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转对实验性颈椎间盘突出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义凯 朱青安 钟世镇 《中国骨伤》 CAS 1999年第4期18-20,共3页
目的采用几种常用的旋转手法观察对实验性颈椎间盘突出的影响。方法将制成颈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尸体标本固定在生物材料实验机(MaterialTestSystem)上,在不同牵引重量和旋转角度作用的同时,观察突出髓核的变化情况... 目的采用几种常用的旋转手法观察对实验性颈椎间盘突出的影响。方法将制成颈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尸体标本固定在生物材料实验机(MaterialTestSystem)上,在不同牵引重量和旋转角度作用的同时,观察突出髓核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各种实验状态下旋转颈椎标本时,突出的髓核均无明显地增大。结论适度的旋转手法对无明显退变的患者是比较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髓核 旋转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和植块法培养获得大量雪旺氏细胞的研究
2
作者 李义凯 石印玉 石关桐 《中国骨伤》 CAS 1996年第3期8-9,共2页
SD乳鼠坐骨神经匀浆应用分散培养,在差速粘附贴壁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浓度血清和抗分裂剂,可抑制和消除快速分裂的成纤维细胞,得到纯净的雪旺氏细胞。同时,取乳鼠坐骨神经和钳伤的青年大鼠坐骨神经,分别采用“反复种植法”培养... SD乳鼠坐骨神经匀浆应用分散培养,在差速粘附贴壁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浓度血清和抗分裂剂,可抑制和消除快速分裂的成纤维细胞,得到纯净的雪旺氏细胞。同时,取乳鼠坐骨神经和钳伤的青年大鼠坐骨神经,分别采用“反复种植法”培养,经免疫组化(抗S-100蛋白)染色证实,长出的细胞为雪旺氏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旺氏细胞 坐骨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xperimental Study:Effect of Traction and Rotationon Pressure of Cervical Nucleus Pulposus
3
作者 李义凯 朱青安 钟世镇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7年第5期121-125,共5页
研究不同拔伸和旋转作用时,颈椎髓核内压力的变化,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12例颈椎固定在MTS上,设置不同牵引旋转(旋转30°,牵引50,100,150和200N).应用传感器测量C3~4,C4~5,C5~6节段.... 研究不同拔伸和旋转作用时,颈椎髓核内压力的变化,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12例颈椎固定在MTS上,设置不同牵引旋转(旋转30°,牵引50,100,150和200N).应用传感器测量C3~4,C4~5,C5~6节段.结果:随牵引增加,其压力不断下降,牵引200N时,压力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旋转时稍升高,但不及正常水平.旋转后复位中所有标本的压力均有一过性降低.先拔伸后旋转时,其压力下降最明显.结论:颈椎髓核内压力随牵引力的增加而不断下降;较小牵引力对其压力无太大影响;牵引力200N时,压力下降明显.临床牵引的重量可能偏小.较大重量的拔伸作用下旋转颈椎,不易使颈髓核突出.目的:研究不同拔伸和旋转作用时,颈椎髓核内压力的变化,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12例颈椎固定在MTS上,设置不同牵引旋转(旋转30°,牵引50,100,150和200N).应用传感器测量C3~4,C4~5,C5~6节段.结果:随牵引增加,其压力不断下降,牵引200N时,压力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旋转时稍升高,但不及正常水平.旋转后复位中所有标本的压力均有一过性降低.先拔伸后旋转时,其压力下降最明显.结论:颈椎髓核内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 推拿 颈椎 髓核关键词牵引 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髌内外侧稳定结构与髌股关节稳定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梁兴森 余正红 +3 位作者 李义凯 姜迎萍 陈先武 黄敏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4期364-367,共4页
目的 :了解髌内外侧稳定结构对髌骨的稳定作用,探讨临床中松解髌外侧支持带的治疗作用及效果,为临床治疗髌骨不稳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6例新鲜膝关节标本,对股四头肌进行加载(模拟肌力正常的情况),在不同屈曲度,对髌骨施加外侧方移... 目的 :了解髌内外侧稳定结构对髌骨的稳定作用,探讨临床中松解髌外侧支持带的治疗作用及效果,为临床治疗髌骨不稳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6例新鲜膝关节标本,对股四头肌进行加载(模拟肌力正常的情况),在不同屈曲度,对髌骨施加外侧方移位载荷,使髌骨外侧半脱位,读取记录载荷大小。干预1:松解髌内侧支持带(模拟病理状态),重复上述操作,读取记录载荷大小;干预2:在干预1的基础上进一步松解外侧支持带(模拟手术治疗),重复上述操作,读取记录载荷大小。结果:松解髌内侧支持带后,使髌骨半脱位的载荷比支持带完整时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松解外侧支持带,半脱位载荷进一步减小,但与干预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内侧支持带在维持髌骨稳定及髌股关节正常运动轨迹中有重要作用,在临床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或半脱位时,应该重视髌内侧支持带的修复重建,单纯松解外侧支持带的方法并非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关节 髌骨脱位 内侧支持带 外侧支持带 内侧髌股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和灸对肌筋膜痛大鼠扳机点骨骼肌病理形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2
5
