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1
作者 王亚楠 郭雅茹 +4 位作者 姜艳平 崔文 佳璇 李一经 王丽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59-2269,共11页
旨在分离与鉴定猪轮状病毒(PoRV)的流行毒株,对其基因组序列的遗传变异以及病毒致病性进行分析。选择PoRV阳性的腹泻仔猪小肠样品,处理后接种于MA104细胞进行分离培养,通过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和形态学观察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 旨在分离与鉴定猪轮状病毒(PoRV)的流行毒株,对其基因组序列的遗传变异以及病毒致病性进行分析。选择PoRV阳性的腹泻仔猪小肠样品,处理后接种于MA104细胞进行分离培养,通过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和形态学观察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利用RT-PCR和测序获得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并对该分离株的致病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出了1株可在体外培养的PoRV毒株,将其命名为HLJ/2021,其基因型为G5-P[7]-I5-R1-C1-M1-A1-N1-T1-E1-H1型。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能够导致仔猪出现水样腹泻、消瘦等症状,在感染后60~174 h,可在仔猪粪便中检测到病毒;剖检观察到感染仔猪肠壁变薄,内容物呈水样,病理组织学检测可见感染仔猪回肠肠绒毛高度萎缩;肠组织中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显示,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中均可检测到病毒,其中回肠中病毒载量最高。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分离1株G5P[7]型PoRV毒株,其对仔猪具有致病性。该结果为了解PoRV的流行情况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轮状病毒 分离鉴定 遗传进化分析 致病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猪源受体菌表达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保护性抗原S1诱导免疫应答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马茹梦 赵玉梁 +12 位作者 马明爽 国桂海 刘芯孜 佳璇 崔文 姜艳平 单智夫 周晗 王丽 乔薪瑗 唐丽杰 王晓娜 李一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90-2099,共10页
旨在比较猪源副干酪乳酪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罗伊氏黏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作为口服疫苗载体,表达外源蛋白刺激仔猪产生免疫能力的强弱,以期选取合适乳酸菌作... 旨在比较猪源副干酪乳酪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罗伊氏黏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作为口服疫苗载体,表达外源蛋白刺激仔猪产生免疫能力的强弱,以期选取合适乳酸菌作为受体菌载体。本研究首先体外鉴定表达PEDV S1蛋白的重组猪源副干酪乳酪杆菌(pPG-T7g10-S1/L.paracasei 27-2)、猪源罗伊氏黏液乳杆菌(pPG-T7g10-S1/L.reuteri J31)、猪源约氏乳酸杆菌(pPG-T7g10-S1/L.johnsonii 6332)的耐酸耐胆盐能力,考察3株重组菌的抗逆性。结果表明,3株重组菌均能够耐受酸和胆盐环境,且与其野生型菌株没有显著差异。接下来为比较3株重组菌的免疫效果,口服免疫初生仔猪后,利用间接ELISA和中和试验检测仔猪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及其中和活性;并测定免疫后仔猪血清和肠黏膜中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显示,口服免疫后,与对照组相比,3株免疫组仔猪血清IgG抗体和鼻拭子、肛拭子、肠黏液中SIgA抗体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可持续至第28天左右,其中pPG-T7g10-S1/L.paracasei 27-2组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免疫组(P<0.05);仔猪产生特异性的IgG和SIgA对PEDV均具有中和活性。仔猪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但3株重组菌组间细胞因子水平未见明显差异;仔猪空肠黏膜中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5、IL-6、IL-17、IL-21、TGF-β、APRIL和BAL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升高,且pPG-T7g10-S1/L.paracasei 27-2组IL-4、IL-5、IL-6、TGF-β、IL-17、IL-21和BALL相比其他组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分别将质粒组成型表达PEDV主要保护性抗原S1的重组猪源副干酪乳酪杆菌、猪源罗伊氏黏液乳杆菌和猪源约氏乳酸杆菌口服免疫仔猪,结果显示能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PEDV的黏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且相较于其他2株重组菌,重组猪源副干酪乳酪杆菌pPG-T7g10-S1/L.paracasei 27-2的口服免疫效果最好。该试验结果为构建更为有效的乳酸菌口服疫苗提供了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 S1蛋白 副干酪乳酪杆菌 罗伊氏黏液乳杆菌 约氏乳杆菌 口服疫苗 免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介导次级胆汁酸及其受体调节肠黏膜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韩福珍 +9 位作者 卓然 王雪莹 解伟纯 匡虹迪 佳璇 崔文 姜艳平 李一经 单智夫 唐丽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04-1913,共10页
