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基板用增层膜性能与一致性的探讨
1
作者 李会录 张国杰 +3 位作者 魏韦华 李轶楠 刘卫清 杜博垚 《电子与封装》 2024年第2期26-33,共8页
增层膜是集成电路封装用有机基板的关键材料,起到绝缘、导热和的电气连接的作用。增层膜性能是由树脂体系、固化体系、填料以及膜的半固化处理等因素决定的。从国内外增层膜研究现状以及集成电路封装用有机基板的发展趋势出发,研究影响... 增层膜是集成电路封装用有机基板的关键材料,起到绝缘、导热和的电气连接的作用。增层膜性能是由树脂体系、固化体系、填料以及膜的半固化处理等因素决定的。从国内外增层膜研究现状以及集成电路封装用有机基板的发展趋势出发,研究影响增层膜性能一致性的因素,并对增层膜低收缩率、高剥离力、低介电性和热稳定性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控制电子级环氧树脂环氧当量、分子量和分子量大小分布等性能可实现膜加工性和性能一致性。环氧基的增层膜是高密度封装有机基板的主流产品,随着介电常数和损耗越来越小的要求,环氧树脂非极性和对称官能团的改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基板 增层膜 成膜性 填料 半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聚氨酯热熔胶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9
2
作者 李会录 张挺 +1 位作者 邵康宸 魏弘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0,45,共6页
以聚酯多元醇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PBA)为软段,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扩链剂1,4-丁二醇为硬段,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和三亚乙基二胺为催化剂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合理、软化点高、粘接强度大、热稳定性好的热塑性聚氨酯热熔... 以聚酯多元醇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PBA)为软段,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扩链剂1,4-丁二醇为硬段,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和三亚乙基二胺为催化剂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合理、软化点高、粘接强度大、热稳定性好的热塑性聚氨酯热熔胶。通过对合成工艺、异氰酸酯MDI、聚酯多元醇和扩链剂用量的研究,探讨了其软硬段的组成、结构、异氰酸酯指数(R)等对热塑性聚氨酯热熔胶性能的影响,结果得出,聚氨酯预聚体合成温度在(70±5)℃,反应时间约2h,扩链反应时间30 min,在100-110℃温度下熟化2-3 h,当R为1.02(-NCO/-OH摩尔比),扩链剂的用量为1∶0.7(多元醇/1,4-丁二醇摩尔比)时,合成的聚氨酯热熔胶具有合理的相对分子质量(珚Mn为3.91×10^4,珚Mw为7.61×10^4)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1.94)、较高的软化点(139℃)、优异的物理性能与粘接强度(25.66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多元醇 异氰酸酯 扩链剂 粘接强度 软化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增韧改性环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会录 李涛 +1 位作者 祁向花 李颖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22,共8页
以聚醚二元醇(PTMG)与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反应,生成以异氰酸酯基(-NCO)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然后与环氧树脂(E-44)反应,合成了韧性好、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及其分布合理、力学性能优异的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探讨了原料摩尔比、稀... 以聚醚二元醇(PTMG)与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反应,生成以异氰酸酯基(-NCO)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然后与环氧树脂(E-44)反应,合成了韧性好、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及其分布合理、力学性能优异的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探讨了原料摩尔比、稀释剂用量和合成工艺等因素对树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料摩尔比n(HMDI)∶n(PTMG)∶n(E-44)=2.3∶1∶2,稀释剂丙烯酸异冰片酯(IBOA)用量为20%,合成条件为65℃×2 h+75℃×50 min时,可以得到黏度为3.06×10~5 mPa·s (25℃)、M_n为1400、M_w为2900、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度指数为2.07的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碳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与设计的一致,达到了预期效果,其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储能模量(E′)、损耗模量(E″)、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等综合性能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环氧树脂 合成工艺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芯片补强固定光热双固化封装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会录 王刚 +2 位作者 霍翠 刘卫清 李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5-110,共6页
