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锌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及氮磷钾锌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李佐同 杨克军 王玉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8355-8358,共4页
[目的]研究锌对不同基因型五米产量及氮磷钾锌吸收与分配的影响。[方法]以四单19和牡丹9 2种不同基因型玉米为材料,以EDTA-Zn为锌肥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锌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及氮磷钾锌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适量供锌可以提高玉米... [目的]研究锌对不同基因型五米产量及氮磷钾锌吸收与分配的影响。[方法]以四单19和牡丹9 2种不同基因型玉米为材料,以EDTA-Zn为锌肥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锌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及氮磷钾锌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适量供锌可以提高玉米的穗粒数;在低锌处理下(Zn0、Zn1)各器官锌含量相差较小,随着施锌水平的提高,锌在叶片、茎秆、叶鞘中含量迅速增加,而在子粒和苞叶中增加幅度较小;玉米吸收的多余的锌主要集中在下部器官,以减轻过量的锌对植株造成的伤害。不同的供锌水平对低锌不敏感品种牡丹9氮、磷、钾的吸收与转运影响较小;相对而言,低锌敏感品种四单19氮、磷、钾的吸收与转运更易受到外界供锌量的影响。[结论]适量供锌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对氮、钾的利用率降,低磷的吸收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基因型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作栽培对小麦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佐同 侯海鹏 薛盈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1-4,共4页
以小麦品种龙麦26和克旱1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垄作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可以提高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提高子粒容重10 g.L-1以上;改善了小麦的加工品质,提高湿面筋含量5%以上,降落数值提高6~34 s;面粉的粉质质量有较大改... 以小麦品种龙麦26和克旱1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垄作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可以提高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提高子粒容重10 g.L-1以上;改善了小麦的加工品质,提高湿面筋含量5%以上,降落数值提高6~34 s;面粉的粉质质量有较大改善,面团的耐柔性显著提高;由于垄作小麦穗粒数增加了0.5~3.3个,千粒重提高了0.1~0.5 g,致使单产比平作单产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实测产量增加了2.4%~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垄作 平作 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西部膜下滴灌玉米基于叶龄指数的适宜追氮量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慧迪 杨克军 +7 位作者 李佐同 王玉凤 张翼飞 王智慧 付健 谷英楠 杨系玲 吴琼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1-820,共10页
【目的】膜下滴灌玉米种植模式在松嫩平原西部大面积推广,研究该模式下不同叶龄追施不同氮肥量对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氮肥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建立该种植模式玉米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底施N60 kg/hm^2、P_2O_590 kg/h... 【目的】膜下滴灌玉米种植模式在松嫩平原西部大面积推广,研究该模式下不同叶龄追施不同氮肥量对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氮肥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建立该种植模式玉米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底施N60 kg/hm^2、P_2O_590 kg/hm^2和K_2O 12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4个追施尿素态氮肥水平处理:0(N0)、40(N40)、90(N90)和140(N140)kg/hm^2,于叶龄指数为30%、45%、60%和75%时,随滴灌进行追施,以不追肥为对照(CK)。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叶片光合效率、干物质积累和运转以及产量,计算了氮肥的利用率。【结果】随着玉米生育进程,在一定施肥范围内(0 150 kg/hm^2),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植株氮素积累、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及氮收获指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肥超过一定数量时(200 kg/hm^2),各指标增加不明显,甚至下降。在叶龄指数为45%时追施90 kg/hm^2氮肥处理,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分别为6.92和2.69 mg/g,籽粒产量为11957.89 kg/hm^2,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423.76 g/plant、14451.50 kg/hm^2和85.86%;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为69.10%和38.38kg/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在松嫩平原西部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在玉米叶龄指数为45%时追施90 kg/hm^2氮肥,可显著提高光合利用率,改善玉米生育后期的氮素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并增加产量,提高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膜下滴灌 叶龄指数 氮肥运筹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与水分互作对黑龙江半干旱区玉米氮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兴梅 周攒义 +2 位作者 殷奎德 孙跃春 李佐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5-169,258,共6页