作者 林业武 陈美雄 +2 位作者 景亚军 李义凯 袁仕国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4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温和灸对肌筋膜痛大鼠扳机点骨骼肌病理形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4只、模型组24只、艾灸组16只。模型组与艾灸组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建立肌筋膜痛扳机点模型,对照组正常饲养,不建模... 目的探讨温和灸对肌筋膜痛大鼠扳机点骨骼肌病理形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4只、模型组24只、艾灸组16只。模型组与艾灸组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建立肌筋膜痛扳机点模型,对照组正常饲养,不建模。艾灸组建模结束,常规饲养7天开始艾灸治疗,连续治疗7天。对照组与模型组不予艾灸治疗。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于艾灸治疗前1天及治疗结束3、14天,艾灸组于艾灸治疗结束3、14天,随机选取8只,取扳机点骨骼肌组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扳机点骨骼肌组织病理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扳机点骨骼肌组织环氧化酶2(COX-2)、前列腺素E2(PGE2)、IL-6、TNF-α表达。结果对照组各时期扳机点肌纤维排列规则,肌间隙均匀一致,无肌纤维扭曲、断裂、溶解和坏死现象,偶有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各时期扳机点肌纤维排列紊乱、断裂、扭曲,艾灸治疗前1天扳机点局部骨骼肌有溶解坏死灶;艾灸治疗结束3天扳机点局部肌纤维纤维化增粗、肌间隙大小不一,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艾灸治疗结束14天扳机点局部肌纤维扭曲形成结节,炎性细胞浸润较艾灸治疗结束3天明显减少。艾灸组艾灸治疗结束3天扳机点肌纤维排列和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同期明显改善,局部可见新生小血管;艾灸治疗结束14天可见扳机点骨骼肌纤维排列有序,炎性细胞浸润基本消失,但局部结节膨大尚未消失。模型组各时期扳机点骨骼肌组织COX-2、PGE2、IL-6、TNF-α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P均<0. 05),而艾灸组各时期扳机点骨骼肌组织COX-2、PGE2、IL-6、TNF-α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同期(P均<0. 05);艾灸组艾灸治疗结束14天扳机点骨骼肌组织COX-2、PGE2、IL-6、TNF-α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艾灸治疗结束3天(P均<0. 05),而模型组与对照组组内各时期扳机点骨骼肌组织COX-2、PGE2、IL-6、TNF-α相对表达量变化不明显(P均> 0. 05)。结论温和灸局部干预能够促进扳机点肌纤维修复,其作用机制与降低扳机点局部炎症细胞因子募集、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痛 艾灸 激痛点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钳伤大鼠坐骨神经轴浆运输的影响 被引量:47
6
作者 石关桐 李义凯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1996年第1期3-4,共2页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标记法显示大鼠坐骨神经钳伤后4周时,其L4-5脊髓及脊神经节中HRP标记神经元胞体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可加速实验大鼠坐骨神经的轴浆运输。在引入HRP48小时,补阳还五汤组标...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标记法显示大鼠坐骨神经钳伤后4周时,其L4-5脊髓及脊神经节中HRP标记神经元胞体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可加速实验大鼠坐骨神经的轴浆运输。在引入HRP48小时,补阳还五汤组标记的胞体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其余几组标记的胞体数相近(P>0.05)。提示:本方可加速钳伤神经的轴浆运输,这与其改善损伤局部微循环有关,也可能是临床和实验中,本方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轴浆运输 补阳还五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FRAX评分与脊柱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蒋雪生 李建有 +5 位作者 张文均 王华军 陈庭瑞 蓝文锐 李义凯 陈超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9期730-734,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老年人脊柱形态与全身骨折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应用双能X线(DEXA)测量107位老年人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BMD),其中男41例,女66例;年龄48~82岁,平均(67±6)岁.并对其进行骨折风险因...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老年人脊柱形态与全身骨折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应用双能X线(DEXA)测量107位老年人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BMD),其中男41例,女66例;年龄48~82岁,平均(67±6)岁.并对其进行骨折风险因素问卷调查,联合应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骨折风险测评工具(FRAX)对老年人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计算出每个人10年内髋部骨折概率和10年内主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脊柱、髋部、前臂或肩部骨折)概率.采用Spinal mouse测量老年人站立位的脊柱椎间夹角、脊柱曲度,并分析骨折风险概率与脊柱椎间夹角、脊柱曲度的相关性,做曲线拟合分析.