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河口九段沙沙洲形成和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李九发 万新宁 +2 位作者 应铭 左书华 付桂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4-49,共6页
九段沙继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后成为长江河口第三代新生冲积沙洲(岛),为河口第三级分汊口沙洲,如今0m以上沙洲面积为126km2,5m水深包络的面积为448.7km2,平面外形成长椭圆沙洲。自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九段沙成为独立沙体以来,在河口... 九段沙继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后成为长江河口第三代新生冲积沙洲(岛),为河口第三级分汊口沙洲,如今0m以上沙洲面积为126km2,5m水深包络的面积为448.7km2,平面外形成长椭圆沙洲。自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九段沙成为独立沙体以来,在河口水流的作用下,不断地承接上游河道推移而来的底沙,沙洲持续淤涨,0m以上沙洲面积是原始面积的3.3倍,2m水深包络的平面面积是原始面积的2.5倍,5m水深包络的平面面积是原始面积的2.0倍多。与此同时,在陆海相互作用及南北槽分水分沙比值不断更替变化过程中,九段沙沙体本身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沙头冲刷后退,沙尾淤涨延伸,南侧淤涨幅度大于北侧,而沙洲基座长轴位置移动不大。目前九段沙头部鱼嘴和北部导堤工程的建设改变了九段沙浅滩的水沙运动过程,因九段沙北侧边界基本固定,导致南侧边滩冲淤变化必将会增大,需采取相应的人工干预措施,才能使国家级生态保护区九段沙朝着健康的演变方向发展,同时减少对与沙洲相邻的南北槽通海航道水深的影响,确保通海航道畅通无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河口沙洲 底沙输移 九段沙 冲淤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南汇嘴潮滩圈围工程前后水沙运动和冲淤演变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李九发 戴志军 +2 位作者 刘新成 赵建春 冯凌旋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7,共7页
南汇嘴潮滩地处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带,是上海陆沿海岸滩淤涨速度最快的滩地,也是促淤圈围土地最频繁的地带。在1994—2003年期间实施了大规模低滩筑堤促淤圈围工程,圈围土地约15000hm。。由此,也必将对潮滩水沙过程和冲淤变化产生影... 南汇嘴潮滩地处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带,是上海陆沿海岸滩淤涨速度最快的滩地,也是促淤圈围土地最频繁的地带。在1994—2003年期间实施了大规模低滩筑堤促淤圈围工程,圈围土地约15000hm。。由此,也必将对潮滩水沙过程和冲淤变化产生影响。工程实施期间,促淤坝田淤积速率明显增大,最大淤积区年淤积厚度在1.0m以上,一般淤积区年淤积厚度在0.3~0.8m,而促淤堤外侧浅滩受坝田外泄清水影响,滩面发生不规则的冲刷,一般冲刷深度0.3m左右,最大冲刷区达到1.0m左右,在水深大于3m的浅滩区仍以淤涨为主;圈围工程完成后,由于圈围工程堤线保持了原有格局,对水流流势影响较小,在流域来沙量出现锐减,而河口区再浮悬泥沙和海域来沙量有所增大的环境下,南汇嘴潮滩水体含沙量仍较高,大潮汛实测潮周期平均含沙量为1.67kg/m^3左右,小潮汛为0.92kg/m^3左右,而且浅滩水流输沙方式有利于促使潮滩淤涨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潮滩 泥沙运动 潮流 冲淤演变 围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絮凝泥沙颗粒粒径与浮泥形成现场观测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九发 戴志军 +3 位作者 刘启贞 李为华 吴荣荣 赵建春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32,共7页
分别于2006年枯(2月)和洪(8月)季利用较先进又较实用的现场观测仪器,对长江河口絮凝泥沙颗粒粒径、浮泥体及变化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动力因子进行了现场现测,获得一批最新原始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显示:长江河口悬沙主要来源于长... 分别于2006年枯(2月)和洪(8月)季利用较先进又较实用的现场观测仪器,对长江河口絮凝泥沙颗粒粒径、浮泥体及变化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动力因子进行了现场现测,获得一批最新原始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显示:长江河口悬沙主要来源于长江流域的细颗粒冲泻质,小于32μm的细颗粒泥沙占80%以上,悬沙单颗粒粒径均值为3.6—6.8μm。在洪季流域来沙集中期,悬沙颗粒较细,均值为3.6-5.5μm,而枯季流域来沙少,悬沙颗粒略粗,均值为5.9~6.8μm;长江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环境良好,实测平均絮凝颗粒粒径为61.5μm,是分散单颗粒粒径的10倍多,最小絮凝颗粒粒径为27.4μm,最大为107μm,最大絮凝颗粒出现在0.4-0.7m/s的中等流速时段。