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可碱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光谱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建晴 朱海斌 卫艳丽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1-304,共4页
本文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可可碱(T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18℃、30℃、40℃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1.68×104、1.58×104、1.45×104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4、1.03、1.03。实验结果表明:T... 本文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可可碱(T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18℃、30℃、40℃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1.68×104、1.58×104、1.45×104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4、1.03、1.03。实验结果表明:TB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热力学参数探讨其相互作用机理,TB主要以静电力与BSA相互作用;研究了TB对BSA构象的影响,BSA的荧光主要源于色氨酸残基。同时研究了Cu2+存在下TB与BSA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碱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法研究盐酸小檗碱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建晴 卫艳丽 董川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38,共4页
采用荧光和紫外(UV)光谱等手段,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Ber)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键合作用。结果发现,小檗碱能插入到DNA双螺旋碱基对之间的空腔中,使小檗碱在λem=530nm处较弱的荧光强度显著提高;酸度显著影响其相互之... 采用荧光和紫外(UV)光谱等手段,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Ber)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键合作用。结果发现,小檗碱能插入到DNA双螺旋碱基对之间的空腔中,使小檗碱在λem=530nm处较弱的荧光强度显著提高;酸度显著影响其相互之间的作用;随着DNA浓度的增大,Ber的荧光强度增大,显示了很好的光敏性能。偏振、荧光猝灭实验等也进一步表明:Ber与DNA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嵌插结合;离子强度的大小会影响Ber与DNA之间的作用。在PH=3.0适宜酸度条件下,建立了以Ber为探针定量测定DNA的分析方法。方法线性范围为0~5.2×10^-5mol/L,精密度(RSD)为2.7%(n=7),检出限为1.43×10^-7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牛胸腺DNA 盐酸小檗碱 荧光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Pb^(2+)和Ni^(2+)对日落黄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建晴 张爱花 蔡雪梅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50-1553,共4页
利用荧光光谱法,在Cu2+、Pb2+和Ni2+存在时,不同温度下食用合成色素日落黄(FCF)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内源荧光猝灭的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三个温度下的猝灭常数K SV,结合常数K A,结合位点数n。经过比较发现,有无金属离子,FCF对BSA荧... 利用荧光光谱法,在Cu2+、Pb2+和Ni2+存在时,不同温度下食用合成色素日落黄(FCF)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内源荧光猝灭的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三个温度下的猝灭常数K SV,结合常数K A,结合位点数n。经过比较发现,有无金属离子,FCF对BSA荧光猝灭机理基本一致。Cu2+和Ni2+离子虽然也有与BSA结合的倾向,但总的趋势是加强了FCF与BSA的相互作用。Pb2+则不同,不同程度地减弱了FCF与BSA的结合作用,可能与Pb2+结合蛋白质能力更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落黄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 Cu^2+、Pb^2+ NI^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离子铜(Ⅱ)、铅(Ⅱ)和镍(Ⅱ)存在时苋菜红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建晴 吕秀清 刘毓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95-1498,共4页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铜(Ⅱ)、铅(Ⅱ)及镍(Ⅱ)存在时对苋菜红(A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试验在pH 7.43的B-R缓冲溶液中进行,荧光测定的激发波长(λex)为280nm和发射波长(λem)为350nm。试验发现:1由于与AT...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铜(Ⅱ)、铅(Ⅱ)及镍(Ⅱ)存在时对苋菜红(A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试验在pH 7.43的B-R缓冲溶液中进行,荧光测定的激发波长(λex)为280nm和发射波长(λem)为350nm。试验发现:1由于与AT的结合,使BSA的内源性荧光发生猝灭现象,荧光的猝灭程序随AT的浓度增加而加强;2上述3种离子的加入,使AT-BSA体系的荧光猝灭有不同程度的增强;3 3种离子均能与AT竞争参与和BSA的结合,产生以生成不发光基态配合物为主的静态荧光猝灭,加强了AT对BSA的猝灭作用,但并不改变其反应的类型,在猝灭反应中同时有非辐射能量转移;4在3种离子中铅(Ⅱ)与BSA的结合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法 苋菜红 牛血清白蛋白 铜(Ⅱ) 铅(Ⅱ) 镍(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鸟嘌呤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建晴 蔡雪梅 董川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4-287,共4页
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盐酸鸟嘌呤(G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GH能猝灭BSA的荧光强度,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采用位点结合模型公式和热力学公式计算了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类型。用同步荧... 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盐酸鸟嘌呤(G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GH能猝灭BSA的荧光强度,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采用位点结合模型公式和热力学公式计算了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类型。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GH对BSA构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鸟嘌呤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光谱法研究荧光桃红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郭彦青 李建晴 +1 位作者 卫艳丽 董川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77-279,共3页
分别用荧光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水溶液中荧光桃红(TCB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研究表明,BSA与TCBF的结合数为n=1.16。其平衡常数KA=6.95×106L/mol。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算了给体(BSA)受体(TCBF)间的距... 分别用荧光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水溶液中荧光桃红(TCB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研究表明,BSA与TCBF的结合数为n=1.16。其平衡常数KA=6.95×106L/mol。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算了给体(BSA)受体(TCBF)间的距离r=1.79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83。实验表明:荧光桃红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荧光静态猝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桃红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 结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法研究R-(+)-萘普生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蔡雪梅 李建晴 +2 位作者 王文艳 董川 卫艳丽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1-354,共4页
