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口胭脂鱼鱼种的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宽意 王春忠 +2 位作者 刘正文 朱松泉 胡文英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0-293,共4页
用肠饱满指数法测定了池养大口胭脂鱼Ictiobus cyprinellus鱼种的摄食节律与日摄食率。结果表明:大口胭脂鱼鱼种有明显的摄食节律,10:00—18:00为摄食高峰期,22:00摄食活动基本停止,6:00摄食强度明显回升,每天约有6h的停食时... 用肠饱满指数法测定了池养大口胭脂鱼Ictiobus cyprinellus鱼种的摄食节律与日摄食率。结果表明:大口胭脂鱼鱼种有明显的摄食节律,10:00—18:00为摄食高峰期,22:00摄食活动基本停止,6:00摄食强度明显回升,每天约有6h的停食时间。主要养殖季节6、7、8月,该鱼种的日摄食率(单位鱼体重每日的摄食量)分别为34.9、121.5、74.1g/(k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胭脂鱼鱼种 摄食节律 日摄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洼盐碱地生态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禹城市低洼盐碱地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宽意 刘正文 +2 位作者 胡耀辉 吴庆龙 胡文英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46-548,552,共4页
介绍了我国低洼盐碱地生态开发区(以禹城市为例)的治理与开发现状,指出利用鱼塘-台田生态工程技术治理低洼盐碱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但由于存在水污染严重、水源保证率低、地下水资源利用率低;部分台田发生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失衡... 介绍了我国低洼盐碱地生态开发区(以禹城市为例)的治理与开发现状,指出利用鱼塘-台田生态工程技术治理低洼盐碱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但由于存在水污染严重、水源保证率低、地下水资源利用率低;部分台田发生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失衡;传统农、渔业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城市 低洼盐碱地 生态开发区 可持续发展 治理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洼盐碱地蟹池混养大口胭脂鱼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宽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4,共2页
关键词 河蟹 大口胭脂鱼 低洼盐碱地 池塘养殖 混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洼盐碱地池塘大口胭脂鱼鱼种的培育
4
作者 李宽意 胡文英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13,共4页
1999年 5~ 10月在山东省禹城市低洼盐碱地池塘进行了大口胭脂鱼引种及鱼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 :大口胭脂鱼能适应该地区的环境条件 ,生长速度与草鱼、鲤鱼相当 ,鱼种成活率6 0 %。
关键词 大口腮脂鱼 鱼种培育 低洼盐碱地 池塘 经济效益 样品采集 饲养管理 水环境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渍涝洼地池塘养殖罗氏沼虾试验
5
作者 李宽意 谷孝鸿 《水产科技情报》 1998年第3期118-120,共3页
利用季节性积水洼地中的两口池塘,进行以罗氏沼虾为主的虾鱼混养试验。经过近130d的饲养,在一口面积为1095m2的池塘里获得罗氏沼虾89.6kg,鲢鱼种133.3kg,鲤鱼和野杂鱼134kg,另一口池塘产量较低。试验... 利用季节性积水洼地中的两口池塘,进行以罗氏沼虾为主的虾鱼混养试验。经过近130d的饲养,在一口面积为1095m2的池塘里获得罗氏沼虾89.6kg,鲢鱼种133.3kg,鲤鱼和野杂鱼134kg,另一口池塘产量较低。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适当的密度,必要的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洼地 池塘 罗氏沼虾 放养密度 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水生植物对太湖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杨荣敏 李宽意 +2 位作者 王传海 张海鸥 沈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3期274-278,共5页
