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板块石炭纪沉积层序及其全球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儒峰 刘本培 赵澄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3-28,共6页
通过对石炭纪扬子板块内部、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及扬子板块与欧美板块之间的不同级别沉积层序对比研究,编制了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欧美板块石炭纪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在扬子板块内部,上、下扬子区2级沉积层序可以进行对比,但下扬子... 通过对石炭纪扬子板块内部、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及扬子板块与欧美板块之间的不同级别沉积层序对比研究,编制了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欧美板块石炭纪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在扬子板块内部,上、下扬子区2级沉积层序可以进行对比,但下扬子区海进和海岸上超滞后于上扬子区,由于资料的限制,3级沉积层序的对比还有困难;华北板块Fusulina-Fusulinela带内的一个3级沉积层序和Triticites-Peudoschwagerina带内的四个3级沉积层序,可以和扬子板块同期的3级沉积层序对比;扬子板块和北美中大陆不仅3级沉积层序可以对比,而且在晚石炭世Gzhelian期4级沉积层序也可以进行对比,但由于它们大地构造背景的差异,导致沉积层序组成内容的不同。上述对比结果被认为是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所形成全球沉积记录同时性的证据。并以冰期与非冰期、联合古陆形成前后等方面对相同板块内和不同板块间沉积层序的数量和级别的异同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石炭纪冈瓦纳大陆冰川消长是控制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沉积层序应具全球同时性和可对比性,但局部沉积条件差异也将影响沉积层序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扬子板块 华北板块 沉积层序 全球性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热史恢复与成藏期判识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儒峰 陈莉琼 +1 位作者 李亚军 宋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1-159,共9页
在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系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带进行古地温梯度计算和热史恢复。确定了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单元古地温梯度:镜质体反射率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35.6℃/km,北斜坡西为43.9℃/... 在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系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带进行古地温梯度计算和热史恢复。确定了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单元古地温梯度:镜质体反射率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35.6℃/km,北斜坡西为43.9℃/km,北斜坡东为33.2℃/km;磷灰石裂变径迹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31.4℃/km,北斜坡西为39.3℃/km,北斜坡东为50℃/km;包裹体均一温度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29℃/km,北斜坡西为42.5℃/km,北斜坡东为32.3℃/km。对比分析现今地温梯度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0~7℃/km;北斜坡西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10~15℃/km;北斜坡东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4~21℃/km,今古地温梯度变化规律为深凹带变化小,斜坡带变化大。将典型单井埋藏史-热史与包裹体均一温度综合分析,判识高邮凹陷深凹带成藏期介于46~37Ma,北斜坡成藏期介于40.9~37.5Ma,具有深凹带早于北斜坡的规律,判定出三垛期为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主要成藏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凹陷 地温梯度 古温标参数 热史恢复 成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威盆地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儒峰 柳广弟 +3 位作者 马国富 高岗 方晶 刘玉娥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48-1056,共9页
