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诗歌辨体论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李万堡
-
机构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4-129,共6页
-
文摘
一部中国诗史,被以朝断代并冠以诗词曲等不同的别名,同时又加以正变、雅俗的辨正,于是诗歌每有新变必先遭冷落,而一旦为文人所受容则又落窠臼。其中有对声律的误解和无限夸大,有对文人雅趣的过分追求,有对大众审美的极度蔑视。这不仅表现在创作理论的滞后,更可怕的是对那些难得一见的前瞻理论的漠视与误读,如曹丕的“贵远贱近”论,钟荣与皎然的“声律”论,刘勰的“通变”论,王国维的“文学代胜”论等,严重阻碍了诗歌创作的发展。于是它使诗歌不断在雅俗之间摇摆,引起后人对“复雅尊体”、“当行本色”及诗必盛唐、词必两宋的不断反思,同时也催生了“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革命。一部中国诗史就是在这种音乐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共同推动下,流而不断、变而不变、自下而上不断进行着的革命中写就。
-
关键词
诗体论
流变论
正变论
通变论
雅俗论
声律论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东坡体与“通、随、拗”
- 2
-
-
作者
李万堡
-
机构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3,共5页
-
文摘
自东坡倚声以来,诤讼便应运而生,先是"句读不葺之诗"、"要非本色"、"子瞻词如诗",继之有"曲子缚不住者"、"超然乎尘俗之外",终至"豪放派开创者",由非到是,由排到捧。然而是非各家评述似乎都没有道出其然之所以,只有到了元好问才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性情",遗憾的是他又没有对此作明晰的阐释。而沿波讨源,此性情则生成于庄子的"天人合一"的物化境界和"朴素为美"、"法天贵真"的风格境界,这正是苏轼能在各领域都千古独标的根本所在。通观子瞻一生之经历与所有之遗墨,以"通、随、拗"三性诠释之当为恰切,即在艺术界限上,他擅打通,随物而不随时;在艺术追求上,他执拗己见,决不俯仰随人;在政治与生活中,他不擅变通,随事而不随时。
-
关键词
东坡体
性情体
庄子思想
“通
随
拗”
-
Keywords
Dongpo style
natural style
Zhuangzi' s ideology
"Flexible, Follow, Stubborn"
-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