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逆转左心室肥厚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尚艾 张文杰 钱焕德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9期712-713,共2页
关键词 逆转左心室肥厚 药物 神经内分泌激活 心肌间质纤维化 独立危险因素 心血管并发症 心肌细胞肥大 血流动力学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心力衰竭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尚艾 隋旭涛 藤志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6期478-479,共2页
几十年来,随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的推广应用,心力衰竭(CHF)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鉴于宗教信仰、心脏供体有限等原因,对那些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力衰竭患者而言,起搏治疗是... 几十年来,随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的推广应用,心力衰竭(CHF)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鉴于宗教信仰、心脏供体有限等原因,对那些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力衰竭患者而言,起搏治疗是一种优于人工心脏植入、心脏移植的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患者 起搏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拮抗剂 醛固酮拮抗剂 Β受体阻滞剂 宗教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对高血压引起左室肥厚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尚艾 沈莉 赵培勇 《临床医药实践》 2005年第11期826-827,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伴左室肥厚 缬沙坦 独立危险因素 超声心动图 检查指标 非洛地平 心血管 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联合替罗非班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李尚艾 贺翠月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8期578-580,共3页
目的 评价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介入治疗近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7年9月至2009年5月我科收治的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NSTEM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60... 目的 评价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介入治疗近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7年9月至2009年5月我科收治的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NSTEM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PCI术前均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复合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以及用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1周内均无死亡,无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替罗非班组复合缺血事件发生5例(8.3%),对照组复合缺血事件发生10例(16.6%).复合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能降低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出血事件较对照组无显著增加,证明替罗非班在早期冠心病介入治疗中使用安全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运动功能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9
5
作者 郭志勇 滕志涛 +6 位作者 蔡爱宁 李杰 王永笛 李仲巧 鞠进 周新福 李尚艾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4期21-22,25,共3页
目的观察根据心肺运动功能检查参数(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心率/氧脉搏斜率比)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威海市立医院心血管中心经冠状动脉CT成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冠心病病人53例,所有病人接受心肺运动功能检查,记录分... 目的观察根据心肺运动功能检查参数(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心率/氧脉搏斜率比)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威海市立医院心血管中心经冠状动脉CT成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冠心病病人53例,所有病人接受心肺运动功能检查,记录分析病人心肺运动参数,同时记录所有病人负荷心电图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指标与冠心病诊断的相关性,选择漏诊率最低的诊断冠心病的指标。比较负荷心电图与心肺运动功能检查指标对诊断冠心病的差异。结果与负荷心电图比较,经心肺运动功能检查参数更能早期、准确的冠心病。结论相对于传统负荷心电图心肺运动试验参数可以准确的诊断冠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运动试验 冠心病 诊断 负荷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极度扩张并左室瘘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沈莉 赵培勇 +2 位作者 滕志涛 周新福 李尚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4期260-260,共1页
患者,女性,39岁,因反复胸闷、气短5年,查体发现心脏杂音2d入院,胸闷、气短多于劳累时发生,休息后很快好转。能承受一般家务劳动。入院检查: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下肢无水肿;心尖部及胸骨左、右缘三、四肋间可闻及双期... 患者,女性,39岁,因反复胸闷、气短5年,查体发现心脏杂音2d入院,胸闷、气短多于劳累时发生,休息后很快好转。能承受一般家务劳动。入院检查: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下肢无水肿;心尖部及胸骨左、右缘三、四肋间可闻及双期柔和喷射性杂音,以舒张期为主,胸骨左缘三、四肋间杂音最响。心脏彩超检查示:左室舒张末内径56mm,收缩末内径40mm,升主动脉内径41mm。右冠状动脉明显扩张,起始部内径20mm,沿着房间沟走行内径14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 左室舒张末内径 左室瘘 极度 心脏杂音 心脏彩超检查 升主动脉内径 反复胸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对纤溶系统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华 李婧 +3 位作者 李尚艾 隋旭涛 孙荣同 吕淑红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11期878-880,共3页
目的 通过对射频消融术 (RFCA)前后纤溶系统标志物D二聚体 (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PAI - 1)水平变化的观察 ,探讨RFCA术可致血栓栓塞的机制。方法 选择 4 5例接受RFCA的患者在插管前、完成电生理标... 目的 通过对射频消融术 (RFCA)前后纤溶系统标志物D二聚体 (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PAI - 1)水平变化的观察 ,探讨RFCA术可致血栓栓塞的机制。方法 选择 4 5例接受RFCA的患者在插管前、完成电生理标测放电前、放电后、术后 4 8h、术后 1周对血浆DD含量、t-PA、PAI - 1的抗原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所有接受RFCA者完成电生理检测放电前及放电后与插管前相比t-PA含量明显下降 ,DD、PAI- 1含量明显升高 ,放电后更为明显。术后 4 8h各项指标均有所恢复 ,术后 1周基本恢复到插管前水平。经动脉插管消融应用肝素组与经静脉插管消融未用肝素组比较在不同时间DD、t-PA、PAI - 1稍有差异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可导致低纤溶状态 ,是血栓栓塞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纤溶系统 D二聚体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杉醇对小鼠心肌及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金会 滕志涛 +5 位作者 赵培勇 周新福 李尚艾 李婧 吴荣 唐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6期460-462,共3页
目的探讨低浓度紫杉醇对小鼠血管功能及心肌的影响及局部病理解剖变化。方法36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两组小鼠每日均饲喂抗血小板凝聚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实验组腹腔内注射紫杉醇(100μg/50g),对照组注射同量生理盐水,3个月后... 目的探讨低浓度紫杉醇对小鼠血管功能及心肌的影响及局部病理解剖变化。方法36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两组小鼠每日均饲喂抗血小板凝聚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实验组腹腔内注射紫杉醇(100μg/50g),对照组注射同量生理盐水,3个月后,分别检测血清心肌酶学变化,同时取心脏、血管行病理检查,检测心血管内皮形态学差异及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发生率。结果紫杉醇实验组心肌酶谱表达水平(CK,CK-MB,AST,LD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CK-MB高达12101.67±863.33,CRP均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见血栓形成(11.0%)高于对照组(0%)。结论低浓度紫杉醇长期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小鼠某些心肌酶指标的水平,造成心肌损伤并促进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可能与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心肌酶 内皮血管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