人类主义者而言,技术是引导人类走向后人类社会的关键...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科技的冲击下,传统人本主义所秉持的人类本性稳定不可变异的观点被动摇了,“后人类”和“后人类社会”概念开始出现在各种技术文化思潮中。对于绝大多数后人类主义者而言,技术是引导人类走向后人类社会的关键所在。从人类与技术反身互动的角度出发,可划分出三种不同的后人类社会图景,即工业4.0社会、赛博格社会和技术奇点社会,不同后人类社会图景所依凭的人类中心主义、超人类主义和技术奇点论等技术文化思潮以及人工智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诸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后人类社会 反身演化 赛博格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威胁论溯因——技术奇点理论和对它的驳斥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恒威 王昊晟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3-62,2,共11页
近些年来,史蒂芬·霍金、伊隆·马斯克、比尔·盖茨等科技意见领袖一再表达对人工智能威胁的担忧,许多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学者也多有附议。虽然以现有的路线是否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人工智能仍存在一些根本的理论问题尚未... 近些年来,史蒂芬·霍金、伊隆·马斯克、比尔·盖茨等科技意见领袖一再表达对人工智能威胁的担忧,许多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学者也多有附议。虽然以现有的路线是否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人工智能仍存在一些根本的理论问题尚未澄清,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一些智能程序或智能装置所展现出的炫目智力迫使人们不得不正视人有关工智能超越人类的论断和预言的可能性。2015年,在波多黎各召开的人工智能安全会议上,诸多专家预测与人类同等水平的智能体将会在2060年之前诞生;而2016年横空出世的AlphaGo更是将这种预测演变为社会对于超级智能的忧虑乃至恐惧。然而,本文认为:当前这种所谓超越乃至控制和奴役人类的"人工智能威胁论"是一种理据不充分的过度忧虑,因为支持这种观点的主要理论基础或前提——即加速回报定律和作为其结果的技术奇点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为此,本文探讨和分析了加速回报定律和作为其结果的技术奇点理论的来龙去脉,概括了驳斥该理论的若干视角,从而形了一条釜底抽薪的反驳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威胁论 加速回报定律 技术奇点 递归自我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创生:生命与认知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恒威 肖云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6,共12页
生命与心智(或认知)的二元论的分离关系是不合理的。从生命本性的角度来理解认知是认知科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进路。这个进路的一个核心哲学主张是生命-心智连续性论题。由马图拉纳和瓦雷拉提出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自创生理论为科学地确... 生命与心智(或认知)的二元论的分离关系是不合理的。从生命本性的角度来理解认知是认知科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进路。这个进路的一个核心哲学主张是生命-心智连续性论题。由马图拉纳和瓦雷拉提出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自创生理论为科学地确证这个连续性的哲学论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资源。自创生理论认为生命的根本特征是一个源于内部自我生产过程的自我维持。马图拉纳和瓦雷拉从生命的自创生角度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表征主义的认知理解,他们主张认知是生命维持其自创生组织完整性的行动或行为。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提出生命是认知的充分必要条件,生命与认知是同延的、等值的,因此可以看出他们认可生命-心智的强连续论题。然而,他们关于生命与认知同延的观点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围绕这个观点的争论不仅涉及实证研究进展,而且它还涉及人们对"定义"本身的理解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心智连续性论题 生命 自创生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主义泛心论:基本观念和问题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恒威 董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61,共11页
