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几字弯水土流失区水-能-粮-生融合发展研究
1
作者 李占斌 邓铭江 +1 位作者 李鹏 贾路 《中国水利》 2025年第11期20-27,共8页
水资源、能源、粮食和生态之间存在紧密的纽带关系。在黄河几字弯水土流失区,各要素互相制衡和协同,是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系统分析了黄河几字弯水土流失区市域尺度2000—2020年间水资源量、能源消费总量、粮食总产量和... 水资源、能源、粮食和生态之间存在紧密的纽带关系。在黄河几字弯水土流失区,各要素互相制衡和协同,是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系统分析了黄河几字弯水土流失区市域尺度2000—2020年间水资源量、能源消费总量、粮食总产量和植被指数等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能源消费总量显著增长、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存在水-能-粮-生协同关系,并指出该区域目前还存在发展不均衡、低协同和不可持续等问题。建议未来进一步系统强化水-能-粮-生融合发展,破解水土流失区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矛盾,同时增强技术创新与数据支撑,以能源为杠杆、水粮为基底、生态为约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设计和空间优化,推动水-能-粮-生四要素从低效协同向高效融合转变,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粮-生 融合发展 黄河几字弯 水土流失区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柳沟流域土壤风蚀时空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响应
2
作者 姜雅琼 王添 +4 位作者 李占斌 张晓明 郭兴月 李鹏 张铁钢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3,共10页
[目的]探究西柳沟流域土壤风蚀与景观格局的响应关系,为该地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气象、土壤、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修正土壤风蚀模型(RWEQ),计算分析了2005—2020年流域内土壤风蚀量及其影响因子,阐明了流域内... [目的]探究西柳沟流域土壤风蚀与景观格局的响应关系,为该地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气象、土壤、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修正土壤风蚀模型(RWEQ),计算分析了2005—2020年流域内土壤风蚀量及其影响因子,阐明了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1)2005—2020年,西柳沟流域土壤风蚀量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平均风蚀量分别为36.9,39.4,45.3,39.4 t/(hm^(2)·a),且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北强、南弱”趋势。(2)气象因子值在2015年前后变化显著;空间上,其值在流域北部低南部高,中部变化较大。(3)流域主要以裸地和低植被覆盖度为主,占总面积79%以上;土地利用主要以草地为主,占总面积82%以上,草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整体较为破碎,斑块形状向复杂化发展。自2010年起,草地中度、强烈风蚀占比均超过85%。[结论]西柳沟流域风蚀量在长期生态保护修复下略有降低,但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未来科学实施生态修复依旧是西柳沟流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WEQ模型 土壤风蚀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凯江流域径流侵蚀功率时空分布与输沙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蒋凯鑫 莫淑红 +3 位作者 李平治 于坤霞 李占斌 乔殿新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6,共6页
水土流失是长江上游面临的首要生态环境问题,准确把握区域水土流失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是关键。基于SWAT模型和径流侵蚀功率理论,分析了该区域典型流域凯江的径流侵蚀功率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输沙的关系。结果表明:径流模拟结果在率定期... 水土流失是长江上游面临的首要生态环境问题,准确把握区域水土流失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是关键。基于SWAT模型和径流侵蚀功率理论,分析了该区域典型流域凯江的径流侵蚀功率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输沙的关系。结果表明:径流模拟结果在率定期和验证期基本满足R^(2)>0.85,NSE>0.75,PBIAS<±15%,评价指标均达可信以上程度。2009—2018年径流侵蚀功率年际变化大,在多年尺度上干支流表现出“上游大、下游小”的空间分布特征。另外,多种水沙关系对比分析表明,输沙模数与径流侵蚀功率主要呈幂函数关系。研究成果可为科学治理水土流失和准确预测输沙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径流侵蚀功率 时空分布 SWAT模型 水沙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力学参数解析黄土高原典型草地的土壤分离能力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建业 马波 +3 位作者 佘芳涛 王晨光 尚永泽 李占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9-1020,共12页
