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型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凡飞 张云 +3 位作者 李强 赵泽慧 何小丽 许立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2-85,共4页
C型产气荚膜梭菌能够引起人类和一些动物的坏死性肠炎。该菌能产生α外毒素和β外毒素,大部分该菌菌株也能分泌出产气梭菌细胞溶素O(PFO)和TpeL。试验证明β外毒素是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致病毒素。在兔子肠襻和小鼠模型试验中发现,通... C型产气荚膜梭菌能够引起人类和一些动物的坏死性肠炎。该菌能产生α外毒素和β外毒素,大部分该菌菌株也能分泌出产气梭菌细胞溶素O(PFO)和TpeL。试验证明β外毒素是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致病毒素。在兔子肠襻和小鼠模型试验中发现,通过细胞中同源基因C型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敲除基因突变株而导致该菌株失去毒力。当野生型β毒素基因补充这些突变体时毒素的活力将会复活。大多数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所有毒素(除TpeL外)都易与肠癌(Caco-2)细胞紧密结合并发生反应,比它在体外生长更加迅速。VirS/virR双组分调节系统(TCRS)被证明是在Coca-2细胞中导致β毒素和PFO产生快速上调。当virR基因被抑制时,pfoA和β毒素基因的表达也会受阻,这种系统是可逆的,virR表达时会恢复。通过β毒素作用于动物模型的试验研究,来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产气荚膜梭菌 Β毒素 致病机制 坏死性肠炎
全文增补中
花生淀粉的提取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兆丽 熊柳 +2 位作者 孙高飞 李凡飞 孙庆杰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81,共5页
从脱脂花生蛋白粉制取花生分离蛋白后的副产物中提取纯化花生淀粉,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生淀粉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将制取花生分离蛋白后的副产物添加到浓度为4g/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液固比为3:1,温度为25℃,浸提4... 从脱脂花生蛋白粉制取花生分离蛋白后的副产物中提取纯化花生淀粉,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生淀粉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将制取花生分离蛋白后的副产物添加到浓度为4g/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液固比为3:1,温度为25℃,浸提4h,3000r/min离心20min,得到淀粉的纯度为95.72%,提取率为55.37%。测定了花生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透明度、凝沉性、溶解度与膨胀度、糊化温度、黏度等性质。结果表明,花生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为22.98%,透明度为29.5%,介于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之间;凝沉性很低;溶解度与膨胀度不同于玉米淀粉,在75℃膨胀较快;糊化温度为60~66℃,不易糊化;花生淀粉在75℃时出现黏度峰值为542m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淀粉 提取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修饰抑制小麦淀粉回生工艺优化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熊柳 南冲 +1 位作者 孙庆杰 李凡飞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6,共6页
糊化后的淀粉很容易回生,大大影响了淀粉制品的品质。采用β-淀粉酶处理对小麦淀粉进行酶法修饰,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酶处理工艺条件,以获得最佳的抑制小麦淀粉回生参数。结果表明,β-淀粉酶修饰的最佳条件为:酶浓度为34.33 U,酶作用... 糊化后的淀粉很容易回生,大大影响了淀粉制品的品质。采用β-淀粉酶处理对小麦淀粉进行酶法修饰,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酶处理工艺条件,以获得最佳的抑制小麦淀粉回生参数。结果表明,β-淀粉酶修饰的最佳条件为:酶浓度为34.33 U,酶作用温度为56.5℃,酶作用时间32.2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小麦淀粉凝胶,相对于未经酶处理的小麦淀粉凝胶,凝胶硬度降低了66.15%。通过对酶处理前后小麦淀粉的直链淀粉和还原糖含量以及支链淀粉平均侧链长度的测定,发现β-淀粉酶抑制小麦淀粉回生主要是通过降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子质量及支链淀粉平均侧链长度,从而降低了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形成双螺旋的趋向,抑制淀粉的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淀粉 Β-淀粉酶 回生 响应面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淀粉酶抑制面制品回生工艺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熊柳 南冲 +1 位作者 孙庆杰 李凡飞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10,共6页