通过对太湖流域常见3种水生植物(芦苇、苦草和茭白)根部底泥及无植物底泥进行磷释放特性模拟试验,讨论了pH值(分别为5、7、12)、温度(25℃、35℃)以及好氧(DO>8.0 mg.L-1)和厌氧(DO<1.0 mg.L-1)条件对磷释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对太湖流域常见3种水生植物(芦苇、苦草和茭白)根部底泥及无植物底泥进行磷释放特性模拟试验,讨论了pH值(分别为5、7、12)、温度(25℃、35℃)以及好氧(DO>8.0 mg.L-1)和厌氧(DO<1.0 mg.L-1)条件对磷释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H增大、温度升高、厌氧状态均可增加底泥磷释放,pH在弱酸至中性范围内底泥释磷量较小,酸性和碱性条件都有利于磷的释放,进一步分析了其中机理。从模拟试验结果来看,水生植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湖泊底泥的总可溶性磷(TDP)含量,减少内源性磷释放,因而可供研究种植大型水生植物修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富营养化 大型水生植物 环境因子 磷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狐尾藻区域适应性与生态竞争力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裕元 李希 +2 位作者 吴金水 李宽意 王伟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252-2261,共10页
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湿地具有高效去除水体中有机物和氮磷的功能,其生物质产量高并可以作为优质畜禽饲料,是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氮磷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有机结合的可靠途径,但对其生长适应性和生态竞争力尚缺乏研究。... 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湿地具有高效去除水体中有机物和氮磷的功能,其生物质产量高并可以作为优质畜禽饲料,是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氮磷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有机结合的可靠途径,但对其生长适应性和生态竞争力尚缺乏研究。本研究依托我国亚热带(南方)和温带(华北)地区的11个中国科学院野外试验站开展了系列试验。结果表明:绿狐尾藻在中国亚热带地区可以良好生长并顺利越冬,但在中国北方温带地区则不能自然越冬;风浪、水深、蓝藻爆发以及香蒲(Typha orientalis)、莲(Nelumbo nucifera)、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水竹叶(Murdannia triquetra)等本土水生植物竞争等多种因素均会对绿狐尾藻的正常生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绿狐尾藻存在非专一性天敌,主要包括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造桥虫(Anomis flava)等食叶性昆虫,其主要爆发期在夏季7—8月的高温阶段。因此,从生长适应性、群落竞争力、天敌危害等方面来看,初步认为绿狐尾藻在我国大陆地区大范围自然扩张的可能性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狐尾藻 生态适应性 自然竞争 非专一性天敌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草对水中环境因子影响的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33
8
作者 王传海 李宽意 +1 位作者 文明章 刘正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98-800,共3页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沉水植物苦草对水体中环境因子影响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苦草对水体中环境因子如pH值、溶解氧、电导率、总磷等有显著的影响,种有苦草的水中的电导率、总磷均明显低于无植物水体,溶解氧浓度和pH值明显高于...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沉水植物苦草对水体中环境因子影响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苦草对水体中环境因子如pH值、溶解氧、电导率、总磷等有显著的影响,种有苦草的水中的电导率、总磷均明显低于无植物水体,溶解氧浓度和pH值明显高于无植物水体;另外,种有苦草的水体环境因子总体日变化趋势较明显,而无植物水体的环境因子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的指标pH值、溶解氧的变化可能与苦草的光合作用有关,而总磷和电导率没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沉水植物对水体中环境因子影响的日变化特征和影响机理,以及底泥磷释放可能存在的日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水质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帆蚌对蓝藻的滤食作用及其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旭博 李柯 +4 位作者 周德勇 姚思鹏 刘小玲 李宽意 刘正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4,共8页
