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企业社保缴费与偏向型技术进步:资本还是劳动?
1
作者 李保华 伊辉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182,共26页
识别企业的技术进步偏向、优化生产投入结构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文章基于2007—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微观企业数据,构建社保实际缴费比率代理企业在社保缴费方面的成本负担,并测度微观企业层面的劳动偏向... 识别企业的技术进步偏向、优化生产投入结构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文章基于2007—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微观企业数据,构建社保实际缴费比率代理企业在社保缴费方面的成本负担,并测度微观企业层面的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进而考察企业社保缴费负担上升对其技术进步偏向方向的影响。研究表明,不论从是否缴纳还是实际缴纳水平的角度,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提升均会驱动其选择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该结论通过了工具变量和《社会保险法》外生政策冲击的内生性处理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这一影响在非公有制企业、由税务部门征收社保费企业、微型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提升通过提高生产投入的资本劳动比而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方向,这种资本劳动比的提升有员工雇佣减少和固定资产投入增加两个方面原因,此外,这一作用机制在有自主研发活动、工会规模较大、工资扭曲程度更高的企业中效果被减弱;进一步研究表明,近年来一系列社保降费政策以及财政补贴等减轻了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促进了劳动偏向型的技术进步,而这种劳动偏向型的技术进步有助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文章研究结论对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共同富裕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险缴费 偏向型技术进步 资本劳动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超声探头复用处理专家共识
2
作者 姚希 陈路增 +17 位作者 吴安华 张流波 马春燕 王莉 贾会学 黄勋 蔡虻 张青 陈涛 费洪文 刘运喜 陈贵秋 高晓东 李鑫 李保华 胡国庆 梁萍 李六亿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1-307,共7页
医用超声技术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诊疗手段,其探头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关键部件,存在病原体传播的潜在风险。本共识由多学科专家团队依据国际指南、国内标准及全国现状调研结果联合制定,旨在通过规范化医用超声探头复用处理流程,降低医院... 医用超声技术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诊疗手段,其探头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关键部件,存在病原体传播的潜在风险。本共识由多学科专家团队依据国际指南、国内标准及全国现状调研结果联合制定,旨在通过规范化医用超声探头复用处理流程,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形成共识性推荐意见。共识针对三类不同感染风险的超声探头——体表超声探头、经皮超声引导下有创操作的超声探头、体内超声探头,分别明确了复用处理原则;同时对超声探头隔离膜与耦合剂的使用规范和消毒水平、超声探头复用处理操作流程和方法,以及复用处理的建筑布局与管理提出系统性建议,为保障超声诊疗安全提供科学防控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超声探头 复用 消毒 医用超声隔离膜 医用超声耦合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芦笋代谢物差异分析
3
作者 牛晓雪 包艳存 +5 位作者 雷霆 李付军 李霞 牟萌 路远 李保华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81,共11页
以鲁芦笋7号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对不同性别、颜色芦笋中的代谢物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多元统计方法PCA和OPLS-DA可实现对绿芦笋雌株、绿芦笋雄株和白芦笋3个样本的明显区分;对检测鉴定到926个... 以鲁芦笋7号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对不同性别、颜色芦笋中的代谢物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多元统计方法PCA和OPLS-DA可实现对绿芦笋雌株、绿芦笋雄株和白芦笋3个样本的明显区分;对检测鉴定到926个代谢物进行分类,可划分为12类,其中黄酮和酚酸类数量最多,占代谢物总数量的35.6%。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分析,发现绿芦笋雄株内甾体含量高于雌株,在鉴定到的39种甾体类代谢物中有31种含量升高;绿芦笋雌株和雄株中大部分甾体皂苷含量低于白芦笋,降低的甾体类数量约占甾体总数量的84.6%,黄酮和酚酸类含量大部分高于白芦笋,升高的数量分别约占各自类别总数量的62.4%、45.5%。对不同性别、颜色芦笋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功能注释、聚类分析,分别找到了4种和7种差异倍数较大的代谢物,其中属于甾体类的薯蓣皂苷元为绿芦笋雌株和雄株特有的差异代谢物,松柏苷、槲皮素、3-磷酸-D-甘油酸、1-O-芥子酰-D-葡萄糖、乙酸胍为绿芦笋和白芦笋特有的差异代谢物。研究结果为芦笋育种、品质分析及保健功能的挖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性别 颜色 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笋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研究
