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烃源岩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京昌 吴疆 +2 位作者 何宏 许杰 郭忻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1-519,共9页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各个层系烃源岩发育的规模,达到对石炭系烃源岩深入研究的目的,对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碎屑岩开展了有机质丰度、厚度、分布范围以及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发育的时期是卡...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各个层系烃源岩发育的规模,达到对石炭系烃源岩深入研究的目的,对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碎屑岩开展了有机质丰度、厚度、分布范围以及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发育的时期是卡拉沙依组优质烃源岩发育最重要阶段;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潟湖相分布的区域,即以玛参1井为中心的玛扎塔格构造带附近是优质烃源岩分布最好的区域,甚至优于塔西南山前带,在这一区域中有机碳含量大于2%,厚约60 m,处于低成熟-成熟的过渡阶段。但是,总体上看,塔里木盆地卡拉沙依组优质烃源岩分布相对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卡拉沙依组 石炭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塔里木盆地构造反转的周期性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京昌 金之钧 刘国臣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3期11-14,25,共5页
运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构造周期波进行了分析。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 运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构造周期波进行了分析。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第5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研究发现,该周期与盆地构造演化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表现在周期正相位为伸展构造体制,周期负相位为挤压构造体制。塔里木盆地发生周期性构造反转,与古天山洋、古昆仑洋及特提斯洋的俯冲、地幔羽的活动及不同地块、不同时期的拼贴而导致的地幔羽“休眠”状态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区域构造 构造演化 周期 油气藏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古应力场研究的新方法──波动分析法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京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9-151,138,共4页
波动分析方法认为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受不同的周期波所控制.实际应用表明:盆地内不同地区同一类同期波之间存在着差异,本文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用这种差异解决盆地古应力场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应用这一研究... 波动分析方法认为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受不同的周期波所控制.实际应用表明:盆地内不同地区同一类同期波之间存在着差异,本文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用这种差异解决盆地古应力场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应用这一研究方法对柴达木盆地第三纪古应力场恢复表明,压应力由南西220°向北东40°方向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古应力场 波动法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叠合演化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37
4
作者 郑孟林 王毅 +5 位作者 金之钧 李京昌 张仲培 蒋华山 谢大庆 郭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5-934,共10页
根据前人成果和石油勘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解剖,认为自寒武纪以来,它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等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泥盆纪盆地演化阶段受周缘板块裂离与汇聚的控制... 根据前人成果和石油勘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解剖,认为自寒武纪以来,它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等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泥盆纪盆地演化阶段受周缘板块裂离与汇聚的控制,以碳酸盐岩、膏盐岩和碎屑岩建造为特征,盆地基底整体由早期的西高、东低向东高西低翘倾转变,中奥陶世末的构造事件形成了沙雅、塔中和塔西南古隆起,志留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的整体隆升与剥蚀。石炭纪—二叠纪进入陆表海盆地和陆内坳陷演化阶段,以碳酸盐岩和膏泥岩建造为主要特征,整体表现为西南降、东北抬的构造格局。二叠纪沉积末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隆升与剥蚀,北部构造变形、剥蚀强烈。三叠纪形成了南、北山前坳陷和台内坳陷盆地,侏罗纪沉积主要在山前坳陷。自白垩纪—古近纪,盆地整体沉降,发生了海侵,逐渐形成大型陆内坳陷盆地,白垩纪末构造事件导致了巴楚隆起的初步形成和地层的剥蚀,新近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形成库车、塔西南前陆盆地和中央隆起带。盆地叠合演化形成了中-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三叠系-侏罗系等多套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与盆地内叠合联片发育的中-下寒武统膏泥岩、上奥陶统泥岩、石炭系膏泥岩、三叠系-侏罗系泥岩、煤系和古近系-新近系膏盐岩、泥岩构成了盆地内最佳的源盖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基础。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碎屑岩中的砂岩储层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圈闭形成了盆地良好的储-圈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盆地的多期叠合演化形成了台盆区下组合、中组合和山前坳陷区上组合三大勘探层系。勘探成果显示,古隆起、古斜坡和烃源岩的分布控制盆地内油气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 古斜坡 油气聚集 叠合演化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90
