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油气窜波及控制体系适用性评价
1
作者 李俊键 席艺霖 +1 位作者 张媌 臧传贞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1期68-76,共9页
我国致密油藏分布广泛,储量占比大,开发潜力巨大。此类油藏目前注气开发较多,基质渗透率、孔隙度均较低,油气流动通道主要为裂缝。但油藏裂缝跨尺度发育,受储层非均质性和黏性指进的影响,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受限,在裂缝及高渗条带存在... 我国致密油藏分布广泛,储量占比大,开发潜力巨大。此类油藏目前注气开发较多,基质渗透率、孔隙度均较低,油气流动通道主要为裂缝。但油藏裂缝跨尺度发育,受储层非均质性和黏性指进的影响,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受限,在裂缝及高渗条带存在时易形成气窜,对地层能量补充带来了诸多问题。选择泡沫和CO_(2)响应性凝胶配制气窜波及控制体系,并通过物理实验模拟评价其性能和在致密油藏的适用性;利用商业数值模拟软件表征CO_(2)注气吞吐及地下成胶反应。经过对国内某致密油藏的数值模拟研究,证明CO_(2)响应性凝胶对注气吞吐有明显的增产效果,采收率增加3.1%,验证了CO_(2)响应性凝胶体系在致密油藏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气窜 裂缝 CO_(2)响应性凝胶 提高采收率 注气吞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多尺度联合表征 被引量:6
2
作者 甯波 任大忠 +6 位作者 王虎 张瀚澎 郭建林 付宁海 李俊键 李天 李启晖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致密砂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对气藏的开发至关重要。文中以临兴地区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对致密砂岩孔隙结构进行精确表征。研究结果显示:致密砂岩主要孔隙类型为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其次为粒间孔、晶间孔和微裂隙;... 致密砂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对气藏的开发至关重要。文中以临兴地区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对致密砂岩孔隙结构进行精确表征。研究结果显示:致密砂岩主要孔隙类型为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其次为粒间孔、晶间孔和微裂隙;高压压汞、CO_(2)吸附、N_(2)吸附以及渗吸-核磁等实验结果均反映了研究区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具有较好的连通性;多尺度联合法表征的致密砂岩孔径分布以微孔为主,介孔次之,大孔最少;微孔的大量分布为比表面积做出主要贡献,介孔、大孔贡献较少,孔容主要由微孔、介孔贡献,大孔贡献较少;核磁共振计算的孔径分布比例与多尺度联合法的计算值在介孔、大孔阶段具有较好一致性,在微孔阶段,多尺度联合法的计算值大于核磁共振法,表明微孔为气藏的主要气体储集空间,而介孔和大孔为气体运移的主要通道,多尺度联合法在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精细表征方面更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气体吸附 高压压汞 核磁共振 孔隙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吉涛 李俊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9,共12页
为了提高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与评价效果,基于大量文献调研,梳理了剩余油的概念、影响因素,从剩余油微观分布、宏观分布和饱和度定量分析3个方面总结了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条件,概括了水驱油藏、稠油油藏和化学驱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 为了提高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与评价效果,基于大量文献调研,梳理了剩余油的概念、影响因素,从剩余油微观分布、宏观分布和饱和度定量分析3个方面总结了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条件,概括了水驱油藏、稠油油藏和化学驱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进一步提出了目前剩余油研究的难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剩余油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和井网密度、井网模式、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生产动态等;剩余油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分析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矿场测试方法等,各种方法的研究目的和适用条件不同,测试结果反映不同位置、不同尺度下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总体呈现高度分散和相对富集的特征,剩余油微观分布呈现连续相和非连续相多种形式;剩余油研究发展趋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5方面:超大物理模型的构建、多尺度高分辨率成像系统集成、考虑不同驱替介质及物性时变与非连续相非线性渗流的数值模拟改进方法、多学科多方法矿场测试的综合应用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剩余油 分布特征 非线性渗流 研究方法 适用条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油层注采模式对纵向波及特征影响研究