为解析黄土高原地区典型草地土壤分离能力变化的力学机制,选择代表性的须根系和直根系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径流冲刷试验,估算了相对土壤分离能力(RSD),测定了土壤抗剪强度和根系抗拉力,并基于Wu氏模型估算了根系黏聚力(Cr)。结果... 为解析黄土高原地区典型草地土壤分离能力变化的力学机制,选择代表性的须根系和直根系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径流冲刷试验,估算了相对土壤分离能力(RSD),测定了土壤抗剪强度和根系抗拉力,并基于Wu氏模型估算了根系黏聚力(Cr)。结果表明,须根系草地的RSD较直根系草地显著低77.27%,而Cr较直根系草地高14.84%。直根系草地的Cr对RSD的表达效果优于根长密度,而须根系草地效果差异不明显。RSD与200 KPa正应力下抗剪强度(τ200)的相关性优于其他正压力。根土复合体中,Cr对土壤分离的效应强于τ200。通过根土复合体力学参数能够有效预测直根系草地的土壤分离能力,但对于须根系草地的预测还需进一步探究。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根系减蚀机理的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草地 土壤分离 根系黏聚力 Wu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嘉陵江流域水沙丰枯遭遇关系探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许才琳 莫淑红 +1 位作者 张兰 李占斌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27,135,共9页
为了深入了解嘉陵江水沙关系的变化规律。基于嘉陵江出口北碚水文站1965-2022年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并结合物理成因法诊断水沙关系的变异点,通过AIC、BIC、RMSE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边缘分布... 为了深入了解嘉陵江水沙关系的变化规律。基于嘉陵江出口北碚水文站1965-2022年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并结合物理成因法诊断水沙关系的变异点,通过AIC、BIC、RMSE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边缘分布函数和Copula函数进行优选,确定最优Copula函数并建立嘉陵江流域水沙联合分布模型,运用模型对流域内水沙丰枯遭遇概率、联合和同现重现期进行计算,进而对比分析水沙单变量和联合变量设计值。结果表明:①水沙关系在1989年发生突变,变异前的水沙相关性强于变异后的水沙相关性;②1965-1989年阶段水沙序列最优边缘分布都为Logn,最优水沙联合分布模型为Gumbel Copula模型。1990-2022年阶段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最优边缘分布分别为Gamma、GP,最优水沙联合分布模型为Frank Copula模型;③2个阶段水沙序列同步概率分别是59.77%、61.14%,均大于异步概率,且出现极端情况“水丰沙枯”、“水枯沙丰”类型的概率极低,表明水沙概率存在较大的相关性,来水来沙条件相对稳定;④联合变量设计值大于单变量设计值,通过两变量联合分布计算的径流量和输沙量设计值更加可靠。水沙联合重现期集中在2年附近,同现重现期绝大部分小于50年。通过探讨嘉陵江流域来水来沙联合变化特征,可为流域的水沙调控、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ULA函数 联合分布 水沙丰枯遭遇 输沙量 嘉陵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洛河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浩 权倍平 +3 位作者 李占斌 郭晋伟 李伟涛 张晓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27,239,共10页
[目的]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植被恢复过程,阐明流域植被恢复的地形分异效应,进而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制定适宜的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对策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北洛河上游流域1990—2019年4期Landsat影像及数... [目的]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植被恢复过程,阐明流域植被恢复的地形分异效应,进而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制定适宜的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对策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北洛河上游流域1990—2019年4期Landsat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结合GIS技术,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该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地形分异特征研究。[结果](1)流域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异特征。1990—2019年流域年均植被覆盖度呈持续上升趋势,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后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占比大幅提升,1990年、2000年、2010年、2019年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占比分别为0.97%,6.96%,42.17%,64.18%。(2)在工程实施的各个时期,流域植被覆盖总体持续改善,但西北局部地区植被退化。研究期间,流域植被覆盖度结构改善明显,中高及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以转入为主,中低及低植被覆盖度面积以转出为主。(3)流域植被覆盖度在地形上存在明显分异特征,植被覆盖度随高程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植被覆盖度与坡度呈正相关,坡度越陡,植被覆盖度越大,植被覆盖度随坡向遵循阴坡>半阴坡>平地>半阳坡>阳坡的分布规律。[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增加北洛河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部分区域植被退化严重,未来该流域应重点关注城市空间扩展以及气候变化对植被建设的影响,以应对环境演变下植被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地形因子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紫色土坡面水沙预测模型研究
7
作者 陈琦涛 王添 +3 位作者 李占斌 张皎 李鹏 李斌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433,共10页