首次对武威盆地13条石炭系露头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识别出2个Ⅰ类层序界面和4个Ⅱ类层序界面、5个层序和11个体系域,其中,Ⅰ型层序界面具有由区域性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不整合和由局部升降运动导致的剥蚀或地层缺失2种成因类型,Ⅱ型... 首次对武威盆地13条石炭系露头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识别出2个Ⅰ类层序界面和4个Ⅱ类层序界面、5个层序和11个体系域,其中,Ⅰ型层序界面具有由区域性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不整合和由局部升降运动导致的剥蚀或地层缺失2种成因类型,Ⅱ型层序界面主要为沉积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的结构类型的转换界面。层序Ⅰ、层序Ⅱ、层序Ⅲ、层序Ⅳ、层序Ⅴ基本与前黑山组、臭牛沟组、靖远组、羊虎沟组、太原组相吻合。首次在早石炭世前黑山组底部判识出了由下切河道相进积复合体构成的低水位体系域,揭示不同层序内各体系域发育特征,并以体系域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进行追踪对比,建立了武威盆地石炭系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和体系域演化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层序 体系域 层序地层格架 武威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楚雄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及地球化学的海相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儒峰 马永生 +2 位作者 郭彤楼 李一超 胡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381,共8页
楚雄盆地为中生代形成的典型前陆盆地。三叠纪是其形成的主体阶段和盆山转换的重要时期,也是由海相向陆相沉积环境的转折期,同时上三叠统是楚雄盆地最重要的油气资源层系。通过对楚雄盆地上三叠统进行系统的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波动地... 楚雄盆地为中生代形成的典型前陆盆地。三叠纪是其形成的主体阶段和盆山转换的重要时期,也是由海相向陆相沉积环境的转折期,同时上三叠统是楚雄盆地最重要的油气资源层系。通过对楚雄盆地上三叠统进行系统的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波动地质学分析,在上三叠统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和高频波动曲线。对层序地层格架内的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楚雄盆地晚三叠世诺利晚期—瑞替期沉积具有海相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指出楚雄盆地该时期为一与海域相接的近海湖盆,并受到间歇性海侵的影响。而海相烃源岩与陆相烃源岩在生烃能力、分布规律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这一认识对于重新评价楚雄盆地晚三叠世烃源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雄盆地 晚三叠世 海相 海侵 层序地层学 波动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Triticites带旋回层序碳同位素特征及冰川型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儒峰 刘本培 赵澄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42-350,共9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黔南独山地区晚石炭世麦粒(竹蜓)(Triticites)带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层序分析和系统的碳同位素测定,识别出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17个准层序,其可与北美中大陆同期地层中发现的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17个亚层序对比,是晚...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黔南独山地区晚石炭世麦粒(竹蜓)(Triticites)带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层序分析和系统的碳同位素测定,识别出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17个准层序,其可与北美中大陆同期地层中发现的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17个亚层序对比,是晚石炭世Gzhelian期存在全球沉积记录同时性的佐证。同时探讨了碳同位素演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沉积层序内碳同位素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石炭世 层序地层 碳同位素 冰川型 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不整合量化研究及其意义--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儒峰 郭彤楼 +1 位作者 汤良杰 陈国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7-412,共6页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沉积-剥蚀过程,进而定量分析盆地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沉积间断(不整合)内的地层剥蚀量、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实际钻井及"人工井"的波动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可以作出主要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图、各层位的剥蚀厚度图和原始厚度图、各期构造的剥蚀量分布图等重要基础图件,为盆地进一步系统分析及盆地模拟打好基础,结合沉积相研究及构造样式分析还可分析盆地沉积中心、生油层、盖层、储层等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由于沉积盆地的升降波动过程直接影响着盆地的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因此通过沉积波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不仅能正确建立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还可以正确认识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剥蚀量 波动过程分析 二叠系 四川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不整合剥蚀量恢复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儒峰 张刚雄 阮小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2-552,共11页
