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体外冠脉搭桥术后新发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延培 屈正 +2 位作者 刘晓峥 杨桂林 韩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及治疗术后新发房颤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选择2010-2014年我院行非体外冠脉搭桥术患者135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分别对各项临床数据进行统...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及治疗术后新发房颤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选择2010-2014年我院行非体外冠脉搭桥术患者135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分别对各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为24.44%(33例),房颤组患者的年龄[(66.39±9.51)岁]、术前合并心梗(17/33)、左房舒张末内径[(40.41±6.01)mm]、术后氧分压[(81.04± 19.95)mm Hg]与非房颤组年龄[(60.29±7.80)岁]、术前合并心梗(26/102)、左房舒张末内径[(34.99±4.40)mm]、术后氧分压[(119.50±30.44)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房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钾离子水平、住院天数等数据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术前合并心梗、术后低氧血症、左房舒张末期内径增大为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非体外冠脉搭桥术后新发房颤会明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应积极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新发房颤 非体外冠脉搭桥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完全胸腔镜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心房颤动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10
2
作者 屈正 刘晓峥 +5 位作者 徐学增 李延培 贾伟涛 韩辉 王彦辉 杨桂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8期567-568,共2页
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是当今心血管外科领域倍受关注的热点之一。我院在采用双侧胸部小切口和胸腔镜辅助下双侧肺静脉射频消融隔离术的基础上,自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双侧肺静脉射频... 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是当今心血管外科领域倍受关注的热点之一。我院在采用双侧胸部小切口和胸腔镜辅助下双侧肺静脉射频消融隔离术的基础上,自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双侧肺静脉射频消融并左心耳切除术治疗单纯性房颤,现对其技术方法和9例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射频消融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石秋林 屈正 +5 位作者 杨桂林 刘晓峥 祖德贵 韩辉 李延培 王彦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6期511-513,共3页
目的评价与分析冠脉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来煤炭总医院检查拟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先进行冠脉CTA检查,然后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对冠脉CTA检查... 目的评价与分析冠脉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来煤炭总医院检查拟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先进行冠脉CTA检查,然后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对冠脉CTA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冠脉CTA在诊断冠心病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阴)性预测值等,分析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①按照病例数:168例患者经过CAG检查123例确诊为冠心病,冠脉CTA检出125例,两种检查同时诊断冠心病患者120例。②按照病变血管:左主干病变CAG检出24例,冠脉CTA检出30例,二者共同检出23例;前降支病变CAG检出98例,冠脉CTA检出103例,误诊7例,漏诊2例;回旋支病变CAG检出69例,冠脉CTA检出74例,误诊8例,漏诊3例;右冠病变CAG检出71例,冠脉CTA检出68例,误诊5例,漏诊8例(5例均为右冠远端病变)。结论冠脉CTA对冠心病患者冠脉自身病变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作为冠心病筛查和诊断首选的无创性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CTA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隐静脉顺行序贯式吻合法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杨桂林 屈正 +3 位作者 刘晓峥 韩辉 李延培 王彦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6期451-453,共3页
目的 评价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大隐静脉顺行序贯式吻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乳内动脉搭桥至前降支,其余各支靶血管以大隐静脉行序贯式搭桥,序贯... 目的 评价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大隐静脉顺行序贯式吻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乳内动脉搭桥至前降支,其余各支靶血管以大隐静脉行序贯式搭桥,序贯吻合顺序原则上依次为对角支、回旋支(钝缘支)、左室后支、后降支.结果 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桥血管吻合数目共296个,平均(3.95±0.55)个/例.全组患者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迟发性心包填塞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均治愈.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采用"顺行序贯式吻合技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可减少主动脉吻合口,节约桥血管长度,并可最快恢复心脏供血,是一种快捷、安全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隐静脉 序贯桥 非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在支架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石秋林 屈正 +4 位作者 杨桂林 刘晓峥 韩辉 李延培 王彦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 评价与分析冠脉CTA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煤炭总医院完成首次PCI术患者68例,共植入支架145枚.入选患者在术后1年内未再行任何血管再通术(球囊扩张、支架、搭... 目的 评价与分析冠脉CTA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煤炭总医院完成首次PCI术患者68例,共植入支架145枚.入选患者在术后1年内未再行任何血管再通术(球囊扩张、支架、搭桥等),术后1年左右来我院复查.患者复查时均无明显胸部不适主诉.复查时接受冠脉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两种检查(二者间隔不超过3个月),分别记录各自分析的支架数目、直径、长度、厚度等,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支架再狭窄(ISR)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等.结果 145枚支架中10枚支架因CTA图像差不能评估而排除.135枚可评估支架中,11枚(8.1%)支架经CAG诊断为ISR,其中10枚(7.4%)支架CTA正确诊断ISR,1例漏诊;CTA误诊9例(其中8例支架直径≤2.75 mm,6例支架长度≥30 mm).结论 无明显心绞痛症状的PCI患者术后1年复查,冠脉CTA可作为首选的检查,CTA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定性诊断高于定量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隐静脉序贯桥行冠状动脉螺旋CT的中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桂林 屈正 +4 位作者 石秋林 刘晓峥 韩辉 李延培 王彦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5期457-459,共3页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大隐静脉序贯桥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3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以大隐静脉序贯桥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45~69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0例,急性...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大隐静脉序贯桥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3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以大隐静脉序贯桥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45~69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0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于术后2年行冠状动脉螺旋CT随访.结果 37例患者中35例全部血管桥均通畅;有2例患者乳内动脉桥路通畅,大隐静脉血管桥闭塞,未予介入或手术干预.结论 大隐静脉序贯桥中期随访通畅率良好,虽有“一闭俱闭”的风险,但大多数患者不会导致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隐静脉 序贯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桂林 屈正 +3 位作者 刘晓峥 韩辉 李延培 王彦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8期602-604,共3页
目的评价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静脉桥近端吻合口摒弃传统侧壁钳钳夹下吻合的方法,应用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完成... 目的评价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静脉桥近端吻合口摒弃传统侧壁钳钳夹下吻合的方法,应用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完成。结果全组病例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无围术期脑出血、脑梗塞等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开胸止血1例,迟发性心包填塞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均痊愈。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主动脉近端吻合器,操作简单、安全,可降低术后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近端吻合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大隐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