为了精准预测土壤侵蚀变化、科学合理地预防水土流失的发生,为紫土坡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基于典型紫土径流小区43场降雨资料,降水量、历时和I30为特征指标,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降雨分类;使用随机森林(Randomforest,RF)算法评估各... 为了精准预测土壤侵蚀变化、科学合理地预防水土流失的发生,为紫土坡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基于典型紫土径流小区43场降雨资料,降水量、历时和I30为特征指标,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降雨分类;使用随机森林(Randomforest,RF)算法评估各影响因子对径流深(H)、土壤流失量(S)的重要性,结合通径分析法进行重要因子筛选;将筛选所得关键因子作为模型输入变量,H、S为输出,使用BP神经网络构建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划分出3种雨型,B雨型(短历时、大雨强、小雨量)是主要降雨类型,A雨型(长历时、中雨强、大雨量)最剧烈。(2)各雨型下特征因子对H、S的重要程度明显不同。A雨型下T对S重要程度最高(31%),各因素对H的重要程度相对均匀;B雨型下各因素对S的影响差异小,F对H的重要程度最高(29%)。在C雨型下,Pr对H、S的重要程度最高(33%、36%)。(3)三种雨型下的H、S均受到Pr的显著影响,B、C雨型下的H、S分别同时受F和Vs、Ph的影响显著。(4)利用BP神经网络对H、S的预测精度均较高,Nash-Suttclife效率系数均高于0.95,且对H的预测模型精确度高于对S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通径分析 降雨 侵蚀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氧同位素的黄土区场次降水水体补给转化关系研究
8
作者 孙虎 赵宾华 +5 位作者 李占斌 李鹏 马建业 马方铭 李华杰 延子轩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2,91,共8页
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的生态建设措施改变了流域地形并影响了水文过程。为探究影响途径,以黄土区典型小流域王茂沟流域为研究区,针对场次降水,采集降水前、后的坝地、梯田两种地类分层土壤样品、降水样品、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样品,通过稳定... 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的生态建设措施改变了流域地形并影响了水文过程。为探究影响途径,以黄土区典型小流域王茂沟流域为研究区,针对场次降水,采集降水前、后的坝地、梯田两种地类分层土壤样品、降水样品、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样品,通过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分析水体中的δD和δ18 O,揭示了黄土沟壑区降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降水-土壤水之间的传输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场次降水(20230423)时段内,降水量为70.0 mm,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浅层地下水,补给比例分别为27.62%和72.38%;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水分传输过程中存在坝地的情况下,降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率增加了31.90%;沿程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之间的蒸发损失为1%~13%,且在地表水补给浅层地下水的过程中,蒸发损失随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坝地深层土壤水较梯田更容易受到降水补给;坝地0~60 cm土层土壤水对60~100 cm土壤水的垂向补给率(48.11%)小于梯田0~40 cm土层土壤水对40~100 cm土壤水的垂向补给率(55.11%)。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治理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补给转化 场次降水 氢氧同位素 降水补给率 黄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被引量:182
9
作者 李占斌 朱冰冰 李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02-809,共8页
土壤侵蚀制约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本文从雨滴击溅侵蚀、坡面水蚀过程、坡沟系统水沙传递关系和沟道侵蚀输沙等四个过程系统地分析了土壤侵蚀过程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简述了国内... 土壤侵蚀制约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本文从雨滴击溅侵蚀、坡面水蚀过程、坡沟系统水沙传递关系和沟道侵蚀输沙等四个过程系统地分析了土壤侵蚀过程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简述了国内外土壤侵蚀预报研究的历史,总结了植被措施和工程措施对水土流失的调控作用机理和水土保持效益等有关问题,对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见解,指出了加强对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大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治理环境效应评价和水土流失调控技术的科技转化等亟待解决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淤地坝风险形成机理与预警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占斌 李鹏 +1 位作者 于坤霞 贾路 《中国水利》 