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位巷与工作面进回风巷联合卸压的坚硬顶板防冲技术研究
1
作者 谭云亮 任文涛 +6 位作者 李青海 殷鹏涛 张修峰 王子郡 陈洋 胡善超 李占海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81,共17页
深埋特厚煤层开采后高位坚硬顶板失稳造成强矿压现象突显,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为探究新型卸压防冲方案,以新巨龙煤矿8302工作面为研究背景,提出了高位巷与工作面进回风巷联合爆破卸压防冲方案。通过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相... 深埋特厚煤层开采后高位坚硬顶板失稳造成强矿压现象突显,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为探究新型卸压防冲方案,以新巨龙煤矿8302工作面为研究背景,提出了高位巷与工作面进回风巷联合爆破卸压防冲方案。通过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高位巷爆破与进回风巷爆破协同卸压原理,揭示了高位巷爆破卸压对于坚硬顶板的破断失稳机制,明确了高位巷爆破对于煤层应力场演化特征。针对现场工况条件,设计并实践了高位巷与进回风巷联合爆破卸压及监测方案,取得了显著的卸压效果。结果表明:①高位巷与进回风巷联合卸压,弱化了覆岩结构,使其产生大量裂隙,破坏了其连续性,降低了覆岩承载能力。②高位巷爆破使高位关键岩层初次垮落步距由144 m减小为84 m,周期垮落步距由24~30 m减小为12~24 m。煤层垂直应力由18.1~18.3 MPa减小至16.2~18.0 MPa,最大降幅11.47%,改善了工作面应力分布状况。③设计了8302工作面进回风巷与高位巷联合爆破卸压方案。并从进回风巷表面变形、覆岩应力、顶板深部位移等方面制定了监测方案。④现场工程实践表明:104 J及以上的微震能量事件降幅64.3%,微震事件由改性前的“低频高能”逐渐向改性后的“高频低能”转化。联合爆破卸压后,围岩变形、钻孔应力及锚杆索受力对断层及不规则采空区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在进入正常阶段后,围岩稳定性得到改善,联合爆破卸压效果显著。为解决大采高坚硬顶板引发的强矿压显现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覆岩 联合爆破 冲击地压 卸压释能 微震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压力系数对马蹄形隧道损伤破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李占海 朱万成 +3 位作者 冯夏庭 李邵军 周辉 陈炳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434-441,461,共9页
数值模拟研究了马蹄形隧道在不同载荷下从围岩初始损伤至失稳破坏的破坏过程,分析了侧压力系数λ对隧道的初始损伤、拱顶位移、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和围岩损伤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损伤机制与λ密切相关,当λ较小时,在空间上初始... 数值模拟研究了马蹄形隧道在不同载荷下从围岩初始损伤至失稳破坏的破坏过程,分析了侧压力系数λ对隧道的初始损伤、拱顶位移、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和围岩损伤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损伤机制与λ密切相关,当λ较小时,在空间上初始损伤分布具有较大的离散性,以拱脚、拱肩和拱顶位置为主;当λ较大时,初始损伤以拱顶的拉伸损伤位置为主;拱顶垂直方向的位移随λ的增大而减小,且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隧道围岩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随λ的增大而增大,隧道围岩应力分布和应力集中程度受隧道形状的影响显著,在一定范围内,隧道形状比离自由面的距离作用机制更为强烈;在破裂模式上,当λ较小时,裂纹以垂直方向开裂为主,随着λ的增大转变为以水平方向开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形隧道 侧压力系数 损伤破坏 稳定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丰潮滩悬沙粒径组成及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占海 高抒 沈焕庭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2-70,共9页
2003年7月中小潮期间使用Midas-400型边界层探测仪在江苏大丰潮滩的细砂滩上对悬沙浓度进行了六层位垂向同步观测,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悬沙粒径组成和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Midas-400型边界层探测仪在测量悬沙浓度时具有... 2003年7月中小潮期间使用Midas-400型边界层探测仪在江苏大丰潮滩的细砂滩上对悬沙浓度进行了六层位垂向同步观测,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悬沙粒径组成和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Midas-400型边界层探测仪在测量悬沙浓度时具有较高精度,浊度计的平均测量误差介于±7%。观测期间悬沙粒径组成十分稳定,时空变化很小,悬沙物质来源是影响悬沙粒径组成的主要因素。