应用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9个不同坳陷内的18口典型井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了沉积—剥蚀过程分析,分解出了760Ma、220Ma、70Ma和30Ma四个低频波动周期,以及18Ma、8Ma和2Ma三个高频波动周期。通过分析反映"组"、"... 应用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9个不同坳陷内的18口典型井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了沉积—剥蚀过程分析,分解出了760Ma、220Ma、70Ma和30Ma四个低频波动周期,以及18Ma、8Ma和2Ma三个高频波动周期。通过分析反映"组"、"段"级别的、以18Ma和8Ma为周期的波动曲线特征,预测了孔店期—沙河街期沉积—剥蚀过程;系统地计算出了古近纪—新近纪地层中主要不整合的剥蚀量,确定了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孔店组末期、东营组末期和馆陶组末期地层剥蚀厚度分别为:0~516m、0~213m和0~682m。通过波动曲线特征对比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构造转换带分别是孔店期位于渤中、沙河街期和东营期位于BZ13-1-2井区和LD10-1-1井区、馆陶期位于LD10-1-1井区、明化镇期位于BZ3-1-3D井区;定量地恢复了与油气运聚密切相关的孔店晚期、东营晚期和馆陶晚期不整合剥蚀量平面分布,再现了关键时期沉降沉积区和隆起剥蚀区区域分布规律。上述认识对于深入研究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油气分布规律,开拓沙河街组及其以下层系油气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波动过程分析 剥蚀量恢复 古近系-新近系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波动特征与生储盖层耦合关系分析——以楚雄盆地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儒峰 金之钧 +1 位作者 马永生 范绍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74-480,共7页
沉积盆地的波动过程分析是建立在成因研究基础之上的全新的含油气盆地分析的理论方法 ,它能够定量地重塑沉积和间断的空间分布 ,恢复无沉积记录时间段的沉积—剥蚀过程 ,计算不整合的剥蚀量 ,分析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 ,建立波动周期... 沉积盆地的波动过程分析是建立在成因研究基础之上的全新的含油气盆地分析的理论方法 ,它能够定量地重塑沉积和间断的空间分布 ,恢复无沉积记录时间段的沉积—剥蚀过程 ,计算不整合的剥蚀量 ,分析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 ,建立波动周期与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内在联系 ,揭示沉积波动特征与油气成藏要素的相关性 ,进而从全新的角度探讨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结合楚雄盆地井和剖面波动过程分析实例 ,归纳总结出了生、储、盖层的纵向分布规律与沉积—剥蚀波动过程曲线的耦合关系 ,揭示了沉积盆地波动特征与生、储、盖层以及油气运移通道 (不整合面 )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了四种相应的耦合关系模式 ,这对于预测含油气盆地有利生油层、储集层、盖层时空分布规律和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特征 波动周期 耦合模式 构造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马五_1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风化成岩模式和储层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儒峰 鲍志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90-396,共7页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储层的层序地层特征,建立了马五1亚段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其内识别出了4 个准层序;通过建立海平面变化与风化成岩( 岩溶) 作用的关系模式,从成因上阐明了层...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储层的层序地层特征,建立了马五1亚段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其内识别出了4 个准层序;通过建立海平面变化与风化成岩( 岩溶) 作用的关系模式,从成因上阐明了层间岩溶和后期高级别的风化成岩( 岩熔) 作用的发生过程和控制因素,揭示了在碳酸盐岩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不同级别的海平面变化周期控制着不同级别的沉积层序和风化成岩( 岩溶) 作用;分析了准层序与储层物性的关系,认为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储层中,准层序界面控制着层间岩溶的发育,是影响马五1 亚段风化壳储层性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层序地层 储层 成岩模式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中、新元古界层序地层分析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儒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1期8-13,共6页