5
作者 金之钧 张明利 +1 位作者 汤良杰 李京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3-608,共6页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 4个不同的阶段 ,即早、中侏罗世裂陷阶段 ;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阶段 ;早第三纪 (路乐河期 )—上新世晚期 (上油砂山期 )区域挤压坳陷与局部走滑、逃逸阶段 ;上新世晚期 (狮子沟期 )—第四纪挤压、推覆...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 4个不同的阶段 ,即早、中侏罗世裂陷阶段 ;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阶段 ;早第三纪 (路乐河期 )—上新世晚期 (上油砂山期 )区域挤压坳陷与局部走滑、逃逸阶段 ;上新世晚期 (狮子沟期 )—第四纪挤压、推覆阶段。裂陷阶段 ,在柴北缘形成中、下侏罗统烃源岩 ;挤压坳陷阶段 ,伴随盆地西部整体坳陷 ,在盆地西部形成第三系烃源岩层 ;挤压、推覆阶段 ,随着盆地西部的隆升 ,东部地区的强烈沉降 ,在盆地东部第四纪坳陷中沉积了第四系烃源岩。柴达木盆地断裂、褶皱构造十分发育 ,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为主 ,其中背斜、断鼻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茫崖凹陷 ,而与断层有关的断鼻、断块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柴北缘断陷区。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气储层中沸腾包裹体的发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中新生代 盆地演化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新方法──波动分析法 被引量:50
6
作者 张一伟 李京昌 +1 位作者 金之钧 刘国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8-91,共4页
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传统方法较多 ,但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数据的取得均受到了较多限制 ,所以难以真实反映地层缺失的原因。波动分析则是根据由已知到未知的原理 ,由残余地层地质时间剖面沉积速度直方图建立波动方程 ,寻找不同时期的地... 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传统方法较多 ,但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数据的取得均受到了较多限制 ,所以难以真实反映地层缺失的原因。波动分析则是根据由已知到未知的原理 ,由残余地层地质时间剖面沉积速度直方图建立波动方程 ,寻找不同时期的地层沉积周期波 ,判断沉积缺失的原因及缺失量。使用波动分析法 ,首先要尽可能均匀选择研究区 ,在原始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将岩性厚度剖面转化为岩性时间剖面 ,最后绘制沉积速率曲线 ,恢复地层剥蚀量。三水盆地华涌组应用此方法分析的结果为渐新世晚期及新第三纪有过沉积 ,只是沉积后又被剥蚀殆尽 ,致使现今无地层记录。现今所见的三水盆地边界 ,实际上是在 39Ma以后不同时期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 剥蚀量 波动分析 三水盆地 沉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应力场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明利 金之钧 +3 位作者 万天丰 汤良杰 李京昌 曾联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4-679,共6页
柴达木盆地早侏罗世以来经历了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中更新世末)、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上油砂山期末)、燕山运动晚期(白垩纪末)和燕山运动早期(中侏罗世末)4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通过声发射法测得相应的最大主应力值分别为35.6~41.4,54.8~62.8... 柴达木盆地早侏罗世以来经历了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中更新世末)、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上油砂山期末)、燕山运动晚期(白垩纪末)和燕山运动早期(中侏罗世末)4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通过声发射法测得相应的最大主应力值分别为35.6~41.4,54.8~62.8,73.8和58.3 MPa.现今最大主压应力有效值为15.6~112.3 MPa,第三系油气主要成藏期古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有效值为 54.8~62.8 MPa.通过柴西地区主要成藏期应力场数值模拟和典型油气藏解剖,对柴西地区北西西断裂封闭史进行了分析,发现中新世晚期北西西向逆断裂对油气运移聚集具有双重性,断裂活动期主要起运移通道作用,而断裂静止期则相对封闭,主要起封堵油气的作用,使油气在断层上下盘都可以聚集成藏;油气主要在剪切应力值中等区域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油气运移 断层封闭性 应力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荣地区WY23平台页岩气层裂缝地震检测可信度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京昌 卢婷 +4 位作者 聂海宽 冯动军 杜伟 孙川翔 李王鹏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5期614-626,共13页
由于对裂缝发育程度预估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威荣页岩气田的勘探开发效果,加强裂缝预测方面的研究已刻不容缓。应用叠后地震倾角方位属性对WY23平台开展了裂缝检测,并对检测效果从地质、地震、测井以及工程4个方面进行了可信度评价。结果... 由于对裂缝发育程度预估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威荣页岩气田的勘探开发效果,加强裂缝预测方面的研究已刻不容缓。应用叠后地震倾角方位属性对WY23平台开展了裂缝检测,并对检测效果从地质、地震、测井以及工程4个方面进行了可信度评价。结果表明,裂缝具有层控特点,大致以(3)小层顶面为界,裂缝可划分出上下2套裂缝系统,这2套裂缝系统在剖面上均相向而倾,且走向集中在310°,倾角均小于20°,是北东—南西向挤压作用的结果。应用该方法进行裂缝检测,可信度较高,可在WY23以外的开发平台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裂缝 倾角方位属性 龙马溪组 威荣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古生界油气盖层动态演化评价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仲培 王毅 +3 位作者 李建交 刘士林 云金表 李京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9-852,共14页