采用水、氮两因素四水平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氮组合对黑龙江半干旱区覆膜玉米氮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浆期、成熟期玉米叶片、茎秆、籽粒氮积累量和产量W1N3处理(灌水量384.62m^3·hm^(-2)、施氮量180 kg·hm^(... 采用水、氮两因素四水平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氮组合对黑龙江半干旱区覆膜玉米氮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浆期、成熟期玉米叶片、茎秆、籽粒氮积累量和产量W1N3处理(灌水量384.62m^3·hm^(-2)、施氮量180 kg·hm^(-2))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叶片、茎秆、籽粒氮积累量和产量增加,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玉米叶片、茎秆、籽粒氮积累量和产量呈现降低趋势。从玉米灌浆期、成熟期各项指标来看,W1N3处理表现最好,产量高达17 633.46 kg·hm^(-2);从经济效益来看,W1N1处理(灌水量384.62 m^3·hm^(-2)、施氮量120 kg·hm^(-2))产量为17 498.82 kg·hm^(-2),经济效益最高,该处理为当地节水节肥最佳水氮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半干旱区 水氮互作 氮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密组合对寒地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发明 杨克军 +14 位作者 李佐同 赵长江 王玉凤 徐晶宇 张翼飞 王智慧 付健 谷英楠 杨系玲 刘慧迪 刘承 刘瑀 方永江 唐春双 王聪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37,共6页
为揭示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玉米高产措施,以郑单958为材料,选取氮肥、磷肥、钾肥和密度四因素作为试验因素,每个试验因素设计5个水平,按照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肥料和密度... 为揭示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玉米高产措施,以郑单958为材料,选取氮肥、磷肥、钾肥和密度四因素作为试验因素,每个试验因素设计5个水平,按照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肥料和密度组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因素各单因子对籽粒产量有较明显的影响,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变化,影响顺序为施氮>密度>施钾>施磷,且单位水平施入量引起边际产量的减少量为施磷>密度>施钾>施氮;氮肥与磷肥之间的配合对产量的增加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要获得≥12231.97 kg·hm^(-2)的产量,氮肥、磷肥、钾肥及种植密度的最优组合取值范围为:氮肥246.24~279.59 kg·hm^(-2),磷肥133.77~151.52 kg·hm^(-2),钾肥82.85~97.16 kg·hm^(-2),种植密度79 676~85 324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膜下滴灌 施肥种类 种植密度 产量 寒地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激素浓度组合的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丽艳 荆瑞勇 +1 位作者 郭永霞 李佐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6-450,共5页
为确定大豆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激素浓度的最佳组合,以大豆幼苗下胚轴为外植体,诱导初代愈伤组织,之后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数学模拟,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激素浓度组合寻优。结果表明: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30 9;激素浓度的... 为确定大豆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激素浓度的最佳组合,以大豆幼苗下胚轴为外植体,诱导初代愈伤组织,之后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数学模拟,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激素浓度组合寻优。结果表明: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30 9;激素浓度的最佳组合为MS+6-BA 0.547 2mg/L+NAA 1.206 6mg/L+2,4-D 0.122 2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愈伤组织继代 激素组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浸种催芽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0
7
作者 韩霞 李佐同 +1 位作者 于立河 衣淑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45-248,共4页
我国水稻产量居世界各国之冠,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为此,介绍水稻增产的关键技术—浸种催芽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趋势。
关键词 浸种催芽 水稻 芽种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配比炭基肥对玉米生长、土壤养分及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智慧 唐春双 +3 位作者 范博文 赵长江 杨克军 李佐同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1-4,28,共5页