悬沙颗粒细,粉砂和粘土是悬沙的主要成分,两者含量之和大于99%。悬沙颗粒在垂向上混合充分,Rouse公式能够比较准确的模拟各水层的悬沙浓度。悬沙沉降速度为悬沙中值粒径静水沉降可能速度的22—28倍,絮凝沉降可能是影响悬沙总体沉降速度和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也可用对数形式表达,根据两个水层的悬沙浓度具有的对数分布关系可以比较准确的模拟其他水层的悬沙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粒径组成 沉降速度 Rouse公式 大丰潮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塘水道的悬沙输运和再悬浮作用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占海 高抒 沈焕庭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5-62,共8页
根据1986年秋季和1987年春季金塘水道内十个站点的大、中、小潮的流速和悬沙浓度的同步观测资料,利用悬沙质量守恒原理,分析了金塘水道的悬沙输运和再悬浮作用特征。水道与外海的悬沙交换、水道内悬沙与底质的泥沙交换分别使水道内的... 根据1986年秋季和1987年春季金塘水道内十个站点的大、中、小潮的流速和悬沙浓度的同步观测资料,利用悬沙质量守恒原理,分析了金塘水道的悬沙输运和再悬浮作用特征。水道与外海的悬沙交换、水道内悬沙与底质的泥沙交换分别使水道内的悬沙质量平均每小时发生2%.10%和7%~14%的变化,前者小于后者。水道与外海进行悬沙交换时,水道向外海输出悬沙,大潮周日输出的悬沙质量比小潮大2个数量级。在悬沙与底质的泥沙交换过程中,大潮和中潮以再悬浮作用为主,小潮以沉降作用为主,在一个大小潮周期中,再悬浮作用强于沉降作用,水道底床发生侵蚀。再悬浮通量与流速、(τ—τCГ)/τCГ具有一定的正线性关系(τ为底部切应力,τCГ为临界再悬浮切应力)。再悬浮系数处于10—kg·m^-2s^-1量级,与(τ—τCГ)/τCГ不具有明显关系,底质沉积特征是影响再悬浮作用和再悬浮系数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输运 再悬浮 沉降 金塘水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大丰潮滩底质与悬沙的粒径组成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占海 高抒 陈沈良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37,共8页
2002年和2003年夏季在江苏大丰潮滩上采集了表层底质和悬沙样品,分析了潮滩不同部位的底质与悬沙的粒径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潮滩表层底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带性,底质泥沙的来源和堆积方式(悬沙沉降和推移质输运)以及植... 2002年和2003年夏季在江苏大丰潮滩上采集了表层底质和悬沙样品,分析了潮滩不同部位的底质与悬沙的粒径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潮滩表层底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带性,底质泥沙的来源和堆积方式(悬沙沉降和推移质输运)以及植被覆盖状况是影响底质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悬沙粒径组成在潮周期内的变化有两种模式,一是稳定型,悬沙级配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很小;二是双峰型,悬沙级配的时空变化显著,粗细峰强度不断转换。再悬浮、沉降、涨潮时输入潮滩的悬沙和底质级配是影响悬沙粒径组成的主要因子。悬沙与底质在粒径组成上差异明显,再悬浮和沉降是联系二者粒径组成关系的纽带。悬沙沉降对底质的泥沙贡献率从潮滩下部向上部不断增加,在互花米草滩上至少为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质粒径组成 悬沙粒径组成 再悬浮 沉降 大丰潮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体育成人教育个性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占海 张英建 程登富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5-136,共2页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我国体育成人教育的教学现状,提出根据成人学员的特点,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 体育成人教育 个性化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支边滩悬沙级配的现场与室内观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占海 陈沈良 +1 位作者 高抒 张国安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5,共9页