以双酚A型环氧树脂828el和改性脂环族环氧树脂2021P复配作为树脂体系,Irgacure261为阳离子光引发剂,三氟化硼单乙胺为热固化剂,活性硅微粉为填料,白炭黑为增稠剂混合配制成胶液,制备用于芯片补强固定的高性能光热双固化封装材料。通过... 以双酚A型环氧树脂828el和改性脂环族环氧树脂2021P复配作为树脂体系,Irgacure261为阳离子光引发剂,三氟化硼单乙胺为热固化剂,活性硅微粉为填料,白炭黑为增稠剂混合配制成胶液,制备用于芯片补强固定的高性能光热双固化封装材料。通过紫外光能量和差示扫描量热测试表征确定胶黏剂固化工艺,并研究了填料种类和用量对双固化封装材料剪切强度、黏度、热膨胀系数(CTE)、吸湿率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改性脂环族环氧树脂2021P、双酚A型环氧树脂828el、Irgacure261、三氟化硼单乙胺和活性硅微粉质量比为90∶10∶3∶2.5∶40,光固化条件为UV能量2800mJ/cm^2,热固化条件为80℃/30min时,可得到满足黏接强度为25.2MPa,CTE为130×10^-6℃^-1(55~70℃)、240×10^-6℃^-1(115~130℃),吸湿率为0.131%,热稳定性好的光热双固化封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阳离子光引发剂 三氟化硼单乙胺 吸湿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型聚氨酯丙烯酸酯UV固化胶黏剂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会录 李涛 +2 位作者 朱季雪 王刚 杜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4,共8页
分别通过接枝共聚的方法在预聚物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分子结构中引入P、N阻燃元素,探讨合成含磷枝化和含磷骨架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制备的UV固化胶黏剂的力学性能、阻燃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n(HMDI)∶n(PDEG... 分别通过接枝共聚的方法在预聚物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分子结构中引入P、N阻燃元素,探讨合成含磷枝化和含磷骨架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制备的UV固化胶黏剂的力学性能、阻燃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n(HMDI)∶n(PDEGA3000)∶n(FRC-2)∶n(HEA)=2.3∶1∶1∶1,w(DBTDL)=0.3%,w(MEHQ)=0.3%,w(HDDA)=20%时,合成了Mn达7200和PDI为1.53的预聚物P-PUA1;当n(HMDI)∶n(FRC-6)∶n(HEA)=2.05∶1∶2,w(DBTDL)=0.45%,w(MEHQ)=0.3%,w(HDDA)=20%时,合成了Mn达1800,PDI为1.02的预聚物P-PUA2;当m(PUA)∶m(P-PUA1)∶m(P-PUA2)=1∶1∶1,w(Irgacure1173)=3%,w(二甲基苯胺)=2%,w(HDDA)=25%时,可得到黏度6900 mPa·s、剪切强度8.19 MPa、硬度57 HD、LOI 25%、阻燃等级UL94V-2和热稳定性优异的UV固化胶黏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丙烯酸酯 反应性阻燃 3-[(羟甲基)氨基]-3-氧代丙基膦酸-二甲酯 N N-双(2-羟乙基)氨基亚甲基膦酸二乙酯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泡沫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5
6
作者 李颖 张亮 +1 位作者 李会录 余竹焕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26,62,共6页
采用硅树脂为基体制备硅泡沫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选用季戊四醇降低了发泡剂H的分解温度,解决了泡体的交联速率与发泡体系的分解速率相配合的问题;通过添加补强性填料气相法白炭黑,减小了发泡孔径并提高了泡沫材料的物理、力学性... 采用硅树脂为基体制备硅泡沫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选用季戊四醇降低了发泡剂H的分解温度,解决了泡体的交联速率与发泡体系的分解速率相配合的问题;通过添加补强性填料气相法白炭黑,减小了发泡孔径并提高了泡沫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对低黏度羟基封端硅氧烷的预聚,提高了有机硅树脂的黏度;采用低黏度羟基封端硅氧烷作为钝化剂对气相法白炭黑表面进行钝化处理,消除其表面的Si—OH,降低了体系在混炼过程中产生结构化的可能性。最终得到了泡孔均匀细密,有较高耐热温度、物理、力学性能较好的硅泡沫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聚 硅泡沫材料 交联-发泡体系 钝化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硅铸铁在多种环境下的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余竹焕 强军锋 李会录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72,77,共5页
采用失重分析、金相分析等实验方法研究了高硅铸铁的组织及在不同环境下的耐腐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高硅铸铁在各种腐蚀介质中均有良好的耐蚀性,腐蚀溶液的浓度对高硅铸铁的腐蚀速度有较大影响。高硅铸铁在同样浓度的酸性环境中的耐蚀... 采用失重分析、金相分析等实验方法研究了高硅铸铁的组织及在不同环境下的耐腐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高硅铸铁在各种腐蚀介质中均有良好的耐蚀性,腐蚀溶液的浓度对高硅铸铁的腐蚀速度有较大影响。高硅铸铁在同样浓度的酸性环境中的耐蚀性比在碱性环境中好,在中性盐环境中的耐蚀性则居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硅铸铁 腐蚀行为 金相分析 耐蚀性 失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结构聚吡咯膜的界面聚合与电容特性表征 被引量:3
8
