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利用水驱曲线延伸趋势推导存水率标准曲线的逻辑漏洞
- 1
-
-
作者
李彦录
王勇
-
机构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
出处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1年第6期22-23,共2页
-
文摘
存水率标准曲线是油藏在不同注采比开发情况下的一组存水率随采出程度的增加而变化的理论曲线,可利用其与实际曲线的对比进行注水开发效果的评价;目前利用油藏实际水驱曲线延伸趋势推导建立存水率标准曲线的方法应用较广,但是其中隐含了一个与油藏开发规律相矛盾的逻辑漏洞,致使该方法建立的标准曲线不标准。
-
关键词
存水率
标准曲线
-
Keywords
water storage rate
the standard curve
-
分类号
TE357.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
-
题名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裂缝特征
被引量:8
- 2
-
-
作者
沈万杰
苏惠
巩磊
李彦录
宋瑞荣
-
机构
中原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中国石油大学
-
出处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21,共3页
-
基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东濮凹陷三叠系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P08044)资助
-
文摘
东濮凹陷中生界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受岩性、岩层厚度、构造等因素的控制作用,储层中发育不同规模的裂缝系统,它们不仅提供了储集层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而且提供了油气的主要渗流通道。通过地表露头、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主要发育北北东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3组高角度构造裂缝,具有节理型裂缝和断层型裂缝2种类型,此外还有与层面近平行的成岩裂缝。在纵向上,该区以二马营组2砂组裂缝最发育,其次是二马营组3砂组和二马营组1砂组,而和尚沟组和刘家沟组裂缝的发育程度明显变差。在横向上,裂缝沿地垒构造高部位呈带状分布,其中"人"字形和"入"字形构造样式的裂缝发育最好。
-
关键词
裂缝
分布特征
砂岩储层
三叠系
东濮凹陷
-
Keywords
fractu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sandstone reservoirs, Triassic, Dongpu Depression
-
分类号
TE122.3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
-
题名靖安油田盘古梁东区长6_2裂缝产状研究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高月红
孔鹏
王辉
高芳
李彦录
-
机构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
出处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1年第3期43-46,共4页
-
文摘
探讨靖安油田盘古梁东区长6_2油藏裂缝产状,并结合油藏开发实际,提出了开发中合理避开裂缝、确定合理的超期注水量的早期开发政策。
-
关键词
裂缝
产状
早期开发政策
-
Keywords
fracture
in shape
early development policy
-
分类号
TE357.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
-
题名无因次注入-采出曲线法计算采收率方法改进
被引量:4
- 4
-
-
作者
杨龙
李彦录
刘磊
王改娥
-
机构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四采油厂
-
出处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6期747-749,共3页
-
文摘
无因次注入-采出曲线法适用于水驱稳定阶段预测油藏最终采收率。在实际应用中,与其他采收率预测方法相比,其误差普遍偏大,参考价值较低。为提高无因次注入-采出曲线法预测采收率的实用性,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据开发中后期注采平衡模型,当阶段产水量等于油藏废弃时的临界含水率乘以阶段注水量时,则确认水驱失效,重新推导了添加临界含水率限定条件的采收率求解过程。以X14油藏为例,演示了利用改进后的无因次注入-采出曲线法计算最终采收率的过程;在绥靖油田典型油藏中应用,预测结果的准确度相对改进前有了较大提高,验证了方法改进的可行性。
-
关键词
无因次注入-采出曲线法
改进
临界含水率
采收率
预测
废弃油藏
-
Keywords
dimensionless injection-production curve method
improvement
critical water cut
uhimate recovery
predication
abandoned reservoir
-
分类号
TE32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
-
题名白153区流动单元与高含水分布特征关系研究
- 5
-
-
作者
彭建
喇全亮
李彦录
-
机构
西安石油大学
长庆油田分公司
-
出处
《石化技术》
CAS
2017年第3期281-281,共1页
-
文摘
白153区目前单井产量较低,含水率较高,开发效果未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开展流动单元与高含水分布特征关系分析,结果显示I类、II类流动单元物性好,超前注水时间过长或注水量过大,都可能导致水驱前缘推进速度较快,造成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
-
关键词
流动单元
高含水
油井见效
-
分类号
TE357.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