4
作者 童凯军 李长勇 +2 位作者 姜俊帅 姜汉桥 李俊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4,共7页
注采模式优选对缓解厚油层层内矛盾,提高纵向波及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未形成油水井同时部分打开的井间解析渗流模型,无法支撑厚油层波及特征的研究。为此,采用保角变换方法,将油水井同时部分打开剖面地层依次变换为圆形边界偏心裂... 注采模式优选对缓解厚油层层内矛盾,提高纵向波及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未形成油水井同时部分打开的井间解析渗流模型,无法支撑厚油层波及特征的研究。为此,采用保角变换方法,将油水井同时部分打开剖面地层依次变换为圆形边界偏心裂缝井地层、单位圆形边界两分支裂缝井地层、注水井全部打开采油井部分打开剖面地层,之后重复上述变换,将注水井全部打开采油井部分打开剖面地层变换为油水井全部打开剖面地层,从而将原始二维渗流过程变换为一维渗流过程,实现了不同注采模式下厚油层层内压力及流线分布的解析计算。与精细数值模拟方法的对比表明,该方法对不同井距/厚度比的情形均可获得较高计算精度。利用该方法,开展了注采模式对纵向波及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底注高采模式,注水井顶部为主力注入层段,注水井顶部1/3的井段控制超过1/2的地层,使超过2/3的采油井段受效;注水对地层的波及主要作用于注水突破前的阶段。在相同的打开厚度下,底注高采的注水突破最晚、波及效率最高,底注中采、中注高采次之,高注高采、底注底采注水突破最早、波及效率最低。采油井的打开厚度越大,注水突破时间越短,但注水突破时的波及系数增大,应综合考虑注水突破时间和波及系数两方面的因素,优选最佳打开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油层 部分打开井 注采模式 保角变换 纵向波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油藏单井缝洞型储集体开采规律试验 被引量:8
5
作者 李俊键 姜汉桥 +2 位作者 徐晖 秦积舜 陈民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5-89,共5页
根据塔河油田油藏地质特点和开发方式,利用相似分析,进行模拟油藏条件下的弹性开采、注水开采、后期注气3个开采阶段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缝洞型油藏不同开采方式下的渗流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衰竭速度对采出程度、含水率、... 根据塔河油田油藏地质特点和开发方式,利用相似分析,进行模拟油藏条件下的弹性开采、注水开采、后期注气3个开采阶段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缝洞型油藏不同开采方式下的渗流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衰竭速度对采出程度、含水率、气油比影响不大;在同样的开采条件下,射孔位置上移可以增加注水后的衰竭周期,也有利于提高采出程度;重质组分含量高,则无水开采期较长;在地层高温条件下,黏度的影响会显著降低;只要保证合理的衰竭速度,密度差异对开发动态的影响不显著;缝洞构成对实施注水后衰竭开发影响较小,但是对注气后衰竭开发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藏 注水开发 注气 渗流规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及影响因素微观模拟 被引量:9
6
作者 李俊键 姜汉桥 +1 位作者 陈民锋 高慧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2-126,共5页
结合逾渗理论,在油水两相三维网络孔隙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聚合物的流变特性、吸附特性及衰竭层效应,建立了油/聚合物溶液两相流的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通过模型计算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 结合逾渗理论,在油水两相三维网络孔隙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聚合物的流变特性、吸附特性及衰竭层效应,建立了油/聚合物溶液两相流的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通过模型计算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孔喉比、吸附量、流变特性及衰竭层厚度对聚合物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孔喉比增大,残余油饱和度增大,油相相对渗透率变小,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大。随着幂率指数的增大,油相的相对渗透率基本不变,而水相的渗透率随着幂率指数的增大而变小。衰竭层厚度的大小对油相渗透率的影响较小,但随着衰竭层厚度的增加水相渗透率不断上升。随着吸附量的减小,残余油饱和度减小,两相区变大,水相渗透率增大。与其他理想模型相比,本文中的模型可以更真实地研究油/聚合物两相流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孔隙模型 聚合物驱 有效黏度 相对渗透率曲线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理模型与遗传算法的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注入参数优化控制方法 被引量:7