以北京十三陵中、新元古界层序地层研究为主,综合燕山东段、太行山中北段和蓟县中、新元古界典型沉积层序特征,建立了华北中、新元古界标准层序地层剖面,并探讨了其沉积层序发育特征。在华北中、新元古界内识别出5个大层序(Meg... 以北京十三陵中、新元古界层序地层研究为主,综合燕山东段、太行山中北段和蓟县中、新元古界典型沉积层序特征,建立了华北中、新元古界标准层序地层剖面,并探讨了其沉积层序发育特征。在华北中、新元古界内识别出5个大层序(Megasequence)和19个层序(Sequence),从成因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华北中、晚元古代地层。中、晚元古代地层中普遍存在着沉积间断和地层缺失。对中、新元古界沉积层序级别和周期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中、晚元古代沉积层序周期比相同组别中、新生代沉积层序周期长。在层序地层研究基础上,对华北中、新元古界有利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的纵向分布进行了预测。高水位期形成的白云岩相带、古风化壳和沉积间断面是重要的储集层;对有利生、储、盖组合应注重其多旋回性的研究,众多不同规模和级别的沉积间断对原生油气藏起到破坏作用。此研究为华北中、新元古界生储盖层评价预测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油气勘探 中元古界 新元古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南丹地区石炭纪斜坡相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儒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4期1-5,共5页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桂北南丹地区石炭纪斜坡相地层进行了沉积层序分析,共识别出11个三级层序,其中鹿寨组2个,巴平组3个,南丹组6个,它们均可与黔南独山地区石炭纪台地相所识别出的11...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桂北南丹地区石炭纪斜坡相地层进行了沉积层序分析,共识别出11个三级层序,其中鹿寨组2个,巴平组3个,南丹组6个,它们均可与黔南独山地区石炭纪台地相所识别出的11个三级层序对比.同时探讨了较深水斜坡乃至盆地沉积环境下层序的表现形式,斜坡相层序地层的建立是联系台地相和盆地相沉积层序的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地层层序 层序地层学 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沉积层序的级别及形成机制
12
作者 李儒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1997年第6期1-3,共3页
以黔南独山地区石炭纪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为佐证,分析了不同级别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形成机制和构成的沉积层序,相同级别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在大地构造环境相似的不同板块被动大陆边缘,会构成级别和数量相同、沉积记录相似的沉积层... 以黔南独山地区石炭纪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为佐证,分析了不同级别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形成机制和构成的沉积层序,相同级别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在大地构造环境相似的不同板块被动大陆边缘,会构成级别和数量相同、沉积记录相似的沉积层序。在大地构造背景不同(古地理位置、沉积物供给等方面差异)的板块之间(板块内部),会构成沉积层序数量相同、但沉积层序内容不同,或者沉积层序数量和内容都不同的沉积层序。前两种情形是沉积记录全球同时性的客观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序 成因 石炭纪 地层学 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纲要 被引量:107
13
作者 鲍志东 刘凌 +6 位作者 张冬玲 李儒峰 管守锐 康永尚 王英名 齐雪峰 赵秀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4-202,共9页
侏罗系为准噶尔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其层序发育较完整,沉积相类型丰富,沉积体系多样。露头、钻测井、地震三位一体研究表明,侏罗系发育七个三级层序,其沉积相类型包括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和沼泽等。这些沉积相在各... 侏罗系为准噶尔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其层序发育较完整,沉积相类型丰富,沉积体系多样。露头、钻测井、地震三位一体研究表明,侏罗系发育七个三级层序,其沉积相类型包括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和沼泽等。这些沉积相在各层序体系域内呈有序排列。各期物源及岩相古地理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侏罗纪发育八套沉积体系,即克拉美丽山前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乌伦古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德伦山前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哈拉阿拉特山前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体系、车拐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四棵树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伊林黑比尔根山前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博格达山前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中克拉美丽沉积体系的发育最具有继承性。这些沉积体系的展布在总体上控制了盆地内部油气有利储集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沉积体系 湖泊沉积体系 扇三角洲 含油气层系 三级层序 冲积扇 辫状河 曲流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71
14