2023年第18期40-44,共5页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的主要沟道工程措施,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减水减沙、生态环境改善、滞洪减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系统梳理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历程,详细论述了淤地坝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的主要沟道工程措施,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减水减沙、生态环境改善、滞洪减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系统梳理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历程,详细论述了淤地坝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中的作用与成效,揭示了黄土高原淤地坝风险形成机理,阐述了淤地坝风险评价的基本指标体系和流程,强调建立淤地坝风险预警系统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建议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下,面对黄河流域水沙变化的新情势,应遵循系统治理原则,坚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的理念,进一步增强淤地坝建设,全面评估淤地坝作用,建设现代化管理体系,提高建设质量与风险管控水平,增强淤地坝拦沙减沙作用,提升淤地坝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淤地坝 风险形成机理 风险评价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发展理念对接“一带一路”——评《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
11
作者 李占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4-264,共1页
2022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曹小曙教授、中山大学詹小美教授和王天琪副研究员联合主编的《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付梓。丛书包括五卷,陆港卷分析了经济走廊、中欧班列、“丝绸之路经济... 2022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曹小曙教授、中山大学詹小美教授和王天琪副研究员联合主编的《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付梓。丛书包括五卷,陆港卷分析了经济走廊、中欧班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现状,解读了全球城市发展背景和物流绩效特征,探究了中国陆港空间格局及建设模式;海港卷探讨了全球港口体系架构及海运物流体量,阐明了中国港口体系布局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变化;总之陆港和海港两卷剖析了基于陆海两条通道的互联互通空间纽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全球空间 经济走廊 物流绩效 一带一路 陕西师范大学 中欧班列 新发展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本植被覆盖对坡面降雨径流侵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2
12
作者 朱冰冰 李占斌 +1 位作者 李鹏 游珍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1-407,共7页
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草本植被覆盖对坡面降雨径流侵蚀的影响,并从径流侵蚀功率和降雨侵蚀力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草本植被对坡面侵蚀动力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草本植被覆盖深刻影响降雨侵蚀动力,并最终对坡面径流侵蚀量产生较... 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草本植被覆盖对坡面降雨径流侵蚀的影响,并从径流侵蚀功率和降雨侵蚀力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草本植被对坡面侵蚀动力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草本植被覆盖深刻影响降雨侵蚀动力,并最终对坡面径流侵蚀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植被覆盖度为0%~60%时,产流产沙量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植被覆盖度>80%时,覆盖度的增加不能引起产流、产沙量的大幅度下降,植被水沙调控作用趋于稳定,确定本研究的临界植被覆盖度为60%~80%;以径流深和洪峰流量模数表示的坡面径流侵蚀功率以及降雨侵蚀力等侵蚀动力指标均与侵蚀产沙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径流侵蚀功率与产沙量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说明径流侵蚀功率能更好地模拟侵蚀动力;以径流侵蚀功率/侵蚀量表示植被覆盖度对侵蚀结果的影响,反映了临界植被覆盖度的存在,可以作为评价植被侵蚀动力调控效应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被 坡面 降雨径流侵蚀 侵蚀功率 临界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细沟发生临界水动力条件初探 被引量:20
13
作者 丁文峰 李占斌 +1 位作者 鲁克新 丁登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22-828,共7页
通过玻璃水槽试验和土槽放水冲刷试验对坡面细沟侵蚀发生的临界水动力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坡面径流在顺坡向下流动过程中以滚波形式运动并发生叠加是造成侵蚀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径流流动过程中发生滚波叠加 ,造成... 通过玻璃水槽试验和土槽放水冲刷试验对坡面细沟侵蚀发生的临界水动力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坡面径流在顺坡向下流动过程中以滚波形式运动并发生叠加是造成侵蚀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径流流动过程中发生滚波叠加 ,造成在径流流路上出现局部水深增加 ,导致侵蚀切应力激增 ,当切应力大于该处的土壤抗蚀力时便发生侵蚀 ,并最终造成细沟沟头的出现。通过对土槽冲刷试验的结果分析 ,运用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径流能耗和径流侵蚀产沙率之间的关系 ,给出了给定土壤条件下坡面细沟侵蚀率估算模型。结果表明 ,坡面土壤侵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界条件 ,当径流能耗大于 7 3 8(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 细沟侵蚀 发生 临界水动力 坡面径流 滚波运动 土壤抗蚀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信息维数的流域地貌形态与侵蚀产沙关系 被引量:35
