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玉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和有机替代对作物产量及农田氮损失的影响
1
作者 李文瑄 戴孚岳 +5 位作者 王洪媛 李俊改 王震 翟丽梅 樊秉乾 刘宏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2-457,共16页
【目的】明确不同培肥措施对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农田氮损失的影响,为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麦玉轮作区为研究区域,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平台,搜集并筛选出64篇文献,提取其中的产量、氮素损失(... 【目的】明确不同培肥措施对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农田氮损失的影响,为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麦玉轮作区为研究区域,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平台,搜集并筛选出64篇文献,提取其中的产量、氮素损失(氨挥发、N2O排放、硝态氮淋溶)数据,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对比分析常规单施化肥、常规化肥配合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有机替代)以及秸秆还田+有机替代4种施肥措施对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以及农田氮损失的影响。【结果】常规单施化肥措施下,小麦和玉米产量均值分别为6.06和7.79 t/hm^(2),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6.3%和34.2%;农田氮损失以淋溶和NH3挥发为主,且农田氮损失主要发生在玉米季,约占全年氮损失的57.7%。与常规单施化肥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小麦产量21.8%、玉米产量6.1%,但增加NH3挥发和N2O排放的风险。与常规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替代显著降低了农田硝态氮淋失(小麦季39.6%、玉米季27.7%)和玉米季N2O排放(21.2%),但小麦产量存在较大波动,以20%~40%的替代比例增产效果最佳(3.6%)。与常规单施化肥相比,秸秆还田+有机替代小麦平均增产16.4%、玉米产量提高17.7%,玉米季硝态氮淋溶降低24.1%;与秸秆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有机替代虽然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小麦5.7%、玉米13.4%),但增加了玉米季N_(2)O排放(61.9%)。【结论】常规化肥措施下,秸秆还田、有机替代及秸秆还田+有机替代措施均能提高麦玉轮作体系的作物产量。不同措施的环境效应存在差异:秸秆还田虽能增产,但会导致农田氮排放量增加;有机替代措施具有较好的氮减排效果,但需合适的替代比例才能实现增产与减排的双重效益。值得注意的是,秸秆还田结合有机替代的增产效果最佳,但其农田氮减排效果相关研究较少,减排效果和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分析 小麦−玉米轮作 秸秆还田 有机替代 产量 氮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特征与时空规律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洪媛 李俊改 +6 位作者 樊秉乾 骆晓声 彭畅 翟丽梅 李虎 马林 刘宏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8,共8页
中国北方黑土区、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我国农业主产区,大水大肥问题尤为突出,氮磷淋溶是全国典型的地下水污染来源。然而,中国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特征和时空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利用田间原位监测和文献荟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北... 中国北方黑土区、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我国农业主产区,大水大肥问题尤为突出,氮磷淋溶是全国典型的地下水污染来源。然而,中国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特征和时空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利用田间原位监测和文献荟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北方主要农区285个监测点年的4种主要种植模式(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露地蔬菜、保护地蔬菜)农田氮磷淋溶特征与时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4个主要种植模式的平均氮和磷淋溶强度分别为:保护地蔬菜117.5 kg(N)·hm−2和0.74 kg(P)·hm−2,露地蔬菜51.7 kg(N)·hm−2和0.10 kg(P)·hm−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49.9 kg(N)·hm−2和0.07 kg(P)·hm−2,春玉米30.7 kg(N)·hm−2和0.09 kg(N)·hm−2。与粮田相比,蔬菜田的高水肥投入决定了其较高的氮磷淋溶量。受土壤质地以及区域间水肥管理差异的影响,同一种植模式下,总氮淋溶强度为黑土区<褐土区<潮土区。农田氮磷淋溶年际间变化主要受降雨强度的影响,总氮淋溶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线性相关关系,尤其前一年无淋溶事件发生背景下,下一年的淋溶量会急剧增加。空间尺度上,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氮素淋溶的主要风险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蔬菜种植面积尤其是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占比较大的省份表现出较高的氮磷淋溶风险。综上,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风险以氮为主,磷的淋溶风险也不容忽视。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氮素淋溶的主要风险区。区域尺度上,氮磷淋溶主要来自粮田,但菜田面积越大,氮磷淋溶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农田 氮磷淋溶 种植模式 土壤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猪粪储用过程的气态氮损失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耿宇聪 张涛 +4 位作者 王洪媛 李俊改 翟丽梅 杨波 刘宏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18-1828,共11页
