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暗管-明沟组合排水系统布设参数计算与设计软件编程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会贞 李法虎 +2 位作者 周新国 时学双 张文超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108,共8页
暗管排水是高地下水埋深地区农田排水的主要方式之一。【目的】确定农田暗管-明沟组合排水系统的布设参数。【方法】根据农田排水理论,建立了农田暗管-明沟组合排水系统布设参数计算模型及其C#语言编程。【结果】在题设条件下,考虑地下... 暗管排水是高地下水埋深地区农田排水的主要方式之一。【目的】确定农田暗管-明沟组合排水系统的布设参数。【方法】根据农田排水理论,建立了农田暗管-明沟组合排水系统布设参数计算模型及其C#语言编程。【结果】在题设条件下,考虑地下水蒸发影响时的吸水管间距比不考虑其影响可增大2.9%~17.3%;吸水管间距由15 m增大到25 m时,地下水埋深降深减小24.7%~27.5%;当吸水管埋深由1.5 m增加到2.0 m时,地下水埋深降深可增大34.8%。计算结果与相关算例的最大相对差异小于1.2%,运行速度快,在5 s内可以完成计算过程,适用于不同土壤质地、地下水埋深、地下水蒸发条件和作物种植条件。【结论】设计的软件减轻了农田水利工程基层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可以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管排水 吸水管间距 吸水管埋深 计算模型 软件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与涝交互胁迫对水稻孕穗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甄博 周新国 +1 位作者 陆红飞 李会贞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共7页
我国黄淮以南地区水稻易遭受高温与涝交互胁迫影响。【目的】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降低面源污染,为暴雨后稻田恰遇高温时排水管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设置5个高温与涝交互胁迫处理(T1:高温,T2:高温与轻涝,T3:高温与重... 我国黄淮以南地区水稻易遭受高温与涝交互胁迫影响。【目的】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降低面源污染,为暴雨后稻田恰遇高温时排水管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设置5个高温与涝交互胁迫处理(T1:高温,T2:高温与轻涝,T3:高温与重涝,T4:轻涝,T5:重涝)和1个对照(CK:常规灌溉),观测了孕穗期水稻剑叶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系统,研究了孕穗期高温与涝交互胁迫对水稻剑叶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①孕穗期高温与涝交互胁迫处理降低水稻叶片叶绿素量,T2处理和T3处理分别较CK降低17.27%和19.54%,但恢复自然生长条件20 d后,T2处理表现出一定的超补偿效应,叶绿素量超过CK,且较CK增加12.22%;②孕穗期高温与涝交互胁迫后,水稻叶片中可溶性糖量先增加后降低,尤其是T2处理,胁迫结束时,较CK增加12.36%,恢复自然生长条件20 d后,较CK降低33.33%(P<0.05);③孕穗期高温与涝交互胁迫会提高水稻剑叶中SOD、POD、CAT活性,胁迫结束时,T2处理(高温与轻涝交互)的SOD、POD和CAT活性分别较CK提高102.08%、43.42%和39.80%(P<0.05)。【结论】孕穗期高温与涝交互胁迫可以降低水稻叶片的叶绿素量,可以增强水稻叶片中抗氧化酶的活性;与单一的高温相比,高温与涝交互胁迫可以降低高温对水稻的伤害,但与单一的淹涝相比,高温与涝交互胁迫起到一定的加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胁迫 叶绿素 可溶性糖 抗氧化酶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穗期高温与涝对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甄博 郭瑞琪 +5 位作者 周新国 李会贞 牛庆林 邱虎森 田广丽 李三军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51,共7页
【目的】探究孕穗期高温与涝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胁迫处理,分别为涝胁迫(T1,15 cm),高温胁迫(T2),高温×涝胁迫(T3,15 cm),以浅水勤灌为对照(CK),分析了孕穗期高温与涝胁迫条件下水稻光... 【目的】探究孕穗期高温与涝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胁迫处理,分别为涝胁迫(T1,15 cm),高温胁迫(T2),高温×涝胁迫(T3,15 cm),以浅水勤灌为对照(CK),分析了孕穗期高温与涝胁迫条件下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变化。【结果】孕穗期胁迫结束后,T2处理相比CK降低了水稻的光合速率,较降低了30.77%,T3处理会增加水稻叶片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尤其是气孔导度较CK显著增加了51.90%;所有胁迫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量都低于CK,直至成熟期,T1、T2和T3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分别较CK显著降低了6.65%、32.40%和12.98%;T2和T3处理均会降低水稻产量,且分别较CK显著减产80.09%和12.33%,千粒质量分别较CK下降了16.31%和11.86%;且T3处理千粒质量和产量分别较T2处理显著增加了5.32%和3.40倍。【结论】水稻孕穗期若遭遇极端高温天气时,可以将田间水层保持在15 cm左右,以缓解高温对水稻造成的热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温与涝胁迫 SPAD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水动力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及其脱氮效果研究
4
作者 李会贞 周新国 +1 位作者 甄博 雍蓓蓓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1期46-50,共5页
