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推力器材料耐热性能的数值分析
1
作者 李南雷 金星 +1 位作者 王广宇 叶继飞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6-768,共3页
推力器是激光推进的重要部件,推力器材料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其承受强激光辐射后的耐热性能,避免被熔化破坏。基于激光辐照一维加热熔化模型,提出了高精度和快速的温度场计算方法,研究了强激光辐照推力器材料时的熔化时间,材料表面及内... 推力器是激光推进的重要部件,推力器材料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其承受强激光辐射后的耐热性能,避免被熔化破坏。基于激光辐照一维加热熔化模型,提出了高精度和快速的温度场计算方法,研究了强激光辐照推力器材料时的熔化时间,材料表面及内部温度场分布,进一步提出了材料优选的原则:低激光吸收率、高热传导率。以部分典型材料为实例,对耐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给出了较好的推力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推进 推力器 加热熔化 材料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射式激光等离子体微烧蚀推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叶继飞 洪延姬 +1 位作者 王广宇 李南雷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7-251,共5页
激光等离子体微推进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针对透射式激光等离子体微烧蚀物理过程,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结合仿真结果,分析了激光脉宽和靶材的选取对烧蚀产生的推力和冲量的影响,提出了激... 激光等离子体微推进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针对透射式激光等离子体微烧蚀物理过程,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结合仿真结果,分析了激光脉宽和靶材的选取对烧蚀产生的推力和冲量的影响,提出了激光微烧蚀推进参数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采用冲击摆系统测量激光微烧蚀靶材推力特性,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与实验结果对比,模型与实验测量结果符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等离子体微推进 理论模型 冲击摆 微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垂直推进飞行试验设计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金星 李南雷 +1 位作者 王广宇 叶继飞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71-1775,共5页
在激光单脉冲能量特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光船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提出了最小单脉冲能量、最小平均推力和最小冲量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光船垂直推进的运动方程以及光船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计算了空气阻力、摩擦阻力、光船质量等主要因素... 在激光单脉冲能量特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光船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提出了最小单脉冲能量、最小平均推力和最小冲量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光船垂直推进的运动方程以及光船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计算了空气阻力、摩擦阻力、光船质量等主要因素对飞行速度、平均推力等的影响。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空气阻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摩擦阻力越大,飞行速度越小;光船质量越大,完成飞行任务所需的最小单脉冲能量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推进 光船 最小单脉冲能量 平均推力 飞行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端面泵浦耦合系统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俊 冯莹 +3 位作者 魏立安 陈爽 李南雷 曹毓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3期203-207,共5页
端面泵浦耦合技术是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常用耦合方式。在不考虑像差的情况下,采用高斯光束传输的 ABCD 定律,参照混合模系数 M^2的定义,研究了 LD 尾纤输出的大功率多模激光耦合进双包层光纤的透镜耦合系统,并结合实验给出了设计实例,... 端面泵浦耦合技术是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常用耦合方式。在不考虑像差的情况下,采用高斯光束传输的 ABCD 定律,参照混合模系数 M^2的定义,研究了 LD 尾纤输出的大功率多模激光耦合进双包层光纤的透镜耦合系统,并结合实验给出了设计实例,最后对影响耦合系统的各种因素作出了简要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系统 类高斯光束 端面泵浦 光纤激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激光辐照面阵CCD串扰现象时空分布特性
5