以小麦粉为原料,通过β-淀粉酶对面制品进行抗回生处理,研究了加酶量、酶作用时间、酶作用温度对β-淀粉酶抑制面制品回生效果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β-淀粉酶抑制面制品回生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β-淀粉酶... 以小麦粉为原料,通过β-淀粉酶对面制品进行抗回生处理,研究了加酶量、酶作用时间、酶作用温度对β-淀粉酶抑制面制品回生效果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β-淀粉酶抑制面制品回生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β-淀粉酶抑制面制品回生工艺的最佳条件为:酶浓度为45.8 U,酶作用温度为57℃,酶作用时间32.2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面制品,经4℃下冷藏48 h后测得的硬度为(3 299.86±8.32)g,而未经β-淀粉酶抗回生处理的面制品,经4℃下冷藏48 h后测得的硬度为(12 950±7.22)g。面制品硬度降低了74.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制品 Β-淀粉酶 抑制 回生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GAS介导牛分枝杆菌诱导小鼠髓源树突状细胞成熟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强 刘春法 +5 位作者 何小丽 李凡飞 魏凡华 赵德明 周向梅 许立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4-921,共8页
旨在深入研究小鼠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感染牛分枝杆菌(M.bovis)后环磷酸鸟苷-磷酸腺苷合酶(cGAS)的调控作用。通过体外诱导C57BL/6骨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建立牛分枝杆菌感染模型,运用siRNA技术沉默cGAS基因的表达,分别设置对照组... 旨在深入研究小鼠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感染牛分枝杆菌(M.bovis)后环磷酸鸟苷-磷酸腺苷合酶(cGAS)的调控作用。通过体外诱导C57BL/6骨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建立牛分枝杆菌感染模型,运用siRNA技术沉默cGAS基因的表达,分别设置对照组、感染组、沉默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BMDC表型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GAS信号通路中STING、TBK1、p-TBK1及IRF3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表明,牛分枝杆菌可刺激BMDC引起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CD80、CD40、MHC-Ⅱ表达升高,相关细胞因子IFN-β、TNF-α、IL-12p70、IL-6分泌量提高,BMDC的抗原提呈能力增强。同时cGAS信号通路被激活,下游STING、p-TBK1、IRF3蛋白活化,而沉默cGAS基因后相关指标均显著下调。这表明牛分枝杆菌感染BMDC可激活cGAS信号通路,且cGAS有助于BMDC的成熟和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髓源树突状细胞 cGAS 牛分枝杆菌 信号通路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鲜馒头加工工艺及品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熊柳 李凡飞 孙庆杰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26,共3页
以活性干酵母和馒头专用粉为原料制作保鲜馒头,研究加工工艺和品质特性。结果表明:馒头保鲜最佳杀菌工艺为微波150℃灭菌70s,保鲜馒头在冷藏和常温贮存过程中硬度增加0.9%;弹性、凝聚性、粘性和回复值都有不同程度减小,变幅较小;咀嚼性... 以活性干酵母和馒头专用粉为原料制作保鲜馒头,研究加工工艺和品质特性。结果表明:馒头保鲜最佳杀菌工艺为微波150℃灭菌70s,保鲜馒头在冷藏和常温贮存过程中硬度增加0.9%;弹性、凝聚性、粘性和回复值都有不同程度减小,变幅较小;咀嚼性变化较大,分别降低28.6%和10.7%。总体来看,冷藏时变幅较常温保存时变幅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馒头 面制品 馒头保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衣原体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凯 李凡飞 +4 位作者 何小丽 王文佳 程成 张超 许立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4-97,共4页
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的双相型发育周期的原核微生物,对人和多种畜禽有致病性。研究表明,衣原体的致病性是其毒力因子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导致。论文通过对国内外许多学者关于衣原体致病机制和毒力因子的... 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的双相型发育周期的原核微生物,对人和多种畜禽有致病性。研究表明,衣原体的致病性是其毒力因子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导致。论文通过对国内外许多学者关于衣原体致病机制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行总结梳理,阐述主要外膜蛋白(MOMP)、多形态膜蛋白(Pmps)、Ⅲ型分泌系统(T3SS)、脂多糖(LPS)、热休克蛋白(HSP)、质粒和蛋白酶样活性因子(CPAF)在衣原体的致病性方面发挥的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原体 致病性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处理改善花生蛋白粉凝胶性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朱晓蕾 熊柳 +3 位作者 孙高飞 李凡飞 胡玉忠 孙庆杰 《粮油食品科技》 2009年第2期57-59,共3页
以部分脱脂花生蛋白粉为原料,通过添加玉米淀粉研究花生蛋白粉与玉米淀粉比例、共混物浓度、微波处理条件对花生蛋白粉凝胶性改善的影响,采用TA.XTplus物性仪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凝胶硬度和弹性进行测定。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改善花生蛋白... 以部分脱脂花生蛋白粉为原料,通过添加玉米淀粉研究花生蛋白粉与玉米淀粉比例、共混物浓度、微波处理条件对花生蛋白粉凝胶性改善的影响,采用TA.XTplus物性仪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凝胶硬度和弹性进行测定。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改善花生蛋白粉凝胶性最适宜的条件为:花生蛋白粉与玉米淀粉比例为4∶1,共混物浓度为22%,微波处理条件为360 W处理2 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凝胶硬度为186.285 g,弹性为0.995。通过不同处理条件制备的凝胶性质比较,说明微波共混使花生蛋白粉和玉米淀粉相互作用形成了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花生蛋白粉 凝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米粉糕的研制及其品质评价
