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色发展背景下的中国氮肥需求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婷玉 姚澜 +7 位作者 钟于秀 王怡 李伟芳 徐洋 李冬佳 刘蕊 李贝 张卫峰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8-321,共14页
氮肥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但过量施用会导致活性氮排放,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新时期,明确我国氮肥合理需求与化学氮肥减量路径对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31种主要作物的产量潜力和氮素需... 氮肥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但过量施用会导致活性氮排放,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新时期,明确我国氮肥合理需求与化学氮肥减量路径对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31种主要作物的产量潜力和氮素需求,并结合不同作物在优化管理下的氮素合理盈余水平,确定了我国在满足粮食安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氮肥合理需求。绿色发展背景下我国氮素养分合理需求总量为3100万t,在不改变氮素投入结构的情况下,化学氮肥合理需求量为1904万t,占总需求的61%。未来我国氮肥合理化应用调整路径应考虑氮肥定额、提高有机养分投入及替代比例、增加豆科作物种植比例提高生物固氮潜力,以及优化氮肥产品结构等方面。在此路径下,化学氮肥减量潜力为26%~53%。如在合理的氮素投入情况下(氮肥定额),通过提高有机养分替代比例到适宜水平40%,可将化学氮肥需求量下调至1428万t,减量潜力为4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豆科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玉米轮作比例),化学氮肥合理需求量可下调至1360万t,减量潜力为47%。最后,进一步通过优化氮肥产品结构,我国化学氮肥合理需求可进一步降低至1213万t,减量潜力达53%。本文对氮肥合理需求的评估和氮肥绿色发展路径的探索将有助于实施更科学的管理体系,并为我国氮肥产业升级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定额 氮肥合理需求 绿色发展 发展路径 减量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化抑制剂与不同氮肥配施对土壤硝化过程的抑制效果
2
作者 马丽 梁雄英 +8 位作者 李冬佳 董汶卿 唐智萍 郝杏中 陈骏 喻海峰 王孝忠 刘蕊 张卫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6-734,共9页
为明确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在不同土壤条件下与不同氮肥配施的作用效果,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DMPP分别与脲铵氮肥、复合肥、硫硝酸铵、草酰胺配施对不同酸碱性(pH 5.48和8.25)土壤中氮素转化及氨挥发的影响。... 为明确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在不同土壤条件下与不同氮肥配施的作用效果,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DMPP分别与脲铵氮肥、复合肥、硫硝酸铵、草酰胺配施对不同酸碱性(pH 5.48和8.25)土壤中氮素转化及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DMPP与不同类型氮肥配施,在不同pH土壤条件下均可抑制土壤NH_(4)^(+)-N向NO_(3)^(-)-N的转化,并且在碱性土中的效果优于酸性土。配施肥料不同对DMPP作用效果的影响也有不同,培养结束时,在酸性土壤条件下,DMPP与不同肥料配施的硝化抑制效果表现为复合肥>脲铵氮肥>草酰胺>硫硝酸铵,硝化抑制率分别为64.5%、54.1%、40.4%、13.2%;在碱性土壤条件下的硝化抑制效果表现为脲铵氮肥>复合肥>草酰胺>硫硝酸铵,硝化抑制率分别为69.6%、58.3%、49.9%、26.2%。不同肥料处理在碱性土壤条件下累积氨挥发量均显著高于酸性土壤,且在不同土壤条件下DMPP与复合肥配施均会显著增加土壤累积氨挥发量,但DMPP与脲铵氮肥、硫硝酸铵、草酰胺配施时对土壤累积氨挥发量影响不显著。总体来看,不同氮肥与DMPP配施均有抑制土壤硝化过程的作用,且在碱性土中的作用效果更好。然而,DMPP与普通平衡性复合肥配施会显著增加土壤氨挥发风险,这也与肥料类型和DMPP添加量以及土壤pH有关,使用时需注意土壤与肥料本身性质或适量降低DMPP添加浓度。综上,针对不同土壤条件选择不同含氮肥料与硝化抑制剂配施可以更好地发挥硝化抑制剂的作用,这对基于不同氮素形态的稳定性肥料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抑制剂 氮肥类型 土壤类型 硝化抑制率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的黄海南部越冬小黄鱼资源丰度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国东 李冬佳 +6 位作者 熊瑛 仲霞铭 宋大德 康中杰 汤建华 施金金 吴磊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3-411,共9页