作者 黄天柱 杨庆浩 +2 位作者 屠钟艺 李会录 杨林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45,共5页
以Fe Cl3为氧化剂,通过界面聚合手段,制备了具有三维分型结构的聚吡咯(PPy)薄膜材料。研究在不同聚合温度下得到PPy薄膜的差异,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循环伏安曲线进行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聚合温度在0~3... 以Fe Cl3为氧化剂,通过界面聚合手段,制备了具有三维分型结构的聚吡咯(PPy)薄膜材料。研究在不同聚合温度下得到PPy薄膜的差异,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循环伏安曲线进行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聚合温度在0~30℃内对PPy分子结构影响不大,但对分子堆积的微结构作用明显;升高聚合温度,PPy比电容下降;聚合温度为0℃时,在1 mol/L Na NO3电解液中,扫描速率为50 m V/s时,PPy电极比电容为448.2 F/g,循环1000次后保持8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聚合 聚吡咯 聚合温度 比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反应离子刻蚀技术的静电纺纳米纤维阵列制备
9
作者 常梦洁 刘俊 +1 位作者 王花 李会录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共5页
为开发一种简便、高效制备功能纳米纤维阵列的方法,结合静电纺丝和反应离子刻蚀技术制备了有序纳米纤维阵列。研究了纤维膜厚度、掩膜尺寸对形成纤维阵列微结构的影响,初步考察了纤维阵列作为细胞培养基底的生物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 为开发一种简便、高效制备功能纳米纤维阵列的方法,结合静电纺丝和反应离子刻蚀技术制备了有序纳米纤维阵列。研究了纤维膜厚度、掩膜尺寸对形成纤维阵列微结构的影响,初步考察了纤维阵列作为细胞培养基底的生物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以铜网为掩膜,用氧等离子体刻蚀聚苯乙烯纳米纤维膜,制备了有序的纳米纤维阵列;纤维阵列的结构和尺寸可调,当刻蚀经30 min和120 min静电纺丝制备的纤维膜时,分别形成了二维有序网格阵列和三维鸟巢结构;在形成的三维纤维结构上培养成纤维细胞(NIH3T3)发现,细胞在三维纤维基底上容易贴壁、生长,纤维阵列具有高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反应离子刻蚀 纤维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T-KBT-BT系弛豫铁电体的弥散相变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宋瑞雪 李会录 +1 位作者 程卫星 杜慧玲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13-716,共4页
采用传统压电陶瓷固相合成法制得纯钙钛矿相的(1.002-5x)NBT-4xKBT-(x-0.002)BT(x=0.026,0.028,0.030,0.032,0.034)(简写为BNBKT100x)系弛豫铁电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当x=0.030时为三方、四方两相共存,为该体系的准同型相界。... 采用传统压电陶瓷固相合成法制得纯钙钛矿相的(1.002-5x)NBT-4xKBT-(x-0.002)BT(x=0.026,0.028,0.030,0.032,0.034)(简写为BNBKT100x)系弛豫铁电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当x=0.030时为三方、四方两相共存,为该体系的准同型相界。系列样品的介电温谱显示在室温到500℃之间存在两个介电反常峰,分别对应于陶瓷材料的铁电-反铁电-顺电相变。同时发现该系列样品显示出弛豫铁电体特性。并用成分起伏理论解释了这种弛豫弥散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铋钠 钛酸铋钾 钛酸钡 弛豫铁电体 弥散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油/油酸甲酯复配捕收剂浮选南梁煤矿煤泥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嘉亮 朱文耀 +2 位作者 常梦洁 李会录 刘俊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3年第2期20-26,共7页
陕西省南梁煤矿现有浮选生产药剂成本较高,占选厂总成本的84.5%;另外试验发现GF、FO等复配捕收剂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浮选效率,但其药剂用量仍然较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浮选效率、降低药剂用量、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系统研究了复配捕收... 陕西省南梁煤矿现有浮选生产药剂成本较高,占选厂总成本的84.5%;另外试验发现GF、FO等复配捕收剂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浮选效率,但其药剂用量仍然较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浮选效率、降低药剂用量、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系统研究了复配捕收剂对煤泥浮选效果。以仲辛醇为起泡剂,煤油分别与正辛胺、正癸酸、十二烷、油酸甲酯复配作为捕收剂,对粒度大于0.0385 mm的煤泥进行浮选试验。结果表明,油酸甲酯与煤油质量比为1∶6时,浮选结果最佳,精煤产率由煤油的43.14%提高到复配捕收剂的61.70%,对应的灰分由9.50%变为9.61%,可燃体回收率由42.98%提高到61.48%。煤油/油酸甲酯复配捕收剂优异的浮选效果可归因于油酸甲酸含氧酯基与煤分子上的含氧官能团作用时较高的润湿热和吸附能、较低的前线轨道能隙,更易吸附在煤表面,提高煤的疏水性。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测试结果表明,与煤泥相比,浮选后的精煤中灰分明显减少,只有少量细泥颗粒附着于煤颗粒表面,说明油酸甲酯复配与煤油是一种理想的煤泥浮选捕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浮选 复配捕收剂 煤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