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特征
1
作者 李小刚 李坤阳 +3 位作者 杨兆中 朱静怡 袁健峰 易良平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1-338,共8页
为研究黏土矿物在超临界CO_(2)焖井过程中的溶蚀行为与反应强度,选取4种主要黏土矿物进行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实验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法,分析了4种黏土矿物的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及微观结构对超... 为研究黏土矿物在超临界CO_(2)焖井过程中的溶蚀行为与反应强度,选取4种主要黏土矿物进行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实验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法,分析了4种黏土矿物的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及微观结构对超临界CO_(2)环境的响应特征,基于过渡态理论方程建立了各黏土矿物与超临界CO_(2)的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4种黏土矿物中钙蒙皂石反应最为剧烈,反应后黏土矿物质量分数下降超30百分点,生成多种新物质;高岭石和伊利石在水岩反应过程中能相互转化,反应后有次生石英生成;绿泥石反应后表面有黑色固碳物质生成及白云石颗粒镶嵌在其中;计算得到各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理论值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方程的准确性;反应速率整体表现为钙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所得反应动力学方程从单矿物溶蚀动力学层面解释了超临界CO_(2)-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强弱,能对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地球化学反应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可为不同黏土矿物含量储层现场注CO_(2)焖井工艺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黏土矿物 地球化学反应 元素分析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皮质下小梗死患者伴偶发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病灶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崔明愚 王丽娟 +2 位作者 刘荧 刘欣 李小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6-658,共3页
目的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RSSI)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可在责任病灶外出现偶发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阳性病灶,分析RSSI患者皮质下偶发DWI阳性... 目的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RSSI)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可在责任病灶外出现偶发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阳性病灶,分析RSSI患者皮质下偶发DWI阳性病灶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4年10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RSSI患者240例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存在偶发DWI阳性病灶,分为偶发DWI阳性病灶+组(39例)及偶发DWI阳性病灶-组(201例)。比较2组临床及影像学差异。结果与偶发DWI阳性病灶-组比较,偶发DWI阳性病灶+组患者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显著降低,侧脑室旁脑白质高信号、深部脑白质高信号、腔隙、脑微出血及CSVD总负荷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VD总负荷评分是偶发DWI阳性病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75,95%CI:1.106~4.680,P=0.025)。结论CSVD总负荷较重的RSSI患者更容易出现偶发DWI阳性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神经胶细胞类淋巴系统 近期皮质下小梗死 偶发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病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煤岩气压裂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小刚 唐政 +4 位作者 朱静怡 杨兆中 李扬 谢鹏 廖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6-139,共14页
中国深层煤岩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水力压裂是开发深层煤岩气的重要工程技术,目前深层煤岩气水力压裂仍然存在技术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深层煤岩气的勘探开发。为进一步明确深层煤岩气水力压裂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鄂尔... 中国深层煤岩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水力压裂是开发深层煤岩气的重要工程技术,目前深层煤岩气水力压裂仍然存在技术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深层煤岩气的勘探开发。为进一步明确深层煤岩气水力压裂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深层煤岩气勘探开发案例,分析了深层煤岩气压裂地质特征的特殊性,论述了深层煤岩气压裂工程技术现状,剖析了深层煤岩气压裂存在的理论与技术挑战,最后展望了压裂改造理论与技术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与中深层页岩、低渗透致密砂岩和浅层煤层相比,深层煤岩具有更复杂的裂缝和割理裂隙网络系统,具有低孔低渗、煤体结构完整、高地应力、高弹性模量、低泊松比的特征,这些地质特征差异使得深层煤岩对应的压裂改造技术内涵应有差异;②深层煤岩主流压裂改造主体技术为水平井超大规模极限体积压裂和多轮次转向缝网弥合压裂;③下一步需持续研究不同煤阶、不同地域的深层煤岩气压裂地质特征差异性、压裂裂缝起裂及延伸规律、低成本压裂材料、高效压裂工艺技术。结论认为,深层煤岩气压裂改造开发需要结合压裂地质特征构建多尺度地质模型,建立“地质-工程”双甜点预测模型,并大力发展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压裂材料及工艺配套技术,进而实现深层煤岩气的规模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岩气 地质特征 多尺度地质模式 压裂改造技术 储层对比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强化煤层气井压裂开采的物性规律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小刚 秦杨 +5 位作者 刘紫微 朱静怡 杨兆中 谢诗意 金心岫 高晨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7,共8页
