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散剂对负极及电池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李保鹏 赵俊丽 +1 位作者 常艳 蔡洪波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73-1979,共7页
浆料的微观结构对电池性能起关键作用,因此改善浆料中各组分的分散状态以及阻止颗粒之间的团聚尤为重要。研究了不同含量的分散剂LD1对负极片以及电池倍率、低温、循环、高温自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负极浆料加入0.2%(质量分数)分散... 浆料的微观结构对电池性能起关键作用,因此改善浆料中各组分的分散状态以及阻止颗粒之间的团聚尤为重要。研究了不同含量的分散剂LD1对负极片以及电池倍率、低温、循环、高温自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负极浆料加入0.2%(质量分数)分散剂LD1,可以改善各组分的分散状态,提高浆料的稳定性。与未添加分散剂的浆料相比,涂布得到的负极片反弹率、面内阻、粘结力变化较小。用该极片制备的电池2.0 C充电后负极片界面良好,而未添加分散剂的电池负极片析锂;-20℃@0.5 C放电时,中值电压比未添加分散剂的电池高23 mV,-20℃@0.5 C充电恒流比从13.1%升高至80.0%;常温1.0 C循环25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81.4%,相比未添加分散剂的电池提高了34.0%;而且高温循环、高温自放电性能与未添加分散剂的电池无明显差异。此外,与添加0.2%(质量分数)分散剂PVP-K30进行对比,负极浆料中添加0.2%(质量分数)分散剂LD1更有利于提高电池倍率充电、高温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剂 负极浆料 电池 循环性能 容量保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厨垃圾生物质炭制备及其吸附水中亚甲基蓝性能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新旺 李保鹏 +3 位作者 沈建国 臧志林 马小涵 辛言君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20,共6页
以餐厨垃圾为原材料,通过高温热解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餐厨垃圾生物质炭(Natural kitchen waste biochar,NKB)和磁性餐厨垃圾生物质炭(Magnetic kitchen waste biochar,MKB),研究了热解温度、热解时间、吸附剂量、吸附时间和溶液pH值等... 以餐厨垃圾为原材料,通过高温热解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餐厨垃圾生物质炭(Natural kitchen waste biochar,NKB)和磁性餐厨垃圾生物质炭(Magnetic kitchen waste biochar,MKB),研究了热解温度、热解时间、吸附剂量、吸附时间和溶液pH值等条件对生物质炭吸附水中亚甲基蓝(MB)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热解温度450℃、热解时间1 h条件下制备的NKB对MB吸附性能最好;在生物质炭投加量1.0 g·L^(-1)、吸附时间20 min、pH值为9的条件下,MKB对MB的去除率和吸附量分别为97.94%和9.2 mg·g^(-1),分别比NKB提高18.54个百分点和1.6 mg·g^(-1);经过多次再生后,MKB对MB的吸附去除率仍在90%以上;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研究表明,餐厨垃圾生物质炭经过赋磁可提高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碱性条件下吸附性能较好,且能多次循环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生物质炭 磁性 亚甲基蓝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对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赵俊丽 李保鹏 蔡洪波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28-1032,共5页
锂离子电池在-40℃以下使用时能量和功率迅速下降,主要是由于电解质电导率下降、锂离子在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上动力学性能差,以及锂离子在电极表面层和电极本体的扩散差[1]。主要从锂离子电池的材料角度出发,重点研究了正负极活性物... 锂离子电池在-40℃以下使用时能量和功率迅速下降,主要是由于电解质电导率下降、锂离子在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上动力学性能差,以及锂离子在电极表面层和电极本体的扩散差[1]。主要从锂离子电池的材料角度出发,重点研究了正负极活性物质粒径、电解液对磷酸铁锂电池低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负极活性物质粒径越小,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越好,间接证明了锂离子在电极表面层和电极本体的扩散是影响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锂离子在正极上的扩散对低温放电性能起主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低温性能 正负极活性物质 粒径 电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i_(0.6)Co_(0.2)Mn_(0.2)O_(2)/Si-C软包装电池循环失效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郑舒 李保鹏 +1 位作者 常艳 蔡洪波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3-177,共5页
以LiNi_(0.6)Co_(0.2)Mn_(0.2)O_(2)(NCM622)/硅-石墨(Si-C)软包装电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平均电压、d Q/d U曲线、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RD和X射线能谱仪(EDS)等方法,研究软包装电池常温循环失效的原因。NCM622/Si-C软包装电池以... 以LiNi_(0.6)Co_(0.2)Mn_(0.2)O_(2)(NCM622)/硅-石墨(Si-C)软包装电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平均电压、d Q/d U曲线、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RD和X射线能谱仪(EDS)等方法,研究软包装电池常温循环失效的原因。NCM622/Si-C软包装电池以1 C在3.0~4.3 V循环300次,容量保持率为79.1%,循环过程中电池整体厚度逐渐增大,全荷电态下循环300次,厚度较循环前增加11.25%,主要由负极膨胀引起。在循环过程中,NCM622正极材料晶体结构保持完整,但有活性物质颗粒出现微裂纹;Si-C负极嵌锂膨胀、脱锂收缩,使硅颗粒破碎,负极材料表面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不断修复生长,从而消耗可逆的活性锂,这是电池循环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_(0.6)Co_(0.2)Mn_(0.2)O_(2) 硅-石墨(Si-C)负极 平均电压法 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