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1
作者 张辉 姜亚洲 +4 位作者 刘尊雷 严利平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0-689,共10页
为了解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态学特征,利用2016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东海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全球海洋环境数据集(GMED)和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系统(CMEMS)中提取... 为了解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态学特征,利用2016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东海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全球海洋环境数据集(GMED)和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系统(CMEMS)中提取的水深、温度、盐度、叶绿素a和溶解氧等环境变量,开展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季节性分布特征研究。利用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方法确定各环境因子在HSI模型中的权重,通过赋予环境变量权重的算术平均值算法和几何平均值算法构建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交叉验证的方法确定银鲳各季节最适的HSI模型。结果显示:春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水深(43.47%),最适范围为20~33 m;夏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叶绿素a(67.18%),最适范围为5.36~5.90 mg·m^(-3);秋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温度(33.96%),最适范围为21.16~23.81℃;冬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溶解氧(37.65%),最适范围为287.31~297.49 mmol·m^(-3)。在HSI模型的算法选择中,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发现,4个季节银鲳HSI模型均以赋予环境因子权重的算术平均值算法为最适。研究表明,HSI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各季节资源分布和栖息地生境特征,对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分布动态的掌握和预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南部 银鲳 栖息地 环境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满意度问卷评价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建生 王明航 +3 位作者 余学庆 李素云 王海峰 李亚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8-10,共3页
目的评价疗效满意度问卷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方法选取2008年1-10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55例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Cronbach’α、Guttman分半系数和重测信度评价问卷信度,... 目的评价疗效满意度问卷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方法选取2008年1-10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55例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Cronbach’α、Guttman分半系数和重测信度评价问卷信度,以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评价问卷效度,以治疗前后量表均分比较评价反应度,以应答率评价可行性。结果疗效满意度测评问卷在COPD稳定期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6、Guttman分半系数为0.758,工作生活能力、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治疗方便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05、0.645、0.788、0.793;问卷各领域与其所包含的条目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70~0.87之间,共提取3个公因子;各领域积分改善均为较大效应尺度变化;问卷有效应答率91.2%。结论疗效满意度问卷在COPD稳定期的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内容效度较好,结构效度一般,能较好地区分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效满意度问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 信度 效度 反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渔场鱼类组成和多样性 被引量:49
3
作者 李建生 李圣法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1期37-41,共5页
利用2000年在长江口渔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该渔场的鱼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鱼类73种,隶属于11目,40科,62属。季度出现频数F=1—4的鱼类种数分别为38、9、12、14种。所有出现种类的适温性以暖温性和暖水性... 利用2000年在长江口渔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该渔场的鱼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鱼类73种,隶属于11目,40科,62属。季度出现频数F=1—4的鱼类种数分别为38、9、12、14种。所有出现种类的适温性以暖温性和暖水性基本相当,在所出现的海洋性种类、河口性(低盐性)种类、河海洄游性种类三种生态类型中,以海洋性种类占绝对优势,河海洄游性种类相对较少。根据优势度曲线可以看出夏季优势种最突出,秋季优势种最不明显。通过相似性指数的分析表明,季节问的相似性以春季和冬季较为相似,夏季和秋季差异较大。各个季节的多样性指数D、H'、J以春季和冬季较接近,夏季和秋季相差较大,并且四个季节中以秋季较高。在4个季节的调查中,各站鱼类多样性指数相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渔场 鱼类 多样性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夏秋季小黄鱼数量分布及与浮游动物的关系 被引量:29