为了探索适合种植玉米施用的生物炭基肥料,采用箱式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复合肥料及不同配比的炭基肥对玉米生长、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生物炭基肥均较单施生物炭或单施复合肥对玉米植株干物质... 为了探索适合种植玉米施用的生物炭基肥料,采用箱式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复合肥料及不同配比的炭基肥对玉米生长、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生物炭基肥均较单施生物炭或单施复合肥对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配比的炭基肥处理中,肥炭比为8∶2或7∶3对玉米植株生长及提高土壤性状较突出,为较优炭基肥比例。生物炭和生物炭基肥对土壤呼吸均有一定促进作用,这可能是生物炭自身特殊的性质与结构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炭基肥 玉米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甜荞麦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姜述君 黄丹丹 +4 位作者 刘朝 戴凌燕 于文莹 马婧 李佐同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15-19,共5页
为了研究播种期和密度对荞麦产量性能的影响,选用甜荞麦品种吉乌1号,设计了5个播种期,分别为5月5日、5月25日、6月14日、7月4日和7月24日以及三个播种密度,即36、45和54万株·hm^-2。测定了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植株鲜重和... 为了研究播种期和密度对荞麦产量性能的影响,选用甜荞麦品种吉乌1号,设计了5个播种期,分别为5月5日、5月25日、6月14日、7月4日和7月24日以及三个播种密度,即36、45和54万株·hm^-2。测定了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植株鲜重和干重、株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播种期和播种密度显著影响甜荞麦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吉乌1号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4万株·hm^-2,适宜种植播期在6月14日~7月4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麦 播种期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水耦合对黑龙江西部覆膜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兴梅 周攒义 +2 位作者 殷奎德 孙跃春 李佐同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5-9,共5页
氮素和水分是玉米生长的两个重要因素,为了明确氮水耦合对黑龙江西部玉米生长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灌水量和施氮量,在田间条件下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模式对覆膜玉米氮水耦合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玉米S... 氮素和水分是玉米生长的两个重要因素,为了明确氮水耦合对黑龙江西部玉米生长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灌水量和施氮量,在田间条件下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模式对覆膜玉米氮水耦合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玉米SPAD值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以N3处理最高;在灌浆期、成熟期玉米SPAD值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W1N3处理(灌水量384.62 m^3·hm^(-2)、施氮量180 kg·hm^(-2))最高。玉米产量最高的处理为W1N3,经济效益最佳的水氮组合为W1N1(灌水量384.62 m^3·hm^(-2)、施氮量120 kg·hm^(-2))。W1N1处理为当地节水节肥最佳水氮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玉米 覆膜 氮水耦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与氮磷钾肥配比对甜荞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丹丹 姜述君 +3 位作者 刘朝 于文莹 戴凌燕 李佐同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1-4,27,共5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总施量相同条件下的氮磷钾肥比例对甜荞麦形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荞麦吉乌1号有较宽的适宜密度幅度,其种植密度为36~45万株·hm^(-2)时有较高的产量。氮肥是影响吉乌1号株高生长、分枝...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总施量相同条件下的氮磷钾肥比例对甜荞麦形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荞麦吉乌1号有较宽的适宜密度幅度,其种植密度为36~45万株·hm^(-2)时有较高的产量。氮肥是影响吉乌1号株高生长、分枝和产量的主导因素,增加钾肥比例有利于提高吉乌1号。在本地区吉乌1号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肥料组合为密度45万株·hm^(-2),氮30 kg·hm^(-2)、磷15 kg·hm^(-2)和钾4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麦 密度 氮磷钾肥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UV-B辐射对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长江 李佐同 +5 位作者 胡雪微 刘鑫 黄寿光 张海燕 王玉凤 杨克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8-11,共4页