胆汁酸是一种胆固醇衍生物,对提高每日膳食中脂肪的消化与吸收率具有显著功效。在肝内,细胞利用胆固醇形成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道菌群产生的蛋白酶的影响下产生次级胆汁酸,极大地扩大了肠道环境的分子多样性。目前最常见的次级胆... 胆汁酸是一种胆固醇衍生物,对提高每日膳食中脂肪的消化与吸收率具有显著功效。在肝内,细胞利用胆固醇形成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道菌群产生的蛋白酶的影响下产生次级胆汁酸,极大地扩大了肠道环境的分子多样性。目前最常见的次级胆汁酸受体为跨膜G蛋白胆汁酸偶联受体-5(GPBAR1,也被称为TGR5)和核受体法尼类X受体(FXR),在调节机体健康中起着多效性作用,特别是可以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和黏膜免疫系统平衡。本综述讨论了胆汁酸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次级胆汁酸的代谢以及次级胆汁酸及其受体在肠道免疫系统中的不同作用机制,可为肠道菌群在动物肠道疾病的防治以及相关研究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次级胆汁酸 G蛋白胆汁酸偶联受体-5 核受体法尼类X受体 黏膜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立克氏病强毒株感染鸡T细胞受体亚群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一经 刘宝全 +3 位作者 海滨 杨庆霞 刘胜旺 卢景良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3-156,共4页
为深入探讨鸡马立克氏病T细胞受体亚群的变化与疾病发生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本实验以马立克氏病强毒株人工感染1日龄SPF雏鸡,在不同的感染期,以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胸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CR1+和TCR2+T细胞的动态变... 为深入探讨鸡马立克氏病T细胞受体亚群的变化与疾病发生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本实验以马立克氏病强毒株人工感染1日龄SPF雏鸡,在不同的感染期,以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胸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CR1+和TCR2+T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感染鸡脾脏中TCR1+T细胞异常增高,而TCR2+T细胞在脾脏和外周血中表现为暂短的升高,其后迅速下降。TCR1+T细胞与TCR2+T细胞的这种异常变化是vMDV感染雏鸡后T细胞表型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立克氏病 病毒 T细胞受体亚群 MD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s基因与鸡大肠杆菌毒力相关性的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樊琛 王亚君 李一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8-61,共4页
对20株鸡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进行测定,并对不同致病性鸡大肠杆菌的iss基因进行了扩增。结果表明:鸡E.coliO1、O2、北京1、北京3、贵州1、新大、田大、E10、E11、E27对1日龄雏鸡具有较强的毒力;O78、E5、E21的致病性较弱;而E.coliE1、E4... 对20株鸡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进行测定,并对不同致病性鸡大肠杆菌的iss基因进行了扩增。结果表明:鸡E.coliO1、O2、北京1、北京3、贵州1、新大、田大、E10、E11、E27对1日龄雏鸡具有较强的毒力;O78、E5、E21的致病性较弱;而E.coliE1、E4、E7、E8、E9、E14、E18接种雏鸡均无死亡。iss基因在致病性鸡E.coliO1、O2、O78、北京1、北京3、贵州1、新大、田大、E5、E21、E10、E11、E27中的扩增频率为92 31%;在毒力较强的致病性鸡E.coliO1、O2、北京1、北京3、贵州1、新大、田大、E10、E11、E27中的扩增频率为100%;在无致病性(或低毒力)的鸡E.coliE1、E4、E7、E8、E9、E14、E18中的扩增频率为14 29%。结果表明:iss基因在致病力强的菌株中的扩增频率明显高于其它菌株,iss基因的存在与鸡大肠杆菌的毒力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大肠杆菌 毒力 致病性 雏鸡 S基因 日龄 致病力 扩增 相关性 E.COL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mC基因与鸡源大肠杆菌致病性的相关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亚君 樊琛 李一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0-684,共5页
将20株鸡大肠杆菌分别腹腔接种1日龄健康雏鸡,检测其致病性。同时以该20株菌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PCR技术分别进行fimC基因的扩增,结果95%高致病力菌为fimC+,而其它非致病性或致病力极低的菌株均为fimC-。结合相关资料表明,fimC基因... 将20株鸡大肠杆菌分别腹腔接种1日龄健康雏鸡,检测其致病性。同时以该20株菌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PCR技术分别进行fimC基因的扩增,结果95%高致病力菌为fimC+,而其它非致病性或致病力极低的菌株均为fimC-。结合相关资料表明,fimC基因几乎只存在于高致病力鸡大肠杆菌中,可以作为高致病力鸡大肠杆菌鉴定的标志基因。将O2菌株PCR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并对其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经同源性比较,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6.0%,证明所扩增基因是fimC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大肠杆菌 致病力 致病性 同源性 雏鸡 日龄 C基因 扩增 腹腔 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鸡抗菌肽Gallinacin-9的原核表达及其抗菌活性的鉴定 被引量:15