根据2005年6月在长江口南支边滩的现场悬沙级配观测数据和悬沙水样的室内粒度分析数据,对分散状态与未分散状态下的悬沙级配的时空分布特征、絮团对悬沙级配的影响及其现场含量等进行了研究。室内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在颗粒分散条件下,悬... 根据2005年6月在长江口南支边滩的现场悬沙级配观测数据和悬沙水样的室内粒度分析数据,对分散状态与未分散状态下的悬沙级配的时空分布特征、絮团对悬沙级配的影响及其现场含量等进行了研究。室内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在颗粒分散条件下,悬沙组成较细,以粉砂和粘土为主,悬沙级配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较小;悬沙级配有明显的垂向分布规律,平均粒径等在垂向上呈线性分布。现场观测结果显示,在颗粒未分散条件下,悬沙组成较粗,粒径大于63μm和4~63μm的颗粒是悬沙的主要成分,悬沙级配在潮周期内变化显著。对比表明,悬沙级配的现场与室内观测结果差异显著,前者明显粗于后者,絮凝作用是造成差异的主因,絮团在现场悬沙中的含量估计超过60%,絮凝作用能够使参加和不参加絮凝作用的泥沙颗粒在絮凝前、后的体积含量发生明显改变。絮团与流速和悬沙浓度的关系复杂,在潮周期内的部分时段里,悬沙平均粒径与流速和悬沙浓度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级配 时空变化 絮团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充填工作面支架工作特性及顶板控制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晓明 赵同彬 +2 位作者 王明强 李占海 房凯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42-47,共6页
以唐山矿9煤层充填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充填液压支架工作特性及工作面顶板沉降控制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固体充填工作面矿压显现缓和,充填支架具有动压系数小的显著工作特性;充填支架的高效... 以唐山矿9煤层充填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充填液压支架工作特性及工作面顶板沉降控制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固体充填工作面矿压显现缓和,充填支架具有动压系数小的显著工作特性;充填支架的高效支撑对抑制顶板弯曲下沉及层间离层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测充填工作面内顶板累计下沉量占开采高度的13%,工作面上方顶板离层现象主要分布在浅部4m范围内;支架支护阻力的提高可有效控制顶板下沉保证足够的充填空间,当支架支护强度由0.4提高到0.6 MPa时,工作面顶板下沉值降低15.6%,当支护强度继续提高时,支架对顶板下沉的控制效果开始减弱。合理的充填支架支护强度可以控制顶板下沉,保证良好的采空区充填效果,进而减小覆岩及地表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充填采煤 充填支架 工作特性 支护强度 顶板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的岩石非均匀性表征技术在流固耦合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朱万成 康玉梅 +2 位作者 杨天鸿 李占海 刘继山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087-2091,共5页
岩石的非均匀性对于其破裂及渗流过程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表征岩石非均匀性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把该技术实施到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程序RFPA中,来模拟非均匀岩石在外载荷和渗流耦合作用下发生破裂的整个过程。结果... 岩石的非均匀性对于其破裂及渗流过程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表征岩石非均匀性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把该技术实施到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程序RFPA中,来模拟非均匀岩石在外载荷和渗流耦合作用下发生破裂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基于数字图像的技术是表征岩石细观非均匀性的一种有效方法,为研究非均匀性对于岩石破裂过程及渗流特性的影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非均匀性 基于数字图像的技术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九段沙近期冲淤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炜 李九发 +3 位作者 蒋陈娟 李占海 姚弘毅 徐敏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21,共7页
1998年以前,九段沙是一个人类活动干预很小的天然河口江心沙洲。北槽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使九段沙头部和北边界基本固定,南北槽分流分沙比改变,水沙交换减少。同时,随着流域来沙和河口河道底沙来源减少,近期九段沙冲淤演变发生新的变... 1998年以前,九段沙是一个人类活动干预很小的天然河口江心沙洲。北槽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使九段沙头部和北边界基本固定,南北槽分流分沙比改变,水沙交换减少。同时,随着流域来沙和河口河道底沙来源减少,近期九段沙冲淤演变发生新的变化。如今的九段沙0m水深线包络体在不断地淤高扩宽。上沙沙头迅速淤涨,并越过南导堤向北偏伸入北槽,沙尾则快速向南槽延伸,并与南导堤和中沙之间形成新的涨潮沟通道;九段沙南北侧由于冲淤不均其水边线形态出现明显不规则变化,下沙尾部东南端冲蚀,东北端淤涨,沙洲长轴线逆时针转动,但洲体整体位置摆动极小。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上沙沙尾的快速延伸和沙洲南侧局部冲淤不平衡须引起重视,确保九段沙沙洲整体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九段沙 深水航道工程 鱼嘴工程 冲淤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北港河道泥沙特性及河床沙再悬浮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姚弘毅 李九发 +1 位作者 戴志军 李占海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3,共8页