【目的】探究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利用稻田分泌物的条件下对稻田氮素的去除作用。【方法】将圆桶形微生物燃料电池装置置于模拟的稻田排水环境中,水流带来的水稻根际分泌物是微生物的能量来源。本研究设置三种不同氮质量浓度的进水水平C1(8... 【目的】探究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利用稻田分泌物的条件下对稻田氮素的去除作用。【方法】将圆桶形微生物燃料电池装置置于模拟的稻田排水环境中,水流带来的水稻根际分泌物是微生物的能量来源。本研究设置三种不同氮质量浓度的进水水平C1(8.57 mg/L)、C2(42.58 mg/L)、C3(77.13 mg/L),定期对出流液体进行取样,通过流动分析仪测定出流液中铵态氮、硝态氮量。【结果】C3处理中输出电压和运行期间做的总功最高,总发电量16.6 mW·h;当环境温度低于35℃时,输出电压值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对C3处理的输出电压与温度、前一日温度变化、运行时间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相关系数0.86,环境温度及其变化与装置的输出电压显著相关;铵态氮处理结束时的出流液中的铵态氮质量浓度比处理开始时的下降13%,硝态氮质量浓度下降23%。【结论】水动力微生物燃料电池装置在模拟的稻田排水环境运行过程中起到脱氮作用,且脱氮效果随装置的运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 微生物燃料电池 温度变化 脱氮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模式和氮肥用量对水稻分蘖期生长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田广丽 李东伟 +2 位作者 甄博 李会贞 周新国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6-52,共7页
【目的】研究灌溉模式和氮肥用量对水稻分蘖期主要生长指标性状的影响,寻找节水减肥、水肥高效的稻田水肥管理模式。【方法】以适宜豫北沿黄稻区种植的早熟晚粳稻"五粳04136"和杂交早稻"Y两优3218"为供试材料,采用... 【目的】研究灌溉模式和氮肥用量对水稻分蘖期主要生长指标性状的影响,寻找节水减肥、水肥高效的稻田水肥管理模式。【方法】以适宜豫北沿黄稻区种植的早熟晚粳稻"五粳04136"和杂交早稻"Y两优3218"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试验主处理设置100、200、300 kg/hm23个氮肥用量(N100、N200、N300),副处理设置干湿交替灌溉(AWD)、浅水淹灌即长期淹水(SW)、湿润灌溉(HI)3种灌溉模式,于水稻最大分蘖期选取每小区长势一致的植株及相应土壤样品测定水稻地上部和土壤养分等相关指标。【结果】水稻分蘖期生物量、分蘖数、株高、耕层土壤铵态氮量、硝态氮量、根系GS活性及植株叶、叶鞘、根系含氮量整体受氮肥用量的影响均大于受灌溉方式的影响;分蘖期水稻根系伤流液强度受氮肥用量和灌溉模式的影响均较明显;而水稻分蘖期叶龄受氮肥用量和灌溉模式的影响都较小,尚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灌溉模式和氮肥用量对水稻分蘖期各生长指标的影响程度不一,二者影响各指标的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模式 氮肥用量 水稻 生长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添加量对盐碱土壤特性及棉花苗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钰婷 田广丽 +4 位作者 田雨雨 赵青青 甄博 李会贞 周新国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79,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对盐碱土壤特性及棉花苗期生长的影响,为生物质炭在盐碱地上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桶栽试验,以棉花(中S9612)为研究对象,设置添加生物质炭量0%(BC0)、1%(BC1)、3%(BC3)和5%(BC5)4个处理... 【目的】研究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对盐碱土壤特性及棉花苗期生长的影响,为生物质炭在盐碱地上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桶栽试验,以棉花(中S9612)为研究对象,设置添加生物质炭量0%(BC0)、1%(BC1)、3%(BC3)和5%(BC5)4个处理,分析了生物质炭对盐碱土壤水盐运移、土壤基本理化指标、土壤酶活性和棉花苗期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与BC0处理相比,生物质炭可以提高0~20 cm土层质量含水率,质量含水率的增加量与生物质炭添加量成反比,但对20~30 cm土层质量含水率无显著影响;生物质炭能够降低0~2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生物质炭对土壤pH、全磷(TP)和速效磷无显著影响;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钾(TK)、速效钾、过氧化物酶(POD)和纤维二糖苷酶(FTG)有显著正影响,且BC1处理的POD和FTG活性增加最显著;但对土壤碱解氮和多酚氧化酶(PPO)存在显著负影响;BC1处理显著增加苗期棉花的茎粗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对株高无显著影响,BC3处理对棉花株高、茎粗和地上部干物质量都无显著影响,BC5处理显著降低了苗期棉花的株高、茎粗和地上部干物质量;且添加生物质炭引起棉花茎叶全氮量的减少。【结论】生物质炭可以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部分酶活性,但只有1%生物质炭添加量对棉花苗期生长具有促进作用,5%生物质炭添加量反而会抑制作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壤 生物质炭 土壤基本理化特性 土壤酶活性 作物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和碳氮比对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臧华生 周新国 +4 位作者 李会贞 甄博 田广丽 杨慎骄 雍蓓蓓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55,共7页