7
作者 李俊键 马佳 +2 位作者 刘勇 郑伟 姜汉桥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4,49,共5页
针对传统优化方法效率低、精度差的问题,将响应面方法引入到化学驱注入参数优化设计中,提出了基于二次响应面代理模型与遗传算法的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注入参数优化控制方法,即运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以油藏数值模拟为计算手段,采用... 针对传统优化方法效率低、精度差的问题,将响应面方法引入到化学驱注入参数优化设计中,提出了基于二次响应面代理模型与遗传算法的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注入参数优化控制方法,即运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以油藏数值模拟为计算手段,采用二次响应面方法建立了拟合净现值增幅与注入参数之间非线性关系的代理模型,并以此作为适应度函数,由遗传算法在变量空间范围内进行全局寻优,获得注入参数最优组合。渤海SZ36-1油田A7井组聚合物驱注入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基于代理模型和遗传算法的优化策略可以有效减少数值模拟的次数和计算量,同时能够获得较高的求解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聚合物驱 注入参数优化 代理模型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水淹规律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及关联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俊键 姜汉桥 +1 位作者 李杰 杨兵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共3页
为了考察影响水平井水淹程度的各种因素,将水平井开发效果看成灰色系统,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水平井水淹程度的关联度,确定出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在某典型底水区块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取井地层非均质性、水... 为了考察影响水平井水淹程度的各种因素,将水平井开发效果看成灰色系统,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水平井水淹程度的关联度,确定出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在某典型底水区块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取井地层非均质性、水平井轨迹等作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开发指标。经灰色关联分析,得出该油田水平井水淹程度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避水高度>毛管力>产液速度>水平井轨迹>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水淹规律 不确定性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注水井吸水剖面预测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俊键 周代余 +6 位作者 赵冀 丁帅伟 姜汉桥 张曙振 梁彬 旷曦域 王倩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70,共5页
注水井吸水剖面预测对于分层注水调整方案的编制和注采井组水淹状况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史吸水剖面是目前最准确的计算分层吸水量的资料,但是目前对于该资料的使用并不是很全面,多因吸水剖面资料过少,或插值方法选取过于简单... 注水井吸水剖面预测对于分层注水调整方案的编制和注采井组水淹状况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史吸水剖面是目前最准确的计算分层吸水量的资料,但是目前对于该资料的使用并不是很全面,多因吸水剖面资料过少,或插值方法选取过于简单。本文在历史吸水剖面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方法,通过回归拟合历史吸水剖面资料,建立了吸水剖面预测模型,实现了无吸水剖面时间点注水井吸水剖面的预测,从而达到准确劈分注水量的目的。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考虑了各种影响小层吸水的动静态因素,预测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注水井分层注水量的劈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水剖面预测 支持向量机 粒子群算法 回归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期点坝水平井挖潜适应性界限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俊键 刘玉章 +1 位作者 肖康 姜汉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6-121,共6页