自然主义泛心论被构想为未来意识科学的可能的形而上学基础,认为自然自有其心智,心智是自然中的现实存在者的根本性质。称泛心论是"自然主义的",意味着在这个形而上学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对于宏观个体的心智能力,在存在论上必... 自然主义泛心论被构想为未来意识科学的可能的形而上学基础,认为自然自有其心智,心智是自然中的现实存在者的根本性质。称泛心论是"自然主义的",意味着在这个形而上学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对于宏观个体的心智能力,在存在论上必须基于微观现实存在者及其动力学关系作出一致和完整的解释,而不必诉诸超自然的要素。对泛心论者而言,尽管每一个微观现实单元皆具有心智,但是,不是每一个由微观现实单元构成的现实事物皆具有心智;确切地说,唯有那些由微观现实单元以"恰当的方式"构成的现实事物(即合成物)才能被合理地认为具有心智乃至意识,而至于那些仅仅由微观现实单元以聚集的方式集合而组成的任何层次的现实事物(即聚合物)则不能合理地说它们是有心智的。自然主义泛心论的整个思路是从体系内既定的现实存在者开始直到作为整体的心智现象,自下而上地确定适用体系内更受限的整分论构成原则。对于被泛心论者称作最难问题的"结合问题",我们把客体的构成问题转化为泛心论的主体的构成问题。通过对整分论构成原则的分析,我们实际上得到一个较微弱的结论——某一充分条件的实现必然使某一特定层次的合成物在其整体上显现出特定丰度的心智。除了意识形而上学的共时性进路,我们最后在第五节从历时性进路讨论了一个来自怀特海的结合问题解决方案——意识作为高级主体性形式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科学 自然主义泛心论 整分论 结合问题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生态绿屋面形式比较测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恒威 叶建军 魏道江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8-100,共3页
为了评定生态绿屋面的环境效益,提出生态绿屋面的形式分类比较方法,针对绿屋面生产、施工阶段全寿命周期评价(LCA)比较分析,尤其是栽培条件、规模形态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测试与评价。同时采用热流计对建筑屋面的传热系数进行了现场实... 为了评定生态绿屋面的环境效益,提出生态绿屋面的形式分类比较方法,针对绿屋面生产、施工阶段全寿命周期评价(LCA)比较分析,尤其是栽培条件、规模形态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测试与评价。同时采用热流计对建筑屋面的传热系数进行了现场实测与测量误差分析,得到比较结论。计算模型和实测数据结果对不同形式生态绿屋面设计应用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生态 绿屋面形式 测试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创生理论40年:回顾和思考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恒威 肖云龙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8-109,共12页
为了解释生命的本质,马图拉纳和瓦雷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自创生理论。该理论认为,生命系统是一个空间上有界的物理系统,系统的边界由一个半透性膜构成,而边界膜以及膜内系统结构的构成成分都是由作为该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反应网络... 为了解释生命的本质,马图拉纳和瓦雷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自创生理论。该理论认为,生命系统是一个空间上有界的物理系统,系统的边界由一个半透性膜构成,而边界膜以及膜内系统结构的构成成分都是由作为该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反应网络所生产和制造的。简言之,生命系统是自我生产和自我制造的系统。自创生理论提出后,关于自创生的计算建模和化学建模的研究也随之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家卢曼又提出了"社会自创生"的观念,试图将自创生理论从物理空间的生命系统扩展到非物理空间的社会系统。社会自创生的观念在学界引发了广泛争论,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作为生命个体层次之上的社会系统的存在形态和组织形式是怎样的?社会系统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自创生系统吗?还是"社会自创生"不过是一种隐喻意义上的说法?与一阶细胞、二阶多细胞有机体相比,该如何理解三阶社会系统的成分、边界和代谢?从分子、细胞到人再到社会系统,随着这些系统复杂性水平的增加,是否存在超出人类观察和理解的更高阶的系统,这样的系统是自创生的并且有生命吗?关于这些问题,学界目前主要持有三种观点:其一,社会系统在存在论上是自创生的;其二,社会系统是组织闭合的,但非自创生的;其三,社会系统在隐喻意义上是自创生的。围绕着这些问题,回顾了自创生理论过去40余年的主要进展,特别是聚焦社会自创生的主要争论,探讨了社会系统的存在形态和组织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创生 社会系统 社会自创生 组织闭合 层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意识与整合信息理论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恒威 蔡诗灵 阮泽楠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65,共15页
人工意识,即赋予机器以意识或制造出有意识人工系统,既是科学和技术问题,同时又深刻地关乎人类的未来。因此人工意识研究就必须要有来自科学的意识理论的参照、指引和支持。我们认为基于神经元群选择理论发展而来的整合信息理论为人工... 人工意识,即赋予机器以意识或制造出有意识人工系统,既是科学和技术问题,同时又深刻地关乎人类的未来。因此人工意识研究就必须要有来自科学的意识理论的参照、指引和支持。我们认为基于神经元群选择理论发展而来的整合信息理论为人工意识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回答。该理论强调主体之为主体的存在性的体验,并认为意识及体验的整合性是其与智能的功能性被区分开来的关键。体验是由某一"神经机构-动力学"整体的内在因果力所决定的。体验与其物理结构存在不可还原的核心同一性,而基于计算的智能缺乏这种内在因果力,因此不具有真正的有意识体验。基于对神经元群理论和整合信息理论的考察,我们认为赋予机器(图灵机)以体验在原则上不可实现;但可以根据意识的神经机制的知识制造有意识的人系统,即人工意识是原则上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意识 整合信息理论 意识 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意识科学的第一人称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恒威 徐怡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93,共10页
