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蒙诺索夫海岭——一个双侧大陆边缘
1
作者 W.Jokat 高莉玲(译) 李延成() 《海洋地质动态》 1993年第3期20-21,共2页
罗蒙诺索夫海岭长1500km,宽50-70km,高于相邻的深海平原3km,将北冰洋分为欧亚盆地和美亚盆地,1948年,前苏联进行高纬度航空调查时发现了该海岭,并以18世纪俄国科学家和诗人罗蒙诺索夫的名字命名。直到1954年前苏联的《北冰洋水深图》出... 罗蒙诺索夫海岭长1500km,宽50-70km,高于相邻的深海平原3km,将北冰洋分为欧亚盆地和美亚盆地,1948年,前苏联进行高纬度航空调查时发现了该海岭,并以18世纪俄国科学家和诗人罗蒙诺索夫的名字命名。直到1954年前苏联的《北冰洋水深图》出版以后,该海岭才为西方科学家所知,研究人员以1904年和1936年的潮汐分析,以及1953年根据深海海水温差曾推测存在横穿北冰洋的一个海底障壁。加拿大LOREX调查资料表明,在北极附近,海岭最狭窄部分由一系列倾斜断块所构成,断层面倾向马卡罗夫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边缘 罗蒙诺索夫海岭 不整合面 马卡罗夫 声纳浮标 地震波速 半地堑 沉积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活节小板块附近的板内逆冲
2
作者 R.I.Rusby 马建华(译) 李延成() 《海洋地质动态》 1993年第11期11-13,共3页
不久前人们还一直认为年轻洋壳的板内挤压变形是不可能发生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板块是刚性的。然而,我们有证据说明在复活节小板块正北面的纳兹卡(Nazca)板块正在发生挤压变形。复活节小板块位于南纬25°的太平洋板块和纳兹卡板块... 不久前人们还一直认为年轻洋壳的板内挤压变形是不可能发生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板块是刚性的。然而,我们有证据说明在复活节小板块正北面的纳兹卡(Nazca)板块正在发生挤压变形。复活节小板块位于南纬25°的太平洋板块和纳兹卡板块之间的东太平洋洋隆上。本地区具有世界上最快的扩张速率。据知该小板块每百万年旋转15°,板块边界也随之迅速演化。1988年,使用GLORIA远程旁测声纳对该小板块进行全面的调查,综合声纳图象解释了该地区大部分演化和现代构造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兹卡 东太平洋 冲断层 岩石圈 里德尔 复活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东南部近岸弧-陆碰撞带的海洋地质:推测晚第三纪晚期海岸山脉的演化
3
作者 C.Y.Huang 董贻平(摘译) 李延成() 《海洋地质动态》 1993年第2期16-17,共2页
中国台湾和吕宋之间海域的海洋地质特征是:,南部为会聚构造;北部为斜向弧-陆碰撞。在碰撞带识别出6个地质区。它们是马尼拉海沟、恒春脊的增生柱、纵向海槽南部的缝合盆地、Huatung脊的俯冲混杂岩、台东的弧前盆地和北吕宋海槽以及北吕... 中国台湾和吕宋之间海域的海洋地质特征是:,南部为会聚构造;北部为斜向弧-陆碰撞。在碰撞带识别出6个地质区。它们是马尼拉海沟、恒春脊的增生柱、纵向海槽南部的缝合盆地、Huatung脊的俯冲混杂岩、台东的弧前盆地和北吕宋海槽以及北吕宋脊的火山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陆碰撞 吕宋海槽 海洋地质 海岸山脉 晚第三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侏罗纪期间威德尔海海底的形成与消失
4
作者 A.M.Grunow 高莉玲(译) 李延成() 《海洋地质动态》 1993年第11期14-16,共3页
在大约175Ma时,南极半岛地块与南美南部相邻,为安第斯聚合边缘的延续。175Ma以前,沿威德尔裂谷和埃克斯波劳拉加积楔出现的未明显引起洋壳形成的某些扩张运动,可能导致埃尔斯沃斯-惠特莫尔山脉地块和福克兰群岛的旋转南极半岛地块在中... 在大约175Ma时,南极半岛地块与南美南部相邻,为安第斯聚合边缘的延续。175Ma以前,沿威德尔裂谷和埃克斯波劳拉加积楔出现的未明显引起洋壳形成的某些扩张运动,可能导致埃尔斯沃斯-惠特莫尔山脉地块和福克兰群岛的旋转南极半岛地块在中侏罗世出现与岛弧有关的岩浆作用,与沿南极半岛东南部的弧后盆地的形成时间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德尔海 瑟斯顿 南极半岛 东南极 侏罗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印度洋板块内变形的时间
5
作者 陈秀澄(摘译) 李延成() 《海洋地质动态》 1991年第1期6-8,共3页
印度洋板块内部的变形早已众所周知.Stover (1960)注意到巽他岛弧外侧震中内宽频带异常的出现。Sykes (1970)认为这种频带可能是新生俯冲带,从西澳大利亚延伸到印度南端。其后,许多研究人员讨论了褶皱和断裂的孟加拉冲积扇沉积物,这些... 印度洋板块内部的变形早已众所周知.Stover (1960)注意到巽他岛弧外侧震中内宽频带异常的出现。Sykes (1970)认为这种频带可能是新生俯冲带,从西澳大利亚延伸到印度南端。其后,许多研究人员讨论了褶皱和断裂的孟加拉冲积扇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常常在海底表现为5—20km波长的海丘.而且一些研究人员断定,印度洋板块现在正处于大约北-南挤压之中,并且使有时出现在背斜脊部的这些较小的海丘群变形成为100—300km的褶皱带。这种变形可能是印度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单独运动的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沉积 晚中新世 沉积剖面 印度洋板块 早始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台湾近岸弧——陆碰撞带的海洋地质
