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土的芬芳:论谢友鄞小说的诗化品质
1
作者 李张建 刘沙莎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1-156,共6页
在众多书写东北的作家中,谢友鄞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湖南人,他长期生活、工作在辽西,他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审视辽西文化和辽西人的生活与命运。同时,他又以极具现场感的内视角,聚焦辽西人生活的细枝末节,热情洋溢地呈现这片土地的人... 在众多书写东北的作家中,谢友鄞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湖南人,他长期生活、工作在辽西,他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审视辽西文化和辽西人的生活与命运。同时,他又以极具现场感的内视角,聚焦辽西人生活的细枝末节,热情洋溢地呈现这片土地的人文风貌及文化内核,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东北地域文化小说。不同于东北人写东北,谢友鄞的小说既富有南方的细腻,又兼具东北的粗粝,他的语言依托日常口语、乡村俚话,同时又浑然天成般充满精致与细腻感,使得小说饱含诗化的品格。他用一个作家独特的文学想象构建了“边地”的美学世界,在一众作家中脱颖而出,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友鄞 辽西 诗化品质 东北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形象模式的建构与内在情感的挖掘——由李铁小说《锦绣》说开
2
作者 李张建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135,共5页
众所周知,文学是关于人的文学,更确切地说文学应该是关于生命的文学。而这生命不仅仅体现在文学的创作主体上,更直接体现在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上。可以说,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人的生命的存在。当然,这与作家自身对生命意识... 众所周知,文学是关于人的文学,更确切地说文学应该是关于生命的文学。而这生命不仅仅体现在文学的创作主体上,更直接体现在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上。可以说,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人的生命的存在。当然,这与作家自身对生命意识的理解与表达有关。无论是人的行动层面还是内在的精神层面,作者将现实中的人映射于文本之中,因此,文学创作成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艺术展现,深入描写人物的生命意识与价值追求成为作家创作的焦点,人物形象的建构无疑成为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文学 文学作品 人的生命 内在情感 生命意识 人物形象 创作主体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凝思·地域美学·现实批判——论周建新的东北乡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张建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3,共5页
周建新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可以说,他的小说创作几乎与新时期以来的东北地域文学发展是同步的。纵观他的小说,无论是对历史中个体人生的书写,还是对有关地域文化、民俗的呈现,或是对现实的关注,无一不聚焦在东北的辽... 周建新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可以说,他的小说创作几乎与新时期以来的东北地域文学发展是同步的。纵观他的小说,无论是对历史中个体人生的书写,还是对有关地域文化、民俗的呈现,或是对现实的关注,无一不聚焦在东北的辽西地区并以此为地域背景而展开。作为一位满族作家,周建新又以灵动的笔墨书写历史,在时代的辗转变迁中描绘出属于辽西大地的美学风格。作为周建新创作的原乡,辽西大地为他提供着不竭的写作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以来 个体人生 满族作家 现实批判 周建新 原乡 书写历史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市”“情”融汇交织的民族集体记忆——谈杨春风小说《辽河渡:1931—1945》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张建 刘德瑜 《艺术广角》 2021年第4期104-107,共4页
小说《辽河渡:1931—1945》[1]是作家杨春风历时7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小说文本的叙事时间跨度很大,作家巧妙地处理了小说的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或是压缩文本时间,或是以一点向外辐射,将14年的历史呈现出来。小说以地处辽河口的田庄台为文... 小说《辽河渡:1931—1945》[1]是作家杨春风历时7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小说文本的叙事时间跨度很大,作家巧妙地处理了小说的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或是压缩文本时间,或是以一点向外辐射,将14年的历史呈现出来。小说以地处辽河口的田庄台为文学地理空间,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者勾勒出田庄台田、张、庄、林四大家族以及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时间 生存状态 历史呈现 小说文本 地理空间 田庄台 四大家族 集体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英雄·战争--评杨大群长篇小说《鸭绿江传》
5
作者 李张建 王晓晨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6-10,共5页
东北作家杨大群的长篇小说《鸭绿江传》以质朴刚劲的文笔,书写了战火硝烟中的温柔光影。从女性镜像折射出乱世中的人性光芒;以英雄人物的叙事视角透视出战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性格;在战争摧残生命的伤感中,作品反思战争的无情与罪恶,传... 东北作家杨大群的长篇小说《鸭绿江传》以质朴刚劲的文笔,书写了战火硝烟中的温柔光影。从女性镜像折射出乱世中的人性光芒;以英雄人物的叙事视角透视出战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性格;在战争摧残生命的伤感中,作品反思战争的无情与罪恶,传达出对生命的尊重。从历史和文化的深处勾勒出中朝两国军民在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坚强不屈、刚毅强悍的精神,寄予着作者对战争与生命的深刻体悟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 英雄叙事 战争反思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性、地域性、生态性--由老藤小说《北地》说开
