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种群形态多样性研究
1
作者 杨灿 李乾欢 +7 位作者 石佳欣 温迪岚 潘成涛 李娟 万顺 张子健 廖今楠 龙见坤 《环境昆虫学报》 2025年第4期1185-1201,I0011,I0012,共19页
为揭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种群的形态多样性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形态指标分析,旨在为保护区内的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蜂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华蜜蜂为... 为揭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种群的形态多样性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形态指标分析,旨在为保护区内的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蜂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华蜜蜂为研究对象,在保护区内选取21个不同样点种群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其39个形态指标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梵净山保护区境内中华蜜蜂在不同种群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喙长、右前翅长、肘脉指数、第三背板长、第四背板黑色绒毛带宽度等差异明显;该保护区中蜂的唇基和小盾片Sc区色型最丰富,上唇色型单一(仅5级),小盾片Sc区以7~8级偏黄色型为主占85.78%,KB区以4~6级中度偏黄色型为主占61.75%。腹部背板色型以8-7-7组合为主,其中第2背板偏黄色型占比达91.57%;主成分分析提取到2个主成分因素,累计解释51.41%的变异,因素1与采集能力、蜜蜡分泌相关的形态指标关联密切;因素2与体型大小和色型深浅相关;聚类分析得出梵净山21个不同样点种群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集中分布于梵净山东北及北部,出现了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其余区域聚为另一类,贵州大学教学实验场中蜂为一类;印江地区(样点19、18)表现出较强的生产能力,松桃和江口地区(样点15、9、8、1)蜂群体型较大、飞翔能力强,可作为优良种质资源重点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中华蜜蜂 种群 形态差异 色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