4
作者 牛晓雪 牟萌 +2 位作者 包艳存 雷霆 李保华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2,245,共7页
参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 3543.4—1995),研究芦笋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结果表明,芦笋种子真实性鉴定采用外观形态法;种子千粒重采用百粒法,千粒重为22.2695 g;含水量测定采用整粒、高恒温(130±2)℃烘干5 h,含水量为11.1%;... 参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 3543.4—1995),研究芦笋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结果表明,芦笋种子真实性鉴定采用外观形态法;种子千粒重采用百粒法,千粒重为22.2695 g;含水量测定采用整粒、高恒温(130±2)℃烘干5 h,含水量为11.1%;生活力测定采用TTC法,用水浸种4 h,种脐朝下,将种子从下到上切去三分之一,露出种胚纵切,用1.0%TTC溶液在40℃避光条件下染色1 h测定生活力;发芽试验条件为室温下浸种48 h,在25℃恒温、光照12 h/黑暗12 h交替条件下,在卷纸上发芽,发芽计数时间为2~2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种子 检验 发芽 生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笋组培苗过渡移栽模式
5
作者 路远 包艳存 +4 位作者 李保华 雷霆 牛晓雪 牟萌 李霞 《蔬菜》 2025年第8期77-80,共4页
为优化芦笋组培苗移栽技术体系,建立标准化、高效化的过渡移栽模式,系统探究了从炼苗处理至大田定植的全流程关键技术,总结形成了过渡移栽模式的核心技术方案:移栽前进行闭瓶与开瓶分阶段炼苗;适宜移栽基质配比为V(泥炭)∶V(椰糠)=1∶1... 为优化芦笋组培苗移栽技术体系,建立标准化、高效化的过渡移栽模式,系统探究了从炼苗处理至大田定植的全流程关键技术,总结形成了过渡移栽模式的核心技术方案:移栽前进行闭瓶与开瓶分阶段炼苗;适宜移栽基质配比为V(泥炭)∶V(椰糠)=1∶1;创新使用可降解无纺布营养钵,可避免二次移栽伤根;第1次过渡移栽后进行分阶段管理,包括缓苗阶段、快速生长阶段和壮苗阶段;二次过渡移栽促主根生长等。与传统移栽模式相比,过渡移栽模式的移栽苗新根萌发时间可提前7~10 d,且移栽成活率提高37%,综合成本降低45%,有效提高了芦笋优质亲本的繁育效率和水平,节约了育种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组织培养 炼苗 移栽模式 二次移栽 水肥管理 病虫害防治 环境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笋超雄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霞 牛晓雪 +7 位作者 包艳存 路远 李付军 牟萌 雷霆 田洪平 李保华 杨林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5-99,共5页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关键过程。为了明确芦笋超雄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具体情况及异常行为对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改良苯酚品红压片法对58株芦笋超雄株的986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1)超雄株花粉母细...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关键过程。为了明确芦笋超雄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具体情况及异常行为对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改良苯酚品红压片法对58株芦笋超雄株的986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1)超雄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胞质分裂同时型,染色体构型为10个二价体,四分体为十字交叉型。(2)中期Ⅰ小型棒状二价体的出现比例为96.55%,四价体为8.62%,染色体粘连为22.41%。(3)后期Ⅰ落后染色体的出现比例为12.07%,染色体桥为13.79%;分裂期出现微核的比例为6.59%。(4)在中期Ⅱ~末期Ⅱ中分裂不同步的出现比例为34.45%。超雄株花粉母细胞在整个减数分裂进程中,前期Ⅰ所需时间最长。减数分裂配对成10个二价体,在倍性水平上属于二倍体。减数分裂异常行为主要出现在中期Ⅰ和后期Ⅰ。对超雄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观察,不仅能够丰富芦笋的细胞遗传学内容,还可以为芦笋发育生物学、杂交育种、基因定位等方面提供必要的细胞遗传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超雄株 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全新世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波动:基于NDQK5岩芯介形类化石记录 被引量:2
7
作者 贾宝岩 彭博 +5 位作者 王继龙 于俊杰 周保春 赵泉鸿 李保华 王亚琼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5,共13页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重建了中全新世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NDQK5岩芯中的介形类化石记录主要分布于4~17.1 m段,对应年代约为8.2~6.9 ka BP。岩芯内共计识别出海相介形类23属26种,根据优势种以及特征种的相对丰度变化特征可将岩芯内的介形类动物群划分为3个组合:①介形类组合A以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和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代表潮下带环境;②介形类组合B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优势种,指示近岸内陆架的沉积环境;③介形类组合C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Loxoconcha ocellifera为主,代表潮间带的沉积环境。