【目的】探究pH值和碳氮比对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除磷的影响,找出适宜pH值的和碳氮比。【方法】采用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装置,设置不同的阳极液的pH值(W1=5、W2=6、W3=7、W4=8、W5=9);选取pH值=7,设置不同的碳氮比(N1=1∶1、N2=2∶1、N3=4... 【目的】探究pH值和碳氮比对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除磷的影响,找出适宜pH值的和碳氮比。【方法】采用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装置,设置不同的阳极液的pH值(W1=5、W2=6、W3=7、W4=8、W5=9);选取pH值=7,设置不同的碳氮比(N1=1∶1、N2=2∶1、N3=4∶1、N4=8∶1、N5=16∶1),共10个处理,测量2个反应周期内输出电压值、COD、氨态氮、硝态氮、总氮和总磷的变化。【结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改变阳极液的pH值,输出电压随pH值增大先增大后减小;pH值为8时产电性能最佳,最大电压为204.74 mV;COD、氨态氮、硝态氮、总氮随pH值增大呈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在pH值为8时,其去除效率最高,分别为74%、38%、93%和58%;在pH值为9时,总磷的去除效率最优为24%。只改变碳氮比时,当碳氮比为4时电压最大,为158.33 mV;COD、氨态氮、硝态氮、总磷的去除率随碳氮比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碳氮比为4时,COD的降解率最大为65%;当碳氮比为2时,氨态氮的降解效率最好为35%;当碳氮比为8时,硝态氮和总磷的去除效率最高,分别为96%和16%;总氮的去除效率随碳氮比的增大而提高,当碳氮比为16时,总氮的去除效率最高,为59%。【结论】碳氮比为4∶1、pH值为8时可以取得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比 PH值 电压 COD 氮磷 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涝渍胁迫对土壤无机氮及氨氧化微生物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邱虎森 刘杰云 +4 位作者 甄博 牛庆林 李会贞 周新国 王钰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0-36,共7页
【目的】明确涝渍排水过程对小麦花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无机氮分配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在小麦花期进行涝渍胁迫试验,涝胁迫历时分别设置0、3、5 d;降渍胁迫历时设2 d,并在规定的降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到60 cm以下。【结果】... 【目的】明确涝渍排水过程对小麦花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无机氮分配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在小麦花期进行涝渍胁迫试验,涝胁迫历时分别设置0、3、5 d;降渍胁迫历时设2 d,并在规定的降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到60 cm以下。【结果】通过对比涝胁迫结束、渍胁迫结束和渍后恢复2 d土壤无机氮量及参与氨氧化功能微生物拷贝数发现,与对照(CK)相比,涝胁迫时间的延长促进小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铵态氮的积累;涝胁迫降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硝态氮量(P<0.05)。与CK相比,涝胁迫5 d显著降低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AOA-amoA)基因拷贝数,并限制了渍胁迫及渍后恢复过程中氨氧化古菌生物量的恢复。与CK相比,涝胁迫处理显著提高根际土壤氨氧化细菌(AOB-amoA)基因拷贝数,却在渍胁迫及渍后恢复过程中显著降低AOB-amoA基因拷贝数(P<0.05)。冗余分析发现,在非根际土壤中,铵态氮和pH值显著影响氨氧化微生物群落(P<0.05)。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发现(P<0.05),在涝渍胁迫及渍后恢复过程中,非根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均受氨氧化古菌的调控。但是,根际土壤含水率的降低不利于铵态氮的积累,却提高了硝态氮量。有效磷量的升高促进根际土壤铵态氮量的积累。【结论】短时间涝胁迫结束后,土壤无机氮量能很快恢复,追加磷肥可能有利于提高根际土壤可利用无机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涝渍胁迫 铵态氮 硝态氮 氨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套黑皮冬瓜“2+X”施肥试验
9
作者 张学生 李会贞 梁世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14期73-74,共2页
化肥的施用是影响黑皮冬瓜产量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试验获得麦套黑皮冬瓜氮肥的最佳施肥量,可为当地的黑皮冬瓜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的砂姜黑土中等肥力条件下,黑皮冬瓜黑霸王氮肥的最佳施肥量为折合纯N 22... 化肥的施用是影响黑皮冬瓜产量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试验获得麦套黑皮冬瓜氮肥的最佳施肥量,可为当地的黑皮冬瓜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的砂姜黑土中等肥力条件下,黑皮冬瓜黑霸王氮肥的最佳施肥量为折合纯N 225.23~293.14 kg/hm^2,此时黑皮冬瓜产量最高。氮肥分次施入能有效提高黑皮冬瓜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适量施入磷、钾肥对黑皮冬瓜的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套黑皮冬瓜 “2+X” 最佳施肥方案 施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