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气式空天飞行器飞行控制方法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姚宗信 李仁府 李爱军 《航空科学技术》 2015年第10期73-78,共6页
针对"吸气式空天飞行器(气动/动力/结构)强耦合特性引起的不确定非线性控制"问题,首先,分析了引起吸气式空天飞行器强耦合特性的原因及其对飞行控制的不利影响;然后,剖析了可用于吸气式空天飞行器控制的四种典型理论方法;之后... 针对"吸气式空天飞行器(气动/动力/结构)强耦合特性引起的不确定非线性控制"问题,首先,分析了引起吸气式空天飞行器强耦合特性的原因及其对飞行控制的不利影响;然后,剖析了可用于吸气式空天飞行器控制的四种典型理论方法;之后,针对吸气式空天飞行器模型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探索了基于高阶滑模和鲁棒自适应两种理论的飞行控制方法,给出了具体的控制器设计思想;最后,评价了两种控制方法应用于吸气式空天飞行器的优势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气式空天飞行器 高超声速 飞行控制 高阶滑模 鲁棒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层异质复合材料固化仿真模型构建的喷管扩张段结构参数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许玉荣 梁纪秋 +4 位作者 祝珊 武丹 李仁府 郝磊 李毅超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1-721,共11页
多层异质复合材料扩张段的铺层设计与固化制度是决定该产品结构可靠性的关键。针对多层异质复合材料喷管扩张段固化成型过程中易出现结构界面不稳定,甚至层间开裂等问题,建立了一套多层异质复合材料固化仿真模型,并通过与异质复合材料... 多层异质复合材料扩张段的铺层设计与固化制度是决定该产品结构可靠性的关键。针对多层异质复合材料喷管扩张段固化成型过程中易出现结构界面不稳定,甚至层间开裂等问题,建立了一套多层异质复合材料固化仿真模型,并通过与异质复合材料平板件的固化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基于该模型研究了某发动机喷管扩张段在不同结构参数设计下的温度场、固化度场与内应力场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种类与铺层角度会显著影响扩张段的内应力变化,随着最外侧碳纤维环氧树脂层的铺层角度由沿轴向的0°变化到沿环向的90°,该层的内应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中间层和底层未受外层铺层角度的影响,内应力与固化温度变化一致。扩张段的外轮廓平滑度会显著影响外层内应力的变化,细微的弯折会引起应力集中导致该处的内应力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复合材料 发动机喷管 扩张段 固化成型 内应力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旋流燃烧室热利用率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慧 李仁府 +3 位作者 廉大超 吴华鹏 陈政 王亮 《工业加热》 CAS 2017年第1期19-21,34,共4页
以某种新型的带直流孔的旋流器为研究对象,运用商用CFD软件Fluent对旋流燃烧器冷态/热态流场进行模拟,探索新型的带直流孔的旋流器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对传统旋流燃烧室和新型旋流燃烧室进行热平衡分析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旋流器... 以某种新型的带直流孔的旋流器为研究对象,运用商用CFD软件Fluent对旋流燃烧器冷态/热态流场进行模拟,探索新型的带直流孔的旋流器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对传统旋流燃烧室和新型旋流燃烧室进行热平衡分析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旋流器结构对燃烧室整体热利用率的影响。热力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带直流孔的旋流燃烧室的燃油燃烧效率比传统的旋流燃烧室要高,为证明带直流孔的旋流器的优势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孔 旋流燃烧室 热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铝复合推进剂燃烧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华鹏 李仁府 +1 位作者 周慧 王亮 《工业加热》 CAS 2017年第3期33-36,共4页
在固体推进剂AP/HTPB燃烧模型基础上,针对含铝复合推进剂,建立包含金属燃料铝的三明治热流耦合气相稳态燃烧数值模型,研究含铝复合推进剂燃烧火焰结构与燃烧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含铝复合推进剂燃烧火焰结构基本符合BDP三火焰结构模型,... 在固体推进剂AP/HTPB燃烧模型基础上,针对含铝复合推进剂,建立包含金属燃料铝的三明治热流耦合气相稳态燃烧数值模型,研究含铝复合推进剂燃烧火焰结构与燃烧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含铝复合推进剂燃烧火焰结构基本符合BDP三火焰结构模型,同时随压强升高,沿着AP/HTPB及HTPB/Al物质界面形成高温扩散火焰带,峰前火焰不断靠近燃烧截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铝复合推进剂 热流耦合 气相稳态燃烧 火焰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展弦比无尾飞翼式无人机控制律研究与仿真 被引量:1