4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1 位作者 李惠玉 刘洋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1期31-37,共7页
对夏秋季黄海南部、东海北部海域的小黄鱼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秋季节,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主要出现在大沙、江外、吕四和沙外渔场,夏季最高生物量分布区出现在长江口和江外渔场交界处的3... 对夏秋季黄海南部、东海北部海域的小黄鱼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秋季节,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主要出现在大沙、江外、吕四和沙外渔场,夏季最高生物量分布区出现在长江口和江外渔场交界处的31°30′N、125°00′E海域,秋季最高生物量分布区出现在大沙和沙外渔场交界处的32°30′N、125°00′E海域。2个季节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主要以浮游甲壳动物、浮游幼体以及毛颚类动物为主。浮游动物有2个密集分布区:一个在近岸一侧123°00′E经度线附近,夏季呈南北方向分布,秋季呈西北-东南走向;另一个在32°00′N、125°00′E附近海域。从夏季到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有了较大的更替,优势种的范围更加扩大;夏季占绝对优势的中华哲水蚤到秋季已经不在优势种之列。夏秋季小黄鱼主要分布区与浮游动物的高密度分布区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夏季小黄鱼和其他浮游食性鱼类的强烈的摄食影响可能造成了秋季浮游动物丰度的急剧下降。小黄鱼主要分布区内饵料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可能对其食物选择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南部 东海北部 小黄鱼 浮游动物 数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区七星底灯鱼数量分布以及与温盐度的关系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建生 胡芬 +1 位作者 李圣法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本文利用从2000年12月列2001年9月一个周年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东海区七星底灯鱼的数量分布及其与温盐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区的七星底灯鱼可分为东海北部和浙江中南部近海2个群体。以东海北部群体较大,主要分布在30&... 本文利用从2000年12月列2001年9月一个周年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东海区七星底灯鱼的数量分布及其与温盐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区的七星底灯鱼可分为东海北部和浙江中南部近海2个群体。以东海北部群体较大,主要分布在30°N以北的海域;浙江中南部近海群体较小,且只有零星分布。七星底灯鱼在东海北部海域从沿岸到外海都有分布,但沿岸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30°30′~32°30′N、124°00′~126°30′E之间的海域;以冬春季竹分布面较广,夏秋季节的分布面较窄:东海北部群七星底灯鱼柄息海域的表层温度值变化较大,以春季最低,秋季最高;密集分布区的等温线变化范围在1~2℃左右。浙江中南部近海群的栖息水温变化较小,全年都在20℃以上。各季节浙江中南部近海群的适宜水温均高于东海北部群。各季节尔海北部群密集分布区的表层盐度在32.0~34.5之间,以冬春季的盐度值较高,夏秋季的盐度值较低;浙江中南部近海群的柄息海域表层盐度除冬季较高外,其余季节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七星底灯鱼 数量分布 表层温度 表层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中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繁殖力特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建生 胡芬 +1 位作者 严利平 张辉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5,共6页
利用2010–2012年春季在东海中部获得的日本鲭产卵群体样品的生物学及繁殖力测定数据,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指数GSI和繁殖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东海中部日本鲭产卵群体年龄结构由1–5龄组成,以2–4龄占优势。日本鲭的个体绝对... 利用2010–2012年春季在东海中部获得的日本鲭产卵群体样品的生物学及繁殖力测定数据,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指数GSI和繁殖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东海中部日本鲭产卵群体年龄结构由1–5龄组成,以2–4龄占优势。日本鲭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为24770–734684粒,平均为(145575±10067)粒;纯体重相对繁殖力为175–1404 grain/g,平均为(524±24)grain/g;叉长相对繁殖力为102–2070 grain/mm,平均为(483±29)grain/mm。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叉长组间的性腺指数GSI(F=2.34,P<0.05)、绝对繁殖力(F=8.57,P<0.01)和叉长相对繁殖力(F=5.59,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体重相对繁殖力差异不明显(F=2.03,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对繁殖力与体高、肝重关系密切。为了应对高强度的捕捞压力,日本鲭主要采用降低性成熟年龄,减小最小性成熟叉长和卵径、增加繁殖力等策略来维持种群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日本鲭 产卵群体 性腺指数 繁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夏秋季东海区北部沙海蜇资源状况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1 位作者 程家骅 李惠玉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4-449,共6页
