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关中地区杀虫剂清园措施对桃树桃蚜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玉玉 许向利 +3 位作者 李帅 李伯辽 常惠群 仵均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5-209,共5页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5种杀虫剂在不同时间进行清园处理对桃树桃蚜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施药对桃蚜种群的增长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尤以第1次施药后45d内和第2次施药后30d内,即5月6日前控制效果明显。但5月6日以后,各药...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5种杀虫剂在不同时间进行清园处理对桃树桃蚜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施药对桃蚜种群的增长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尤以第1次施药后45d内和第2次施药后30d内,即5月6日前控制效果明显。但5月6日以后,各药剂处理的控制效果均明显下降,至第1次施药后的第60天和第2次施药后第45天,有的药剂处理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效果。早春清园对桃蚜种群的早期增长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此时桃蚜种群数量总体偏低,直接危害并不严重,从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的角度,早春清园预防桃蚜有无必要值得进一步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蚜 清园 药剂防治 施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首次发现二点委夜蛾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怡萍 李伯辽 +1 位作者 陆俊娇 仵均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3-194,共2页
本文采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产的二点委夜蛾性诱剂,于2013年在陕西杨凌对二点委夜蛾进行系统监测。7月下旬首次监测到1头成虫,随后继续监测,8月中旬出现发生高峰,证实了二点委夜蛾在陕西的分布。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陕西 新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烟田首次发现斜纹夜蛾猖獗发生调查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艳红 成巨龙 +2 位作者 柯美福 李伯辽 仵均祥 《陕西农业科学》 2014年第2期65-66,共2页
在陕西南郑、旬阳等县(区)部分烟田首次发现斜纹夜蛾幼虫猖獗危害烟叶,对其发生为害特点、识别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作了简要介绍,旨在指导基层技术人员和烟农正确认识该虫并及时进行防治,保障烟草生产安全。
关键词 斜纹夜蛾 烟草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为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与防治指标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妍颖 李梅梅 +9 位作者 杨琪 陈丽慧 李伯辽 房爱省 何柯杭 董继广 赵玉婉 于志浩 郝引川 仵均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2-89,共8页
为明确玉米螟为害对玉米造成的经济损失,制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及时进行科学防治,2018年和2019年调查了田间自然条件下玉米螟在不同品种上发生为害情况,对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玉米螟发生为害程度... 为明确玉米螟为害对玉米造成的经济损失,制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及时进行科学防治,2018年和2019年调查了田间自然条件下玉米螟在不同品种上发生为害情况,对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玉米螟发生为害程度明显重于2019年;雌穗受害程度明显高于茎秆。虫口密度在0~4头/株范围内与单穗重呈负相关,与产量损失率呈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2018年玉米螟虫口密度(X)与供试品种产量损失率(Z)之间关系为:Z_(郑单958)=1.367X-1.539,R^(2)=0.9780;Z_(陕单609)=2.059X-2.317,R^(2)=0.9262;Z_(陕单650)=2.139X-1.495,R^(2)=0.9559;Z_(新单47)=1.908X-1.97,R^(2)=0.9789;Z_(泽玉8911)=1.309X-1.147,R^(2)=0.9898。2019年玉米螟虫口密度(X)与供试品种产量损失率(Z)之间的关系为:Z_(郑单958)=1.2413X-1.0942,R^(2)=0.9541;Z_(陕单609)=1.8677X-1.7664,R^(2)=0.9814;Z_(陕单650)=1.6035X-1.6920,R^(2)=0.9701。根据2018年和2019年两年5个品种8组调查数据分析,结合当地玉米螟防治实际费用,确定玉米螟防治指标为3.15头/株,或315头/百株,这一研究结果可为基于农药减施增效的玉米螟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虫口密度 产量损失率 防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小食心虫种群动态监测及3种双酰胺类药剂应用
5
作者 徐世才 崔瑞媛 +4 位作者 刘伟燕 曾桂润 郑毅鹏 孙勇 李伯辽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3期90-94,共5页