由于臭氧层的变薄,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UV-B辐射增强,所以研究植物对UV-B辐射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垦玉7幼苗进行短暂UV-B辐射处理后不同时间玉米幼苗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发现:短暂UV-B辐射对POD和SOD氧化酶活性... 由于臭氧层的变薄,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UV-B辐射增强,所以研究植物对UV-B辐射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垦玉7幼苗进行短暂UV-B辐射处理后不同时间玉米幼苗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发现:短暂UV-B辐射对POD和SOD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叶绿素a、Fv/Fm值、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在处理后不同时间受UV-B辐射影响显著,结果表明光合作用和蛋白质代谢参与玉米对短暂UV-B辐射的应答,抗氧化酶系统受到UV-B辐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UV-B辐射 生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龄管理的氮肥运筹模式对松嫩平原西部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慧迪 杨克军 +7 位作者 李佐同 王玉凤 张翼飞 王智慧 付健 谷英楠 杨系玲 吴琼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23-27,共5页
采用膜下滴灌的栽培模式,研究同一氮肥运筹对玉米不同叶龄时期的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叶龄指数为30%和45%分次等量追施氮肥处理时,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且可实现籽粒产量、干物质... 采用膜下滴灌的栽培模式,研究同一氮肥运筹对玉米不同叶龄时期的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叶龄指数为30%和45%分次等量追施氮肥处理时,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且可实现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15 785.79 kg·hm^(-2)、429.14 g·株-1、14 762.75 kg·hm^(-2)、89.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膜下滴灌 叶龄指数 产量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玉米芯基质预处理方式对猴头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范博文 张俊莹 +1 位作者 赵长江 李佐同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8-14,共7页
以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菌种"RT22"为材料,研究玉米芯替代木屑作为基质对猴头菌菌丝及子实体生理特性的影响。将猴头菌接种到不同预处理方式的玉米芯培养料上培养,测定其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重量及胞外酶活性等指标。... 以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菌种"RT22"为材料,研究玉米芯替代木屑作为基质对猴头菌菌丝及子实体生理特性的影响。将猴头菌接种到不同预处理方式的玉米芯培养料上培养,测定其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重量及胞外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玉米芯中,秸秆发酵剂处理的子实体干重和菌丝生长速度两个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秸秆发酵剂处理可以提高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漆酶的活性;发酵处理可以提高菌丝分泌羧甲基纤维素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玉米芯基质碳氮比在32∶1~41∶1之间,猴头菌的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 玉米芯 子实体 胞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大米抛光效果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翟爱华 陈佳新 +3 位作者 甄龙虎 赵岩 朱忠良 李佐同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48-52,共5页
以五常稻香大米为原料,采用调温抛光工艺,探讨抛光时的加水量、加水温度及抛光次数对抛光效果的影响。通过测定抛光后碎米率、电子显微镜观察大米表面光泽度的变化,确定最佳抛光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抛光工艺为加水水温58-60℃、加水量... 以五常稻香大米为原料,采用调温抛光工艺,探讨抛光时的加水量、加水温度及抛光次数对抛光效果的影响。通过测定抛光后碎米率、电子显微镜观察大米表面光泽度的变化,确定最佳抛光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抛光工艺为加水水温58-60℃、加水量为7.7 L·h^-1、抛光次数2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调温抛光 抛光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油菜素内酯对高粱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石新新 李佐同 +10 位作者 杨克军 赵长江 杨荣斌 于高波 徐晶宇 贺琳 赵莹 许艳梅 马丽峰 范博文 闫博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56-60,共5页
试验对高粱种子进行4个浓度表油菜素内酯浸种处理24 h,土培至二叶一心期测定光合相关参数,并取样测定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EBR浓度的升高,高粱株高、根长、鲜重和干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呈现"升-降&q... 试验对高粱种子进行4个浓度表油菜素内酯浸种处理24 h,土培至二叶一心期测定光合相关参数,并取样测定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EBR浓度的升高,高粱株高、根长、鲜重和干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呈现"升-降";光合参数表现为"升-降"变化趋势、部分变化显著,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含量也先升高后降低。结果表明,表油菜素内酯在较低浓度下具有明显的促进高粱幼苗生长作用,可以通过提高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潜力,同时协调光合相关指标有效提高光合速率从而促进碳四作物高粱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EBR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UV-B辐射对玉米幼苗根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长江 杨克军 +5 位作者 李佐同 胡雪微 黄寿光 张海燕 王玉凤 高树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9期9969-9970,9978,共3页