7
作者 韩宗玺 马得莹 +1 位作者 刘胜旺 李一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26-1431,共6页
采用RT-PCR方法,从鸡舌组织中扩增到Gallinacin-9(Gal-9)基因,测序表明Gal-9为201 bp,其成熟肽由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进一步将克隆的Gal-9基因亚克隆到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的EcoRⅠ和SalⅠ双酶切位点上,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 采用RT-PCR方法,从鸡舌组织中扩增到Gallinacin-9(Gal-9)基因,测序表明Gal-9为201 bp,其成熟肽由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进一步将克隆的Gal-9基因亚克隆到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的EcoRⅠ和SalⅠ双酶切位点上,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Gal-9,经序列分析鉴定确证目的基因克隆入载体的预期位点。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于37℃诱导培养不同时间,SDS-PAGE电泳表明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水平表达,表达的重组鸡Gal-9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2 ku。重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40%。表达的重组鸡Gal-9融合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重组蛋白经纯化后,分别以对数生长中期的大肠杆菌BL21(DE3-)株与致病性链球菌CAB株为检测菌,利用薄层平皿琼脂糖孔穴扩散法测定了重组Gal-9蛋白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重组Gal-9对这2种细菌都具有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llinacins-9 融合蛋白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β-防御素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 被引量:13
8
作者 马得莹 刘胜旺 +1 位作者 李一经 单安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33-1039,共7页
本研究采用RT-PCR法,分别从鸡肝脏和舌组织中扩增到鸡β-防御素(Gallinacin,Gal)Gal-6、Gal-8与Gal-9基因,经序列测定表明,Gal-6、Gal-8和Gal-9大小分别为201、204和201 bp,其成熟肽分别由67、68和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组织表达分析表明... 本研究采用RT-PCR法,分别从鸡肝脏和舌组织中扩增到鸡β-防御素(Gallinacin,Gal)Gal-6、Gal-8与Gal-9基因,经序列测定表明,Gal-6、Gal-8和Gal-9大小分别为201、204和201 bp,其成熟肽分别由67、68和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组织表达分析表明,Gal-6基因在鸡体内各组织器官中广泛地表达,在鸡皮肤、舌、心脏、小肠、胸肌、肝脏、肾脏、法氏囊、脾脏和胰腺中表达量较高;在肺脏、睾丸和骨髓中也有一定量表达。相比之下,Gal-8在鸡体内的表达较为局限,Gal-8基因仅在舌、小肠、肺脏和肝脏中大量表达。Gal-9基因在鸡体内组织中分布也较广泛,在舌和小肠中大量表达,在气管、肺脏、肝脏、肾脏、骨髓和胸腺有少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Β-防御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核衣壳(N)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6
9
作者 唐丽杰 李一经 +2 位作者 贾永清 王君伟 刘宝全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1-614,共4页
以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亚基因组mRNA为模板根据文献设计一对引物 ,通过RT -RCR技术 ,扩增其核衣壳(N)蛋白基因的cDNA ;将其按正确的阅读框架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pProEXHTb中特异酶切位点 ;将重组质粒PHN转化进大肠杆菌TG1株 ,在浓度为 1 ... 以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亚基因组mRNA为模板根据文献设计一对引物 ,通过RT -RCR技术 ,扩增其核衣壳(N)蛋白基因的cDNA ;将其按正确的阅读框架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pProEXHTb中特异酶切位点 ;将重组质粒PHN转化进大肠杆菌TG1株 ,在浓度为 1 0mMIPTG和 37℃条件下诱导 ,PHN基因融合蛋白获得了表达 ;经SDS -PAGE ,Western blot试验 ,确定其表达的融合蛋白产物大小为预期的 47kD。试验结果证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核衣壳 克隆 蛋白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轮状病毒地方株JL94株VP6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淑红 李一经 师东方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3-448,共6页