为探究微波加热对煤岩性能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对微波作用下煤岩的升温及致裂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煤岩含水率对微波加热效果有直接影响,且岩体内温度的升高速度具有各向异性,导致煤岩各部位受热不均,从而产生热应力;... 为探究微波加热对煤岩性能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对微波作用下煤岩的升温及致裂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煤岩含水率对微波加热效果有直接影响,且岩体内温度的升高速度具有各向异性,导致煤岩各部位受热不均,从而产生热应力;微波功率越大,煤岩破碎越严重,微波作用于压裂后的煤岩,可使人工裂缝进一步扩展;压裂液中的添加剂也具有改善煤岩介电性能的功效,滑溜水压裂液增产效果显著,有望代替KCl活性水对煤层进行高效增产技术改造。在施工初期采用水力压裂技术,使压裂液尽可能充填到裂缝深处,可增强煤层介电性能;在施工后期选用微波加热技术,可强化煤层气开采效果。该研究对煤层气的重复压裂工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微波加热 煤岩 压裂 热应力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水平井压裂裂缝研究进展及认识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兆中 袁健峰 +3 位作者 张景强 李小刚 朱静怡 何建冈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0-609,共10页
页岩气作为清洁、低碳的非常规天然气,规模化开发有利于推动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经过近10a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攻关,中国页岩气压裂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从页岩气压裂工艺出发,围绕裂缝布局、压裂造缝、支撑... 页岩气作为清洁、低碳的非常规天然气,规模化开发有利于推动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经过近10a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攻关,中国页岩气压裂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从页岩气压裂工艺出发,围绕裂缝布局、压裂造缝、支撑裂缝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得到以下几点认识:①储层改造体积和裂缝复杂程度的最大化是缝网特征的2个优化目标,进而实现页岩气产能的最大化;②压裂造缝时,需要保证各簇裂缝均匀起裂,同时由于地应力场的非均质性与天然裂缝等结构弱面的存在,压裂裂缝会发生簇间串通或重叠,导致裂缝缝间距并不等于簇间距;③在密切割、强加砂条件下,极限限流压裂适用性不强,缝口暂堵压裂、缝内暂堵压裂、狭窄分叉缝铺砂均涉及复杂的液固两相流的科学问题尚需解决;④对于含支撑剂的支撑裂缝,需要根据产能或产量的需求,确定导流能力需求值与分布模式,进而优化支撑剂参数和铺砂工艺。结论认为:持续加强深层、超深层页岩储层压裂改造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工艺技术攻关,精细化、精准化、差异化设计相关压裂施工参数,明确支撑剂在复杂裂缝网络的运移机制及分布模式,综合优化各级裂缝导流能力至关重要。研究成果对中国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开发实现降本—提质—增效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水平井压裂 裂缝布局 压裂造缝 支撑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解释机器学习在油气领域人工智能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4
6
作者 闵超 文国权 +2 位作者 李小刚 赵大志 李昆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4-126,共13页
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新质生产力正迅速地渗透入油气领域,并有望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和制高点。“黑盒”的机器学习模型缺乏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导致现有机器学习方法在油气领域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不高,制约了以机器学习为核心的... 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新质生产力正迅速地渗透入油气领域,并有望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和制高点。“黑盒”的机器学习模型缺乏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导致现有机器学习方法在油气领域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不高,制约了以机器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在油气田中的融合和发展。