作者 于程浩 叶继飞 +3 位作者 常浩 李南雷 李兰 韩枭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3,共5页
研究了532 nm连续激光辐照面阵CCD串扰现象的时空分布特性。以CCD垂直传输沟道的最上游、中游、最下游三个部位作为典型辐照部位。研究结果表明,激光辐照CCD垂直沟道方向上不同位置,不会影响主光斑出现的时序,只要连续激光开始辐照时刻... 研究了532 nm连续激光辐照面阵CCD串扰现象的时空分布特性。以CCD垂直传输沟道的最上游、中游、最下游三个部位作为典型辐照部位。研究结果表明,激光辐照CCD垂直沟道方向上不同位置,不会影响主光斑出现的时序,只要连续激光开始辐照时刻或结束辐照时刻在读出转移动作之前,主体信号电荷将形成干扰图像中的主光斑;但辐照部位对串扰线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串扰线长度和空间分布位置,在激光结束辐照于读出转移时刻之前时,与携带溢出电荷的垂直传输势在读出转移时刻到达的位置有关;在激光结束辐照于读出转移时刻之后时,与获得溢出电荷的垂直传输势阱对应的绑定像素位置有关。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连续激光对面阵CCD成像器件的干扰效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干扰 连续激光 面阵CCD 串扰现象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对甘油激光烧蚀冲量耦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南雷 叶继飞 周伟静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95-1600,共6页
为了研究激光推进技术中液体工质的最优掺杂浓度,进行了激光烧蚀掺杂甘油液体工质的冲量耦合特性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10ns脉宽的Nd:YAG激光器烧蚀粘性液体甘油,在甘油中混合了不同浓度的纳米碳粉作为掺杂剂,以提高对激光能量的吸收。... 为了研究激光推进技术中液体工质的最优掺杂浓度,进行了激光烧蚀掺杂甘油液体工质的冲量耦合特性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10ns脉宽的Nd:YAG激光器烧蚀粘性液体甘油,在甘油中混合了不同浓度的纳米碳粉作为掺杂剂,以提高对激光能量的吸收。运用阴影测量法观测了激光烧蚀羽流的喷射过程,对不同掺杂浓度甘油的烧蚀产物、等离子体膨胀、激波传播、飞溅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运用激光干涉扭摆法测量了烧蚀冲量,并分析了掺杂浓度对冲量耦合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掺碳后甘油的喷射行为、激波速度和冲量都发生了改变,而且掺碳后甘油的冲量耦合系数和比冲有了显著提高。综合分析得到1%浓度碳粉是甘油的最优掺杂浓度,此时冲量耦合系数从无掺杂时的67 m N·s/J提高到1250m N·s/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工质 掺杂 激光烧蚀 冲量耦合 激光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溅”对力学效应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薛永泰 窦志国 +3 位作者 叶继飞 李南雷 张广兆 王英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1-134,共4页
激光辐照液态工质,在激光能量密度较高时将出现特有的"飞溅"现象,该过程消耗了大量的工质。选取室温下甘油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针对烧蚀甘油发生飞溅过程中产生的力学效应,设计了流场显示和推力测量集成装置,使用YAG激光作为能... 激光辐照液态工质,在激光能量密度较高时将出现特有的"飞溅"现象,该过程消耗了大量的工质。选取室温下甘油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针对烧蚀甘油发生飞溅过程中产生的力学效应,设计了流场显示和推力测量集成装置,使用YAG激光作为能量源,对甘油进行烧蚀。将得到的流场测量结果与推力曲线比对,找到发生飞溅对应的推力曲线部分,积分计算甘油发生飞溅对烧蚀总冲量贡献的比例。结果表明飞溅所消耗的大量甘油工质使用效率极低,未带来相应的冲量,是液态工质比冲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以液体为工质的激光烧蚀推进技术中必须克服飞溅现象。最后给出一种通过碳掺杂来控制液体飞溅的方法,结果表明碳掺杂可以有效减少液体飞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烧蚀 激光推进 液态工质 碳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激光烧蚀液态工质冲量耦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叶继飞 洪延姬 李南雷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激光微推进技术是利用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力学效应实现推进的一种新的激光动力的电推进技术。液态工质是激光微推进工质选择的最新热点,其与激光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冲量耦合特性决定了液态工质激光微推进性能的好坏。利用激光干涉... 激光微推进技术是利用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力学效应实现推进的一种新的激光动力的电推进技术。液态工质是激光微推进工质选择的最新热点,其与激光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冲量耦合特性决定了液态工质激光微推进性能的好坏。利用激光干涉差动测量微小冲量的扭摆装置,以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单组元凝胶推进剂(单推-3)和甘油为工质,测量注入不同激光能量条件下,所形成的冲量和冲量耦合系数大小,进而针对冲量耦合性能较好的GAP工质,测量了比冲和烧蚀效率。结果表明:液态GAP冲量耦合特性较好,冲量耦合系数一般在500μN/W以上,最高可达1 493.0μN/W,但是,比冲和烧蚀效率较低,比冲最高仅为140 s,烧蚀效率为3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微推进 比冲 冲量耦合系数 烧蚀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32 nm/1064 nm激光烧蚀铝靶冲量耦合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文明 李南雷 吴洁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2期24-28,共5页