根据2008年夏秋季在东海区北部对沙海蜇的定点资源监测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2008年夏初沙海蜇生物量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不同生活阶段的温盐度属性进行了探讨,同时讨论了其伞径变化规律并对产卵时间进行推测。研究表明:6月中旬... 根据2008年夏秋季在东海区北部对沙海蜇的定点资源监测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2008年夏初沙海蜇生物量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不同生活阶段的温盐度属性进行了探讨,同时讨论了其伞径变化规律并对产卵时间进行推测。研究表明:6月中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133 kg/h,出现范围33°00′-33°30′N、123°00′-124°00′E,出现率仅为4.76%;9月上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976 kg/h,出现范围30°30′-33°30′N,出现率45.07%,高生物量分别在32°30′-33°30′N、123°00′-124°00′E之间的南黄海中央海域和济州岛东南部外海靠近韩国专属经济区海域。生物学伞径以8月下旬最大,从6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从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逐渐减小的趋势。2008年夏初沙海蜇出现率和生物量较低的原因可能和该年份东海区春末夏初比常年水温偏低有关。在6~8月份的快速生长期,沙海蜇表现为高温低盐的特性;在9月份以后的生长衰退期,表现为低温高盐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 夏秋季 沙海蜇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春季仔、稚鱼的生态分布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建生 胡芬 林楠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2008年春季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了仔、稚鱼的生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季该水域仔、稚鱼种类丰富,出现率较高;总种类数呈现由北向南增加、优势种和重要种呈现由北向南减少的趋势;优势种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 利用2008年春季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了仔、稚鱼的生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季该水域仔、稚鱼种类丰富,出现率较高;总种类数呈现由北向南增加、优势种和重要种呈现由北向南减少的趋势;优势种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较非优势种更加突出、分布范围更为集中;不同区域的种类数与表温变化趋势一致,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与表盐的变化趋势一致;仔、稚鱼集中出现海域的表温变化较小(17.0~19.5℃),而表盐变化较大(25~32);优势种空间分布的差异性表现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六丝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主要分布在吕泗和长江口近海,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主要分布在舟山近海;仔、稚鱼高密度区均位于冷暖水混合水域,浮游生物较为丰富,有利于其生长后期的饵料获取,同时也与仔、稚鱼对环境的适应性有较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长江口 邻近海域 仔、稚鱼 生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渔场渔业生物资源动态分析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建生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1期33-37,共5页
本文用 2 0 0 3年在长江口渔场 3个航次的调查数据 ,对该水域的渔业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三个调查航次共捕获渔业生物 79种 ,其中鱼类 4 9种 ,隶属于 11目 ,30科 ,4 5属 ;虾蟹类共有 2 0种 ;头足类共有 10种 ,隶属于 3目 ,6科... 本文用 2 0 0 3年在长江口渔场 3个航次的调查数据 ,对该水域的渔业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三个调查航次共捕获渔业生物 79种 ,其中鱼类 4 9种 ,隶属于 11目 ,30科 ,4 5属 ;虾蟹类共有 2 0种 ;头足类共有 10种 ,隶属于 3目 ,6科 ,6属。三个调查航次都是以鱼类的资源量指数最高 ,资源尾数密度表现为虾蟹类高于头足类 ,资源重量密度除 6月份虾蟹类低于头足类外 ,4月和 9月 2个航次都高于头足类。鱼类和虾蟹类的资源量指数值在 9月份达到最大 ,而 6月份为最低 ;头足类的资源量指数以 4月份最高 ,9月份最低。优势种组成的变化表现为 :4月份为黄鲫和小黄鱼 ,6月份为、黄和太平洋褶柔鱼 ,9月份为带鱼和小黄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份 蟹类 渔场 鱼类 虾蟹 柔鱼 小黄鱼 头足类 生物资源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渔场拖网渔业资源利用的结构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建生 李圣法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2004年第1期24-28,共5页
利用长江口渔场 2 0世纪 90年代的拖网生产资料 ,分析该渔场拖网生产的渔业资源种类及优势种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 :渔获物以底层鱼类为主 ,但是中上层鱼类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按照资源稳定状况 ,渔获物分为三种 :1、资源状况较稳定的 ,... 利用长江口渔场 2 0世纪 90年代的拖网生产资料 ,分析该渔场拖网生产的渔业资源种类及优势种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 :渔获物以底层鱼类为主 ,但是中上层鱼类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按照资源稳定状况 ,渔获物分为三种 :1、资源状况较稳定的 ,如带鱼、小黄鱼、银鲳、梅童鱼 ;2、资源状况波动较大的 ,如鳓鱼、黄姑鱼、白姑鱼、海鳗、刀鲚、大黄鱼等 ;3、小型低值鱼 ,主要代表鱼种为黄鲫和龙头鱼。这些资源的稳定与否除了受高强度的捕捞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渔场 拖网 渔业资源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鱼卵仔鱼数据的东海中南部日本鲭产卵场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胡芬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9,共10页