基于北港上段和下段以及南支河道三个站点的7天连续同步水沙观测数据(包括潮流、悬沙含量和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对不同时刻悬沙浓度、悬沙和沉积物粒径组成分析,以及基于沙量平衡的粒度谱计算,对长江口北港河道泥沙特性和河床沉积物再... 基于北港上段和下段以及南支河道三个站点的7天连续同步水沙观测数据(包括潮流、悬沙含量和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对不同时刻悬沙浓度、悬沙和沉积物粒径组成分析,以及基于沙量平衡的粒度谱计算,对长江口北港河道泥沙特性和河床沉积物再悬浮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港上段河道落潮时水动力强于涨潮,单宽输沙量表现为净向海输沙;河床沉积物颗粒较粗,细砂和粉砂含量可达90%以上;近底层悬沙浓度在一个涨或落潮周期内可存在两个峰值;河床沉积物再悬浮作用落潮强于涨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北港 悬沙浓度 潮流速 再悬浮 河床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河道水沙特性及河床沙再悬浮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飞 李九发 +2 位作者 李占海 姚弘毅 朱文武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9-14,21,共7页
为研究河口地区泥沙在陆海动力共同作用下的再悬浮过程和机制,基于长江口南槽河道连续8 d的水文泥沙同步观测数据,对拦门沙河道潮流速、悬沙浓度、悬沙粒径随时间变化和河床沉积物再悬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涨、落潮的水动力和历... 为研究河口地区泥沙在陆海动力共同作用下的再悬浮过程和机制,基于长江口南槽河道连续8 d的水文泥沙同步观测数据,对拦门沙河道潮流速、悬沙浓度、悬沙粒径随时间变化和河床沉积物再悬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涨、落潮的水动力和历时存在不对称性;水体悬沙浓度随小潮到大潮的变化而逐渐增加;水体悬沙粒径也随小潮至大潮的变化而不断粗化,但细砂含量略有增加,致使细砂类出现再悬浮现象;一个潮周期内,出现3次悬沙浓度峰值;水体悬沙浓度以及悬沙粒径的变化与流速及底床切应力都有着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悬沙粒径 潮流速 再悬浮 南槽河道 长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长江河口南、北槽分流口河床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冯凌旋 李九发 +1 位作者 刘新成 李占海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9-45,共7页
基于大量现场水沙观测及海图资料,首先分析总结了南、北槽分流口历史演变规律;其次,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以来南、北槽分流口河段水流动力特征,近期分流口演变规律及分流潜堤工程建设对分流口河段河道演变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进... 基于大量现场水沙观测及海图资料,首先分析总结了南、北槽分流口历史演变规律;其次,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以来南、北槽分流口河段水流动力特征,近期分流口演变规律及分流潜堤工程建设对分流口河段河道演变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港下游至南、北槽分流口河段深泓线位置经历了南-北-南的换位过程;南、北槽分流沙洲的方位角受外海上溯潮波控制,基本保持在305°,但由于分流口上提至江亚南沙及分流潜堤的建设,分流沙洲洲头逐渐北偏,目前分流沙洲方位角在314°左右,伸入到分流潜堤北侧河道,与此同时,南、北槽进口过水断面(0m以下)总面积维持稳定的前提下,北槽过水断面持续减小,南槽相应增加;目前,南港下游水流流向出现南偏,落潮主流偏向南槽,南槽进口断面平均潮流速大于北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 北槽 分流口 河床演变 深水航道整治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小潮至大潮水沙输运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赵方方 李占海 +1 位作者 李九发 陈炜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62,共8页