结果: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与直立位的T7、T8夹角,胸椎曲度,腰椎曲度成正相关(P〈0.05),与前倾角成正相关(P〈0.05),与其他椎间夹角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老年人的脊柱形态特征能够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质疏松 脊柱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侧块结节及枢椎齿突的解剖学形态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仕 柴瑜 李义凯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研究寰椎侧块结节和枢椎齿突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200例寰椎侧块结节和200例枢椎齿突的解剖学形态进行观察及分类测量.测量寰椎侧块结节的长轴、短轴、结节到下关节面的距离和结节间距以及齿突的轴线与枢椎椎体垂线间的夹角.结... 目的:研究寰椎侧块结节和枢椎齿突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200例寰椎侧块结节和200例枢椎齿突的解剖学形态进行观察及分类测量.测量寰椎侧块结节的长轴、短轴、结节到下关节面的距离和结节间距以及齿突的轴线与枢椎椎体垂线间的夹角.结果:寰椎侧块结节存在多种分型,其中双侧均为结节52.5%,双侧均为结节关节面32.0%,左结节右关节面6.0%,左关节面右结节9.5%其高度为(0.156±0.087) cm.枢椎齿突左侧面为结节状突起45.5%,关节面状13.5%,光滑无磨损41.0%;右侧面为结节状突起50.0%,关节面状12.5%,光滑无磨损37.5%.齿突偏斜角的范围为-7.46°(向左偏斜)到4.74°(向右偏斜).结论:寰椎侧块结节存在着结节与结节关节面2种主要的分型,且各自有多种形态特征,其形态特征可能与结节间距及齿突偏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侧块 结节 枢椎齿突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腰椎单元内在应力和位移的实时监测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国林 李义凯 +1 位作者 张美超 徐海涛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施行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退变腰椎单元的内在应力及位移分布的特点,以探讨手法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其合理性。方法:使用正常L4,5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施行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退变腰椎单元的内在应力及位移分布的特点,以探讨手法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其合理性。方法:使用正常L4,5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观察手法作用时腰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最大的应力集中点分布于环椎体峡部、椎弓根、上位椎体小关节面的下端。椎间盘的应力集中分布于环前外侧部,右后外侧部应力大于左后外侧部。最大位移出现在上位椎体的上关节。左侧小关节面相对位移较大,左侧椎间孔变大;右侧椎小关节面间移位小,右侧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右后外侧部向后突出。结论:模拟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向健侧旋转优于向患侧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手法 骨科 应力 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封闭疗法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志钧 刘有生 +1 位作者 万道富 李义凯 《中国骨伤》 CAS 2001年第3期139-140,共2页
目的 研究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封闭疗法的解剖学基础 ,以提高疗效。方法 对 10具成人防腐固定标本 ( 2 0例腕关节 )进行解剖学结构观察 ,确定准确性的封闭点 ;根据确定的封闭点进针 ,对 5 0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患者进行封闭治... 目的 研究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封闭疗法的解剖学基础 ,以提高疗效。方法 对 10具成人防腐固定标本 ( 2 0例腕关节 )进行解剖学结构观察 ,确定准确性的封闭点 ;根据确定的封闭点进针 ,对 5 0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患者进行封闭治疗。结果 一次封闭治疗后痊愈 39例 ,占 78% ;两次封闭后痊愈 49例 ,治愈率为 98%。结论 封闭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时 ,可常规选用两点注射 :一是腕关节轻度内收时 ,在腕关节的背侧面与腹侧面的交界处 ,支持带中间 ;第二点是在第一个注射点处水平向背侧移动 2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腿鞘炎 桡骨 封闭疗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良双Endobutton袢钢板技术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磊 祁冀 +4 位作者 周鑫 汪国友 关钛元 李义凯 扶世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79-1083,共5页