意识的认知首要性(或超越性)和实在性决定了意识的第一人称方法是全面理解意识本性所不可或缺的。但如何研究这个主观实在,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第一人称方法,这是当代意识科学面临的一个紧迫的方法论问题。鉴于意识的第一人... 意识的认知首要性(或超越性)和实在性决定了意识的第一人称方法是全面理解意识本性所不可或缺的。但如何研究这个主观实在,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第一人称方法,这是当代意识科学面临的一个紧迫的方法论问题。鉴于意识的第一人称方法论研究在最近20多年的发展状况,就此本文简明地回答或阐述如下问题或主题:(1)为什么需要意识的第一人称方法;(2)意识体验何以能自我呈现和自我报告;(3)第一人称方法的"客观性";(4)神经现象学;(5)第一人称方法的类型和操作程序;(6)对第一人称诸方法效度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科学 第一人称方法 认知的首要性 内省 现象学还原 佛教止观 神经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心智到文化:达马西奥的生命哲学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恒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78,共18页
达马西奥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认知神经科学家之一。在其广泛的心智研究中,一个贯穿始终的思想是:必须从生命及其演化角度来理解心智乃至文化现象。认为生命是一个自体平衡系统;自体平衡本身就蕴含了一种最基本的生物价值和目的;生命的自... 达马西奥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认知神经科学家之一。在其广泛的心智研究中,一个贯穿始终的思想是:必须从生命及其演化角度来理解心智乃至文化现象。认为生命是一个自体平衡系统;自体平衡本身就蕴含了一种最基本的生物价值和目的;生命的自体平衡分析是理解心智的生物学关键。相应于生命演化的层级,达马西奥将心智的演化分为四个层级:前心智(意象)的感觉-行动、心智(意象)、有意识的心智、反思的心智(慎思)。感受在达马西奥的科学世界中一直处于中心的地位。感受是神经系统对情绪所代表的机体状态进行的映射;所有的心智活动都有感受的方面,因为没有感受,心智活动就没有一个可归属的“我”;感受是智能的引领者和方向。达马西奥将自体平衡概念全面地引入到对社会文化的讨论中,他试图通过这个概念理解文化现象的生物学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自体平衡 心智 文化 社会文化自体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加工与康德心智理论——围绕当前争论的辨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恒威 康文煌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35,共11页
预测加工被认为是一种能统一解释所有心智现象的基本机制。预测加工理论认为,脑基于模型进行预测,知觉是脑内模型的自发性预测信号与外界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号相互作用建构的结果。霍威、克拉克、斯旺森等人认为,预测加工与康德的心智... 预测加工被认为是一种能统一解释所有心智现象的基本机制。预测加工理论认为,脑基于模型进行预测,知觉是脑内模型的自发性预测信号与外界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号相互作用建构的结果。霍威、克拉克、斯旺森等人认为,预测加工与康德的心智理论有很深的渊源,并且康德的心智理论以赫姆霍茨为中介预示了预测加工。但奥兰迪、本尼、扎哈维等人对这种观点有异议。例如,他们认为,预测加工的具身性和生态心理学的解读与康德鲜有关联。通过考察当前关于预测加工与康德的心智理论之关系的讨论和争论,我们尝试论述预测加工与康德关于心智工作原理上的关联和差别。尽管预测加工与康德思想存在跨越历史的呼应,但这还不足以表明预测加工是康德思想的直接历史后承,更不能得出“预测加工根源于康德”这种过强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加工 康德 模型 先验 预测 超越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抗性合作:检验当代意识理论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恒威 蔡诗灵 阮泽楠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5期166-183,199,共19页
当代意识理论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意识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形而上学理论、概念思辨理论、实验实证理论。不同意识理论所针对的意识内涵、神经机制以及预测存在分歧,因此如何检验和衡量当前诸多意识理论就被意识科学界提... 当代意识理论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意识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形而上学理论、概念思辨理论、实验实证理论。不同意识理论所针对的意识内涵、神经机制以及预测存在分歧,因此如何检验和衡量当前诸多意识理论就被意识科学界提上了日程。对抗性合作是科学共同体深化科学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由邓普顿世界慈善基金会资助的“加速意识研究”计划将这种方式引入意识理论的检验。该计划主要针对两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意识理论——整合信息理论和全局神经工作空间理论,并对它们开展对抗性合作检验。对抗性合作有利于对不同的意识理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打破意识理论之间的壁垒,并有望达到多元理论的一个新的综合,为此有必要提出关于检验意识理论应该关注的标准,以及一种“恰当的”意识理论应该遵循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理论 对抗性合作 加速意识研究计划 检验意识理论的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里贝特的有意识心智场(CMF)理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恒威 李恒熙 《哲学分析》 2013年第4期133-144,199,共12页