在盐水到达的上界线徐六泾区域实测絮凝颗粒粒径相对较小,均值为32.6-60.4μm,而南北槽最大浑浊带区域絮凝颗粒粒径最大,均值为57.3—79.2μm,实测洪季絮凝颗粒粒径比枯季大,洪季均值为60.4—79.2μm,枯季均值为42.5~66.6μm。此外,长江河口浮泥发育与细颗粒泥沙絮凝快速沉降有关,而最大浮泥层常常发生在最大絮凝颗粒粒径出现的后期时段,故长江河口细颗粒絮凝沉降是浮泥形成的主要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运动 长江河口 絮凝粒径 浮泥 盐度 潮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涨潮槽泥沙运动规律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九发 沈焕庭 +2 位作者 万新宁 应铭 茅志昌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4-40,共7页
30年来 ,在对涨潮槽性质和水沙条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于 2 0 0 1年洪季和 2 0 0 3年枯季又一次对长江口新桥水道和南小泓两条典型涨潮槽及与其相邻的南支和南港主槽 (落潮槽 )的水流、泥沙和河床沉积物进行观测 ,并进行了专题研究。结... 30年来 ,在对涨潮槽性质和水沙条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于 2 0 0 1年洪季和 2 0 0 3年枯季又一次对长江口新桥水道和南小泓两条典型涨潮槽及与其相邻的南支和南港主槽 (落潮槽 )的水流、泥沙和河床沉积物进行观测 ,并进行了专题研究。结果表明 :潮流历时涨潮比落潮短 ;潮流和单宽潮量涨潮比落潮大 ,优势流小于5 0 % ,净水流向槽顶方向 :涨潮含沙量、单宽输沙量大于落潮 ,优势沙小于 5 0 % ,净输沙向槽顶方向 ;悬沙粒径组成较细 ,河床泥沙粒径组成较粗 ,河床存在推移质泥沙运动 ,并形成微地貌沙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涨潮槽 泥沙运动 含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闸下出海通道淤积原因及清淤措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九发 付桂 +3 位作者 万新宁 朱刚 陈银祥 徐海根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6-51,共6页
以上海海港新城滴水湖闸下出海通道为例,通过大量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影响闸下出海通道淤积的主要动力条件,近岸潮滩发育过程,并建立了出海通道淤积计算模式,根据不同水体含沙量,分别计算出通道内的淤积量,计算结果与实际淤积情况基本相... 以上海海港新城滴水湖闸下出海通道为例,通过大量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影响闸下出海通道淤积的主要动力条件,近岸潮滩发育过程,并建立了出海通道淤积计算模式,根据不同水体含沙量,分别计算出通道内的淤积量,计算结果与实际淤积情况基本相符合。最后提出了可操作的清淤、减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水闸 淤积量 潮滩 潮流速 波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河口最大浑浊带刍议 被引量:39
6
作者 沈焕庭 贺松林 +1 位作者 茅志昌 李九发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3-29,共7页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和多年来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一些河口的最大浑浊带作了综合分析 ,比较了它们形成的环境背景和特点 ,并根据泥沙来源及集聚机制把长江口、珠江口、黄河口、钱塘江口、瓯江口、椒江口等中国河口的最大浑浊带分成陆源...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和多年来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一些河口的最大浑浊带作了综合分析 ,比较了它们形成的环境背景和特点 ,并根据泥沙来源及集聚机制把长江口、珠江口、黄河口、钱塘江口、瓯江口、椒江口等中国河口的最大浑浊带分成陆源—潮致型、陆源—盐致型、陆源—潮盐复合型、海源—潮致型和海源—盐致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最大浑浊带 细颗粒悬沙 长江口 珠江口 黄河口 钱塘江河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被引量:24
7
作者 万新宁 李九发 +2 位作者 何青 向卫华 吴华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35,共7页