利用2016年4—5月在东海中南部海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鱼卵仔鱼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产卵场的划分展开讨论及提出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结果显示:4月,日本鲭鱼卵仔鱼主要出现在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海域,... 利用2016年4—5月在东海中南部海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鱼卵仔鱼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产卵场的划分展开讨论及提出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结果显示:4月,日本鲭鱼卵仔鱼主要出现在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海域,出现率均大于25%,但仔鱼在东海南部外海的出现率和丰度均较低,分别为5.00%和0.01个·100m-3。5月,日本鲭鱼卵仔鱼在台湾海峡的出现率和丰度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至5.88%和0.22个·100m^-3;东海南部外海日本鲭鱼卵仔鱼的出现率和丰度则均显著升高,分别升至50%和36.48个·100m^-3,其中鱼卵集中出现在南部外海,出现率和丰度分别达到了40%和36.46个·100m^-3;东海中部外海从5月开始出现日本鲭鱼卵和仔鱼。结合历史资料,可以判断东海中南部日本鲭产卵场主要有台湾海峡、东海中南部近海、东海南部外海、东海中部外海等4个。日本鲭鱼卵丰度与表层水温呈显著相关关系(R=0.37,P<0.05),与表层盐度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仔鱼丰度与表层水温及表层盐度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果表明,水温对日本鲭的产卵活动影响较大,随着水温的逐步升高,性腺发育速度加快,开始产卵的亲体数量也大量增加,这从鱼卵仔鱼的数量大量增加得以体现;而盐度变化对日本鲭的产卵活动影响相对较小。针对日本鲭不同的产卵场,建议制定差异化的繁殖亲体和幼鱼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中南部 日本鲭 鱼卵仔鱼 产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近岸水域小黄鱼仔稚鱼时空分布和生长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胡芬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4-412,共9页
利用2015年4-7月共6个航次在长江口近岸水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水域小黄鱼仔稚鱼的时空分布和生长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仔稚鱼的平均出现率为51.85%,以6月中旬最高,4月中旬次之,7月中旬最低,S断面的平均出现率明显大于N断面... 利用2015年4-7月共6个航次在长江口近岸水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水域小黄鱼仔稚鱼的时空分布和生长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仔稚鱼的平均出现率为51.85%,以6月中旬最高,4月中旬次之,7月中旬最低,S断面的平均出现率明显大于N断面;站位总平均丰度为3.27尾·100-1·m^(-3),以5月中旬最高,5月上旬次之,7月中旬最低,S断面小于N断面。S断面的出现率较高,N断面的高丰度站位随时间的推移向外海转移。总体来看,30 m以浅水域的丰度先升高后降低,5月中旬达到峰值;30 m以深水域的丰度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丰度随水深增加而减小。根据仔稚鱼不同发育期在各时间段所占的百分比,把其生长发育过程分为仔鱼期、仔稚鱼期和稚幼鱼期等3个阶段,相对应的时间段分别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和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春末夏初,河口水域快速上升的水温以及由冲淡水增强形成的低盐环境有利于提高仔稚鱼的存活率,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小黄鱼 仔稚鱼 丰度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域两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状况分析及沙海蜇资源量评估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207,共6页
依据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监测数据,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两种大型食用水母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海蜇的年间数量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 依据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监测数据,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两种大型食用水母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海蜇的年间数量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为海蜇的产量高峰期,1998年产量最高达43×10^4 t,21世纪以来出现持续下降趋势,近年来的年产量在20×10^4 t左右.随着近年来沙海蜇的持续爆发,该种类也成为主要的食用水母.根据近5年的监测结果,沙海蜇的年捕捞产量波动范围(11.03 ~55.22)×10^4 t,年平均产量28.63×10^4 t,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东海区的年产量维持在10×10^4 t左右;黄渤海的年产量持续增加,2013年已达40×10^4 t以上.评估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海域的沙海蜇资源量为266.75×10^4 t.目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的主体已经由海蜇转变为沙海蜇,沙海蜇的利用水平为其资源量的1/5左右,有加大开发利用的潜力.针对海蜇资源衰退和沙海蜇资源量较大的现实,今后应该继续加强海蜇的增殖放流工作,加大捕捞外海沙海蜇的强度,继续加强食用水母的资源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食用水母 利用 沙海蜇 资源量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建生 张其永 +1 位作者 郑元甲 洪万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65-575,共11页