目的双Endobutton袢钢板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得到了广泛肯定,但针对双Endobutton袢钢板技术的改良却从未停止。文中旨在探讨运用改良双Endobutton袢钢板锁定复位技术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目的双Endobutton袢钢板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得到了广泛肯定,但针对双Endobutton袢钢板技术的改良却从未停止。文中旨在探讨运用改良双Endobutton袢钢板锁定复位技术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肩锁关节脱位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改良双Endobutton袢钢板技术(MCDT)组(有闭合回环结,n=30)和常规双Endobutton袢钢板技术(CCDT)组(无闭合回环结,n=30),对2组术中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指标[Constant-Murley评分(CM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牛津大学肩关节评分(OSS)以及CC-Dist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CDT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优于CCDT组[(52.33±8.48)min vs(78.33±11.47)min,(79.17±9.75)m L vs(103.00±7.3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DT组、CCDT组术后1年CMS、UCLA、ASES、OSS评分及CC-Dist值均优于术前;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方法均可取得较好的复位效果,但MCDT较CCDT复位固定更为简单、快捷,术中出血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双Endobutton袢钢板 锁定复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椎动脉沟的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4
12
作者 廖立青 李义凯 +1 位作者 赵德强 谭汉旭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567-570,共4页
目的:研究寰椎椎动脉沟的形态结构,为寰椎相关疾患的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成年干燥寰椎标本上,对椎动脉沟和椎动脉沟后结节进行分类,并对椎动脉沟、椎弓根进行相关解剖学测量。结果:椎动脉沟分型,浅沟型占70%,深沟型占12.92%,半... 目的:研究寰椎椎动脉沟的形态结构,为寰椎相关疾患的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成年干燥寰椎标本上,对椎动脉沟和椎动脉沟后结节进行分类,并对椎动脉沟、椎弓根进行相关解剖学测量。结果:椎动脉沟分型,浅沟型占70%,深沟型占12.92%,半环型占13.75%和全环型占3.33%。椎动脉沟后结节分型,突起型占27.59%、平坦型占16.81%和隆起型占55.60%。椎动脉沟宽度和高度分别为(8.50±1.39)mm、(7.44±1.18)mm。寰椎椎弓根厚度(4.14±0.96)mm;椎弓根最小宽度3.33mm。在所有标本中,仅有6侧骨桥尖锐利。结论:椎动脉沟均能容纳大于4mm的椎动脉,骨桥尖并不都锐利。因此,诊断沟环症不能仅凭沟环的存在与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椎动脉沟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针对肌筋膜痛扳机点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及致痛性炎性介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温干军 刘红 +3 位作者 陈坚 张史飞 李义凯 周树根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3期260-264,共5页
目的:在建立扳机点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用温针进行干预,通过显微病理技术及微透析技术,评价其对扳机点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及致痛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将6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B组(模型对照)和C组(模型干预);A、B每组又分3小... 目的:在建立扳机点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用温针进行干预,通过显微病理技术及微透析技术,评价其对扳机点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及致痛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将6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B组(模型对照)和C组(模型干预);A、B每组又分3小组(A0,A1,A2和B0,B1,B2),C组分为2小组(C1,C2)。B、C两组建立MTr Ps模型,造模成功后并分别给予C1组7 d和C2组15 d温针干预。分批处死大鼠,MTr Ps局部取材,制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通过微透析技术对大鼠动物模型扳机点局部白细胞介素-1β和前列素E2进行检测。结果:镜下可见,造模组的肌纤维排列紊乱、断裂、扭曲,局部肌纤维纤维化、挛缩增粗等;局部可见有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侵入及挛缩结节部位出现大面积粘连,温针干预后局部肌纤维的病理状态明显改善,局部微小血管形成和成熟,局部肌纤维修复。在造模成功后,进行温针干预前B0组的白细胞介素-1β和前列素E2的量明显高于A0组(P<0.01),通过7d的温针干预,C1和B1组白细胞介素-1β和前列素E2的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B1组明显高于A1组(P<0.01);通过15d温针干预,C2组的白细胞介素-1β和前列素E2的量低于B2组(P<0.05),但C2、B2组明显高于A2组(P<0.01),C2组的白细胞介素-1β及前列素E2的量低于C1组(P<0.05)。结论:运动联合击打的造模方式通过病理组织学证实是有效的;温针能够改善大鼠肌筋膜痛扳机点局部肌纤维的病理状态及炎症状态,促进局部微小血管形成和成熟,有助于扳机点局部肌纤维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 肌筋膜痛 扳机点 病理形态 炎性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错缝所致咔哒声响与即时镇痛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范志勇 查和萍 +2 位作者 李义凯 黄伟昌 关德斌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胸椎小关节错缝所致咔哒声和即时镇痛疗效间的关系。