双壳贝类是淡水生态系统常见的滤食性动物,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物悬浮颗粒为食,其作用可能降低蓝藻浓度,从而促进沉水植物生长。通过构建4组(草+蓝藻、草+蓝藻+低生物量蚌、草+蓝藻+高生物量蚌、草)室外微型生态系统,研究了湖泊下风区常见... 双壳贝类是淡水生态系统常见的滤食性动物,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物悬浮颗粒为食,其作用可能降低蓝藻浓度,从而促进沉水植物生长。通过构建4组(草+蓝藻、草+蓝藻+低生物量蚌、草+蓝藻+高生物量蚌、草)室外微型生态系统,研究了湖泊下风区常见蓝藻堆积浓度下,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滤食作用对蓝藻水华和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蓝藻对苦草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草藻组和草组的相对生长率分别为-7.65mg/g·d和7.19mg/g·d;(2)三角帆蚌对蓝藻具有明显的下行滤食压力,其大小与蚌生物量有关,蚌生物量高时效果明显;(3)三角帆蚌的滤食可以不同程度上缓解蓝藻对苦草的生长抑制,低蚌组和高蚌组苦草相对生长率分别为-5.31mg/g·d和4.24mg/g·d。蓝藻颗粒被滤食后,水体光照条件的改善可能是有蚌组苦草生物量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说明双壳贝类可以通过滤食浮游植物使水体理化环境向着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的方向发展,但这种作用的大小与贝类生物量的合理配置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沉水植物 蓝藻 滤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北地区半咸水体河蟹系列化养殖技术
10
作者 李宽意 《内陆水产》 2002年第3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幼蟹 大棚培育 商品蟹 池塘养殖 鲁西北地区 半咸水体 河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盐净水效果及对沉水植物苦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姬娅婵 魏小飞 +4 位作者 吴红飞 甄伟 李宽意 关保华 刘正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5-79,共5页
采用室外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铝盐(明矾)净水效果及对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的影响。设置了3个不同铝盐浓度处理组:对照组(无添加)、一次加铝组(15mg/L)和三次加铝组(45mg/L)。结果表明:(1)一次加铝组叶绿素a、反应... 采用室外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铝盐(明矾)净水效果及对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的影响。设置了3个不同铝盐浓度处理组:对照组(无添加)、一次加铝组(15mg/L)和三次加铝组(45mg/L)。结果表明:(1)一次加铝组叶绿素a、反应活性磷、pH、碱度较试验开始时均有下降,且三次加铝组显著低于一次加铝组;(2)三次加铝组中水体总氮浓度最高;(3)三次加铝组苦草的相对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本研究说明铝盐的使用能在短期内降低水体污染,高剂量使用虽能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但同时也会对苦草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且使水体水质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盐 净水效果 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着生藻碳氮计量特征对铜锈环棱螺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谈冰畅 蔡永久 +3 位作者 安苗 谷娇 宁晓雨 李宽意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40,共6页
氮负荷较高的富营养湖泊中,着生藻大量增加,而牧食者数量却逐渐减少,进而导致沉水植物衰退或消亡;为了探究氮浓度过高对螺类生长的影响,本文基于受控实验,探讨了不同水体氮浓度(1 mg/L,4 mg/L,7 mg/L)培养下的着生藻碳氮计量特征对铜锈... 氮负荷较高的富营养湖泊中,着生藻大量增加,而牧食者数量却逐渐减少,进而导致沉水植物衰退或消亡;为了探究氮浓度过高对螺类生长的影响,本文基于受控实验,探讨了不同水体氮浓度(1 mg/L,4 mg/L,7 mg/L)培养下的着生藻碳氮计量特征对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4 mg/L处理组的着生藻和螺体内的碳和氮含量均高于1 mg/L和7 mg/L处理组,而碳氮比则低于这2个处理组;1 mg/L处理组的着生藻和螺体内的碳和氮含量最低,其碳氮比最高。着生藻氮含量与螺体内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77,P<0.001)。水体氮浓度为1 mg/L处理组的螺生长率和体长均高于4 mg/L和7 mg/L处理组,4 mg/L处理组的螺生长率和体长最低。研究结果显示,着生藻氮元素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水体氮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着生藻氮含量与螺体内的氮含量变化一致,作为螺食物的着生藻氮含量增加时,螺体内氮含量也相应随之增加。环棱螺食物质量的下降与着生藻中化学元素含量的改变有关,这可能是螺生长受到抑制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浓度 着生藻 铜锈环棱螺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移植对沉积物再悬浮后的水质控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谷娇 宁晓雨 +3 位作者 靳辉 朱小龙 谈冰畅 李宽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1期216-219,共4页