基于介形类组合的分布特征,本文推断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约在8.2~7.4 ka BP期间持续上升,并在约7.9~7.4 ka BP区间达到最高;7.4~7.0 ka BP期间海平面下降,随后再次上升。因此,介形类化石记录指示福建沿海地区在全新世高海平面背景下依然存在相对海平面的次一级波动。同时,结合已有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推断8.2~7 ka BP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可能主要受控于冰盖融水;7 ka BP后该地区的海平面波动可能受控于“冰川-水均衡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德 东海 MIS 1 中全新世高海平面 介形类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莼多糖通过抑制黑色素合成降低苹果炭疽叶枯菌分生孢子的侵染
8
作者 李宏利 杨春颖 +3 位作者 李婷婷 李平亮 李保华 练森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57,共6页
炭疽叶枯病是苹果生产上主要的早期落叶病,石莼多糖能提升苹果对炭疽叶枯病的抗性。本研究通过室内接种、孢子萌发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探究石莼多糖对炭疽叶枯菌侵染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石莼多糖处理后接种和先接种后石莼多... 炭疽叶枯病是苹果生产上主要的早期落叶病,石莼多糖能提升苹果对炭疽叶枯病的抗性。本研究通过室内接种、孢子萌发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探究石莼多糖对炭疽叶枯菌侵染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石莼多糖处理后接种和先接种后石莼多糖处理的苹果叶片和果实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9.35%和18.50%,而对照和接种后24 h后再用石莼多糖处理的叶片和果实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36.50%和46.83%,病原菌侵入早期石莼多糖处理可降低炭疽叶枯病的发生率;石莼多糖促进分生孢子芽管持续伸长,不能形成黑化的附着胞,也不能形成有效的侵染钉;组织学观察表明石莼多糖处理后的附着胞在叶片上仅部分形成侵染钉,但没有进一步发育和刺破寄主表皮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石莼多糖处理6、12、24 h时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CfSCD相对表达量分别降至对照的18.2%、31.3%、47.6%。综上,石莼多糖通过促进炭疽叶枯菌分生孢子芽管生长,减少附着胞的形成,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降低分生孢子对寄主的侵染。本研究结果为石莼多糖在炭疽叶枯病防治中的应用探明了方向,可为炭疽叶枯病的绿色防治提供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莼多糖 苹果炭疽叶枯病 分生孢子 侵染 附着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矿流体不混溶的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31
9
作者 李保华 顾雪祥 +3 位作者 付绍洪 徐仕海 陈翠华 董树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6-294,共9页
通过对水银洞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观测和热力学参数计算,探讨了成矿流体不混溶的热力学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分为H_2O包裹体、CO_2包裹体和CO_2-H_2O包裹体三大类,并以富含CO_2-H_2O包裹体为特征,CO_2-H_2O包... 通过对水银洞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观测和热力学参数计算,探讨了成矿流体不混溶的热力学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分为H_2O包裹体、CO_2包裹体和CO_2-H_2O包裹体三大类,并以富含CO_2-H_2O包裹体为特征,CO_2-H_2O包裹体可进一步划分为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和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加热时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H_2O相;而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CO_2相,而且二者的完全均一温度和完全均一压力一致,说明它们是同时期捕获的CO_2-低盐水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它们形成时的热力学条件是:形成温度236℃,形成压力324 bar(1bar=10~5Pa);共存两相流体密度:低盐水相0.900 g/cm^3,CO_2相0.314 g/cm^3;共存两相中CO_2的摩尔分数:低盐水相0.0376,CO_2相0.7337;水溶液含盐度w(NaCl)约为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银洞金矿床 成矿流体 流体包裹体 不混溶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H_2O流体不混溶对Au溶解度的影响——以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床为例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保华 顾雪祥 +4 位作者 李黎 徐仕海 付绍洪 陈翠华 董树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6-772,共7页
