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量对黑土有机碳组分和肥力指数的影响
1
作者 盛明 李佳垚 +2 位作者 雷琬莹 滕培基 李娜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53-63,共11页
土壤活性有机碳(AOC)是土壤有机碳(SOC)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土壤有机碳中占比较小,但对土壤管理措施的响应敏感,能够迅速对农田管理措施作出响应,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依托在海伦站建立的8年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 土壤活性有机碳(AOC)是土壤有机碳(SOC)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土壤有机碳中占比较小,但对土壤管理措施的响应敏感,能够迅速对农田管理措施作出响应,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依托在海伦站建立的8年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处理定位试验,系统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量对黑土活性碳组分含量及有效率的变化以及对黑土碳库活性及综合肥力的影响,并通过综合肥力指数(IF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来综合表征土壤肥力状况和土壤碳库质量。结果表明,相较于CTS0处理(翻耕20 cm,秸秆不还田),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量均显著提高了SOC、全氮(TN)、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及其有效率(P<0.05)。其中,CTS2处理(翻耕20 cm,10 t·hm^(-2)秸秆全量还田)在改善土壤肥力方面效果最显著,SOC和TN含量分别提高13.7%和18.9%,IFI值增加7.7%;其次是CTSA处理(翻耕20 cm,10 t·hm^(-2)秸秆全量还田焚烧后还田)使SOC含量提高12.3%,DOC和MB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8.9%和31.6%,CPMI值增加12.5%。此外,研究发现IFI与SOC、TN、有效磷(AP)、速效钾(AK)、DOC和MB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CPMI与DOC、MBC和易氧化碳(E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活性碳组分的提升直接影响土壤碳库稳定性与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碳组分 综合肥力指数 碳库管理指数 秸秆还田 农田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作物根系对黑土物理特性和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
2
作者 滕培基 雷琬莹 +2 位作者 王博 李佳垚 李娜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4期391-403,共13页
为研究不同类型作物根系对黑土物理特性和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油菜、大葱、辣椒、小麦、玉米和大豆6种不同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各种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根际土壤的物理属性、养分状况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并分析各种作... 为研究不同类型作物根系对黑土物理特性和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油菜、大葱、辣椒、小麦、玉米和大豆6种不同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各种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根际土壤的物理属性、养分状况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并分析各种作物的根系特征,解析作物根系特征对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根际土壤的饱和含水量和最大田间持水量,改善了土壤三相结构,其中大葱改善土壤三相结构的效果最好。与起始相比,6种作物种植51 d后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0.9%~3.2%和1.0%~15.0%,大豆处理全氮含量提升最显著。相关性分析发现作物生物量与土壤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C∶N、饱和含水量和最大田间持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PC1和PC2分别解释根际土壤性质变化26.0%和22.9%的影响;作物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在不同作物种类间差异显著;土壤的物理指标主要受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影响,土壤饱和含水量与最大田间持水量随生长时间变化显著。综合分析,种植大葱对根际土壤物理属性改良效果最好,种植大豆更有利于根际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结构 土壤有机碳 作物生物量 根冠比 典型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CYP3A5和MDR-1基因多态性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洁 侯佳展 +4 位作者 程倩 李佳垚 李丹丹 尹逸丛 苏薇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844-848,共5页
目的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RMS-PCR)检测细胞色素P450酶CYP3A5(A6986G)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探讨其与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Tac)血药浓度和剂量比的相关性。方法根据CYP3A5(A6986G)和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位点分别设... 目的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RMS-PCR)检测细胞色素P450酶CYP3A5(A6986G)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探讨其与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Tac)血药浓度和剂量比的相关性。方法根据CYP3A5(A6986G)和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位点分别设计ARMS-PCR引物,分析72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中该2个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同时以DNA测序法为金标准进行验证。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测定肾移植受者血Tac浓度,并比较术后1个月时不同基因型受者之间血Tac浓度、Tac剂量/Tac用量的差异。结果建立的ARMS-PCR法与DNA测序法检测符合率为100%。72例肾移植受者中,CYP3A5*1/*1、*1/*3和*3/*3基因型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8.1%、31.9%和50.0%,MDR-1 C/C、C/T和T/T基因型的发生频率分别为27.8%、58.3%和13.9%。此外,不同CYP3A5基因型肾移植受者的血Tac浓度(P=0.014)和Tac浓度/Tac用量(P=0.019)均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CYP3A5*3/*3基因型受者血Tac浓度/Tac用量明显高于*1/*1和*1/*3基因型(P均<0.05)。结论成功建立检测CYP3A5和MDR-1基因多态性的ARMS-PCR法,肾移植受者CYP3A5*3基因多态性与Tac的药代动力学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细胞色素P450酶CYP3A5 多药耐药基因MDR-1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织物裤形试样撕破强力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4
作者 马吉康 官杰 +3 位作者 柳永杰 卢站柱 王金梅 李佳垚 《纺织科学研究》 2022年第10期58-61,共4页
试验结果的完整性依赖于不确定度的准确评估。依据GB/T 3917.2—2009《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2部分:裤形试样(单缝)撕破强力的测定》对同一块机织物的撕破强力进行了50次(经纬向各25次)测试,并按照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 试验结果的完整性依赖于不确定度的准确评估。依据GB/T 3917.2—2009《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2部分:裤形试样(单缝)撕破强力的测定》对同一块机织物的撕破强力进行了50次(经纬向各25次)测试,并按照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影响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随机效应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仪器示值偏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和数值修约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得出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数值修约产生的不确定度为主要来源;机织物裤形试样经向撕破强力为(17±1)N,纬向撕破强力为(13±1)N,包含因子k=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撕破强力 测量不确定度 裤形试样 机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