采用水文学、泥沙运动力学与数理统计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对宜昌和大通两个测站近五十年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进行分析 ,以探究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水量由中游向下游沿程递增 ,但各测站的年均增幅不明显 ;长江中... 采用水文学、泥沙运动力学与数理统计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对宜昌和大通两个测站近五十年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进行分析 ,以探究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水量由中游向下游沿程递增 ,但各测站的年均增幅不明显 ;长江中下游泥沙主要来源于长江上游地区的金沙江和嘉陵江 ,其次是汉江、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水系 ;长江流域来沙主要以悬移质形式下泄 ,悬沙通量由中游向下游沿程递减 ,同时各测站悬移质输沙量也逐年呈阶梯性递减趋势 ;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洪季通量值明显高于枯季 ;悬沙颗粒主要由极细砂和粉砂组成 ,自中游向下游 ,泥沙颗粒逐渐细化 ;由于江阴河段附近边界条件的限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水通量 沙通量 变化规律 宜昌站 大通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悬沙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8
作者 左书华 李九发 +2 位作者 万新宁 沈焕庭 付桂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8-75,共8页
2003年2、7月在长江口进行了枯、洪季大规模综合水文观测,本文以此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水文学等方法以江阴-南通-徐六泾-南支-南港-南槽(北槽)的格局对长江河口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徐... 2003年2、7月在长江口进行了枯、洪季大规模综合水文观测,本文以此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水文学等方法以江阴-南通-徐六泾-南支-南港-南槽(北槽)的格局对长江河口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徐六泾节点至江阴潮流界河段主要受径流影响,悬沙浓度比较稳定,而在徐六泾以下多级分汊区段,由于各汊道的分流比等因素的不同,悬沙浓度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2)悬沙浓度受径流、潮流作用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潮周期变化;(3)涨、落潮悬沙浓度大小与流速大小密切相关,但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4)单宽输沙量在时空上存在着复杂的变化;(5)在长江口南北槽拦门沙最大浑浊带中,泥沙的再悬浮过程比其他河段复杂多变,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悬沙浓度 时空变化 泥沙再悬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年平均流量的灰色拓扑预测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左书华 李九发 +2 位作者 万新宁 应铭 沈焕庭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9-21,共3页
以大通站为例,根据1953~2002年年平均流量时间序列进行统计特征分析,其具有多年变化相对稳定的特点,各年的年平均流量值围绕着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动,序列变差系数Cv为0.146,同时也反映了其年均流量序列年际变化小;丰水年很少连续出现,枯... 以大通站为例,根据1953~2002年年平均流量时间序列进行统计特征分析,其具有多年变化相对稳定的特点,各年的年平均流量值围绕着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动,序列变差系数Cv为0.146,同时也反映了其年均流量序列年际变化小;丰水年很少连续出现,枯水年中75%是以连续2年的形式出现的,平水年的最长持续时间可达4年。以大通站1961~1990年30年来的实测径流量资料为依据,运用灰色拓扑预测方法建立了一组GM(1,1)拓扑预测模型群,对其径流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值较小。采用Kendall秩相关检验对大通站年平均流量1953~2002年时间序列进行趋势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大通站年平均流量存在一定的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理论 CM(1 1)模型 拓扑的预测 年平均径流量 趋势分析 大通站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滩涂促淤圈围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茅志昌 李九发 吴华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7-80,F003,共5页