采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R-(+)-萘普生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DNA的加入使R-(+)-萘普生的紫外光谱产生减色、红移效应;荧光光谱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猝灭。R-(+)-萘普生与DNA之间的作用主要是嵌插作用,它们之间的结合常... 采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R-(+)-萘普生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DNA的加入使R-(+)-萘普生的紫外光谱产生减色、红移效应;荧光光谱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猝灭。R-(+)-萘普生与DNA之间的作用主要是嵌插作用,它们之间的结合常数KA=1.236×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0.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萘普生 DNA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唑嘌呤和巯嘌呤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马旭文 李忠平 +1 位作者 李建晴 董川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99-403,共5页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硫唑嘌呤(AZP)和巯嘌呤(6-M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特性。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及结合位点数n,研究证明AZP和6-MP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均为静态猝灭,且主要以疏水作用力与BSA...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硫唑嘌呤(AZP)和巯嘌呤(6-M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特性。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及结合位点数n,研究证明AZP和6-MP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均为静态猝灭,且主要以疏水作用力与BSA作用;利用同步荧光技术发现AZP和6-MP对BSA的构象均有影响;AZP和6-MP与BSA摩尔比为1∶1时,根据F 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作用距离rAZP=2.94,r6-MP=4.10,说明AZP和6-MP与BSA的猝灭过程中都存在能量转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唑嘌呤 巯嘌呤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糠氨基嘌呤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景顺杰 李建晴 +1 位作者 王淑芬 董川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81-184,共4页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6-糠氨基嘌呤(K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16℃、28℃和39℃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2.43×104、1.33×104、1.22×104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8、1.02、1.02。研究...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6-糠氨基嘌呤(K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16℃、28℃和39℃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2.43×104、1.33×104、1.22×104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8、1.02、1.02。研究结果表明:KT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探讨了相互作用机理,KT主要以静电作用与BSA相互作用;研究了KT对BSA构象的影响,表明BSA的荧光主要源于色氨酸残基,KT对BSA的构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糠氨基嘌呤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石绿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安道利 李建晴 郭文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10-1414,共5页
应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孔雀石绿(M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16℃、26℃、36℃三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7.066×103、4.638×103、1.338×103)和结合位点数n(1.2、1.1、1.0)。结果表明:MG对BSA... 应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孔雀石绿(M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16℃、26℃、36℃三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7.066×103、4.638×103、1.338×103)和结合位点数n(1.2、1.1、1.0)。结果表明:MG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MG主要以范德华力与BSA相互作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了MG对BSA构象的影响,表明BSA的荧光主要源于色氨酸残基,MG对BSA的构象有影响;利用F 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三个温度下MG与BSA的作用距离(r16℃=3.30,r26℃=3.314,r36℃=3.58nm),表明MG对BSA的荧光猝灭中存在能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石绿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灿烂绿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安道利 李建晴 智慧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灿烂绿(B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BG与BSA在16℃、30℃、45℃三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结果表明:BG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以范德华力或氢键作用力与... 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灿烂绿(B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BG与BSA在16℃、30℃、45℃三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结果表明:BG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以范德华力或氢键作用力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了BG对BSA的构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灿烂绿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甲基蓝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雪梅 李建晴 董川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5-439,共5页
应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次甲基蓝(M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19℃、29℃、39℃三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结果表明:MB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以疏水作用与BSA相互作用;同步荧... 应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次甲基蓝(M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19℃、29℃、39℃三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结果表明:MB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以疏水作用与BSA相互作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了MB对BSA构象的影响,表明BSA的荧光主要源于色氨酸残基,MB对BSA的构象有影响;利用F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MB与BSA的作用距离及19℃、29℃、39℃三个温度下的能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甲基蓝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离子对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毓芳 李建晴 董川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3-695,共3页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Fe3+、Cu2+、Pb2+三种离子对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三种金属离子分别存在时能增强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作用及二者的结合作用,使...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Fe3+、Cu2+、Pb2+三种离子对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三种金属离子分别存在时能增强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作用及二者的结合作用,使体系的猝灭常数及结合常数增大,且影响顺序为Fe3+>Cu2+>Pb2+。实验表明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在物质的贮存、运转、代谢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离子 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 牛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测定人血清白蛋白