5
作者 蔡伦 李仁府 闵山山 《航空兵器》 2015年第1期31-34,44,共5页
无尾飞翼布局无人机具有高气动效率、结构强度以及良好隐身特性等突出优势,但也具有控制性能不佳的缺点。以某型小展弦比飞翼式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基于CFD仿真计算和风洞试验得到的气动数据,分析该型无人机的稳定特性,讨论了嵌入面式操... 无尾飞翼布局无人机具有高气动效率、结构强度以及良好隐身特性等突出优势,但也具有控制性能不佳的缺点。以某型小展弦比飞翼式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基于CFD仿真计算和风洞试验得到的气动数据,分析该型无人机的稳定特性,讨论了嵌入面式操纵面对小展弦比无人机的优劣。主要分析该无人机纵向模态,进而设计了飞行控制系统,搭建了飞机模型,并使用MATLAB仿真飞行过程,验证了控制系统的可行性,为飞翼无人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翼无人机 嵌入面 纵向模态 飞行控制系统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gnus效应风力机叶片的数值模拟
6
作者 袁孟蕾 李仁府 王亮 《能源与节能》 2016年第6期77-79,共3页
探索Magnus效应风力机的气动性能,从二维翼型-旋转圆柱绕流到建立三维叶轮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来进一步了解其气动性能,为之后Magnus效应风力机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Magnus效应 旋转圆柱绕流 风力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小波指纹的冰孔隙率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桂康 张亚博 +2 位作者 葛俊锋 李仁府 叶林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23年第S01期118-128,共11页
针对飞机结冰情况下的冰孔隙率测量问题,提出并评估了一种基于动态小波指纹技术的超声波孔隙率测量方法。通过理论模型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了超声纵波的传播过程,阐述了孔隙大小等因素对孔隙率测量的影响机理。结合20块冰样品的60组超声波... 针对飞机结冰情况下的冰孔隙率测量问题,提出并评估了一种基于动态小波指纹技术的超声波孔隙率测量方法。通过理论模型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了超声纵波的传播过程,阐述了孔隙大小等因素对孔隙率测量的影响机理。结合20块冰样品的60组超声波测量数据,生成了小波指纹图像,并提取了11维关键特征。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多项式拟合,所实现的孔隙率测量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达到1.144%,说明本文方法比传统的峰值拟合方法更稳定、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孔隙率测量 孔隙分布 超声脉冲回波 传播模型 动态小波指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型亚音速风洞实验研究
8
作者 廉大超 李仁府 《能源与节能》 2017年第10期174-175,共2页
翼型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影响着风力发电机的性能和载荷。通过压力传感器在亚音速风洞中对NACA64418进行了稳态与动态俯仰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攻角的增加,稳定情况下的升力系数由于失速的原因在攻角超过一定值后不再增加,但是对于俯... 翼型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影响着风力发电机的性能和载荷。通过压力传感器在亚音速风洞中对NACA64418进行了稳态与动态俯仰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攻角的增加,稳定情况下的升力系数由于失速的原因在攻角超过一定值后不再增加,但是对于俯仰的非稳态情况下的升力系数在相同的攻角下可以达到更大值,并且在非稳态下,升力系数与攻角的关系曲线呈现出逆时针方向的迟滞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型 风洞实验 压力传感器 升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化学习神经网的自适应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英文)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仁府 胡麟 蔡伦 《航空兵器》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0,共8页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最优非线性控制方法。该方法在增强学习机制的基础上,采用行为-评价体系结构(actor-critic architecture)设计自适应控制器。控制器的结构由两个相互作用的神经网络组成,一个用于生...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最优非线性控制方法。该方法在增强学习机制的基础上,采用行为-评价体系结构(actor-critic architecture)设计自适应控制器。控制器的结构由两个相互作用的神经网络组成,一个用于生成控制协议(称为actor NN),另一个用于评估控制策略(称为critic NN)。利用离散极小原理,得到了该自适应控制器的最优条件。仿真结果验证了该设计方法在高超声速飞行器跟踪控制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控制 神经网络 增强学习 高超声速飞行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R-F6外形计算网格及湍流模型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悦 李仁府 +2 位作者 熊有德 周玲 王亮 《航空兵器》 2017年第5期60-67,共8页