近年来长江上游干支流一些水坝的修建 ,特别是三峡水库的兴建 ,将使长江入海泥沙量减少 ,导致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滩涂淤涨速率减缓 ,冲刷岸滩长度增加。作者分析了上海市不同岸段滩涂的冲淤状况 ,以及滩涂开发利用与湿地保护、航道整治... 近年来长江上游干支流一些水坝的修建 ,特别是三峡水库的兴建 ,将使长江入海泥沙量减少 ,导致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滩涂淤涨速率减缓 ,冲刷岸滩长度增加。作者分析了上海市不同岸段滩涂的冲淤状况 ,以及滩涂开发利用与湿地保护、航道整治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不同区段滩涂促淤圈围的要点。建议抓住目前有利时机 ,加大对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滩涂资源 长江口 杭州湾 促淤圈围 入海泥沙量 湿地保护 航道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九段沙近期冲淤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炜 李九发 +3 位作者 蒋陈娟 李占海 姚弘毅 徐敏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21,共7页
1998年以前,九段沙是一个人类活动干预很小的天然河口江心沙洲。北槽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使九段沙头部和北边界基本固定,南北槽分流分沙比改变,水沙交换减少。同时,随着流域来沙和河口河道底沙来源减少,近期九段沙冲淤演变发生新的变... 1998年以前,九段沙是一个人类活动干预很小的天然河口江心沙洲。北槽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使九段沙头部和北边界基本固定,南北槽分流分沙比改变,水沙交换减少。同时,随着流域来沙和河口河道底沙来源减少,近期九段沙冲淤演变发生新的变化。如今的九段沙0m水深线包络体在不断地淤高扩宽。上沙沙头迅速淤涨,并越过南导堤向北偏伸入北槽,沙尾则快速向南槽延伸,并与南导堤和中沙之间形成新的涨潮沟通道;九段沙南北侧由于冲淤不均其水边线形态出现明显不规则变化,下沙尾部东南端冲蚀,东北端淤涨,沙洲长轴线逆时针转动,但洲体整体位置摆动极小。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上沙沙尾的快速延伸和沙洲南侧局部冲淤不平衡须引起重视,确保九段沙沙洲整体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九段沙 深水航道工程 鱼嘴工程 冲淤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围垦对其水动力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宋泽坤 程和琴 +2 位作者 胡浩 李九发 姜云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59-63,共5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上海市和江苏省两地对长江口北支实施了大规模围垦,使北支河宽大幅度缩窄,地形边界显著改变。在利用MIKE21_FM构建长江口—杭州湾二维垂向平均潮流数学模型,并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对北支大规模围垦前后...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上海市和江苏省两地对长江口北支实施了大规模围垦,使北支河宽大幅度缩窄,地形边界显著改变。在利用MIKE21_FM构建长江口—杭州湾二维垂向平均潮流数学模型,并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对北支大规模围垦前后的潮流场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模围垦后,北支全河段平均高潮潮位抬升,平均低潮潮位降低;中上游河段涨、落潮流速增大,下游入海河段涨、落潮流速减小;南北支涨潮流汇流点上提至南北支交汇的崇头,涨潮动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围垦 数值模拟 水动力 长江口 北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北港河道泥沙特性及河床沙再悬浮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姚弘毅 李九发 +1 位作者 戴志军 李占海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3,共8页
基于北港上段和下段以及南支河道三个站点的7天连续同步水沙观测数据(包括潮流、悬沙含量和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对不同时刻悬沙浓度、悬沙和沉积物粒径组成分析,以及基于沙量平衡的粒度谱计算,对长江口北港河道泥沙特性和河床沉积物再... 基于北港上段和下段以及南支河道三个站点的7天连续同步水沙观测数据(包括潮流、悬沙含量和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对不同时刻悬沙浓度、悬沙和沉积物粒径组成分析,以及基于沙量平衡的粒度谱计算,对长江口北港河道泥沙特性和河床沉积物再悬浮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港上段河道落潮时水动力强于涨潮,单宽输沙量表现为净向海输沙;河床沉积物颗粒较粗,细砂和粉砂含量可达90%以上;近底层悬沙浓度在一个涨或落潮周期内可存在两个峰值;河床沉积物再悬浮作用落潮强于涨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北港 悬沙浓度 潮流速 再悬浮 河床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悬沙粒径对遥感反射率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验观测 被引量:10