为此,系统介绍了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在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是促进油气领域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的关键,以及事后可解释方法在油气机器学习方法上的局限性,并对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Shapley加性解释(SHAP)和模型无关局部解释(LIME)等事后可解释方法进行煤层气产能主控因素实例验证,指出了可解释的油气田特征指标还不足以完全指导可解释模型的构建和分析,需要基于本质可解释思路建立符合油气田勘探开发自身特点的本质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2)利用机理模型、因果推断和反事实解释等本质可解释方法,分析油气田数据和模型参数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了本质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3)选取典型煤层气压裂数据进行产能预测实例验证,发现因果推断能有效挖掘地质参数、施工参数和产能之间的本质关系,且基于因果关系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实现预测泛化性能提升。结论认为,基于事后可解释和本质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不仅是未来油气领域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解决人工智能在油气领域现场落地的“瓶颈”问题及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勘探开发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可解释机器学习 事后可解释 本质可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觉模糊MABAC法在低渗碳酸盐岩气藏有利区优选中的应用
7
作者 闵超 李映君 +2 位作者 李小刚 华青 张娜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7-585,共9页
低渗碳酸盐岩气藏地质构造和储层特征复杂,数据获取和解释的不确定性较高,导致有利区优选的难度较大。提出了最优最劣法(BWM)赋权下的直觉模糊MABAC(多属性边界近似区域比较)法低渗碳酸盐岩有利区优选模型。首先,根据低渗碳酸盐岩地质... 低渗碳酸盐岩气藏地质构造和储层特征复杂,数据获取和解释的不确定性较高,导致有利区优选的难度较大。提出了最优最劣法(BWM)赋权下的直觉模糊MABAC(多属性边界近似区域比较)法低渗碳酸盐岩有利区优选模型。首先,根据低渗碳酸盐岩地质特征、生烃能力和储气能力等信息,建立综合考虑低渗碳酸盐岩成藏的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BWM方法确定各关键评价指标权重,同时考虑多个因素对不同的油气田的影响并掌握因素之间的优先级关系;最后,利用直觉模糊信息替代精确信息,建立改进的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模型,对低渗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有利区进行优选。利用10个碳酸盐岩气藏区块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剩余动态储量、有效储层厚度等因素表现良好的C区块为最优。对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有利区块按照整体距离的值进行降序排序,结果为:C区>I区>H区>A区>D区>G区>J区>E区>F区>B区。将提出的直觉模糊MABAC法与现有方法进行对比,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碳酸盐岩 有利区优选 评价指标体系 最优最劣法(BWM) 直觉模糊MABAC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深层页岩气藏压裂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亚东 邹龙庆 +3 位作者 王一萱 朱静怡 李小刚 熊俊雅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167,共6页
深层页岩油藏具有高闭合压力、高地层温度、高弹性模量的特点,通过压裂获得高导流能力裂缝的难度较大。为实现对深层页岩气藏压裂缝的有效支撑与维持,以四川威远区块深层页岩为例,基于自主改进的API裂缝导流能力测试平台,研究了高闭合压... 深层页岩油藏具有高闭合压力、高地层温度、高弹性模量的特点,通过压裂获得高导流能力裂缝的难度较大。为实现对深层页岩气藏压裂缝的有效支撑与维持,以四川威远区块深层页岩为例,基于自主改进的API裂缝导流能力测试平台,研究了高闭合压力(82.8 MPa)和高地层温度(160℃)对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规律,对比了不同支撑剂类型和组合方式下导流能力的差异,分析了自支撑裂缝在深层页岩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表明:高闭合压力是支撑裂缝导流能力降低的主控因素,在82.8 MPa的高闭合压力下,增加铺砂浓度对导流能力的正向效果已不再明显;高温环境会增大支撑剂的破碎与嵌入程度,温度越高,导流能力越低;40/70目陶粒支撑剂的裂缝导流能力明显大于70/140目石英砂和微纳米支撑剂的导流能力;石英砂与陶粒(质量比为1∶1)分段铺置比全域混合铺置的导流能力高,更具有经济性;自支撑裂缝壁面的凸起点在高闭合压力下易被压碎,导流能力呈现较强的应力敏感,不利于生产后期导流能力的维持。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层页岩气藏压裂参数的设计和导流能力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 导流能力 高闭合压力 高储层温度 自支撑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化和有机质对土壤结构稳定性及阿特伯格极限的影响 被引量:41
9
作者 李小刚 崔志军 +1 位作者 王玲英 胡恒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0-559,共10页
对甘肃景电灌区盐化和有机质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黏粒的分散性及阿特伯格极限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灌区盐化土壤中水溶性盐以钠盐为主,土壤具有钠质现象。随含盐量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率(ESP)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显... 对甘肃景电灌区盐化和有机质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黏粒的分散性及阿特伯格极限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灌区盐化土壤中水溶性盐以钠盐为主,土壤具有钠质现象。随含盐量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率(ESP)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显著降低,黏粒的分散性显著增加,阿特伯格极限具有降低的趋势,明确地说明盐化和伴随着的钠质化是土壤结构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显著增加,黏粒的分散性显著降低,阿特伯格极限显著增加,说明增加有机质含量可以显著改善盐化土壤的结构性能。