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采用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错缝80例,其中采用拔伸下胸椎掌按法治疗40例(A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9~55岁,平均(38.75±11.08)岁;采用...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胸椎小关节错缝所致咔哒声和即时镇痛疗效间的关系。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采用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错缝80例,其中采用拔伸下胸椎掌按法治疗40例(A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9~55岁,平均(38.75±11.08)岁;采用单纯胸椎掌按法治疗40例(B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9~56岁,平均(37.23±9.98)岁。采用棘突错缝改善和疼痛改善对即时镇痛疗效进行评定并分析咔哒声响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按疗效标准治疗1次后即时镇痛疗效:A组治愈20例,好转16例,无效4例;B组治愈12例,好转16例,无效12例;两组疗效比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40例均出现棘突错动,B组仅34例出现棘突错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咔哒声响与疗效关系:A组有效36例中,34例有咔哒声响;B组有效28例中,23例有咔哒声响;两组声响的发出和即时疗效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拔伸下胸椎掌按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错缝的疗效优于胸椎掌按法治疗;咔哒声响与即时镇痛疗效无关,和棘突错动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 骨科 胸椎 关节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管注射对无坐骨神经痛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坚 温干军 +3 位作者 曾玲芳 萧佩如 陈泽群 李义凯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8期668-671,共4页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疗法对无坐骨神经痛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对就诊的65例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所致的急性腰痛且无下肢放射痛的患者随机分为骶管注射组(试验组)和腰椎斜扳组(对照...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疗法对无坐骨神经痛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对就诊的65例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所致的急性腰痛且无下肢放射痛的患者随机分为骶管注射组(试验组)和腰椎斜扳组(对照组),试验组35例,男30例,女5例,年龄3356岁,平均(43.90±1.14)岁;对照组30例,男27例,女3例,年龄3457岁,平均(44.00±1.19)岁。两组的发病时间为1h~3d。分别行骶管注射或腰椎斜扳手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0min两组的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急性腰痛症状明显缓解,骶管注射组和腰椎斜扳组的VAS评分分别从(6.63±0.97)和(6.67±0.96)分减至(3.06±1.51)和(3.93±1.20)分,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VAS评分,但骶管注射组治疗要优于腰椎斜板组(P0.05)。结论:骶管注射和腰椎斜扳疗法对无坐骨神经痛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痛的患者具有快速缓解的作用,且前者的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部 椎管 注射 脊髓 坐骨神经痛 腰椎 椎间盘移位 腰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弓根长度与椎管大小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燕笑 武凯 +3 位作者 廖立青 祁冀 李义凯 欧阳钧 《解剖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73-476,共4页
目的:研究腰椎弓根长度与椎管大小的关系,为临床腰椎管狭窄的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成人干燥腰椎骨上测量双侧第1腰椎到第5腰椎(L1~5)椎弓根的长度、侧隐窝的长度、椎管的正中矢状径和椎管横径。结果:平均双侧椎弓根长度、双侧侧... 目的:研究腰椎弓根长度与椎管大小的关系,为临床腰椎管狭窄的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成人干燥腰椎骨上测量双侧第1腰椎到第5腰椎(L1~5)椎弓根的长度、侧隐窝的长度、椎管的正中矢状径和椎管横径。结果:平均双侧椎弓根长度、双侧侧隐窝长度从L1到L5逐渐减小;椎管正中矢状径和椎管横径从L1到L4逐渐减小,L5增大。L5椎管正中矢状径平均为(17.43±3.52)mm,椎管横径平均为(21.36±4.14)mm。双侧椎弓根长度与同侧侧隐窝长度L3、L4、L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L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椎弓根长度与椎管矢状径在L1、L2、L4、L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侧椎弓根长度与椎管横径在L1、L2、L3、L4、L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L3~5,腰椎弓根长度与同侧侧隐窝长度有关,而与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横径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弓根 椎管 侧隐窝 腰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各分部损伤程度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尘 廖立青 李义凯 《解剖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77-479,I0002,共4页