作者 鲍志东 管守锐 +4 位作者 李儒峰 王英民 刘凌 赵秀岐 齐雪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8-51,共4页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发育砾岩、砂岩和泥岩为主的含煤或不含煤层序 ,可以划分出 2个超层序、7个层序和 15个体系域。第一超层序由Ⅰ、Ⅱ、Ⅲ、Ⅳ层序组成 ,相当于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及西山窑组 ;第二超层序由Ⅴ、Ⅵ、Ⅶ层序组成 ,相当于头...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发育砾岩、砂岩和泥岩为主的含煤或不含煤层序 ,可以划分出 2个超层序、7个层序和 15个体系域。第一超层序由Ⅰ、Ⅱ、Ⅲ、Ⅳ层序组成 ,相当于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及西山窑组 ;第二超层序由Ⅴ、Ⅵ、Ⅶ层序组成 ,相当于头屯河组、齐古组及喀拉扎组。各层序在不同的地区发育程度不同 ,具有不均衡性、不完整性及横向变化的分区性。对比分析显示 ,准噶尔盆地三级层序持续的时间周期约为 7~ 13Ma ,Ⅰ层序、Ⅳ层序、Ⅵ层序的的底界面分别与全球层序的UAB1、LZA1、LZA3的底界面一致。图 2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层序地层划发 层序发育特征 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划分 被引量:62
15
作者 王宜林 王英民 +3 位作者 齐雪峰 管守锐 赵秀岐 李儒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82-385,共4页
通过地震、钻井和露头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把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划分为2个超层序(J1-2SS1、J2-3SS2)、7个层序(J1S1-J3S7)和15个体系域。第一超层序由Ⅰ、Ⅱ、Ⅲ、Ⅳ层序组成,相当于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包括八道湾组、三工河组... 通过地震、钻井和露头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把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划分为2个超层序(J1-2SS1、J2-3SS2)、7个层序(J1S1-J3S7)和15个体系域。第一超层序由Ⅰ、Ⅱ、Ⅲ、Ⅳ层序组成,相当于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包括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及西山窑组;第二超层序由Ⅴ、Ⅵ、Ⅶ层序组成,相当于中上侏罗统的石树沟群,包括头屯河组、齐古组及喀拉扎组。介绍了各层序划分的主要依据和特征,指出Ⅲ层序底界面位于J2S22砂层组内部,是一个油气勘探意义重大的不整合面。Ⅱ、Ⅳ层序底界面位于煤层发育段之间,煤层不能作为层序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层序地层学 地层层序 地层划分 地震 钻井 测井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地区多期构造演化、差异变形与油气保存条件 被引量:42
16
作者 汤良杰 郭彤楼 +5 位作者 田海芹 金文正 李儒峰 万桂梅 董立 王鹏万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8-307,共10页
黔中地区构造演化经历了基底、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等四大旋回,进一步划分为早期裂谷(前南华纪)、台地-被动大陆边缘(南华纪—志留纪)、台地-陆内裂谷(泥盆纪—二叠纪)、稳定台地(早、中三叠世)、陆相断陷(晚三叠世—古近纪)... 黔中地区构造演化经历了基底、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等四大旋回,进一步划分为早期裂谷(前南华纪)、台地-被动大陆边缘(南华纪—志留纪)、台地-陆内裂谷(泥盆纪—二叠纪)、稳定台地(早、中三叠世)、陆相断陷(晚三叠世—古近纪)和断褶隆升(新近纪—第四纪)等6个阶段。控制黔中地区构造—沉积格局的关键构造变革期为:都匀运动、广西运动、印支中期运动、燕山晚期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黔中地区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十分明显,自东往西可以划分为4个构造带,即雪峰构造带、麻江-凯里构造带、黔中构造带和黔西北构造带等。受NW—WNW向展布的构造转换带控制,黔中地区在南北方向上具有构造分段性特征。黔中地区具有盖层多样性特征,主要发育3类盖层,即盐岩、泥页岩和致密碳酸盐岩。盐岩类盖层分布局限。构成区域性封盖条件的泥页岩主要分布在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金顶山组)和中下志留统(翁项群),分布较稳定。致密碳酸盐岩盖层可能以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灰岩和泥灰岩最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构造演化 关键构造变革期 差异构造变形 油气保存 黔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盐相关构造 被引量:32
17
作者 汤良杰 郭彤楼 +3 位作者 余一欣 金文正 李儒峰 周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48-1056,共9页