可以根据如下公式利用有机质含量(OM)和ESP预测团聚体的稳定性:WSAR=19.4+0.98OM-1.43 ESP(R2=0.5741,n=67)。团聚体稳定性、黏粒分散性、流限和塑限互相之间显著相关,说明流限和塑限可以作为反映盐化土壤结构状况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化 有机质 土壤结构稳定性 阿特伯格极限 团聚体稳定性 黏粒分散性 钠质度 有机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瑞昔布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围术期疼痛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小刚 童华 +2 位作者 周荣胜 朱宇麟 景桂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9-663,共5页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特耐)联合曲马多镇痛对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围术期疼痛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P组)和对照组(C组)。P组术前30min静注特耐40mg,手术结束前30min静注特...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特耐)联合曲马多镇痛对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围术期疼痛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P组)和对照组(C组)。P组术前30min静注特耐40mg,手术结束前30min静注特耐20mg和曲马多2mg/kg;C组术前30min静注生理盐水4mL,手术结束前30min静注生理盐水2mL和曲马多2mg/kg。两组麻醉诱导与维持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记录患者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等资料。记录苏醒期间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分别在术前、手术结束即刻、术后6、12、24h抽血,测定血清IL-6、IL-8含量。在术后15min、1、2、4、8、12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同时观察患者术后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C组(P<0.05);C组在拔除气管导管即刻、拔管后5、10min的HR和MAP显著高于P组(P<0.05);C组在术后6、12、24h血清IL-6、IL-8含量较术前显著升高,与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P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应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可减少术中镇痛药用量,产生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能有效抑制术后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瑞昔布 曲马多 肺叶切除术 胸腔镜 细胞因子 疼痛 IL-6 IL-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 被引量:174
11
作者 李小刚 王运武 +1 位作者 马德俊 靳素丽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3年第10期31-35,共5页
微课程是微型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主要以短时视频为载体记录微型化的教学内容,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借助微课程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随时随地学习,有助于形成新的学习理念。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微课程的起源以及发展现状,对其... 微课程是微型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主要以短时视频为载体记录微型化的教学内容,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借助微课程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随时随地学习,有助于形成新的学习理念。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微课程的起源以及发展现状,对其概念、特征进行了探讨,然后针对微课程内容从降低认知负荷的角度提出了五个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课程设计的方法与合适的教学应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课程 翻转课堂 课程设计 教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置液酸压缝中酸液指进的物模与分形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小刚 杨兆中 +1 位作者 陈锐 蒋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5-108,共4页
针对前人以有机玻璃平行板形成模拟裂缝,模拟指进现象与实际的酸液指进在物理化学背景上存在明显差异的问题。采用与地层矿物类型相近的大理石板和双层钢化玻璃板相结合的方式构成裂缝壁面,利用真实的盐酸作为驱替液,实现了酸岩反应条... 针对前人以有机玻璃平行板形成模拟裂缝,模拟指进现象与实际的酸液指进在物理化学背景上存在明显差异的问题。采用与地层矿物类型相近的大理石板和双层钢化玻璃板相结合的方式构成裂缝壁面,利用真实的盐酸作为驱替液,实现了酸岩反应条件下酸液指进的模拟,发现了前人研究中未曾报道的酸岩化学反应和酸液自身重力综合影响下的酸液指进行为。采用分形维数对酸液指进的复杂形态进行定量描述,发现所得的酸液指进形态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86、1.75、1.75和1.81,表明酸液指进形态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为分形理论在酸压设计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直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压 酸液 指进 物理模拟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内NO、MDA、ET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小刚 刘青光 +2 位作者 潘承恩 马清涌 张梅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梗阻性黄疸 (Obstructivejaundice ,OJ)大鼠肝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 (MDA)、内皮素 (ET)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双重结扎切断大鼠胆总管造成OJ模型 ,分别给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模型组 )和丹参注射...