本文选用DLR-F6翼身组合体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网格及湍流模型对机翼表面压力分布和翼根分离区的预测精度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六面体、四面体和多面体网格预测得到的机翼表面压力分布和翼根分离区大小基本一致,在保证相同计算结果精度... 本文选用DLR-F6翼身组合体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网格及湍流模型对机翼表面压力分布和翼根分离区的预测精度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六面体、四面体和多面体网格预测得到的机翼表面压力分布和翼根分离区大小基本一致,在保证相同计算结果精度的前提下,多面体网格使用的网格单元数量最少,计算效率最高,且网格生成十分方便。此外,S-A,SST和RSM湍流模型均能较准确地预测出DLR-F6机翼表面压力分布,但S-A和SST湍流模型预测得到的翼根处分离区较实验结果明显偏大,而RSM湍流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更加吻合。从湍流模型构造上分析发现,S-A和SST模型基于湍流各向同性假设,忽略了角区分离流动处的雷诺正应力之差,而RSM湍流模型由于反映了雷诺应力的各向异性,因此预测得到的翼根处分离区与实验结果更加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DLR-F6 计算网格 湍流模型 多面体网格 分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板风及偏流板角度对舰载机尾流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鲍敬源 钱超 +1 位作者 李仁府 张园园 《航空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118,共9页
为了解甲板风及偏流板偏转角对航空母舰舰载机发动机尾流分布的影响,以国外舰载机发动机尾喷口和航空母舰偏流板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和k-ε湍流模型,借助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该舰载机发动机尾流场进行了数值模... 为了解甲板风及偏流板偏转角对航空母舰舰载机发动机尾流分布的影响,以国外舰载机发动机尾喷口和航空母舰偏流板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和k-ε湍流模型,借助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该舰载机发动机尾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尾流场中的高温高速气流主要分布在偏流板与尾喷口之间的区域,随着偏流板偏转角由50°减小为40°,尾流向上偏转的效果随之减弱,且流线的展向分布范围减小,偏流板两侧的非安全区域由31.9 m减小为20.2 m,而偏流板后方的非安全区域则由13.5 m增大为19.4 m;随着甲板风速由0 m/s增大为15 m/s,偏流板后方的非安全区域由17.5 m增大为53.1 m,偏流板两侧的非安全区域由32.4 m减小为17.8 m。数值仿真结果可以用来指导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工作人员的安全作业以及舰面设备布局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载机 偏流板 尾喷流 尾流场 安全区域 航空母舰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气道激波-边界层两种控制方法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熊有德 李仁府 周玲 《航空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3-68,共6页
为了减小高速进气道内激波-边界层的干扰,对施加被动吹吸控制和泄压控制的二维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分析了进气道喉部由于激波-边界层干扰形成的大规模分离区在两种控制方法下流场结构和流场品质的变化,发现两种控制方法均能减小... 为了减小高速进气道内激波-边界层的干扰,对施加被动吹吸控制和泄压控制的二维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分析了进气道喉部由于激波-边界层干扰形成的大规模分离区在两种控制方法下流场结构和流场品质的变化,发现两种控制方法均能减小分离区的范围,降低分离区内的压力和回流速度,提高流场均匀性。之后比较了不同马赫数下两种控制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控制方法均能显著降低进气道不起动马赫数,提升总压恢复系数。其中泄压控制效果优于被动吹吸控制效果;但后者不会带来流量损失和静压比下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吹吸控制 泄压控制 激波-边界层干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