以猪轮状病毒地方分离株JL94株病毒核酸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内衣壳蛋白基因VP6cDNA,将其插入克隆载体质粒pMD18-T,并进行测序。从T载体上将VP6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质粒pET-30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并利用Ni2+金属螯... 以猪轮状病毒地方分离株JL94株病毒核酸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内衣壳蛋白基因VP6cDNA,将其插入克隆载体质粒pMD18-T,并进行测序。从T载体上将VP6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质粒pET-30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并利用Ni2+金属螯合亲合层析纯化融合蛋白。结果表明,VP6基因全长1356bp,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量可占菌体蛋白的26.5%,在表达的蛋白中,除45ku主要蛋白外,还有几条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表达出来,这些融合蛋白经纯化后均具有良好的反应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JL94株 VP6基因 基因克隆 大肠杆菌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2型免疫应答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海超 王娟 +5 位作者 黄秀梅 玉清 曲志娜 李一经 邵卫星 王珺玮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消耗综合征(PMWS)的主要病原体。PMWS感染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感染期间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形成,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不能诱导有效免疫应答以清除循环系统中病毒的猪容易发病。在PMWS患病后期,淋巴器官... 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消耗综合征(PMWS)的主要病原体。PMWS感染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感染期间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形成,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不能诱导有效免疫应答以清除循环系统中病毒的猪容易发病。在PMWS患病后期,淋巴器官中出现严重的淋巴损伤,外周血中细胞因子表达模式发生改变。但是PCV-2感染并不能确定产生严重的免疫病理学症状,也可能不出现临床症状。无临床症状的动物比有PMWS症状的动物的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较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CV-2通过诱导产生IL-10、在浆母细胞中积聚并调节其功能,以及病毒DNA对免疫细胞功能进行调控等方式影响免疫学机制。论文主要针对PCV-2感染的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免疫应答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乳球菌NZ9000在小鼠体内的定植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唐丽杰 徐毅刚 +3 位作者 葛俊伟 任晓峰 汪淼 李一经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12,共2页
将经分子探针cFDASE标记好的乳酸乳球菌以大约109个活菌给BALB/c小鼠灌胃口服,在之后的1、2、4、6、7d分别取小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各肠段,检测肠黏膜表面附着的cFDASE标记的乳酸乳球菌细胞数。结果表明,小鼠在口服乳酸菌后... 将经分子探针cFDASE标记好的乳酸乳球菌以大约109个活菌给BALB/c小鼠灌胃口服,在之后的1、2、4、6、7d分别取小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各肠段,检测肠黏膜表面附着的cFDASE标记的乳酸乳球菌细胞数。结果表明,小鼠在口服乳酸菌后在肠道黏膜的不同部位乳酸乳球菌菌能够能够以一定的比例存活并附着在肠黏膜表面。在测定的第7天,存留在肠道黏膜表面的乳酸乳球菌数量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分别占第1d的22.17%,33.29%,36.33%和35.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乳球菌NZ9000 小鼠 定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核衣壳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抗原性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永欣 赵丽丽 +5 位作者 刘巍巍 王建楠 李一经 乔薪瑗 葛俊伟 刘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44,共5页
应用RT-PCR方法扩增了长度为1176 bp的IHNV-ZYX株编码核衣壳(N)蛋白基因,将N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b,并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得到了表达。通过SDS-PAGE分析表明,重组菌诱导后得到了预期大小约48 KD的N蛋白,与理论值相符;提取... 应用RT-PCR方法扩增了长度为1176 bp的IHNV-ZYX株编码核衣壳(N)蛋白基因,将N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b,并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得到了表达。通过SDS-PAGE分析表明,重组菌诱导后得到了预期大小约48 KD的N蛋白,与理论值相符;提取N蛋白的包涵体,并制备抗血清。间接ELISA和Western-blot-ting实验结果说明,表达的N蛋白与天然的IHNV N蛋白一样具有相同的抗原性。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分离株IHNV-ZYX N基因的免疫功能,建立灵敏高效的检测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的方法和研制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N基因 原核表达 抗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泌型和非分泌型表达猪细小病毒VP2蛋白的重组乳酸菌经口免疫小鼠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义刚 唐丽杰 +2 位作者 崔丽春 赵丽丽 李一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05-1409,共5页