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梗阻性黄疸 (Obstructivejaundice ,OJ)大鼠肝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 (MDA)、内皮素 (ET)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双重结扎切断大鼠胆总管造成OJ模型 ,分别给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模型组 )和丹参注射液 (治疗组 ) ,各组于术后 7d和1 4d观察肝组织匀浆NO2 - +NO3- 、MDA、ET含量 ,肝功能及肝组织形态改变。结果 胆道梗阻 7d和 1 4d后大鼠肝组织中NO2 - +NO3- 、MDA含量较正常鼠明显增加 ,两者不随梗阻时间延长而升高 ;肝组织中ET含量亦明显增高 ,且随时间延长而增高。丹参治疗组大鼠肝组织中NO2 - +NO3- 与模型组无差异 ,而MDA和ET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 ,血浆ALT、AST明显降低 ,肝组织损伤减轻。结论 丹参注射液可降低OJ大鼠肝内MDA、ET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NO MDA ET 影响 一氧化氮 丙二醛 内皮素 丹参注射液 梗阻性黄疸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体积缝网压裂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小刚 苏洲 +2 位作者 杨兆中 雷腾蛟 何雨遥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7期154-159,9,共6页
体积缝网压裂是以在储层中形成大规模复杂裂缝网络为目的的压裂工艺技术,是低渗、特低渗页岩气储层实现工业开采最有效的增产措施。介绍了近期提出的同步压裂(或拉链式压裂)、交替压裂(或"德州两步跳"压裂)和改进拉链式压裂... 体积缝网压裂是以在储层中形成大规模复杂裂缝网络为目的的压裂工艺技术,是低渗、特低渗页岩气储层实现工业开采最有效的增产措施。介绍了近期提出的同步压裂(或拉链式压裂)、交替压裂(或"德州两步跳"压裂)和改进拉链式压裂技术工艺原理及其实现方法,对比分析了其各自存在的优缺点,简要阐述了成功实现页岩气储层体积缝网压裂的关键辅助技术(清水压裂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参数优化方法等)。研究发现,改进拉链式压裂利用同步压裂和交替压裂优点的同时规避了它们各自的不足,使其压后效果相比于同步压裂和交替压裂更好,为页岩气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最后,针对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可能原因并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对我国页岩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体积缝网 同步压裂 交替压裂 改进拉链式压裂 微地震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压裂缝网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小刚 罗丹 +1 位作者 李宇 张亚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8-231,共4页
同步压裂技术是实现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储集层改造的新兴技术,揭示裂缝延伸的力学机理是进行施工参数优化的基础。研究表明,多裂缝同步延伸诱导应力场及其天然裂缝作用机制共同确定了同步压裂裂缝展布情况;裂缝网络工程方法... 同步压裂技术是实现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储集层改造的新兴技术,揭示裂缝延伸的力学机理是进行施工参数优化的基础。研究表明,多裂缝同步延伸诱导应力场及其天然裂缝作用机制共同确定了同步压裂裂缝展布情况;裂缝网络工程方法是目前研究同步压裂裂缝延伸模型最好的手段;优化施工参数主要在于优化裂缝条数、裂缝间距、净压力和水力裂缝几何尺寸,以实现最大程度诱导应力场形成复杂裂缝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同步压裂 应力干扰 天然裂缝 裂缝延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对神经元钙离子内流和凋亡的影响及谷氨酸受体拮抗剂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小刚 朱克 +2 位作者 李楠 马向晨 李建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 探讨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介导神经元钙离子内流与诱导神经元凋亡间的关系。方法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皮质神经元 ,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显示凋亡细胞 ;用激光共聚焦方法来观察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 ;谷氨酸处理神经元造成兴奋性氨基酸... 目的 探讨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介导神经元钙离子内流与诱导神经元凋亡间的关系。方法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皮质神经元 ,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显示凋亡细胞 ;用激光共聚焦方法来观察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 ;谷氨酸处理神经元造成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用MK 80 1做保护研究。结果 体外培养 9d的大多数神经细胞 ,用 1mmol/L谷氨酸处理后 ,细胞内钙离子快速增加 ;谷氨酸处理后细胞死亡的形式主要是凋亡。预先用MK 80 1(10 μmol/L)可明显的减少由谷氨酸介导的钙离子反应 ,并且MK 80 1可同时减少谷氨酸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 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钙离子内流与细胞凋亡有明显的关系 ,钙离子内流在与谷氨酸毒性导致的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细胞培养 细胞凋亡 神经元钙离子内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组成和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3