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种类繁多,大多为r选择型或由K选择型演变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较快、可持续利用的前景较为广阔,在中国海洋捕捞业产量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本文综述了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的渔业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了... 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种类繁多,大多为r选择型或由K选择型演变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较快、可持续利用的前景较为广阔,在中国海洋捕捞业产量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本文综述了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的渔业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了鳓(Ilisha elongata)、灰鲳(Pampus cinereus)、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黄海鲱(Clupea harengus pallasi)和黄鲫(Setipinna taty)等6种主要种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概述了这些种类的种群鉴别和划分、洄游分布、越冬场、产卵场及其产卵期、年龄和生长、摄食习性、生殖力和群体结构变动,以及其资源量和可捕量的评估,同时展望了其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并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 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 资源生物学 回顾 前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夏秋季东海群系澳洲鲐数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1期49-55,共7页
利用2006年7~11月大型机轮灯光围网在东海外海的生产资料,并结合生物学测定数据以及水温遥感数据,对夏秋季东海群系澳洲鲐数量分布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们与海洋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外海海域的澳洲... 利用2006年7~11月大型机轮灯光围网在东海外海的生产资料,并结合生物学测定数据以及水温遥感数据,对夏秋季东海群系澳洲鲐数量分布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们与海洋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外海海域的澳洲鲐主要为索饵群体,它们的高度集群期主要在7—9月份,其中以8月份较为明显;10月份以后,由于鱼群开始进行越冬洄游,移动速度明显加快,虽然有偶尔的高度集群现象,但是持续时间较短。在地理分布上,7~8月份,澳洲鲐索饵群体的主要分布在125°00′E以西、28°00′N以南海域;9月份,鱼群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范围为125°00′~126°00′E、28°00′~2°30′N海域;10月份相对于9月份鱼群重心向东转移50nmile,群体向北移动达150nmile左右;11月份以后,澳洲鲐群体向东北方向的对马海峡转移且可能至日本海越冬。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夏秋季澳洲鲐的个体逐月迅速增大,且增长量以7~8月份较大,以后逐渐下降。根据澳洲鲐的群体移动规律以及海洋环境条件的变化,认为东海群系澳洲鲐属于黑潮边缘种,其中心渔场的变动和黑潮的强弱具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澳洲鲐 夏秋季 数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黄海沙海蜇暴发对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8-214,共7页
利用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调查的数据,研究了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暴发对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多样性和生物个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海蜇暴发海域游泳动物总种类数为58种,其中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种类数分别... 利用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调查的数据,研究了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暴发对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多样性和生物个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海蜇暴发海域游泳动物总种类数为58种,其中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种类数分别为38、11、9种;沙海蜇非暴发海域游泳动物总种类数为65种,其中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种类数分别为43、16、6种。其它各项多样性指数也均表现为暴发海域低于非暴发海域。沙海蜇暴发海域的游泳动物重量CPUE、尾数CPUE和平均体重分别为155.13 kg·h-1、3 733 ind·h-1和41.56 g;非暴发海域的游泳动物重量CPUE、尾数CPUE和平均体重分别为408.69 kg·h-1、12 723 ind·h-1和32.12 g。重量CPUE和尾数CPUE均表现为暴发海域显著低于非暴发海域,平均体重则表现为暴发海域大于非暴发海域。在两类海域的6个共同优势种中,暴发海域优势种的IRI、重量CPUE和尾数CPUE均显著低于非暴发海域。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外,其它5种共同优势种的平均体重均是暴发海域大于非暴发海域。鱼类和甲壳类对于沙海蛰的暴发较为敏感,头足类对于沙海蛰暴发的敏感性相对较低。生物学测定数据表明,沙海蜇暴发海域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个体大于非暴发海域(P<0.05),而两类海域的小黄鱼个体大小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小黄鱼对于沙海蜇暴发海域的环境适应性强于带鱼。沙海蛰暴发和非暴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和个体等方面的差异性与生物对灾害环境的回避和适应性具有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海蜇 暴发 游泳动物群落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海洋渔业》 CSCD 2004年第3期193-198,共6页