9
作者 熊柳 王涛 +2 位作者 胡伟 李凡飞 孙庆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3-255,共3页
以粳米为原料制作发酵米粉糕。研究了不同谷朊粉添加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等加工工艺对发酵米粉糕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对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制备发酵米粉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谷朊粉添加量为18%,发酵时间为80min,发酵温度... 以粳米为原料制作发酵米粉糕。研究了不同谷朊粉添加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等加工工艺对发酵米粉糕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对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制备发酵米粉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谷朊粉添加量为18%,发酵时间为80min,发酵温度为39℃。得到的发酵米粉糕表皮光滑、气孔均匀、颜色较白、有米香气味,硬度和弹性较好,分别达到3812·2g和0·9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米粉糕 谷朊粉 发酵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沙门菌LeuO调节蛋白研究进展
10
作者 赵泽慧 李强 +2 位作者 何小丽 李凡飞 许立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6-89,共4页
LeuO是伤寒沙门菌复杂调控网络的一个全局转录调节蛋白,其调控伤寒沙门菌许多参与生物过程的基因表达,尤其是可以调控帮助菌体在严苛环境下生存的基因。作为H-NS的备份LeuO根据不同的浓度作为活化剂和抑制剂差异性调节基因表达。LeuO还... LeuO是伤寒沙门菌复杂调控网络的一个全局转录调节蛋白,其调控伤寒沙门菌许多参与生物过程的基因表达,尤其是可以调控帮助菌体在严苛环境下生存的基因。作为H-NS的备份LeuO根据不同的浓度作为活化剂和抑制剂差异性调节基因表达。LeuO还可诱导孔蛋白的表达,孔蛋白是一种良好的免疫原,当作为疫苗接种动物,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免疫力。论文重点围绕LeuO作为调节蛋白的调节机制和在免疫学以及其他相关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uO 伤寒沙门菌 H—NS 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子山选煤厂煤泥的热重分析及水煤浆制备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靳建顺 刘向阳 +3 位作者 涂亚楠 李凡飞 顾苏钱 李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6-149,共4页
以燕子山煤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灰熔融行分析,通过TGDTG-DSC分析了煤泥的燃烧特性和CO2气氛气化特性,并选用亚甲基二萘磺酸钠作为分散剂,研究了煤泥水煤浆的流变性。试验结果表明,在10℃升温速率条件下,该煤泥在... 以燕子山煤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灰熔融行分析,通过TGDTG-DSC分析了煤泥的燃烧特性和CO2气氛气化特性,并选用亚甲基二萘磺酸钠作为分散剂,研究了煤泥水煤浆的流变性。试验结果表明,在10℃升温速率条件下,该煤泥在氧气氛围中的着火点温度为456℃,在二氧化碳还原气氛中的解聚和分解反应起始温度为355℃;燕子山选煤厂煤泥能制备较高浓度的水煤浆,最佳药剂量下的定粘浓度为72. 01%,且表现为屈服假塑性流体的“剪切变稀”特性。燕子山选煤厂煤泥具有低硫、高灰熔点的特点,可以考虑以配煤方式制备为燃料型或气化型水煤浆,实现煤泥高附加值洁净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热重 燃烧 水煤浆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堆积效率条件下水层厚度对浆体特性变化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志强 郑剑平 +2 位作者 李凡飞 王磊 涂亚楠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21,共4页
在已有的堆积效率评估模型基础上,引入颗粒膨胀率这一参数,提出了颗粒外围水层厚度,并进行理论计算。利用该方法,通过控制一种长焰煤的粒度分布,得到等堆积效率但水层厚度不等的四种样品,进行了水煤浆制备试验,并考察了其制浆浓度和稳... 在已有的堆积效率评估模型基础上,引入颗粒膨胀率这一参数,提出了颗粒外围水层厚度,并进行理论计算。利用该方法,通过控制一种长焰煤的粒度分布,得到等堆积效率但水层厚度不等的四种样品,进行了水煤浆制备试验,并考察了其制浆浓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堆积效率评估指标为84. 61±0. 05%条件下,可制浆浓度随水层厚度的增大而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但其值均分布在59. 95±0. 3%内,表明利用堆积评估指标指导制浆过程仍然有效;背散射光谱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由于水层厚度的增大,水煤浆体系中形成的煤、水、分散剂的三维空间结构中所包含的自由水就越多,导致析水率增大,而体系内颗粒的迁移范围增加使得体系整体的聚沉现象加重,稳定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效率 水煤浆 浓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