激光清除空间碎片技术在厘米级空间碎片清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激光烧蚀典型空间碎片材料的冲量耦合特性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532 nm/1 064 nm波长,8 ns/15 ns脉宽的激光烧蚀金属铝靶材,运用扭摆测试系统测量了烧蚀冲量,并分... 激光清除空间碎片技术在厘米级空间碎片清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激光烧蚀典型空间碎片材料的冲量耦合特性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532 nm/1 064 nm波长,8 ns/15 ns脉宽的激光烧蚀金属铝靶材,运用扭摆测试系统测量了烧蚀冲量,并分析了不同激光参数对冲量耦合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铝靶冲量耦合系数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加是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存在最优冲量耦合系数;激光烧蚀铝靶过程以气化机制为主时,减小激光波长或是增加脉宽都可有效提高冲量耦合系数;烧蚀过程以离化机制为主导时,实验结果表明532 nm波长激光的等离子体屏蔽较弱,在等离子体形成初期实现最优冲量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清除 激光烧蚀 冲量耦合 激光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烧蚀冲量耦合系数解析计算模型 被引量:8
10
作者 常浩 金星 +2 位作者 文明 叶继飞 李南雷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0-1114,共5页
利用激光清除空间碎片被认为是一种可行手段,冲量耦合系数是数值计算空间碎片清除效果的重要参数。建立了激光烧蚀冲量耦合系数解析计算模型,引入电离度参数,将气化机制与等离子体机制两种机制下的冲量耦合系数解析计算模型联系起来,建... 利用激光清除空间碎片被认为是一种可行手段,冲量耦合系数是数值计算空间碎片清除效果的重要参数。建立了激光烧蚀冲量耦合系数解析计算模型,引入电离度参数,将气化机制与等离子体机制两种机制下的冲量耦合系数解析计算模型联系起来,建立统一的耦合系数解析模型。以空间碎片常见材料Al为例,计算得到冲量耦合系数、电离度、激光功率密度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加,气化机制逐渐向等离子体机制过渡,电离度增加,直至完全电离,冲量耦合系数先增加后减少,并且在等离子机制占主导情况下达到最优冲量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烧蚀 冲量耦合系数 电离度 空间碎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激光烧蚀金属推进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杜邦登 邢宝玉 +1 位作者 叶继飞 李南雷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47-154,共8页
为研究纳秒激光烧蚀金属工质的推进性能,在约40 Pa的背景压力下,采用波长为532 nm和1064 nm,脉宽为8 ns和15 ns的Nd:YAG激光器对金属Al、Fe、Ni、Y进行烧蚀实验,研究了不同激光参数下金属的烧蚀量、比冲、冲量耦合系数和激光能量利用率... 为研究纳秒激光烧蚀金属工质的推进性能,在约40 Pa的背景压力下,采用波长为532 nm和1064 nm,脉宽为8 ns和15 ns的Nd:YAG激光器对金属Al、Fe、Ni、Y进行烧蚀实验,研究了不同激光参数下金属的烧蚀量、比冲、冲量耦合系数和激光能量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的烧蚀量受激光吸收率和金属熔沸点的制约,Fe的烧蚀量最大,Y的烧蚀量最小;高功率密度下(>2.71×10^10W/cm^2),Y的烧蚀比冲和激光能量效率最大,而Fe的烧蚀比冲和激光能量效率最小。基于基态原子激发形成等离子体的机制和等离子体对入射激光的屏蔽效应分析了不同金属烧蚀特性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对金属工质靶的选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激光 金属工质 烧蚀量 比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激光烧蚀微推力器工作模式的讨论 被引量:5
12
作者 叶继飞 李南雷 常浩 《火箭推进》 CAS 2017年第5期7-13,共7页
激光烧蚀微推力器技术是激光推进技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工程应用的技术研究方向。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推进领域电推进推力器技术,以其系统集成度较高、电功耗较低、冲量元精准等优势特性,在推进性能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对于... 激光烧蚀微推力器技术是激光推进技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工程应用的技术研究方向。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推进领域电推进推力器技术,以其系统集成度较高、电功耗较低、冲量元精准等优势特性,在推进性能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对于多种空间推进任务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以激光烧蚀微推力器发展历程为背景,总结提炼当前推力器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激光烧蚀微推力器目前最具研究价值的两种工作模式,分别对高低比冲两种不同工作模式进行了性能分析和比对,对激光烧蚀微推力器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最后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推进 推力器 冲量耦合 激光烧蚀微推力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烧蚀微推进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叶继飞 洪延姬 +3 位作者 李南雷 周伟静 常浩 邢宝玉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共9页