利用 1997~ 2 0 0 0年在东海 4个季节的拖网以及温盐度调查资料 ,分析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分布水深在 4 0~ 175m ,集中分布水深范围在 80~15 0m。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平... 利用 1997~ 2 0 0 0年在东海 4个季节的拖网以及温盐度调查资料 ,分析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分布水深在 4 0~ 175m ,集中分布水深范围在 80~15 0m。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值都出现在北部外海 ,冬季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值转移到南部外海。四季都有生殖群体的存在 ,从春季到冬季 ,生殖群体的重心位置由北部外海向南部外海转移。四季生活海域的表层水温为 13.6 3~ 2 8.38℃ ,生物量高区的表层水温为 2 2~ 2 6℃ ;表层盐度为 2 7.72~ 34.72 ,集中分布海域的盐度为 32 .5~ 34.7。因此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属于暖水性外海高温高盐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太平洋褶柔鱼 数量分布 群体组成 资源密度 生殖群体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资源分布及其与底层温盐度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1-378,共8页
根据2006~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和温盐度的同步监测数据,对秋季沙海蜇的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和底层温盐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的高生物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以下... 根据2006~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和温盐度的同步监测数据,对秋季沙海蜇的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和底层温盐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的高生物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海域:(1)南黄海西侧浅水海域;(2)南黄海中央深水区(32°30'N~34°00'N、123°00'E~124°30'E);(3)大沙和长江口外海水域。前2个高生物量分布区某些年份会连成一片,第二个高生物量区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第三个高生物量区某些年份可能不会出现。结合底层温盐度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沙海蜇高生物量区主要出现在黄海冷水团的前缘或冷暖水团的交汇处,且在冷暖水团的交汇处,更易形成高生物量聚集。而在暖水团控制的海域内,其生物量较低,在垂直分布上,沙海蜇可能主要活动区域在30 m以深的水温相对较低(低于15℃)且变化幅度较小、盐度处于中盐水平(32.0~33.5)的水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 沙海蜇 资源分布 底层温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近海秋季鱼类资源的年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建生 李圣法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2期120-125,共6页
选用2002—2005年秋季长江口近海渔业资源和温盐度同步调查数据,对该水域秋季鱼类资源量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种组成以及水温、盐度的年间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鱼类资源量与水温、盐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秋季长江... 选用2002—2005年秋季长江口近海渔业资源和温盐度同步调查数据,对该水域秋季鱼类资源量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种组成以及水温、盐度的年间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鱼类资源量与水温、盐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秋季长江日近海的鱼类资源量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年间变化均较为明显,但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以带鱼、小黄鱼、银鲳、刺鲳为主要优势种,且各年份基本上以带鱼和小黄鱼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当前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处于较低水平的相对稳定状态。秋季长江口近海鱼类的资源量和底层水温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而与表层水温的变化趋势呈现相反的趋势,同时和表底层的水温差变化呈负相关关系;鱼类资源量的变化受表层盐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它们之间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秋季 鱼类资源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遗传算法在浅埋隧道施工倾斜地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建生 阳军生 +1 位作者 杨铠 唐卫华 《公路工程》 2008年第6期46-49,共4页
Peck公式一般应用于水平地表隧道施工沉降预测,而对于山岭隧道,特别是进出口段往往地形倾斜,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压。对Peck公式进行改进,使其适用于倾斜地表沉降预测。针对基本遗传算法局部搜索能力不强,易陷入局部极值,不能收敛等缺陷采... Peck公式一般应用于水平地表隧道施工沉降预测,而对于山岭隧道,特别是进出口段往往地形倾斜,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压。对Peck公式进行改进,使其适用于倾斜地表沉降预测。针对基本遗传算法局部搜索能力不强,易陷入局部极值,不能收敛等缺陷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加强局部搜索能力。对改进后的Peck公式中的计算参数运用改进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并将其应用于青山岗隧道施工引起的倾斜地表沉降预测。结果表明,改进遗传算法是参数优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CK公式 倾斜地表 沉降 改进遗传算法 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