17
作者 李小刚 崔志军 王玲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1-428,共8页
在室内条件下培养 6个月时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 ,土壤中总有机碳 (TOC)、焦磷酸钠提取有机碳 (SPPC)、水解碳水化合物 (HDC)、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 (HWC)的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极显著增加 ,粘粒分散率除一个盐土土样外其余 3个土样显... 在室内条件下培养 6个月时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 ,土壤中总有机碳 (TOC)、焦磷酸钠提取有机碳 (SPPC)、水解碳水化合物 (HDC)、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 (HWC)的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极显著增加 ,粘粒分散率除一个盐土土样外其余 3个土样显著降低。虽然玉米秆和小麦秆分别对TOC、SPPC、水稳性团聚体和粘粒分散性的影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有小麦秆处理比玉米秆处理HDC和HWC含量高的趋势。TOC、SPPC、HDC和HWC分别与水稳性团聚体显著正相关 ,与粘粒分散率显著负相关 ,但总体而言 ,HWC与团聚体的稳定性更相关 ,HDC和粘粒的分散性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土壤有机碳组成 结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基质酸化中酸蚀蚓孔模拟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小刚 陈雨松 +2 位作者 邓庄 王怡亭 魏卓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2-497,共6页
酸化是碳酸盐岩油气藏的主要增产措施之一。当酸液经井筒进入储集层基质和裂缝时,与地层矿物发生酸岩反应,产生形如蚯蚓的不规则孔洞,即酸蚀蚓孔。酸岩反应影响因素多,导致蚓孔形态复杂多样。为突破现有酸蚀蚓孔模拟研究的局限性,梳理了... 酸化是碳酸盐岩油气藏的主要增产措施之一。当酸液经井筒进入储集层基质和裂缝时,与地层矿物发生酸岩反应,产生形如蚯蚓的不规则孔洞,即酸蚀蚓孔。酸岩反应影响因素多,导致蚓孔形态复杂多样。为突破现有酸蚀蚓孔模拟研究的局限性,梳理了近50年来基质酸化过程中酸蚀蚓孔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尤其是酸蚀蚓孔形态分布及其生长模拟、三维蚓孔重建技术及精细化表征的最新进展;进一步归纳总结了当前基质酸化中酸蚀蚓孔在研究思路、研究手段等方面的欠缺,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酸蚀蚓孔实验装置、手段、数学模拟和表征方法等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酸蚀蚓孔 基质酸化 模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压裂缝中酸液流动反应行为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小刚 杨兆中 +2 位作者 胡学明 孙健 蒋海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73,共4页
酸压是低渗透油气藏的重要增产措施。影响酸压效果的关键参数是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和酸液有效作用距离。这2个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酸液在酸压裂缝中的流动反应过程。回顾了数十年来酸液流动反应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尤其是酸蚀蚓孔滤... 酸压是低渗透油气藏的重要增产措施。影响酸压效果的关键参数是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和酸液有效作用距离。这2个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酸液在酸压裂缝中的流动反应过程。回顾了数十年来酸液流动反应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尤其是酸蚀蚓孔滤失和酸液指进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归纳了当前酸液流动反应研究在思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方面的存在问题;并分别从这3个方面给出了酸液流动反应深入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压 酸处理液 酸蚀裂缝 增产措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压过程中多尺度酸岩反应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小刚 杨兆中 +1 位作者 苏建政 杨宇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4-508,共5页
前人有关碳酸盐岩与酸液反应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一尺度,尚缺乏对酸岩反应特征的多尺度探索。该文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进行了9次四川二叠系长兴组灰岩颗粒的酸液溶蚀实验,探索了主体酸浓度、温度、反应时间和酸型等4种因素影响下的宏观反应... 前人有关碳酸盐岩与酸液反应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一尺度,尚缺乏对酸岩反应特征的多尺度探索。该文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进行了9次四川二叠系长兴组灰岩颗粒的酸液溶蚀实验,探索了主体酸浓度、温度、反应时间和酸型等4种因素影响下的宏观反应速率和介观反应机理。在所分析的因素中,酸型对宏观反应速率影响最强,其次是主体酸浓度。酸蚀前后的岩样在扫描电镜下的孔、缝、面的变化表现出多样性,表明碳酸盐岩酸蚀存在多种介观机理,前人所述的酸液对碳酸盐岩"通缝扩喉"的反应机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对比不同尺度的反应特征,发现宏观反应速率与介观反应机理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 反应 实验 碳酸盐岩 酸化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