根据2010年4月23日至30日在长江口北支主槽内获得的流速和悬沙观测资料,运用机制分解法分析了从小潮到大潮连续变化过程中北支的水沙输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小潮到大潮余流和单宽输水量不断增加,输水方向向海。单宽输沙量从小潮到大... 根据2010年4月23日至30日在长江口北支主槽内获得的流速和悬沙观测资料,运用机制分解法分析了从小潮到大潮连续变化过程中北支的水沙输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小潮到大潮余流和单宽输水量不断增加,输水方向向海。单宽输沙量从小潮到大潮趋于增加,但输沙方向具有小潮和大潮向海、中潮向陆的特点。在各输沙项中,平流输沙占主要地位,其输沙方向向海,输沙量从小潮到大潮显著增加,大潮输沙量约为小潮的46倍;潮泵输沙占次要地位,其输沙强度和输沙方向随潮周期变化频繁;垂向净环流的输沙强度很小,输沙方向向陆。此外,从小潮到大潮的过程中,一些重要输沙项的贡献率随潮周期变化显著,这表明各潮周期的悬沙输运机制有时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北支 机制分解法 水沙输运 含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南槽近期滩槽水沙输移特性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郭小斌 李九发 +1 位作者 李占海 王一斌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共5页
为了深刻认识近期长江河口演变趋势,依据2005,2006年和2010年长江口南槽滩槽洪枯季实测水文泥沙数据,分析了主槽与浅滩的水动力条件及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机制分解法,研究了河口滩槽间泥沙输移及交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 为了深刻认识近期长江河口演变趋势,依据2005,2006年和2010年长江口南槽滩槽洪枯季实测水文泥沙数据,分析了主槽与浅滩的水动力条件及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机制分解法,研究了河口滩槽间泥沙输移及交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槽主要以往复流为主,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随着水深变浅,水流流速过程线存在差异,使不同区域的水流挟沙能力和输沙过程不同。输沙以平流项输沙通量为主,但潮泵作用在南槽地区泥沙输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主槽出沙、浅水进沙"的输沙模式,促使南汇边滩前缘缓慢淤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 滩槽泥沙交换 悬沙输移 长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细胞局部移植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对缺血区血管生成作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志明 李占海 +3 位作者 边云飞 肖传实 武卫东 康玉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3期173-176,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对后肢缺血区血管新生作用及与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对外周血管新生的对比研究。方法20只肢体缺血新西兰白兔分为2组,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n(=10)于缺血局部肌肉注射新鲜分离的自体骨髓单个核...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对后肢缺血区血管新生作用及与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对外周血管新生的对比研究。方法20只肢体缺血新西兰白兔分为2组,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n(=10)于缺血局部肌肉注射新鲜分离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局部移植对照组n(=10)局部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另2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手术组及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n(=10)于结扎并离断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前24h及术后6d给予G-CSF10μg/k(g.d)皮下注射处理,手术组n(=10)于术前及术后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4组分别于实验前(0d)、7d和28d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于28d时处死动物,切取内收肌和半膜肌,进行免疫组化法分析,明确毛细血管形态。