14
作者 崔灵周 李占斌 +1 位作者 郭彦彪 朱永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7-203,共7页
流域地貌形态的科学准确量化是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流域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分形理论的提出为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的定量描述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利用GIS技术和多元回归统计方法,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流域地貌形态的科学准确量化是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流域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分形理论的提出为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的定量描述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利用GIS技术和多元回归统计方法,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的岔巴沟流域为例,对该流域以分形信息维数为量化指标的流域地貌形态与降雨侵蚀产沙耦合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引入地貌形态分形信息维数的岔巴沟流域降雨侵蚀产沙与地貌形态耦合关系模型可将岔巴沟各支流域差异明显的水沙关系简化为统一的数学表达,消除了由于地貌形态等下垫面因素导致的空间变异性;基于该耦合关系模型的西庄和蛇家沟流域次降雨输沙模数预测值和观测值相对误差较小、总体吻合较好;将地貌形态分形信息维数作为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中地貌形态因子量化指标不仅可行,而且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岔巴沟流域 流域地貌形态 分形信息维数 侵蚀产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干季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穆军 李占斌 +2 位作者 李鹏 薛萐 郑郁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2-25,共4页
为了开展植被恢复试验,对干热河谷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海拔高度增加,干热河谷干季土壤水分呈逐渐增加趋势。干季相同海拔高度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均较低,土壤含水量都低于8%。层间变化由于受降雨入渗分... 为了开展植被恢复试验,对干热河谷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海拔高度增加,干热河谷干季土壤水分呈逐渐增加趋势。干季相同海拔高度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均较低,土壤含水量都低于8%。层间变化由于受降雨入渗分布与土壤水分向上蒸发的综合作用基本表现为增长型。利用变异系数对土壤水分的层间变化进行了分析和层次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干季 土壤水分动态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保持水土有效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16
作者 李鹏 李占斌 郑良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76-80,共5页
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积极因素 ,也是土壤侵蚀预报研究中的重要因子。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植被的冠层对降雨的截流作用以及对降雨侵蚀动力的影响 ,地表枯枝落叶层的水土保持作用、植被覆盖度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和地下根系提高土壤抗... 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积极因素 ,也是土壤侵蚀预报研究中的重要因子。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植被的冠层对降雨的截流作用以及对降雨侵蚀动力的影响 ,地表枯枝落叶层的水土保持作用、植被覆盖度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和地下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等方面的研究。旨在综合已有研究经验和成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性研究 进展 植被 冠层 枯枝落叶层 植被覆盖度 根系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和施肥对玉米产量和土壤温度、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8
17
作者 王秀康 李占斌 邢英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84-897,共14页
【目的】采用垄沟覆膜栽培技术,研究了西北黄土塬区不同施肥及覆膜处理对玉米(Zea mays L.)产量、土壤温度和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研究采用覆膜和施肥田间试验,小区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 【目的】采用垄沟覆膜栽培技术,研究了西北黄土塬区不同施肥及覆膜处理对玉米(Zea mays L.)产量、土壤温度和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研究采用覆膜和施肥田间试验,小区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1)对照不覆膜,不施肥;2)覆膜不施肥;3)不覆膜基施N 80 kg/hm^2、P2O580kg/hm^2,无追肥;4)覆膜基施纯N 80 kg/hm^2、P2O580 kg/hm^2,无追肥;5)不覆膜基施N 80 kg/hm^2、P2O580kg/hm^2,追施N 80 kg/hm^2;6)覆膜基施N 80 kg/hm^2、P2O580 kg/hm^2,追施N 80 kg/hm^2。【结果】1)覆膜对前期土壤温度的影响大于后期,在7月前,覆膜处理0—20 cm土壤温度平均增加2.3℃,对玉米的发芽和早期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7月后,覆膜处理对土壤温度增加的平均值为1.2℃。