激光烧蚀微推进技术是空间微推进技术中的一种,是基于激光推进原理的电推进技术,可用于微纳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回顾激光烧蚀微推进技术发展的历程,简述其推进原理涉及的基本理论,对激光烧蚀微推进领域涉及的技术方向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激光烧蚀微推进技术是空间微推进技术中的一种,是基于激光推进原理的电推进技术,可用于微纳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回顾激光烧蚀微推进技术发展的历程,简述其推进原理涉及的基本理论,对激光烧蚀微推进领域涉及的技术方向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对相关各种类型微推力器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激光烧蚀微推进技术的特点,分析激光烧蚀微推进技术发展趋势,并给出了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烧蚀 微推进 微纳卫星 推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带式激光微推力器微推力输出对纳星平台的姿态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常浩 叶继飞 +1 位作者 周伟静 李南雷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2期22-28,共7页
激光微推力器由于比冲高、推力水平低、体积功耗低、简单可靠等优点逐渐成为微纳星可负担的起的动力系统选择之一。针对固体靶带式激光微推力器推力输出过程中,由于阵列式激光器点火位置、点火顺序对纳星平台姿态影响问题,建立了基于激... 激光微推力器由于比冲高、推力水平低、体积功耗低、简单可靠等优点逐渐成为微纳星可负担的起的动力系统选择之一。针对固体靶带式激光微推力器推力输出过程中,由于阵列式激光器点火位置、点火顺序对纳星平台姿态影响问题,建立了基于激光烧蚀力矩的卫星姿态动力学方程,仿真分析姿态角和角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在微推力器激光点火顺序可分为两边对称且连续输出和两边对称且间隔输出两种情况下,两种模式对纳星姿态影响存在差异,但无论激光烧蚀力矩由大到小输出或由小到大,力矩对称且连续输出对姿态影响最小,为应用于微纳星姿态稳定控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微推力器 激光烧蚀力矩 姿态 纳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独立冲量测量的扭摆位移数据处理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祝超 金星 +2 位作者 张志伟 李南雷 周伟静 《兵工自动化》 2020年第2期14-19,共6页
为了提高连续独立脉冲冲量测量效率,并满足大样本数据处理的需求,设计一种用于连续独立冲量测量的扭摆位移数据处理方法。对实际振动过程进行分析,建立扭摆一般位移方程,采用LM方法和位移数据得到拟合参数,编写了实用程序,结合标定参数... 为了提高连续独立脉冲冲量测量效率,并满足大样本数据处理的需求,设计一种用于连续独立冲量测量的扭摆位移数据处理方法。对实际振动过程进行分析,建立扭摆一般位移方程,采用LM方法和位移数据得到拟合参数,编写了实用程序,结合标定参数计算冲量,并通过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保持测量精度的同时,有效提高连续独立冲量测量的效率,抗干扰能力较强,具备在复杂环境下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摆 冲量测量 拟合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微推进器推力测量中电容位移传感器极板不平行误差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大鹏 金星 +1 位作者 周伟静 李南雷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6-824,共9页
为提高星载微推进器的推力测量精度,对电容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时的极板不平行误差进行了研究。在分析电容位移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典型扭摆测量系统为例,分析了极板不平行误差随着横梁扭转角变化的关系。根据位移测量臂长为0时极... 为提高星载微推进器的推力测量精度,对电容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时的极板不平行误差进行了研究。在分析电容位移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典型扭摆测量系统为例,分析了极板不平行误差随着横梁扭转角变化的关系。根据位移测量臂长为0时极板不平行误差及宽度余弦误差大小与扭转角方向无关这一特性,确定了极板不平行误差的标定方法,设计了实验装置。对有效极板半径3.5 mm、量程1 mm的传感器以0.5°为调节步长进行了标定,得到极板不平行相对误差相对于理论值的偏差值为17.4%.根据标定结果得出结论:当稳态扭转角接近负向最大值时,引入的推力测量误差会快速增大到3.25%;当稳态扭转角接近正向最大值时,引入的推力测量误差逐渐增大到0.04%,对应的推力测量误差为0.1μN量级;当推力测量误差小于微牛量级时,极板有效半径不能大于7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微推进器 推力测量 位移测量 极板不平行误差 实验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粉掺杂对激光烧蚀GAP的推进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乐乐 窦志国 +1 位作者 李南雷 刘昭然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84-792,共9页