以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雷口坡组(T2l)含膏盐碳酸盐岩层系为界,可以将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组合,盐下构造-层序组合由震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组成,属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为主的沉积;盐层构造-层序组合由下三叠统嘉... 以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雷口坡组(T2l)含膏盐碳酸盐岩层系为界,可以将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组合,盐下构造-层序组合由震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组成,属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为主的沉积;盐层构造-层序组合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组成,属于一套含厚层膏盐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盐上构造-层序组合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白垩系组成,属于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川东北地区发育了一套独特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基底卷入叠瓦冲断强变形带、基底卷入与盐层滑脱叠合变形带、隐伏盐相关构造滑脱变形带、双重构造、堆垛式三角带构造和背冲断块构造等。由于该区盐岩层厚度相对较薄,盐岩层系总体作为一个大型滑脱层系,控制川东北地区的构造变形。川东北地区主要构造变形机制包括区域挤压缩短作用、盐岩层塑性流动和滑脱作用、构造隆升和剥蚀作用、重力滑动和重力扩展作用等。川东北地区与三叠系盐岩层系有关的构造变形控制该区油气圈闭样式,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相关构造 前陆褶皱-冲断带 碳酸盐岩层系 变形机理 四川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构造演化模式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30
18
作者 吴世祥 马永生 +2 位作者 金之钧 汤良杰 李儒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6,21,共4页
四川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的前陆结构特征明显,前陆冲断带和前缘隆起带发育,但受后期大巴山褶皱造山带的影响,早期北东向构造带被晚期北西向断裂复杂化。通过山前骨干剖面的平衡剖面分析和变形量计算,认为米仓山前大的构造变形发生在早三... 四川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的前陆结构特征明显,前陆冲断带和前缘隆起带发育,但受后期大巴山褶皱造山带的影响,早期北东向构造带被晚期北西向断裂复杂化。通过山前骨干剖面的平衡剖面分析和变形量计算,认为米仓山前大的构造变形发生在早三叠世末,而不是中三叠世末,并且由西向东构造变形强度、缩短量变小,形成时间变晚。受构造变形时序影响,米仓山前叠瓦冲断带、黑池梁断鼻、涪阳坝断块和南阳场区块的成藏条件具有显著区别,勘探中应各有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 前陆盆地 成藏条件 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吴世祥 汤良杰 +5 位作者 马永生 郭彤楼 黄仁春 程胜辉 李儒峰 陈梅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7-343,共7页
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平衡剖面分析与缩短量计算和生烃史恢复等方法,从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典型剖面平衡剖面分析和缩短量计算,结合成藏条件的分析和生烃史恢复,探讨了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构... 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平衡剖面分析与缩短量计算和生烃史恢复等方法,从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典型剖面平衡剖面分析和缩短量计算,结合成藏条件的分析和生烃史恢复,探讨了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演化特征,揭示该带的成藏条件和天然气富集特征。提出了米仓山演化模式,认为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优越,可供钻探的圈闭发育,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储层、保存条件是成藏关键。其中,二叠系为主要烃源岩,二叠系生屑灰岩和飞仙关组鲕粒灰岩为主要储集层,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膏盐岩层为主要盖层。并且,冲断带构造演化的时序性表现为由西向东变形强度、缩短量变小,变形时间变晚,同时前陆盆地的不同构造单元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造成勘探目的层系、圈闭幅度、类型的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冲断带 成藏条件 构造演化 米仓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汇区构造分区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18
20
作者 吴世祥 汤良杰 +3 位作者 郭彤楼 李儒峰 陈梅涛 周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1-365,390,共6页
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汇区经历了至少两期以上的构造复合,表现为近东西向的米仓山背斜叠加在南北向的大巴山冲断褶皱带上,形成以米仓山基底变质岩为核心的东西向叠加背斜褶皱;其次为大致呈近东西向的通南巴主体构造,由于受大巴山构造推覆的... 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汇区经历了至少两期以上的构造复合,表现为近东西向的米仓山背斜叠加在南北向的大巴山冲断褶皱带上,形成以米仓山基底变质岩为核心的东西向叠加背斜褶皱;其次为大致呈近东西向的通南巴主体构造,由于受大巴山构造推覆的影响使其东段构造轴向发生旋转,整体改造为一个完整的北东向背斜构造。通过研究区10余条骨干剖面平衡剖面地层缩短率的计算,指出大巴山前缘和米仓山前缘沿山前带到盆地方向,地层缩短率由大到小。据此,可将大巴山前缘和米仓山前缘划分为强变形带、中变形带和弱变形带。各带在通南巴地区相互影响、相互叠加。从构造变形强度和成藏条件分析,米仓山前叠瓦冲断区带、黑池梁、涪阳坝和南阳场4个区块为研究区勘探最有利的正向构造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 构造分区 前陆盆地 米仓山 大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