利用孤岛油田Ng4砂组地质及动态数据,对点坝内部侧积夹层进行定量化描述,建立了一系列反映点坝内部构型的三维典型精细地质模型,结合水平井经济极限产量,以不同注采条件下的点坝剩余油分布模式为基础,应用油藏工程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对... 利用孤岛油田Ng4砂组地质及动态数据,对点坝内部侧积夹层进行定量化描述,建立了一系列反映点坝内部构型的三维典型精细地质模型,结合水平井经济极限产量,以不同注采条件下的点坝剩余油分布模式为基础,应用油藏工程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对高含水期点坝水平井挖潜适应性界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顺侧积夹层注水开发时,侧积夹层渗透率小于12 mD、倾角小于7°、延伸比例大于0.46、间距小于60 m时,适合水平井部署水平井挖潜;逆侧积夹层注水开发时,侧积夹层渗透率小于30 mD、倾角小于11°、延伸比例大于0.33、间距小于90 m时,适合水平井进行挖潜。这将为高含水期点坝储层中水平井部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点坝 水平井 适应性界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驱合理井网密度的计算方法--以正方形井网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俊键 丁美爱 +2 位作者 姜汉桥 陈民锋 李金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6-98,共3页
根据化学驱开发方案设计的需要,在化学驱增油量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了化学驱合理井网密度与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化学驱井网密度与提高采收率及投资回收期之间的关系。当井网密度大于20口/km2时,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增加趋势... 根据化学驱开发方案设计的需要,在化学驱增油量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了化学驱合理井网密度与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化学驱井网密度与提高采收率及投资回收期之间的关系。当井网密度大于20口/km2时,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增加趋势变缓。随着投资回收期的增大,合理井网密度和极限井网密度都在减小。应用推导的公式计算了双河油田化学驱合理井网密度及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为化学驱开发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合理井网密度 极限井网密度 采收率 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宽度对页岩气开发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俊键 赵树成 +3 位作者 糜利栋 姜汉桥 刘传斌 常元昊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99,共5页
长水平井体积压裂作为页岩气藏开发的主要技术手段,裂缝网络的有效性影响着开发效果。文中基于离散裂缝模型(DFM),综合考虑页岩气藏多尺度渗流机理,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数值求解,通过典型模型研究裂缝宽度对近井地带压力分布和生产... 长水平井体积压裂作为页岩气藏开发的主要技术手段,裂缝网络的有效性影响着开发效果。文中基于离散裂缝模型(DFM),综合考虑页岩气藏多尺度渗流机理,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数值求解,通过典型模型研究裂缝宽度对近井地带压力分布和生产井动态响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特定页岩气藏,压裂裂缝宽度和天然裂缝宽度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才能高效开发,当压裂裂缝超过一定限度时,由于裂缝的高导流能力使得压力波迅速传播到边界,不利于赋存在微纳尺度孔隙中页岩气的渗流,从而降低了页岩气的开发效果;在控制压力波传播到边界时间的同时,适当改善天然裂缝宽度,可以有效增加基质-裂缝接触面积,提高页岩气产量。针对不同页岩气藏天然裂缝实际发育状况和地质特征,利用数值模拟结果可以指导压裂施工,实现页岩气藏的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DFM 裂缝宽度 开发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模型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俊键 苏航 +5 位作者 姜汉桥 于馥玮 梁天博 赵玉云 高亚军 HOSSEIN Hejazi 《石油科学通报》 2018年第3期284-301,共18页
在过去的30年内,微流控技术在包括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细胞分析、材料化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航空航天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开展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油气田开发领域,1952年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Alfred Chatenever和宾夕法尼亚州立... 