通过单因子(苦草密度)影响试验和双因子(有无苦草、沉积物性质)受控试验,研究苦草移植在短期内对沉积物再悬浮后的水质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苦草移植可以显著降低水体悬浮物浓度与营养盐水平,且密度越高,悬浮物浓度与营养盐水平越低;沉... 通过单因子(苦草密度)影响试验和双因子(有无苦草、沉积物性质)受控试验,研究苦草移植在短期内对沉积物再悬浮后的水质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苦草移植可以显著降低水体悬浮物浓度与营养盐水平,且密度越高,悬浮物浓度与营养盐水平越低;沉积物营养水平影响苦草对水体的净化效果:高营养底泥中,苦草对悬浮物的去除率为22.19%,而低营养底泥中去除率仅为8.21%;高营养底泥中,苦草对水体TN的去除率为10.94%,显著高于低营养底泥。因此,沉水植被区域沉积物再悬浮的沉降不仅与沉水植物本身有关,还与沉积物的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沉积物再悬浮 水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负荷升高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启升 胡忠军 +4 位作者 李永吉 何虎 韩燕青 靳辉 李宽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89-1596,共8页
为研究在浅水湖泊的外源污染源控制工作中控氮(N)的必要性,通过室外模拟实验,探究了N负荷升高对浅水湖泊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设置低N组(输入氮磷比为5∶1)和高N组(输入氮磷比为100∶1)两个N负荷水平,同时选择不同生长型的两种沉水... 为研究在浅水湖泊的外源污染源控制工作中控氮(N)的必要性,通过室外模拟实验,探究了N负荷升高对浅水湖泊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设置低N组(输入氮磷比为5∶1)和高N组(输入氮磷比为100∶1)两个N负荷水平,同时选择不同生长型的两种沉水植物——莲座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冠层型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作为实验对象。结果表明:N负荷升高对苦草生长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高N组苦草的相对生长率、生物量、根长、株数和叶片数等指标均显著低于低N组。与苦草不同,N负荷升高对穗花狐尾藻的胁迫作用不显著,两种N浓度下穗花狐尾藻的生物量、相对生长率、节间距、株高和株数均无明显差异。总体而言,N负荷升高显著降低了沉水植物的总生物量,实验结束时高N组沉水植物的总生物量(115.86 g·m^-2)是低N组(321.98 g·m^-2)的36.0%。研究表明,N负荷升高会对沉水植物的生长产生胁迫,但是不同沉水植物对N负荷升高的响应具有种间差异。从湖泊管理和生态修复的角度,本研究支持外源N、P均需要控制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负荷 沉水植物 浅水湖泊 苦草 穗花狐尾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与食物质量对太湖河蚬摄食及排泄的影响
15
作者 李伟 韩燕青 +1 位作者 张又 李宽意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9-105,共7页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作为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物种,易受温度和食物质量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研究不同环境条件胁迫下的河蚬摄食及排泄变化,可为维护太湖生态稳定提供技术支持。室内模拟实验温度设置20~32℃的7个温度梯度处理组,河...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作为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物种,易受温度和食物质量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研究不同环境条件胁迫下的河蚬摄食及排泄变化,可为维护太湖生态稳定提供技术支持。室内模拟实验温度设置20~32℃的7个温度梯度处理组,河蚬食物分为藻华湖水、50%藻华湖水+50%绿藻、绿藻、50%绿藻+50%蓝藻、蓝藻共5种,通过温度与食物组合,测定不同条件下河蚬摄食率与排泄率,探究温度与食物质量对河蚬生存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河蚬的摄食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摄食率在20~24℃逐渐增至峰值后呈下降趋势;食物质量对河蚬的摄食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表现为:绿藻>50%藻华湖水+50%绿藻>藻华湖水>50%绿藻+50%蓝藻>蓝藻;温度与食物质量对河蚬的摄食率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且食物质量对其摄食的影响力会在高温胁迫下减弱。河蚬的排泄率会在食物质量较低的环境下增大,温度和食物质量对河蚬排泄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夏季高温期,河蚬的高能耗以及太湖蓝藻水华暴发造成的低质量食物,导致河蚬可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锐减,可能是其种群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河蚬 温度 食物质量 摄食率 排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