调查陕西省延安地区李小食心虫(Grapholitha funebrana)的种群动态,进行新型双酰胺类药剂的药效试验,并对防治效果、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为新型双酰胺类药剂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方案。利用李小食心虫性诱剂进行昆虫诱集试验以获得该... 调查陕西省延安地区李小食心虫(Grapholitha funebrana)的种群动态,进行新型双酰胺类药剂的药效试验,并对防治效果、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为新型双酰胺类药剂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方案。利用李小食心虫性诱剂进行昆虫诱集试验以获得该地区的种群动态;将四氯虫酰胺、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3种新型双酰胺类药剂分别以500、1000、1500倍浓度进行稀释,每2周喷药1次,以清水喷洒为空白对照,通过虫果率来确定该害虫防治的最佳药剂和最适浓度,估算每种药品的成本和净收益。延安地区的李小食心虫在5月上旬和7月下旬为高峰期。同一稀释浓度施药条件下,3种新型双酰胺类药剂的药效无显著差异;同类药剂中,稀释1500倍的药剂可以获得最佳的净收益。经过计算净收益及药剂成本,使用稀释1500倍氯虫苯甲酰胺的单位面积净收益最高,为15786.0元·hm 2。李小食心虫的防治选用稀释1500倍的氯虫苯甲酰胺最为经济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小食心虫 种群动态 双酰胺类杀虫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枣区枣疯病、枣裂果病及桃小食心虫发生危害调查 被引量:4
6
作者 陈玉鑫 张钰析 +4 位作者 刘瑞昌 李琳琳 李春沁 李伯辽 李广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7-327,345,共12页
陕北枣区是我国重要的红枣种植区,枣疯病、枣裂果病和桃小食心虫的危害已成为制约当地红枣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陕北枣区“两病一虫”的发生程度及分布特点进行全面调查,旨在为当地制定红枣重大病虫害的预警和综合防控策略... 陕北枣区是我国重要的红枣种植区,枣疯病、枣裂果病和桃小食心虫的危害已成为制约当地红枣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陕北枣区“两病一虫”的发生程度及分布特点进行全面调查,旨在为当地制定红枣重大病虫害的预警和综合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根据陕北枣区红枣的分布特点,调查了延川、清涧、吴堡和佳县4县15个乡镇60个行政村枣园的枣疯病、枣裂果病及桃小食心虫的发生危害情况。结果表明,枣疯病在陕北枣区普遍发生,呈现偏南部发病率高、偏北部发病率低的特点,15个乡镇枣疯病平均发病率在0.17%~33.63%,感病最严重的枣园发病率高达61.00%。枣脆熟期的裂果率在10.33%~77.40%,也呈现枣区偏南部裂果重、偏北部裂果轻的特点。枣裂果率与枣园所处纬度呈负相关,与8月-9月降雨量呈正相关。此外,枣裂果率的高低与枣树品种有关,‘骏枣’和‘团枣’的平均裂果率显著高于‘木枣’;‘骏枣’裂果以纵裂和不规则裂为主,‘团枣’以不规则裂为主、环裂次之,‘木枣’则以不规则裂和纵裂为主。陕北枣区桃小食心虫蛀果率较低,介于0.50%~10.40%,‘团枣’和‘骏枣’的蛀果率显著高于‘木枣’。在陕北枣区枣树病虫害防控中,应以预防和治理枣裂果病和枣疯病为重点,通过防治媒介昆虫叶蝉和加强田间管理延缓枣疯病的发生蔓延,在桃小食心虫发生严重的枣区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一代幼虫的蛀果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枣区 枣疯病 枣裂果病 桃小食心虫 病情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平市三代粘虫局地暴发原因探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宋梁栋 冯文涛 +1 位作者 李伯辽 赵金山 《陕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8期87-88,共2页
粘虫是农业生产中一种历史性,偶发灾害性害虫,其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发生地的环境条件。在陕西关中地区,二、三代有时局地暴发成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根据近年来3代粘虫在陕西关中局部地区暴发成灾的特点,以兴平市为重点,剖析了... 粘虫是农业生产中一种历史性,偶发灾害性害虫,其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发生地的环境条件。在陕西关中地区,二、三代有时局地暴发成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根据近年来3代粘虫在陕西关中局部地区暴发成灾的特点,以兴平市为重点,剖析了粘虫暴发成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暴发原因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疯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玉鑫 张钰析 +3 位作者 刘锦春 李伯辽 徐世才 李广伟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0-95,共6页
枣树是中国重要的干果树种,分布广、种植面积大。近年来枣疯病在中国主要红枣种植区爆发流行,危害逐年加重,给红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主要对枣疯病病症识别、病情指数分级、植原体鉴定和检测技术、枣树染病后的生理生... 枣树是中国重要的干果树种,分布广、种植面积大。近年来枣疯病在中国主要红枣种植区爆发流行,危害逐年加重,给红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主要对枣疯病病症识别、病情指数分级、植原体鉴定和检测技术、枣树染病后的生理生化变化、致病因子的表达调控、植原体传播方式、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就未来在枣疯病植原体的致病机制、枣疯病植原体的传播介体叶蝉种类确定及传病机理、枣疯病的早期监测预警以及抗病品种选育等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旨在为进一步解析枣疯病的致病机理、监测和控制枣疯病的发生、流行,维持和促进枣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疯病 植原体 分子鉴定 叶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