在过去的30年内,微流控技术在包括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细胞分析、材料化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航空航天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开展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油气田开发领域,1952年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Alfred Chatenever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John C.Calhoun, JR最先利用微观模型研究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本文介绍了1952年至今,微流控模型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目前,针对不同的研究目标,可制造不同材质的模型。模型中的流体分布情况、流动路径分析可用共聚焦显微镜、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图像粒子测速系统)、CCD相机(Charge Coupled Device Camera,电荷耦合摄像机)等设备来观察和实现。微流控技术所带来的精准、定量、快速、安全的可视化研究将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油气水在裂缝、微尺度基质、纳尺度基质中的渗流规律和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模型 微观剩余油 可视化模型 油气田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聚合物驱参数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俊键 姜汉桥 +2 位作者 周琦 陈民峰 尹相文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6,共3页
通过对活性聚合物驱驱油机理的研究,建立了活性聚合物驱油渗流数学模型方程组,较好地描述了活性聚合物在多孔介质的复杂渗流行为,以此为基础编制了数值模拟软件。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原理,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孤岛采油厂中二南实验区块注... 通过对活性聚合物驱驱油机理的研究,建立了活性聚合物驱油渗流数学模型方程组,较好地描述了活性聚合物在多孔介质的复杂渗流行为,以此为基础编制了数值模拟软件。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原理,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孤岛采油厂中二南实验区块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利用多级模糊评判对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确定了最佳注入参数,为指导中二南活性聚合物驱开发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后 活性聚合物数学模型 正交设计 模糊评判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RW的聚驱后示踪剂产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俊键 刘玉章 +1 位作者 何鹏程 姜汉桥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52,4,共6页
应用传统的对流扩散方程模拟聚驱后示踪剂产出曲线存在不适应性,将产生质量不守恒或模拟不出实际产出曲线问题.根据连续时间随机游走(CTRW)理论,利用CTRW模型对含聚合物的示踪剂测试实验的产出曲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CTRW模型模拟的示... 应用传统的对流扩散方程模拟聚驱后示踪剂产出曲线存在不适应性,将产生质量不守恒或模拟不出实际产出曲线问题.根据连续时间随机游走(CTRW)理论,利用CTRW模型对含聚合物的示踪剂测试实验的产出曲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CTRW模型模拟的示踪剂产出曲线克服了基于传统的对流扩散方程模拟示踪剂产出曲线时所遇到的问题;CTRW模型对于模拟聚驱后示踪剂产出曲线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比传统的对流扩散方程模拟范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剂 CTRW模型 聚合物驱后 对流扩散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热采高含水水平井水淹动态和水淹模式
16
作者 李俊键 丁帅伟 +1 位作者 姜汉桥 王川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4-98,共5页
目前稠油油藏开发普遍采用热采方式,热采水平井在提高稠油油藏产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水平井高含水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热采水平井开发效果的主要问题。以某稠油油田某区块高含水水平井为例,根据其生产动态数据和蒸汽吞吐开... 目前稠油油藏开发普遍采用热采方式,热采水平井在提高稠油油藏产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水平井高含水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热采水平井开发效果的主要问题。以某稠油油田某区块高含水水平井为例,根据其生产动态数据和蒸汽吞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水平井水淹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了高含水期热采水平井的4种水淹模式,即边水内侵水淹、钻遇水层水淹、同层汽窜水淹和层间汽窜水淹。该认识成果对水平井新井设计、完井方式选择、后期水平井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热采 水平井 高含水 水淹动态 水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集层跨尺度耦合渗流数值模拟模型 被引量:26