里贝特是人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实验研究领域的一个先驱性神经科学家。里贝特的意识研究关注的问题包括:(1)心—身问题;(2)无意识与意识中的计时;(3)自由意志和有意识意志的因果作用;(4)意识体验的统一性。里贝特为解决意识体验的统一性... 里贝特是人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实验研究领域的一个先驱性神经科学家。里贝特的意识研究关注的问题包括:(1)心—身问题;(2)无意识与意识中的计时;(3)自由意志和有意识意志的因果作用;(4)意识体验的统一性。里贝特为解决意识体验的统一性和因果作用构想了有意识的心智场(Conscious Mental Field,CMF),但CMF实验检验不可能获得肯定结果,因为在CMF的界定中存在一个先验矛盾。这个矛盾是科学物质论与二元论混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贝特 意识 有意识的心智场 自由意志 意识体验的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屋顶绿化的构造层次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恒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4期9406-9409,共4页
通过对常见平屋顶绿化构造层次进行分析研究。将过滤层、蓄排水层、阻根穿刺防水层采用集成式的方法综合为复合蓄排水毡层,起到维修容易、减少屋顶荷载等作用。并对坡屋顶绿化种植土滑移现象进行处理,提出坡屋面培植土网格固定的方法。... 通过对常见平屋顶绿化构造层次进行分析研究。将过滤层、蓄排水层、阻根穿刺防水层采用集成式的方法综合为复合蓄排水毡层,起到维修容易、减少屋顶荷载等作用。并对坡屋顶绿化种植土滑移现象进行处理,提出坡屋面培植土网格固定的方法。实际工程证明方法合理,效果明显,便于大范围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屋顶绿化 构造层次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研究的第一人称方法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恒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共1页
主持人语:唯识学的一个基本主张是——"唯识无境"。它表明了意识之于现象世界的超越性和首要性。意识的超越性使得意识成为一个独特的科学"对象"。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结构的认识方法——所谓"客观的"和&... 主持人语:唯识学的一个基本主张是——"唯识无境"。它表明了意识之于现象世界的超越性和首要性。意识的超越性使得意识成为一个独特的科学"对象"。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结构的认识方法——所谓"客观的"和"公共的"第三人称方法——面对意识这个"对象"是不充分的,因此系统地发展第一人称方法就成为当代意识科学的一项必备工作。意识科学的兴起既复苏了研究者对心理学内省和现象学方法的重新梳理和评价,也开启了与佛教等东方心学方法论体系的日益高涨的对话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学 意识科学 方法论体系 当代意识 意识研究 首要性 现象世界 二元对立 认识方法 现象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经验的感受性和涌现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恒威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1期94-100,共7页
查默斯区分了意识研究中的“难问题”和“易问题”。我们认为查默斯关于还原论不足以解决意识难问题的论证是合理的,但我们认为他提出的新的二元论是没有必要的。为了处理这个难问题,我们考虑了一个重要的区分(D):对存在的描述不能取代... 查默斯区分了意识研究中的“难问题”和“易问题”。我们认为查默斯关于还原论不足以解决意识难问题的论证是合理的,但我们认为他提出的新的二元论是没有必要的。为了处理这个难问题,我们考虑了一个重要的区分(D):对存在的描述不能取代存在本身;在这个区分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处理难问题的“意识涌现的现象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经验 感受性 涌现 现象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主体的本性--简述《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恒威 《哲学分析》 2010年第4期176-182,共7页
认知科学是传统哲学认识论的延续和扩展,是当代回应长期未解决的认识论问题所做的以经验实证为基础的努力。它不但关注各种心智现象和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语言、思想、想象、意识等,它也必须面对认知主体的本性问题,即认知主体... 认知科学是传统哲学认识论的延续和扩展,是当代回应长期未解决的认识论问题所做的以经验实证为基础的努力。它不但关注各种心智现象和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语言、思想、想象、意识等,它也必须面对认知主体的本性问题,即认知主体的存在和活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主体 认知科学 经验实证 心智 人类 本性 哲学认识论 认识论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