14
作者 沈芳 周云轩 +1 位作者 李九发 刘小丽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8-172,共5页
为了尽可能减少野外测量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实验水桶稳定观测平台及可控制条件下的光谱辐射测量实验.采用典型高浊度河口—长江口和黄河口的泥沙颗粒物作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了悬浮物粒径与后向散射系数、遥... 为了尽可能减少野外测量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实验水桶稳定观测平台及可控制条件下的光谱辐射测量实验.采用典型高浊度河口—长江口和黄河口的泥沙颗粒物作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了悬浮物粒径与后向散射系数、遥感反射率的定量关系,实验观测了悬浮颗粒物粒径对遥感反射率的响应变化.实验结果可为河口二类水遥感建模及粒径在遥感模型中的参数化表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反射率 河口海岸 悬浮泥沙 颗粒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长江河口沙波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为华 李九发 +1 位作者 程和琴 刘启贞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5-51,共7页
基于近年来多次野外洪枯季沙波形态、河床表层沉积物粒径和水动力因子等方面实测数据,探讨长江口区推移质泥沙运动主要形式的沙波发育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河口沙波一般分布于江阴至南支间顺直河段,以及吴淞口至南港中下段区间,但近... 基于近年来多次野外洪枯季沙波形态、河床表层沉积物粒径和水动力因子等方面实测数据,探讨长江口区推移质泥沙运动主要形式的沙波发育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河口沙波一般分布于江阴至南支间顺直河段,以及吴淞口至南港中下段区间,但近年来枯季时南港沙波发育区域呈逐年向下游扩展态势;(2)长江口沙波发育尺度空间上呈自西向东减弱态势,时间上则表现出较大的洪枯季差异;(3)江阴至南支区间的部分顺直河段内多发育较大尺度的三维沙波,而南港河段内沙波则以平直二维沙波为主;(4)南支及其以上河段内的沙波普遍发育有明显的背流面,不对称性明显,而南港河段则反之,沙波对称性良好;(5)较单向径流而言,涨落潮双向水流对沙波波峰的发育存在明显的削弱作用;(6)在长江河口,弱流乱流区、弯曲河道以及粘土质含量较高的河段均不利于沙波的发育。总体上,长江河口沙波的发育区域近期表现出向下游扩展的态势与产流区域水土保持、流域诸多抽引水工程调水和大型水利工程蓄水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沙波 床沙 径流 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河道水沙特性及河床沙再悬浮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飞 李九发 +2 位作者 李占海 姚弘毅 朱文武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9-14,21,共7页
为研究河口地区泥沙在陆海动力共同作用下的再悬浮过程和机制,基于长江口南槽河道连续8 d的水文泥沙同步观测数据,对拦门沙河道潮流速、悬沙浓度、悬沙粒径随时间变化和河床沉积物再悬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涨、落潮的水动力和历... 为研究河口地区泥沙在陆海动力共同作用下的再悬浮过程和机制,基于长江口南槽河道连续8 d的水文泥沙同步观测数据,对拦门沙河道潮流速、悬沙浓度、悬沙粒径随时间变化和河床沉积物再悬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涨、落潮的水动力和历时存在不对称性;水体悬沙浓度随小潮到大潮的变化而逐渐增加;水体悬沙粒径也随小潮至大潮的变化而不断粗化,但细砂含量略有增加,致使细砂类出现再悬浮现象;一个潮周期内,出现3次悬沙浓度峰值;水体悬沙浓度以及悬沙粒径的变化与流速及底床切应力都有着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悬沙粒径 潮流速 再悬浮 南槽河道 长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湖关系与河湖水系连通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赵军凯 蒋陈娟 +2 位作者 祝明霞 杨期勇 李九发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12-1217,共6页