目的:观测跟骨各分部的损伤程度,更好地理解跟骨各部位骨折损伤机制及术后并发症。方法:收集589例跟骨,按解剖学特点分为前部、体部、结节部、载距突部、丘部,划分无损、轻度、中度、重度4个损坏等级,结合观测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无... 目的:观测跟骨各分部的损伤程度,更好地理解跟骨各部位骨折损伤机制及术后并发症。方法:收集589例跟骨,按解剖学特点分为前部、体部、结节部、载距突部、丘部,划分无损、轻度、中度、重度4个损坏等级,结合观测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无损的可能性排序为载距突部>体部>丘部>结节部>前部;轻度坏损可能性为丘部>前部>载距突部;中度坏损可能性为前部>结节部>体部>丘部;重度坏损可能性为结节部>丘部>体部。结论:跟骨分部与坏损程度发生率有相关性,前部坏损可能性最大,载距突部坏损可能性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跟骨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足骨串制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廖立青 李义凯 +1 位作者 何国辉 李乃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08,共3页
骨架是医学必需的实验教学材料,但该资源匮乏。目前,骨骼制作方法的文献较少。人体足骨包括距骨、跟骨、舟骨、骰骨、楔骨、跖骨和趾骨,其形态结构及连接方式较手骨复杂,故足骨串制较为困难。传统的串骨方法中,足骨串制定位不准确... 骨架是医学必需的实验教学材料,但该资源匮乏。目前,骨骼制作方法的文献较少。人体足骨包括距骨、跟骨、舟骨、骰骨、楔骨、跖骨和趾骨,其形态结构及连接方式较手骨复杂,故足骨串制较为困难。传统的串骨方法中,足骨串制定位不准确,不能很好展示骨架的原有结构,并造成骨架的易损耗。为此,笔者在传统足骨串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新方法操作简单并保持足骨原有结构形态,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制方法 足骨 形态结构 教学材料 连接方式 结构形态 骨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治疗骨骼肌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永富 曾令文 +1 位作者 郑圣 李义凯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13期182-186,共5页
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褪黑素)是一种主要由松果体分泌的吲哚类激素,具有调节昼夜节律、抗炎、抗骨质疏松、抑制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既往多项体内与体外研究已经证实:褪黑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减少线粒体损伤、降低... 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褪黑素)是一种主要由松果体分泌的吲哚类激素,具有调节昼夜节律、抗炎、抗骨质疏松、抑制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既往多项体内与体外研究已经证实:褪黑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减少线粒体损伤、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和调控自噬水平。这使得褪黑素能在肌肉衰退后的恢复过程中发挥有益作用。因此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针对褪黑素对骨骼肌疾病的影响展开讨论,并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目的是阐明褪黑素在骨骼肌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抗氧化作用 骨骼肌 骨骼肌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管注药扩散平面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泽群 李义凯 +2 位作者 王荣春 叶淦湖 屠永刚 《中国医学工程》 2011年第10期1-3,6,共4页
目的观察骶管注药药物在椎管内的扩散平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知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骶管注药20mL,其中2mL醋酸泼尼松龙,2mL利多卡因,10mL碘佛醇,6mL生理盐水。骶管注药完毕立即CT扫描,观察药物在椎管内的扩散平面;注药前... 目的观察骶管注药药物在椎管内的扩散平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知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骶管注药20mL,其中2mL醋酸泼尼松龙,2mL利多卡因,10mL碘佛醇,6mL生理盐水。骶管注药完毕立即CT扫描,观察药物在椎管内的扩散平面;注药前后接受Verbal Pain Score(VPS)和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注药后76例患者CT扫描观察结果有2例达到第4腰椎下缘,5例达到第3腰椎上缘水平59例达到第4腰椎水平,5例达到第2腰椎水平,2例达到第一腰椎水平,3例达第12胸椎水平。72例患者注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例无改善。治疗后的VPS和ODI优于治疗前,注药前后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07)。结论骶管注药20mL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骶管注药治疗可明显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安全简单的方法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可帮助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注药 腰椎间盘突出 影像学 患者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