实验以含能聚合物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lycidyl azide polymer,GAP)作为激光烧蚀微推力器的靶材。通过对不同浓度纳米碳粉掺杂和靶材厚度下激光烧蚀GAP的比冲、冲量耦合系数和能量转化效率测量,结合靶材喷射羽流图像,分析了纳米碳粉掺杂... 实验以含能聚合物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lycidyl azide polymer,GAP)作为激光烧蚀微推力器的靶材。通过对不同浓度纳米碳粉掺杂和靶材厚度下激光烧蚀GAP的比冲、冲量耦合系数和能量转化效率测量,结合靶材喷射羽流图像,分析了纳米碳粉掺杂提高激光烧蚀聚合物靶材推进性能的机理,给出纳米碳粉掺杂的适用方式。实验结果表明:透射式下,掺杂纳米碳粉之后,聚合物对激光的吸收大幅增强,但激光烧蚀推进性能不随掺杂浓度增加而显著提升;纳米碳粉吸收激光能量形成温度极高的局部热区促进聚合物中化学能的释放,是推进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掺杂纳米碳粉之后的GAP烧蚀深度降低,表现出面吸收特性;随着靶材厚度的增加,未完全烧蚀的工质质量增加,使得靶材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导致聚合物推进性能下降。实验中掺杂3%纳米碳粉、厚度为54μm的GAP靶材最优能量转化效率超过250%,适合作为透射式激光烧蚀微推力器的靶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射式 聚叠氮缩水甘油醚 激光烧蚀 碳粉掺杂 推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腔长外腔振荡激光光子推进推力特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继飞 李南雷 +1 位作者 常浩 周伟静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52,共4页
激光光子推进是利用腔内振荡激光在腔壁上形成的光压力实现推进的一种新型空间推进技术。激光参数是影响激光光子推进性能的重要因素。基于固定腔参数研究激光注入功率对推力性能的影响,建立外腔振荡式激光光子推进理论模式,并构建Herri... 激光光子推进是利用腔内振荡激光在腔壁上形成的光压力实现推进的一种新型空间推进技术。激光参数是影响激光光子推进性能的重要因素。基于固定腔参数研究激光注入功率对推力性能的影响,建立外腔振荡式激光光子推进理论模式,并构建Herriott型振荡腔仿真分析推力性能,采用近红外连续激光注入高反射率球面反射腔,实现20次左右的外腔注入激光光子振荡,测量一端固定腔壁上所形成的光压力,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进行激光光子推进推力特性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腔长为110 mm的固定腔内,808 nm激光经过21次的振荡,产生1.98μN的推力,推力功率比为0.05μN/W,理论与实验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推进 光压 光腔 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工质掺碳比对飞溅现象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薛永泰 窦志国 +1 位作者 叶继飞 李南雷 《物理实验》 2013年第7期9-13,19,共6页
基于激光烧蚀液态工质的激光推进技术,由于工质的飞溅导致比冲较低.选择掺碳质量分数为0,0.1%,1%,5%的甘油为工质进行激光烧蚀,研究液体喷溅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对甘油碳掺杂后,烧蚀产生飞溅现象明显减弱,因此可以推断其作为工质的比冲增... 基于激光烧蚀液态工质的激光推进技术,由于工质的飞溅导致比冲较低.选择掺碳质量分数为0,0.1%,1%,5%的甘油为工质进行激光烧蚀,研究液体喷溅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对甘油碳掺杂后,烧蚀产生飞溅现象明显减弱,因此可以推断其作为工质的比冲增大.通过对激波的演化分析发现含碳质量分数为1%的甘油激波速度最大,速度衰减也较慢,对激光的吸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推进 液体烧蚀 飞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微推力器作用下纳星轨道半长轴简化计算方法
20
作者 周伟静 叶继飞 +1 位作者 常浩 李南雷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26-131,共6页
针对激光微推力器微小推力作用下纳星轨道转移问题,利用摄动方程提出一种切向推力同面轨道转移的半长轴简化计算方法。分析了地球非球形、大气阻力和太阳光压等主要摄动因素对该方法的影响,并与各种摄动下纳星运动方程直接积分的轨道变... 针对激光微推力器微小推力作用下纳星轨道转移问题,利用摄动方程提出一种切向推力同面轨道转移的半长轴简化计算方法。分析了地球非球形、大气阻力和太阳光压等主要摄动因素对该方法的影响,并与各种摄动下纳星运动方程直接积分的轨道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简化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条件。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在轨道高度300 km以上,纳星在百微牛量级的切向推力作用下,可以采用简化计算方法获得轨道高度机动能力;对于纳星任务设计阶段,太阳光压摄动可以忽略,大气阻力摄动在500 km以上可以不予考虑,地球非球形摄动影响特性与其他卫星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微推力器 纳星 轨道机动 微小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