6
作者 Chi-Yue Huang 尹延鸿(译) 李延成() 《海洋地质动态》 1993年第6期19-20,共2页
中国台湾与吕宋之间这一地区海洋地质的特点是:其南部为聚敛构造,北部为斜向弧一陆碰撞,在这个碰撞带内,可辨认出6个构造单元,即:马尼拉海沟、-恒春脊增生柱、南部经向海槽缝合盆地、华通脊俯冲混杂岩、太通弧前盆地和北吕宋海槽以及北... 中国台湾与吕宋之间这一地区海洋地质的特点是:其南部为聚敛构造,北部为斜向弧一陆碰撞,在这个碰撞带内,可辨认出6个构造单元,即:马尼拉海沟、-恒春脊增生柱、南部经向海槽缝合盆地、华通脊俯冲混杂岩、太通弧前盆地和北吕宋海槽以及北吕宋脊火山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 马尼拉海沟 弧陆碰撞 恒春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韦马断裂带南壁深部洋壳早期出露的古生物学证据
7
作者 Marie-Pierre Aubry 高莉玲 李延成() 《海洋地质动态》 1993年第1期12-14,共3页
韦马断裂带在10°45'N处水平断开中大西洋海岭约300km。Vemanaute航次对韦马断裂带的转换断层南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些壁构成一个大的东-西向横脊的北侧,该横脊与转换谷相平行,向西在不足600m深度终止(44°22'W)。调... 韦马断裂带在10°45'N处水平断开中大西洋海岭约300km。Vemanaute航次对韦马断裂带的转换断层南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些壁构成一个大的东-西向横脊的北侧,该横脊与转换谷相平行,向西在不足600m深度终止(44°22'W)。调查区位于42°42'W横脊东端附近,其西部和东部与中大西洋海岭轴-断裂带交切处的距离分别为110和190km。根据以前在44°22'N处横脊侧翼和脊部拖网取样获得的古生物资料,该横脊出现在10Ma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大西洋海岭 断裂带 古生物学 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大西洋罗曼什断裂带的地貌构造分析
8
作者 宋宏伟(摘译) 李延成() 《海洋地质动态》 1992年第2期14-16,共3页
位于赤道大西洋的罗曼什断裂带,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裂谷-裂谷-转换断层带:它将中大西洋海岭轴左旋错断大约950km。罗曼什断裂带跨越赤道,可以从西非大陆架麓到巴西陆架麓追踪3200km.罗曼什断裂带大约100km宽,由以两个横向脊为界的... 位于赤道大西洋的罗曼什断裂带,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裂谷-裂谷-转换断层带:它将中大西洋海岭轴左旋错断大约950km。罗曼什断裂带跨越赤道,可以从西非大陆架麓到巴西陆架麓追踪3200km.罗曼什断裂带大约100km宽,由以两个横向脊为界的东西向深海沟组成.Chermak (1979)把两个横向脊称为南横脊和北横脊,并认为是沿着其面向海沟的壁被陡的正断层以及沿着外向的壁被逆断层和/或倒转断层抬升及倾斜的基底隆起断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大西洋 转换断层带 中大西洋海岭 大洋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卫星测绘的大洋断裂带解析南极洲-澳大利亚拟合
9
作者 马建华(摘译) 李延成() 《海洋地质动态》 1990年第11期19-21,共3页
通过在印度洋东南部测绘的磁等时线和断裂带模式,精确地确定了南极洲-澳大利亚边缘初期的等深拟合,初期解释为表明海底扩张的某个单一阶段,其后认为是早期方位角未确定的缓慢扩张阶段,在49Ma (磁异常A21)变化成方位角为180°的快速... 通过在印度洋东南部测绘的磁等时线和断裂带模式,精确地确定了南极洲-澳大利亚边缘初期的等深拟合,初期解释为表明海底扩张的某个单一阶段,其后认为是早期方位角未确定的缓慢扩张阶段,在49Ma (磁异常A21)变化成方位角为180°的快速扩张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磁等时线 卫星测绘 南极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中脊裂谷壁的大规模海底岩石滑坡
10
作者 董贻平(摘译) 李延成() 《海洋地质动态》 1992年第7期8-10,共3页