运用热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CO2-H2O流体不混溶作用对Au的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水银洞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是一种富含挥发分(fCO2=70.79MPa)、酸性(pH=3.71)、还原性(fO2=0.50×10-36MPa)、中温(267℃)、具有超压(180MPa)性质... 运用热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CO2-H2O流体不混溶作用对Au的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水银洞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是一种富含挥发分(fCO2=70.79MPa)、酸性(pH=3.71)、还原性(fO2=0.50×10-36MPa)、中温(267℃)、具有超压(180MPa)性质的含Au(a∑Au=3.744×10-8mol/L)流体。当超压流体的封闭层——炭质页岩因断裂作用而被破坏时,热液体系的压力发生骤降(28.50~35.30MPa),CO2-H2O流体发生不混溶作用,并有大量CO2溢出。CO2的流失可使成矿溶液的CO2逸度和O2逸度降低(fCO2=0.80MPa、fO2=2.512×10-42MPa),酸碱度升高(pH=4.32),同时伴随温度的下降(224℃),成矿热液中Au溶解度的降低(a∑Au=3.790×10-9mol/L),从而快速沉淀下来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银洞金矿床 流体包裹体 CO2-H2O流体 不混溶作用 Au的溶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苹果主要病害研究进展与病害防治中的问题 被引量:132
11
作者 李保华 王彩霞 董向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54,共9页
苹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2012年中国的栽培面积已超过200万hm2。在苹果的高产优质栽培中,病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子。腐烂病仍是苹果树上的第一大病害,目前正面临第5次大流行的威胁;苹果实施套袋栽培措施后,枝干轮纹病逐年加重,在... 苹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2012年中国的栽培面积已超过200万hm2。在苹果的高产优质栽培中,病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子。腐烂病仍是苹果树上的第一大病害,目前正面临第5次大流行的威胁;苹果实施套袋栽培措施后,枝干轮纹病逐年加重,在环渤海湾和黄河故道苹果产区部分果园的危害已超过腐烂病;褐斑病在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区每年都造成严重落叶;随着城市和道路的绿化,苹果锈病的危害逐年加重,成为部分果园每年必防的病害;病毒病有进一步扩展蔓延的趋势,正严重威胁着新建果园;"黑点病"是自苹果套袋后新出现的一种病害,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5%~30%;炭疽叶枯病是2011年在我国新发现病害,正威胁着‘嘎啦’、‘金冠’、‘秦冠’等品种的栽培;苹果疫腐病、炭疽病、霉心病、斑点落叶病、白粉病、褐腐病等病害偶有暴发,生产中不可忽视。本文从病害管理角度出发,回顾了近年来,尤其是成立农业产业体系以后,苹果病害研究方面的进展,分析了病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苹果病害管理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病害 病原 侵染 流行 病害预测 病害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南部两万年来的浮游有孔虫与古海洋学事件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保华 赵泉鸿 +2 位作者 王永吉 翦知 陈荣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90-98,共9页
冲绳海槽南部92-255和92-170两柱状样岩心的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及其组合的变化、游浮与底栖有孔虫壳体18O测定和AMS14C测年资料,提供了末次冰期以来重要的古海洋学记录。浮游有孔虫的转换函数计算表明,海槽区末... 冲绳海槽南部92-255和92-170两柱状样岩心的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及其组合的变化、游浮与底栖有孔虫壳体18O测定和AMS14C测年资料,提供了末次冰期以来重要的古海洋学记录。浮游有孔虫的转换函数计算表明,海槽区末次冰期表层水温下降值及末次冰期的季节温差均比西太平洋开放海区相应纬度大,反映了边缘海对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气候变化的放大效应,冰期-冰后期的对比还体现在由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所反映的水团和水体垂直结构的变化上;末次冰消期古温度变化及浮游有孔虫18O变化记录了一次短暂的气候回返(10170~9170aBP);详细的地层分析还揭示了中全新世的一次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含量低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冲绳海槽 古海洋学事件 古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水沟碲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保华 曹志敏 +1 位作者 金景福 温春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63-472,共10页
本文在对大水沟碲矿床各成矿阶段矿物共生分析、成矿温度、矿液成分研究的基础上 ,对成矿的其它物理化学条件 ,如 p H、f O2 、f S2 、f Te2 等作了热力学计算 ,并结合矿床地质资料 ,计算与分析了成矿过程中碲的迁移形式及富集机理。
关键词 碲矿床 流体包裹体 物理化学条件 四川 矿床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亚三角洲地层结构对比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保华 王强 李从先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5-698,共14页