6
作者 李张建 孙亚楠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4,9,共5页
作家老藤站在人民的立场坚守着现实主义创作,其批判意识贯穿于作品始末。《北地》中,作家老藤以人民性的立场,在特定的文学地理空间中,通过展现种种复杂的关系来探寻人性之繁。同时,老藤在文本中为我们展现了其独特的东北地域文化与齐... 作家老藤站在人民的立场坚守着现实主义创作,其批判意识贯穿于作品始末。《北地》中,作家老藤以人民性的立场,在特定的文学地理空间中,通过展现种种复杂的关系来探寻人性之繁。同时,老藤在文本中为我们展现了其独特的东北地域文化与齐鲁地域文化,他对独特的东北乡的书写抱有无比的执着与热情,他还将齐鲁文化融入东北乡,为我们展示了他所理解、描绘的独特的东北这一文学地理空间;与此同时,作家老藤更是在审视历史,真实地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与乡、传统与现代冲突下的生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性 地域文化 生态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剑军旅小说的情感叙事
7
作者 李张建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8-21,共4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军旅题材小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军旅日常生活成为作家创作的又一焦点。辽宁作家曾剑的小说以军旅底层人物日常生活为背景,揭示了小说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内心的情感历程。特别是曾剑小说的情感叙事打破了传统军旅小说的叙... 随着时代的发展,军旅题材小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军旅日常生活成为作家创作的又一焦点。辽宁作家曾剑的小说以军旅底层人物日常生活为背景,揭示了小说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内心的情感历程。特别是曾剑小说的情感叙事打破了传统军旅小说的叙事模式,他以单一与多重的情感叙事、两极化情感叙事、显性与隐性情感叙事来深刻揭示了军队底层人物的复杂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剑 军旅小说 情感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悠悠之怀,希仰余光”——老藤“东北学”的诗性想象与建构
8
作者 耀鹏 李张建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3-18,共6页
《北地》《北障》《北爱》三部长篇小说是老藤诗性想象和建构“东北学”的经典之作,它们以“在地性”寻根的方式重新点燃了具有鲜活生命意识和文化哲思的美学之焰。《北地》是拓荒者魂兮归来的反思之书;《北障》彰显猎人时代走向终结的... 《北地》《北障》《北爱》三部长篇小说是老藤诗性想象和建构“东北学”的经典之作,它们以“在地性”寻根的方式重新点燃了具有鲜活生命意识和文化哲思的美学之焰。《北地》是拓荒者魂兮归来的反思之书;《北障》彰显猎人时代走向终结的悲戚;《北爱》则是理想主义者逆行的恢宏雅歌。“超稳定”的现实主义开辟出老藤小说无边广阔的道路,而隐秘盛开的浪漫主义又赋予老藤的东北世界万种风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学” 在地性 精神寻根 诗性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关注与批判——论徐向南小说《锈蚀花暖》
9
作者 林喦 李张建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3-17,共5页
作为网络作家的徐向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网络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创作转向。他的作品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内容积极向上,体现出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这也意味着网络作家的文学追求和精神追求在不断提高,徐向南的小说《锈蚀花暖》... 作为网络作家的徐向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网络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创作转向。他的作品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内容积极向上,体现出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这也意味着网络作家的文学追求和精神追求在不断提高,徐向南的小说《锈蚀花暖》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以当下的现实问题即老旧小区改造为背景,讲述了工厂大院里三代人的代际冲突与和解,展现出当代都市文化背景下辽宁人的风貌与状态。徐向南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更进一步探寻了“传承与变革”“欲望与理想”“社会与个人”等精神向度,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和探寻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以徐向南为代表的网络作家的这种对文化意识的自觉追求,无疑是网络文学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向南 《锈蚀花暖》 现实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内挖掘的力量和魅力——郑小驴小说的爱欲书写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学谦 李张建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95,共5页
在“80后”这个庞大的作家群体中,郑小驴是值得重视的。在文学世界中,个人性的魅力永远大于共同性的时尚。从文学气质上看,郑小驴与其说是“80后”作家,毋宁说是乡土作家。翻开他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80后”作家普... 在“80后”这个庞大的作家群体中,郑小驴是值得重视的。在文学世界中,个人性的魅力永远大于共同性的时尚。从文学气质上看,郑小驴与其说是“80后”作家,毋宁说是乡土作家。翻开他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80后”作家普遍具有的诸多元素,诸如摇滚、迪吧、网吧、校园暴力、青春冲动与叛逆等等几乎很少见到。他所热衷的是现实感、问题性和历史的凸凹起伏,以及其中的人的存在状态。在郑小驴的笔下,抗日、土改、反右、“文革”、计划生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80后” 书写 爱欲 力量 挖掘 作家群体 文学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