在6月中旬以前,施肥处理的土壤温度略高于不施肥处理;6月中旬以后差异减小,施肥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明显。2)播种后一个月,施肥处理土壤硝态氮主要聚集在0—30 cm土层,以主根为中心,纵向近似对称分布,在根系下方40 cm处,形成一个孤岛,施肥处理是不施肥处理的1.65倍;播种后两个月,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下降至30.77-48.67 mg/kg。覆膜处理在施肥初期有减缓硝态氮向下层迁移速度的作用,影响范围为0—80 cm深。3)水分利用效率(WUE)与施肥量呈正相关,最高为2.09 kg/m^3。在相同施肥处理下,覆膜明显提高WUE,施基肥处理,覆膜比不覆膜的WUE提高12.8%-19.5%;施基肥和追肥处理,覆膜比不覆膜的WUE提高20.3%-27.4%。4)百粒重、穗粒重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产量提高是百粒重和穗粒重增加的直接结果,施肥和覆膜对百粒重和穗粒重的提高效果明显。覆膜在施肥处理下的增产效果显著,连续三年,施基肥处理下,覆膜处理增产10.61%、9.48%和15.36%;施基肥和追肥处理下,覆膜增产16.61%、20.94%和12.24%。【结论】施肥和覆膜处理比不施肥不覆膜处理产量增加23.42%-83.23%。综合考虑覆膜和施肥对土壤温度、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本试验推荐采用垄沟覆膜栽培技术,氮肥基肥和追肥各施N 8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覆膜 土壤温度 硝态氮含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径流侵蚀功率的流域次暴雨输沙模型研究--以岔巴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18
18
作者 鲁克新 李占斌 +1 位作者 李鹏 鞠花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34,共4页
流域次暴雨侵蚀产沙模型研究是国内外土壤侵蚀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提出了基于径流深和洪峰流量模数两个流域次暴雨洪水特征参数的径流侵蚀功率的概念;利用岔巴沟曹坪水文站1959至1990年间历年实测的次暴雨洪水径流泥沙资料,系统研究了... 流域次暴雨侵蚀产沙模型研究是国内外土壤侵蚀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提出了基于径流深和洪峰流量模数两个流域次暴雨洪水特征参数的径流侵蚀功率的概念;利用岔巴沟曹坪水文站1959至1990年间历年实测的次暴雨洪水径流泥沙资料,系统研究了该流域次暴雨径流侵蚀功率与流域输沙模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和验证了基于径流侵蚀功率的岔巴沟流域次暴雨输沙模型。结果表明,岔巴沟流域次暴雨径流侵蚀功率与流域输沙模数之间具有极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模型验证期的次暴雨输沙模数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次暴雨 输沙模数 径流侵蚀功率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渗水头对土壤入渗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9
19
作者 马娟娟 孙西欢 李占斌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5,共3页
通过室内试验,对水平土柱在不同水头作用下的土壤入渗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入渗水头对入渗系数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对入渗指数有一定的影响,入渗系数和入渗指数均随入渗水头的变化呈现出相对平稳与显著性变化的交替变化趋势。这一研究成... 通过室内试验,对水平土柱在不同水头作用下的土壤入渗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入渗水头对入渗系数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对入渗指数有一定的影响,入渗系数和入渗指数均随入渗水头的变化呈现出相对平稳与显著性变化的交替变化趋势。这一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蓄水坑灌条件下的变水头入渗及土壤水分运动特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土壤水分运动 土柱 渗水 蓄水 变化趋势 室内试验 水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天然草地根系主要参数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李鹏 李占斌 +1 位作者 郝明德 郑良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144-145,149,共3页
采用土钻法对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群落根系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研究 ,同时用根系扫描仪 EPSONTWAIN PRO(32 bit)和专业的根系形态学和结构分析应用系统 WINRhizo对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等主要根系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 采用土钻法对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群落根系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研究 ,同时用根系扫描仪 EPSONTWAIN PRO(32 bit)和专业的根系形态学和结构分析应用系统 WINRhizo对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等主要根系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 15个均匀分布的采样点上 ,同一深度上不同径级根系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径级根系的主要根系分布参数具有相似的分布规律。所有径级的根系都集中分布在表层 4 0 cm的土层中 ,在4 0 cm以下的土层中根系分布相对较少。在所有径级的根系中 ,直径范围在 0 .2~ 0 .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钻法 根系扫描仪 根系参数 径级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