依据对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钻孔和海门市钻孔、上海长兴岛钻孔地层岩心沉积特征的研究,讨论了冰后期以来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沿古河谷纵剖面各河段地层中沉积相组合关系有明显区别。在古河谷下端地区,下切河谷充填... 依据对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钻孔和海门市钻孔、上海长兴岛钻孔地层岩心沉积特征的研究,讨论了冰后期以来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沿古河谷纵剖面各河段地层中沉积相组合关系有明显区别。在古河谷下端地区,下切河谷充填层序自下而上由河流相、河口湾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组成,沉积相组合最完整。在古河谷上端地区,由于河口湾在海侵发生时存在着涌潮作用,因此,河漫滩泥质沉积层顶部的冲刷面被确定为最大海泛面,其上覆稳定的河口砂体;浅海相和河口湾相沉积在该区域变薄直至尖灭;层序顶部由中潮坪突变为高潮坪,最终形成泛滥平原。这意味着,原先确定的自西向东的长江三角洲的几个亚三角洲或河口砂体沉积,并非都具有向上变粗的三角洲层序。文中报道的3个钻孔,揭露了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完整的下切河谷充填层序。河口湾顶不具备三角洲层序的地区应称为滨海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长江三角洲 下切河谷层序 沉积过程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保华 胡长江 +1 位作者 连军松 杨仕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2-474,共3页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联合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liver injury,DILI)的疗效,拟摸索出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血液净化方式。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消...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联合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liver injury,DILI)的疗效,拟摸索出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血液净化方式。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住院治疗的10例以重度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其中5例在住院第1周进行1~2次血液灌流联合透析治疗,另外5例为同时期未接受灌流及透析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观察治疗后7、14、30 d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的变化情况,以及总胆红素水平下降的幅度,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总胆红素在治疗前、治疗后第7、14、30天时,治疗组分别为(464.7±127.7)、(181.3±49.8)、(111.5±45.8)、(28.4±10.5),对照组分别为(373.2±65.8)、(363.4±165.6)、(256.4±131.1)、(75.2±43.3),两组在第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下降幅度在治疗后第7、14、30天时治疗组分别为(283.4±156.5)、(353.2±136.4)、(436.4±134.6),对照组分别为(9.8±132.4)、(116.7±103.2)、(297.9±51.3),两组在第7、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能提高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降低速度,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对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应尽早应用,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害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 血清总胆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阳地区梨锈病防治适期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保华 董向丽 +3 位作者 张振芳 赵洪海 练森 李宝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3,共5页
在山东莱阳地区,梨锈病菌冬孢子角自梨花现蕾期开始陆续成熟,成熟的冬孢子角遇1.5mm/d以上的降雨,萌发产生担孢子。经2~3次降雨后,冬孢全部萌发,以后不再产生担孢子。梨树初花后35d内对锈病最敏感,即为防治期。若该期内降雨量... 在山东莱阳地区,梨锈病菌冬孢子角自梨花现蕾期开始陆续成熟,成熟的冬孢子角遇1.5mm/d以上的降雨,萌发产生担孢子。经2~3次降雨后,冬孢全部萌发,以后不再产生担孢子。梨树初花后35d内对锈病最敏感,即为防治期。若该期内降雨量大干1.5mm/次、叶面结露时间长于7h/次,担孢子即可侵染。其侵染量与梨园周围越冬菌原的数量、降雨持续时间和品种抗病性等因子有关。田间试验表明:担孢子侵染后至病斑显症前(约7d)是内吸性杀菌剂防治的有效时期。病斑显症后只有少数杀菌剂能抑制病斑扩展,20.67%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种药剂在病原菌侵入前喷施能有效地抑制担孢子侵染,持效期约7d;担孢子侵染后喷药能有效抑制病斑显症,因此,要特别关注梨树初花时第1次降雨后梨锈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 梨锈病 防治适期 药剂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油气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保华 付绍洪 +3 位作者 顾雪祥 徐仕海 黄增保 杨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13,共9页