为探讨不同形态猪粪短期存储和施用全过程的气态氮(N)损失特征,优化猪粪清储模式,以猪粪生浆液(PS)、固液分离液态组分(LF)、固液分离固态组分(SF)和风干猪粪(DM)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气体采集法和盆栽试验,针对粪肥气态氮损失主要形式—... 为探讨不同形态猪粪短期存储和施用全过程的气态氮(N)损失特征,优化猪粪清储模式,以猪粪生浆液(PS)、固液分离液态组分(LF)、固液分离固态组分(SF)和风干猪粪(DM)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气体采集法和盆栽试验,针对粪肥气态氮损失主要形式——NH_(3)挥发和N_(2)O排放,开展了不同形态猪粪存储及施用过程中的气态氮损失特征研究,并比较了4种形态猪粪施用后生菜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NUE)。结果表明:存储和施用全过程中,各形态猪粪的总气态氮损失达12.4%~20.9%,其中PS最高,SF最低;气态氮损失主要发生在存储/风干过程,占总气态氮损失的58.6%~76.3%。不同形态猪粪存储/施用过程的气态氮损失形态差异显著,在存储过程,LF和DM以NH_(3)挥发为主,分别占存储过程气态氮损失的71.5%和49.8%,而PS(38.0%)和SF(31.4%)的NH_(3)挥发占比相对较低;在施用过程,LF的气态氮损失依然以NH_(3)挥发为主,排放系数达到9.7%,其他形态猪粪NH_(3)挥发排放系数仅为3.3%~3.9%。SF经存储初级发酵后施用的资源化利用模式效果最优,其生菜产量(33.2 t·hm^(-2))及NUE最高,而等N施用下LF和PS对作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猪粪施用后N_(2)O排放带来的增温潜势达2.01~4.26 t CO_(2)e·hm^(-2),具有较高的温室效应。综上,猪粪的清储模式宜选择干清粪或者固液分离模式,液态部分可通过酸化等方式降低NH_(3)挥发损失,而固态组分可在简单堆肥发酵处理后进行农田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 氮素利用率 氨挥发 氧化亚氮排放 气态氮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替代下华北平原旱地农田氨挥发的年际减排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怡彬 李俊改 +5 位作者 王震 戴孚岳 翟丽梅 杨波 王洪媛 刘宏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农田氨挥发是大气中氨的重要来源,其减排措施研究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农田氨挥发减排潜力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年际间气候变化对其减排能力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通过研究年际间有机替代对作物产量和氨挥发损失... 【目的】农田氨挥发是大气中氨的重要来源,其减排措施研究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农田氨挥发减排潜力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年际间气候变化对其减排能力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通过研究年际间有机替代对作物产量和氨挥发损失量的影响,为华北地区科学减少氨挥发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华北平原玉米长期田间定位试验(2007年设置),针对不同施肥处理开展了连续3年(2017—2019年)的氨挥发监测,以明确年际间气候变化对有机替代氨挥发减排潜力的影响强度。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肥处理(PK)、单施化肥处理(NPK)、半量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处理(HONS)、全量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处理(FONS)。【结果】有机替代可以提高玉米产量,与NPK处理相比,HONS处理和FONS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提高20.7%和30.9%。不同施氮处理的氮素偏生产力在35.6~46.7 kg/kg,与NPK处理相比,HONS处理和FONS处理的氮素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0.8%和30.9%。年际间和各处理间的氨挥发规律基本一致,都是在施肥后的第2~4天出现排放峰值,之后氨挥发速率逐渐降低,并在9天内基本趋于稳定。施肥后前9天是农田氨挥发的主要排放时期,氨挥发量占基肥期氨挥发总量的70.1%;占追肥期的63.7%。华北平原春玉米农田氨挥发损失量较低(10.6 kg/hm2),有机替代能够进一步显著降低农田氨挥发损失。与NPK处理相比,HONS和FONS处理对氨挥发损失的减排率平均分别可达33.5%和58.7%。有机替代处理农田氨挥发的年际间变化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氨挥发损失较低的2019年,2018年NPK处理的氨挥发损失增加了12.3%,而HONS处理和FONS处理分别增加了91.2%和105.0%,相应的HONS处理和FONS处理的减排率,从2019年的54.3%和71.1%,降低到22.1%和47.2%。主成分分析表明,年际间大气温度变化和土壤湿度变化是导致年际间氨挥发损失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相比单施化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相比半量有机替代,长期全量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的提升能力更强。华北平原旱地农田有机替代能有效降低氨挥发损失,但在氨挥发损失较高年份有机替代的减排潜力会减弱,因此,有机替代氨挥发减排潜力的估算需要考虑年际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有机氮替代 年际间差异 氨挥发损失量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