17
作者 方文超 姜汉桥 +5 位作者 李俊键 王青 KILLOUGH John 李林凯 彭永灿 杨晗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5-422,共8页
考虑致密储集层岩石及流体可压缩性和基质中流体的非线性渗流,建立了体积压裂致密储集层跨尺度渗流离散裂缝数值模拟模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进行了应用实例分析。模型采用两点流动近似方法计算传导率,并引入"星形-三角形"转... 考虑致密储集层岩石及流体可压缩性和基质中流体的非线性渗流,建立了体积压裂致密储集层跨尺度渗流离散裂缝数值模拟模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进行了应用实例分析。模型采用两点流动近似方法计算传导率,并引入"星形-三角形"转换算法消除裂缝相交处的极细小网格,改善了计算稳定性。在时间域内采用全隐式离散,模型求解采用自动微分方法,提高了建模效率和计算精度。采用Eclipse软件模拟结果及新疆油田某致密储集层1口长体积压裂水平井的实际生产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能成功模拟大规模复杂缝网发育的储集层;缝网改造区越大,水平井产能越高;裂缝密度平面分布差异性及连通程度是影响致密油平面动用非均匀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集层 离散裂缝模型 跨尺度耦合 缝网 体积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水油藏水平井水淹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5
18
作者 姜汉桥 李俊键 李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2-176,共5页
针对水平井出水方式及规律研究薄弱的问题,以某油田某区块的地质参数为基础建立典型模型,对线状脊进整体水淹、点状脊进整体水淹和点状脊进点状水淹几种较典型的水淹规律应用含水变化率及水油比导数进行研究。得出:(1)点状水淹规律:对... 针对水平井出水方式及规律研究薄弱的问题,以某油田某区块的地质参数为基础建立典型模型,对线状脊进整体水淹、点状脊进整体水淹和点状脊进点状水淹几种较典型的水淹规律应用含水变化率及水油比导数进行研究。得出:(1)点状水淹规律:对于跟部单点状见水,含水变化率和水油比导数曲线相对光滑,只出现2个明显见水点;对于中部单点状见水,含水变化率和水油比导数曲线出现3个明显见水点;(2)多点见水水淹规律:对于多点见水,含水变化率水油比导数曲线所出现的峰值与见水点数成正比;(3)线状见水水淹规律:对于线状见水,含水变化率和水油比导数曲线出现明显台阶状,且台阶状的大小与高渗条带的长度成正比;(4)从见水时间来看,点状见水无水期和低含水期较多点见水和线状见水长。不同水淹模式下生产动态特征的研究为使用生产动态特征判断出水位置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水淹模式 水淹规律 数值模拟 生产动态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藏微裂缝气体传输特性 被引量:15
19
作者 吴克柳 李相方 +3 位作者 陈掌星 李俊键 胡源 姜亮亮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55-964,共10页
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藏发育微裂缝,其开度多在纳米级和微米级尺度且变化大,因此微裂缝气体传输机理异常复杂.本文基于滑脱流动和努森扩散模型,分别以分子之间碰撞频率和分子与壁面碰撞频率占总碰撞频率的比值作为滑脱流动和努森扩散的权... 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藏发育微裂缝,其开度多在纳米级和微米级尺度且变化大,因此微裂缝气体传输机理异常复杂.本文基于滑脱流动和努森扩散模型,分别以分子之间碰撞频率和分子与壁面碰撞频率占总碰撞频率的比值作为滑脱流动和努森扩散的权重系数,耦合这两种传输机理,建立了微裂缝气体传输模型.该模型考虑微裂缝形状和尺度对气体传输的影响.模型可靠性用分子模拟数据验证.结果表明:(1)模型能够合理描述微裂缝中所有气体传输机理,包括连续流动,滑脱流动和过渡流动;(2)模型能够描述不同开发阶段,微裂缝中各气体传输机理对传输贡献的逐渐变化过程;(3)微裂缝形状和尺度影响气体传输,相同开度且宽度越大的微裂缝,气体传输能力越强,且在高压和微裂缝大开度的情况下表现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致密气 微裂缝 滑脱 努森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辉 何顺利 +2 位作者 李俊键 杨明慧 尚希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60,共3页
针对特低渗油藏生产采用常规开发指标难以有效评价油藏生产动态的问题,引入有效驱动渗透率的概念,认为只有渗透率大于有效驱动渗透率的油层中的流体才参与流动。运用活塞驱替理论推导了含启动压力梯度两相流的有效驱动渗透率计算公式,... 针对特低渗油藏生产采用常规开发指标难以有效评价油藏生产动态的问题,引入有效驱动渗透率的概念,认为只有渗透率大于有效驱动渗透率的油层中的流体才参与流动。运用活塞驱替理论推导了含启动压力梯度两相流的有效驱动渗透率计算公式,可以确定油藏中参与流动的小层比例,并对各小层渗透率、有效厚度等参数加权平均计算后,运用产能公式得到各层流量,进而计算出油井产量,最终确定实际启动的地质储量,运用启动地质储量对采出程度等常规开发指标进行修正。结合长庆特低渗油藏开发动态研究表明,修正后的开发指标能准确有效地评价生产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 有效驱动渗透率 启动压力梯度 地质储量 开发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