结果7d和28d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和药物治疗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血流量、血管阻力指数分别与局部移植对照组及手术组间有显著差异;而上述各指标在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和药物治疗组之间无论7d和28d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示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和药物治疗组单位面积毛细血管密度分别高于局部移植对照组及手术组(P<0.01),前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能取得自体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相似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中段枯季输盐输沙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智罡 李占海 +1 位作者 张国安 赵方方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52,共8页
基于2012年4月15日至23日在长江口北槽中段获得的枯季水文泥沙定点观测资料,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探讨了测点处从小潮到大潮连续16个潮周期的输盐输沙特征。结果表明,从小潮到大潮,测点处向海输盐中,欧拉余流输移项贡献最大;向陆输盐中,... 基于2012年4月15日至23日在长江口北槽中段获得的枯季水文泥沙定点观测资料,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探讨了测点处从小潮到大潮连续16个潮周期的输盐输沙特征。结果表明,从小潮到大潮,测点处向海输盐中,欧拉余流输移项贡献最大;向陆输盐中,小潮时以"潮泵效应"输移项为主,中潮和大潮以斯托克斯漂移输移项为主,垂向净环流输移项次之。在向海输沙中,欧拉余流输移项贡献最大;在向陆输沙中,以斯托克斯漂移输移项为主,垂向净环流输移项次之。由于盐水楔的出现,北槽存在重力环流,这对北槽泥沙输运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小潮时水体垂向混合弱于大潮,盐水楔主要出现在近底部水层,这是导致垂向净环流输沙项对向陆输沙的贡献率从小潮向大潮不断减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 盐度 机制分解法 长江口北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坊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英建 李铭 +3 位作者 李占海 陈星 李双 左丽艳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7-108,共2页
选取廊坊市的48个社区,围绕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现状、社区体育活动点现状、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等方面进行实际调查分析,并对发展廊坊市社区体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 廊坊市 社区体育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修井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技术的研究
19
作者 李占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7-49,共3页
为合理确定钻、修井液密度,减少复杂事故的发生,结合大庆油田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技术,该技术是随着精细地层描述技术的发展而开展起来的,它利用地层的物性参数、流体性质、静压力、砂体连通情况,建立地层压力预测的数学... 为合理确定钻、修井液密度,减少复杂事故的发生,结合大庆油田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技术,该技术是随着精细地层描述技术的发展而开展起来的,它利用地层的物性参数、流体性质、静压力、砂体连通情况,建立地层压力预测的数学模型,从而预测准确的地层压力,相比其他方法提高了预测的精度。现场应用效果,符合率达到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孔隙 压力 数学模型 预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与盐冻交替下聚氨酯砂浆与混凝土界面损伤特性
20
作者 王伦 王瑞骏 +3 位作者 李占海 李明霞 李阳 韩梦龙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6-109,119,共5页
为分析硫酸盐干湿循环、盐冻循环及两者交替作用下修复材料与混凝土界面耐久性能,通过试验研究聚氨酯砂浆—基底混凝土的表观形貌、质量损失、抗剪强度及剪切破坏形态,对比分析交替作用与单一作用叠加下的质量损失率和抗剪强度损失率,... 为分析硫酸盐干湿循环、盐冻循环及两者交替作用下修复材料与混凝土界面耐久性能,通过试验研究聚氨酯砂浆—基底混凝土的表观形貌、质量损失、抗剪强度及剪切破坏形态,对比分析交替作用与单一作用叠加下的质量损失率和抗剪强度损失率,建立交替循环下以抗剪强度为指标的损伤演化方程。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循环作用中的试件,其表观形貌、质量损失及抗剪强度的损伤程度大小为硫酸盐干湿—盐冻循环交替作用>盐冻作用>硫酸盐干湿作用;试件的剪切破坏形式均为基底混凝土发生破坏;交替作用对界面耐久性的影响>硫酸盐干湿作用和盐冻作用的叠加;所建立的损伤演化方程相关系数R2均在0.9以上,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冻循环 硫酸盐干湿循环 界面耐久性 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