河湖水系连通作为国家新时期治水方略被提出,关于其内涵、理论的探讨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对河湖关系及河湖水系连通概念内涵的综述,以及对河湖连通关系演变关键影响因素的讨论,认为:河湖水系连通属于河湖关系的范畴,是河湖关系... 河湖水系连通作为国家新时期治水方略被提出,关于其内涵、理论的探讨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对河湖关系及河湖水系连通概念内涵的综述,以及对河湖连通关系演变关键影响因素的讨论,认为:河湖水系连通属于河湖关系的范畴,是河湖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河湖水系连通的演化主要受地质地貌条件、气候变化、流域来水来沙条件、湖泊演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制约。此外,还提出正确认识河湖关系是设计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前提和基础,河湖关系的相关理论是建造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理论依据,直接指导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关系 河湖水系连通 概念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长江口北港冲淤变化与微地貌特征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吴帅虎 程和琴 +1 位作者 李九发 郑树伟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32,共7页
2014年7月11-18日和10月29-31日以多波束测深系统和浅地层剖面仪等先进现场测量仪器对长江口北港河槽进行走航测量,结合人类活动强干扰下的海图水深数据及河槽表层沉积物资料探讨近期长江口北港河槽冲淤变化与微地貌特征。结果表明:在... 2014年7月11-18日和10月29-31日以多波束测深系统和浅地层剖面仪等先进现场测量仪器对长江口北港河槽进行走航测量,结合人类活动强干扰下的海图水深数据及河槽表层沉积物资料探讨近期长江口北港河槽冲淤变化与微地貌特征。结果表明:在流域来水量变化不明显,来沙量锐减的情况下,近年来长江口河口段中上游河槽整体上处于微冲刷环境,而青草沙水库工程的实施导致北港中段河槽的冲刷程度更甚且冲刷态势向下延伸。2002-2012年北港泥沙净冲刷量为6.54亿m3,平均每年冲刷0.65亿m3。在其冲刷环境的影响下,近期北港河槽底床上除发育平滑床底外,还广泛发育冲沟和凹坑等侵蚀性微地貌,而河槽受到冲刷将导致底沙推移质运动增强,同样有利于沙波微地貌的发育。沙波主要分布在河槽沉积物为细砂的北港中上段底床的大部分区域和拦门沙河段的局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港 冲淤变化 微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泥沙特性和输移研究综述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为华 李九发 +3 位作者 时连强 应铭 陈沈良 张国安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6-80,F003,共6页
就近20年来黄河口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综述。其中包括输沙特性、来水来沙变化、泥沙异重流、河口最大浑浊带、相关方法和技术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以后应进一步加强研... 就近20年来黄河口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综述。其中包括输沙特性、来水来沙变化、泥沙异重流、河口最大浑浊带、相关方法和技术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以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的主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泥沙运动 泥沙输移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侵蚀及其原因和防护工程浅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左书华 李九发 陈沈良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5,41,共4页
针对我国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侵蚀现状,分析了我国海岸线侵蚀主要因素:河流泥沙的减少;海平面的上升或海洋动力因素的增强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对目前我国所采用的海岸防护措施进行了分析,指出应根据海岸侵蚀的具体特点采用... 针对我国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侵蚀现状,分析了我国海岸线侵蚀主要因素:河流泥沙的减少;海平面的上升或海洋动力因素的增强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对目前我国所采用的海岸防护措施进行了分析,指出应根据海岸侵蚀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措施或多种形式组合,因势利导,使工程达到最好的防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侵蚀 防护工程 长江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