川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之一。为了探讨该区上二叠统储层流体特征、天然气充注的时期,本文应用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区内上二叠统长兴组和吴家坪组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产出特征、岩相学特征、包裹体成分和显... 川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之一。为了探讨该区上二叠统储层流体特征、天然气充注的时期,本文应用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区内上二叠统长兴组和吴家坪组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产出特征、岩相学特征、包裹体成分和显微测温,以及裂缝充填方解石的Sm-Nd同位素年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二叠统储层中存在三期油气包裹体,其组合依次为:少量液相烃包裹体→黄色、黄褐色液相烃包裹体+气液烃包裹体→气相烃包裹体+烃-水包裹体+沥青包裹体,测得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气液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71~111℃、117~148℃和149~217℃。根据气液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结合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和储层埋藏史,确定上二叠统储层中三期油气充注时间分别为202~185Ma、182~169Ma和167~120Ma,第三期裂缝充填方解石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126±11Ma。说明古油藏的油气充注始于燕山早期,燕山中晚期达到高峰,喜马拉雅期运动对早期形成的气藏起抬升、剥蚀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流体包裹体 成藏期 上二叠统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附96例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保华 尹伶 +2 位作者 姜海平 徐金枝 杨明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3-144,共2页
目的 研究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经手术病检证实的 96例MG伴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采用 χ2 检验及t检验与 114 9例经影像学检查无胸腺瘤表现的MG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胸腺瘤组男性发病者多 (男∶女... 目的 研究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经手术病检证实的 96例MG伴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采用 χ2 检验及t检验与 114 9例经影像学检查无胸腺瘤表现的MG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胸腺瘤组男性发病者多 (男∶女 =1 82∶1) ,且多于 30岁后发病 (71 9% ) ,以肢体无力和延髓症状首发者多见 (4 3 8% ) ,按改良Os serman分型 ,以Ⅲ型和Ⅳ型为主 (4 5 8% ) ,危象发生率高 (38 5 % ) ,病死率高 (8 3 % )。结论 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有其独特临床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胸腺瘤 临床特点 病例分析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水沟碲矿床矿脉特征及包裹体类型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保华 曹志敏 温春齐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46-347,共2页
关键词 矿床 矿脉 包裹体 基性火山岩 泥质 变质作用 志留系 产出 内地 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褐斑病在山东烟台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保华 董向丽 +1 位作者 李桂舫 王彩霞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3-35,共3页
苹果褐斑病是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其症状变化大,诊断特征是病斑中央的褐色小亮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苹果褐斑病病原菌主要随病叶在地面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主要随雨水传播,传播距离近,初侵染主要... 苹果褐斑病是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其症状变化大,诊断特征是病斑中央的褐色小亮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苹果褐斑病病原菌主要随病叶在地面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主要随雨水传播,传播距离近,初侵染主要发生在树冠下部的叶片上。病原菌的最适侵染温度为20~25℃。降雨是苹果褐斑病流行的主导因素,雨量超过2mm,使叶面结露超过7小时的降雨可导致病原菌侵染,叶片发病,降雨持续时间越长,侵染量越大。5月是病原菌的初侵染期,6月是病原菌的快速累积期,也是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7—8月是病害的高发期。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对苹果褐斑病有较好的内吸治疗效果,波尔多液是较为理想的保护剂。冬春季节清除落叶,发病初期剪除病枝以及发病期的药剂防治是防治苹果褐斑病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褐斑病 传播 侵染 流行 预测 病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