14
作者 蔡雪梅 李建晴 +1 位作者 卫艳丽 董川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58-1159,1162,共3页
由于人血清白蛋白(HSA)与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化合物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的结合反应,引起KDTN荧光的增强,其荧光强度的增强与HSA的浓度在13.6~272.0 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据此提出了以KDTN为探针... 由于人血清白蛋白(HSA)与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化合物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的结合反应,引起KDTN荧光的增强,其荧光强度的增强与HSA的浓度在13.6~272.0 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据此提出了以KDTN为探针测定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方法。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136 mg.L-1,用标准加入法对方法的回收率作了试验,测得平均回收率为104.4%,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为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光度法 荧光探针 人血清白蛋白 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与人血清白蛋白作用
15
作者 蔡雪梅 李建晴 +1 位作者 卫艳丽 董川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13-1317,共5页
采用荧光及紫外光谱研究了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KDTN对H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测得17、27和37℃3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1.6... 采用荧光及紫外光谱研究了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KDTN对H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测得17、27和37℃3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1.633×108、0.7998×108和0.347×108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7、1.6和1.7;据F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到KDTN与HSA在3个温度下的作用距离r分别为2.64、2.59和2.64nm;能量转移效率E分别为0.5100、0.4797和0.4210。热力学参数表明,二者主要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结合;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了KDTN对H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KDTN的加入对HSA构象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 人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牛血清白蛋白三元超分子体系的荧光光谱研究
16
作者 刘毓芳 李建晴 +1 位作者 卫艳丽 董川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97,共3页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及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的包合作用,求得了二者的包合常数和包合比。进一步研究了CDs、KDTN及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超分...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及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的包合作用,求得了二者的包合常数和包合比。进一步研究了CDs、KDTN及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超分子体系,计算了结合常数和结合比。结果表明:β-CDs-KDTN-BSA能形成1∶1∶1的三元配合物,环糊精与KDTN的包合有利于与BSA作用,其结合常数大于KDTN与BAS的结合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探针 牛血清白蛋白 Β-环糊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为荧光探针测定牛血清白蛋白
17
作者 刘毓芳 李建晴 董川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4-446,共3页
基于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化合物,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与β环糊精(β-CD)所生成的包合物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形成三元超分子体系产生的荧光,且其荧光强度与BSA的质量浓度在3.31~662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基于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化合物,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与β环糊精(β-CD)所生成的包合物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形成三元超分子体系产生的荧光,且其荧光强度与BSA的质量浓度在3.31~662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1.6mg·L-1,提出了以KDTN与β-CD包合物为新的荧光探针的荧光光谱法测定BSA含量。该反应体系的荧光发射峰位于540nm,测定在pH 9.18的B-R缓冲介质中进行。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平均回收率为99.4%,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1)为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探针 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 β-环糊精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测定牛血清白蛋白
18
作者 刘毓芳 李建晴 董川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1-263,共3页
摘要:基于-种新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简称KDTN)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提出了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分光光度法。在激发波长(λex)为430nm,最大发射波长λem)为530nm及选定的试... 摘要:基于-种新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简称KDTN)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提出了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分光光度法。在激发波长(λex)为430nm,最大发射波长λem)为530nm及选定的试验条件下,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线性范围为6.8-204.0mg·L-1,线性回归方程△F=0.5836ρ-1.7917,相关系数为0.9991,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4mg·L-1,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9.9%~10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探针 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 牛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及其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活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建晴 展青霞 +2 位作者 高继才 林珍 郭书岗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S1期92-93,共2页
研究了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Ⅱ A、隐丹参酮以及它们的铁、锌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隐丹参酮锌较隐丹参酮具有更强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
关键词 丹参酮 配合物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续教育认识浅谈
20
作者 李建晴 乔金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第1期85-86,共2页
终身从事同一职业的时代已经结束,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人必须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及技能。本文从五个不同的方面,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继续教育 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 学历教育 教师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