为探究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丰度随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小黄鱼资源预测和管理,根据2010—2019年冬季(12月—2月)黄海南部小黄鱼渔获数据,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分析越冬期间小黄鱼资源分布情况,并结合相应海域底层... 为探究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丰度随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小黄鱼资源预测和管理,根据2010—2019年冬季(12月—2月)黄海南部小黄鱼渔获数据,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分析越冬期间小黄鱼资源分布情况,并结合相应海域底层温度、底层盐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水深数据,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黄海南部越冬小黄鱼资源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黄海南部越冬期间小黄鱼资源呈现明显的聚集性特征,主要分布在32°24′~34°00′N、123°00′~125°00′E区域,而各月份小黄鱼资源分布情况有所不同。GAM模型累积偏差解释率为54.4%,其中贡献最大的环境因子为水深(34.3%),最小为叶绿素a浓度(4.6%)。2010—2017年黄海南部越冬小黄鱼资源丰度的年际变动较小,2017年后资源丰度有所上升。随着水深的增加,小黄鱼资源丰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底层温度对小黄鱼越冬资源丰度影响波动较大,但整体上资源丰度随着温度升高而振荡上升。底层盐度范围在32.8~33.5时,小黄鱼资源丰度随着盐度的升高而明显上升;当盐度大于33.5时,小黄鱼资源丰度基本保持稳定。越冬小黄鱼资源丰度与叶绿素a浓度并非是完全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GAM CPUE 越冬洄游 黄海南部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地标点法的南黄海和东海小黄鱼种群关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梁龙 宋大德 +8 位作者 康中杰 张琥顺 李国东 吴晓睿 李冬佳 王淑艳 闫欣 祝斐 熊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29,共9页
为比较不同地理群体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矢耳石形态特征,进一步明晰其种群划分问题,首次应用长于提取形态特征的地标点法探究了南黄海和东海小黄鱼群体的耳石形态学差异。2022年3—12月,于海州湾、吕泗、长江口和舟山渔场... 为比较不同地理群体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矢耳石形态特征,进一步明晰其种群划分问题,首次应用长于提取形态特征的地标点法探究了南黄海和东海小黄鱼群体的耳石形态学差异。2022年3—12月,于海州湾、吕泗、长江口和舟山渔场各采集30尾1龄小黄鱼,统一摘取其左矢耳石样本,在耳石外轮廓和耳石内听沟上分别提取了7和4个地标点,进行地标点法分析。结果显示:1)耳石听沟上的地标点8—11相对扭曲贡献率总计为91.88%,耳石外轮廓上的地标点1—7的总贡献率为8.12%,表明4个地理群体小黄鱼的耳石形态差异主要来源于耳石听沟;2)主成分分析散点图显示,部分海州湾群体明显可划分为1个类群,剩余海州湾群体和其他3个渔场所有群体高度重叠聚集为另一个类群,表明南黄海海域可能存在两个小黄鱼种群,即南黄海-东海群和北黄海-渤海群,同时也表明海州湾渔场存在着小黄鱼混栖群体。该现象可能是由于小黄鱼早期鱼卵、仔幼鱼阶段被动扩散和后期主动洄游造成的生境差异,从而诱导其耳石形态表型性状不同。研究结果证实了耳石地标点法在鱼类种间识别的可行性,从耳石形态学角度为中国近海小黄鱼的种群划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耳石形态 种群划分 地标点法 黄海南部海域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