[目的]揭示未遭受UV-B直接辐射的玉米地下根部对UV-B的生理生化响应情况。[方法]对玉米品种"垦玉7"幼苗进行短暂UV-B辐射,在处理后不同时间取幼苗根系,测定保护性酶和氮代谢相关理化指标。[结果]在供试的0~72 h,3个氮代谢相... [目的]揭示未遭受UV-B直接辐射的玉米地下根部对UV-B的生理生化响应情况。[方法]对玉米品种"垦玉7"幼苗进行短暂UV-B辐射,在处理后不同时间取幼苗根系,测定保护性酶和氮代谢相关理化指标。[结果]在供试的0~72 h,3个氮代谢相关指标在对照和处理中均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的波动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辐射处理导致玉米根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先急剧升高再降低,可溶性蛋白先急剧降低后逐渐升高,其中脯氨酸含量变化明显。根系POD、SOD和MDA保护性酶活性在对照和处理中都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对照相比,辐射处理导致玉米根系中保护性酶活性均下降,其中POD在12~36 h区间显著降低,SOD和MDA变化幅度很小。[结论]玉米幼苗根系对短暂UV-B辐射产生较为显著的生理生化应答。该研究可为全面解析植物对增强的UV-B辐射的生理生化应答机制和信号转导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UV-B 生理生化指标 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氮营养对猴头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长江 张亚洁 +5 位作者 龚教龙 于晶 赵志莹 阮航 范博文 李佐同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6,共6页
为揭示猴头菌的营养利用规律,开展不同碳源和氮源对液体培养猴头菌胞外酶活性影响研究。除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外,供试的碳氮对供试胞外酶活性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葡萄糖碳源羧甲基纤维素酶(10.69 U)、滤纸纤维素酶(7.09 U)和半纤维素... 为揭示猴头菌的营养利用规律,开展不同碳源和氮源对液体培养猴头菌胞外酶活性影响研究。除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外,供试的碳氮对供试胞外酶活性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葡萄糖碳源羧甲基纤维素酶(10.69 U)、滤纸纤维素酶(7.09 U)和半纤维素酶(1.19 U)活性最高,对应最适氮源分别为蛋白胨、苯丙氨酸、尿素,其中硝酸铵与蛋白胨和尿素差异不显著;硝酸铵氮源淀粉酶(0.49 U)和漆酶(4.75 U)活性最高,对应最适碳源同为阿拉伯胶,其中葡萄糖淀粉酶(0.27 U)活性与阿拉伯胶差异不显著;硝酸铵与谷氨酰胺氮源过氧化物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综合考量胞外酶活性,供试培养基中葡萄糖和硝酸铵为液体培养猴头菌最佳碳源和氮源,研究可为猴头菌栽培料的组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 碳源 氮源 胞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PLDs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雨 徐晶宇 +6 位作者 李佐同 赵长江 贺林 杨克军 谷英男 赵莹 闫博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13-20,共8页
磷脂酶D(PLD)为植物中重要的一种水解酶,PLD在逆境下不仅参与细胞膜的老化过程和种子萌发的过程,还作为一个信号物质响应脱落酸的形成。为了进一步明确玉米PLDs基因家族的功能,通过对玉米PLDs基因家族基本信息的预测,结构域的预测,染色... 磷脂酶D(PLD)为植物中重要的一种水解酶,PLD在逆境下不仅参与细胞膜的老化过程和种子萌发的过程,还作为一个信号物质响应脱落酸的形成。为了进一步明确玉米PLDs基因家族的功能,通过对玉米PLDs基因家族基本信息的预测,结构域的预测,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的分析,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以及盐碱胁迫下的ZmPLDs进行转录组分析,共鉴定出ZmPLDs15个,分布在α、β、ε、ζ四个亚家族中,且预测基因主要功能为响应逆境信号和ABA诱导的气孔开闭过程。通过对ZmPLDs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明确了ZmPLDs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ZmPLDs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模式对寒地玉米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影响
20
作者 张发明 杨克军 +5 位作者 李佐同 赵长江 王玉凤 张翼飞 王智慧 徐晶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28-32,共5页
采用大垄双行覆膜、大垄双行、传统小垄三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寒地春玉米(郑单958)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主要作用因素的变化规律,同时探讨茎秆糖分生产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覆膜和大垄能有效的调... 采用大垄双行覆膜、大垄双行、传统小垄三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寒地春玉米(郑单958)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主要作用因素的变化规律,同时探讨茎秆糖分生产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覆膜和大垄能有效的调节植株生长,提高单位面积生物量的积累和出汁率;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影响玉米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因素主要是取决于茎秆鲜重产量和种植密度;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茎秆糖分生产力的相关性呈显著水平,说明适宜的种植模式可以实现茎秆糖分生产力和子粒产量达到双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模式 茎秆糖分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