1988年在凯恩断裂带和大西洋断裂带间的大西洋中脊轴部为了证实洋壳增生型式和构造作用,进行了海底多波束测深调查。该次调查沿26°27’N裂谷东壁发现大规模海底岩石滑坡断崖和伴生的碎屑崩落沉积.在陆上环境中块体运动的研究已有... 1988年在凯恩断裂带和大西洋断裂带间的大西洋中脊轴部为了证实洋壳增生型式和构造作用,进行了海底多波束测深调查。该次调查沿26°27’N裂谷东壁发现大规模海底岩石滑坡断崖和伴生的碎屑崩落沉积.在陆上环境中块体运动的研究已有很长时间了,而现在知道在海底一些区域也广泛分布,特别是在沿大陆边缘的沉积物内和象夏威夷那样的大洋群岛周围迅速增长的火山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滑坡 大西洋中脊 水平断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之下的上地幔地震反射
11
作者 董贻平(摘译) 李延成() 《海洋地质动态》 1992年第4期16-17,共2页
1985年5月和6月,在8°50’N和13°30’N之间沿东太平洋海隆同时采集了重力、海底多波束回声测深和多道地震资料.网格式的调查方案使得能按照地震反射剖面特征和重力资料的三维处理进行区域填图。这些资料对东太平洋海隆之下的... 1985年5月和6月,在8°50’N和13°30’N之间沿东太平洋海隆同时采集了重力、海底多波束回声测深和多道地震资料.网格式的调查方案使得能按照地震反射剖面特征和重力资料的三维处理进行区域填图。这些资料对东太平洋海隆之下的物质分布提供了新的、高分辨率的控制。并首次提出年轻地壳地震反射构造的准三维图象,这里报道的是这次试验结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构造 上地幔 地震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DP深探日本海
12
作者 董美玲(译) 李延成() 《海洋地质动态》 1990年第10期17-18,共2页
从事大洋钻探计划(ODP)的科学家们综合出了一份边缘海的古地质记录。他们使用最新技术深入地壳探查,以便监测由移动的地壳板块引起的同期活动。这项试验是在分隔日本群岛和中国大陆的日本海中进行的,它是环太平洋众多边缘海链中的最大... 从事大洋钻探计划(ODP)的科学家们综合出了一份边缘海的古地质记录。他们使用最新技术深入地壳探查,以便监测由移动的地壳板块引起的同期活动。这项试验是在分隔日本群岛和中国大陆的日本海中进行的,它是环太平洋众多边缘海链中的最大边缘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ODP 火山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DP第140航次信息——洋壳的最深钻孔
13
作者 陈秀澄 李延成() 《海洋地质动态》 1992年第5期18-19,共2页
ODP的"JOIDES Rcsolution"号钻探船将东太平洋的一个钻孔504B孔加深到2km,这是钻入洋壳最深的孔。通过这一深度的资料,地球科学家们就可直接观察到洋壳是如何形成与演变的。为了达到2km的深度,ODP于1991年进行了两个航次、共... ODP的"JOIDES Rcsolution"号钻探船将东太平洋的一个钻孔504B孔加深到2km,这是钻入洋壳最深的孔。通过这一深度的资料,地球科学家们就可直接观察到洋壳是如何形成与演变的。为了达到2km的深度,ODP于1991年进行了两个航次、共100天的海上调查工作,有11个国家的36位科学家参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P 深钻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中脊地震活动性
14
作者 E.A.Bergman 齐云彩 李延成() 《海洋地质动态》 1992年第9期16-18,共3页
大洋盆中的地震最早是由船员们和岛上的居民发现的。学者们根据目击者的所谓"海震"的报告进行研究始于19世纪末,直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地震网台建立后才对大洋地震活动开展系统观测。与洋中山脉有关的地震被早期调查所揭... 大洋盆中的地震最早是由船员们和岛上的居民发现的。学者们根据目击者的所谓"海震"的报告进行研究始于19世纪末,直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地震网台建立后才对大洋地震活动开展系统观测。与洋中山脉有关的地震被早期调查所揭示,但到50年代中期方知洋中脊地震活动的全球范围的连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洋中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莫利加克油田的构造背景及直接油气标志的确认
15
作者 赵迺淼(摘译) 李延成() 《海洋地质动态》 1990年第9期14-16,共3页
加拿大波弗特海域阿莫利加克油田是发育在库格马利特海槽中以断层为边界的生长构造,它位于波弗特海陆架的三角洲沉积体内。该陆架是在晚白垩世至第三纪时期,伴随着断裂引起的加拿大盆地的开启和库格马利特海槽的拉张,由马更些河三角洲... 加拿大波弗特海域阿莫利加克油田是发育在库格马利特海槽中以断层为边界的生长构造,它位于波弗特海陆架的三角洲沉积体内。该陆架是在晚白垩世至第三纪时期,伴随着断裂引起的加拿大盆地的开启和库格马利特海槽的拉张,由马更些河三角洲多次进积形成的。阿莫利加克油田在渐新统库格马利特层序的多层砂岩储层中含油气。上部砂岩被一不整合面削蚀,并被上覆中新统马更些湾层的页岩所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幅异常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