为实现动态评价经历过多旋回构造变动的海相油气盖层,基于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大量盖层样品的实验测试结果和盖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地质演化为主线,综合考虑其宏观变化、物性演化、应力应变特征,探讨和重建自形成至今其封盖性能的演化过... 为实现动态评价经历过多旋回构造变动的海相油气盖层,基于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大量盖层样品的实验测试结果和盖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地质演化为主线,综合考虑其宏观变化、物性演化、应力应变特征,探讨和重建自形成至今其封盖性能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巴-麦地区多期差异隆-拗演变对盖层封盖性能演化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在海西晚期,大部分地区石炭系泥岩盖层具有封油能力。但因差异抬升,埋深浅于2 100 m的西北区域为差盖层区。之后,石炭系泥岩盖层封盖性能在西北部不断变差,东南部变好。中-下寒武统膏盐岩盖层在早奥陶世开始具备封油能力。玉北地区西南部,在海西早期因埋深浅于其封闭能力形成的初始埋深1 230 m而评价为差盖层区。结合其他油气成藏条件,提出了石炭系巴楚组泥岩是重要的区域性盖层,多套盖层对油气聚集起控制作用。麦盖提斜坡、巴楚南缘构造带及隆起大型断裂带间的区域是油气好保存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演化 力学性质 盖层 巴-麦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动地质学研究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被引量:27
10
作者 刘国臣 李京昌 +1 位作者 金之钧 李建忠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6期1-7,共7页
波动地质学是进行盆地定量分析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结合黄骅坳陷实际工作经验和成果,详细介绍了波动地质学研究中资料收集、整理的基本过程和原则.阐述了资料准备工作在波动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黄骅坳陷的地质条件,将坳陷划分成... 波动地质学是进行盆地定量分析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结合黄骅坳陷实际工作经验和成果,详细介绍了波动地质学研究中资料收集、整理的基本过程和原则.阐述了资料准备工作在波动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黄骅坳陷的地质条件,将坳陷划分成9个研究小区,进行了岩性厚度剖面向岩性对间剖面的转化;恢复了各组段的原始地层厚度和沉积速率;利用滑动窗口绘制了沉积速率曲线并建立了相应的波动方程,得出了东营时期坳陷抬升的扩散过程,研究声明,钻井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地层厚度的恢复是波动分析成败的关键,而滑动窗口的运用是实现定量分析的重要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地质学 波动方程 岩性 沉积速率 石油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压耦合作用下四川盆地深层龙马溪组页岩孔渗和岩石力学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孙川翔 聂海宽 +5 位作者 苏海琨 杜伟 卢婷 陈亚琳 刘秘 李京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8,共12页
为了研究温压耦合变化对深层页岩孔隙度、渗透率和岩石力学特征的影响,选择四川盆地威荣和永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岩心样品,设计开展温压条件的上限为120℃、70 MPa的孔渗实验和三轴压缩岩石力学—声波一体化实验。研究结果表... 为了研究温压耦合变化对深层页岩孔隙度、渗透率和岩石力学特征的影响,选择四川盆地威荣和永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岩心样品,设计开展温压条件的上限为120℃、70 MPa的孔渗实验和三轴压缩岩石力学—声波一体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微观上的孔渗变化与宏观上的岩石变形相互约束,均呈现先快后缓的变化特征,最大温压实验条件下孔隙度降低34%~71%、渗透率降低85%~97%。随着温压的升高,深层页岩经历了以有机质孔、黏土矿物孔被压缩和微裂缝受压闭合的塑性变形和脆性矿物孔、岩石骨架颗粒本体被压缩的弹性变形;(2)与常温高围压实验对比,高温对孔渗应力敏感的影响显著。高温通过增加岩石塑性,加剧高围压对孔隙的压缩,同时引发岩石骨架颗粒间产生热应力,页岩层理易重新开启或沿层理等软弱面产生新缝,使得页岩渗透率随温度和围压升高而降低的程度减弱;(3)与常温三轴力学实验对比,深层页岩在高温高压耦合作用下,抗压强度和峰值应变量显著增加,抗压强度最高达435 MPa、峰值应变超过2%,说明高温增加了岩石塑性,不利于页岩的破裂和裂缝扩展;(4)岩相和矿物组分对深层页岩孔渗和岩石力学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岩性页岩发生脆性破坏的难度和充分程度不同,实际地质条件下页岩的应力应变特征是压裂方案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深层龙马溪组 页岩气 孔隙度 渗透率 岩石力学 高温高压 三轴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泥盆系东河砂岩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京昌 陈元壮 +3 位作者 何宏 宋海明 许杰 吴疆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5-511,共7页
为进一步阐明塔里木盆地泥盆系东河砂岩油气分布规律、明确油气勘探方向,分析了东河砂岩油气成藏相关的资料,并对其成藏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油气分布受控于海西运动期断裂带和地层尖灭。受海西... 为进一步阐明塔里木盆地泥盆系东河砂岩油气分布规律、明确油气勘探方向,分析了东河砂岩油气成藏相关的资料,并对其成藏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油气分布受控于海西运动期断裂带和地层尖灭。受海西运动期构造控制的圈闭能否成藏,取决于圈闭的规模和距离油源的距离,色力布亚断裂带东段是此类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受地层尖灭控制的圈闭能否成藏,取决于圈闭底板岩性和其是否处于构造高部位,顺托果勒低隆南北两侧以及阿瓦提坳陷北部是此类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泥盆系 东河砂岩 油气藏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