对比分析在不同细胞部位表达猪细小病毒(PPV)主要免疫保护性抗原VP2蛋白的重组干酪乳杆菌系统作为口服疫苗的免疫效果。将构建的细胞表面表达和分泌表达猪细小病毒VP2蛋白的重组干酪乳杆菌分别经口免疫BALB/c小鼠,免疫分3次进行,时间间... 对比分析在不同细胞部位表达猪细小病毒(PPV)主要免疫保护性抗原VP2蛋白的重组干酪乳杆菌系统作为口服疫苗的免疫效果。将构建的细胞表面表达和分泌表达猪细小病毒VP2蛋白的重组干酪乳杆菌分别经口免疫BALB/c小鼠,免疫分3次进行,时间间隔为2周,每次连续接种3 d,每只小鼠每次接种100μL 1010CFU/mL的菌量,对照组小鼠接种相同剂量的PBS。初免后不同时间收集免疫小鼠粪便及肠黏液样本测定小鼠产生抗PPV的特异性sIgA抗体水平,采集小鼠血液样本测定其血清中抗PPV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两种表达系统均能诱导小鼠产生黏膜及系统免疫应答,分泌型的重组菌系统免疫小鼠诱导机体产生的抗PPV的特异性sIgA和IgG抗体水平高于细胞表面表达型的重组菌系统的免疫效果,表明分泌型的重组乳酸菌作为活菌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细小病毒 VP2蛋白 干酪乳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胰坏死病毒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琳琳 连科迅 +7 位作者 张英 蒋烨 姜艳萍 崔文 乔薪瑗 唐丽杰 李一经 刘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62,72,共7页
以纯化的兔抗传染性胰坏死病病毒(IPNV)VP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为包被抗体,抗IPNV VP2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了IPNV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优化反应条件为:兔抗IPNV VP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包被浓度为1.28μg/mL,抗IPNV VP2单克隆抗体... 以纯化的兔抗传染性胰坏死病病毒(IPNV)VP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为包被抗体,抗IPNV VP2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了IPNV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优化反应条件为:兔抗IPNV VP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包被浓度为1.28μg/mL,抗IPNV VP2单克隆抗体的工作浓度为1.34μg/mL,酶标二抗稀释比例为1∶2 000,以P/N>2,且OD490 nm>0.101 494作为阳性判定标准。该方法的重复性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HS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轮状病毒(HRV)无交叉反应。对41份虹鳟肝脏样品分别进行双抗体夹心ELISA和RT-PCR检测,结果双抗体夹心法与RT-PCR法检测符合率为97%,表明本实验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检测IPNV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IPNV的病原学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胰坏死病毒 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 单克隆抗体 兔抗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16
作者 丹丹 徐义刚 +2 位作者 王绥家 高慎阳 李一经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1-84,共4页
本试验针对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高度保守的rfbE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及TaqMan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EHEC O157∶H7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法灵敏度约为7.3CFU/mL... 本试验针对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高度保守的rfbE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及TaqMan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EHEC O157∶H7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法灵敏度约为7.3CFU/mL,对310份肉类、蛋、奶及其制品和动物腹泻物、人工污染样品等进行检测,共检出阳性样本20份,与采用AOAC标准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100%。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0157 H7 rfbE基因 荧光定量PCR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VP3蛋白的干酪乳杆菌表达系统构建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敏 赵丽丽 +5 位作者 葛俊伟 欧笛 王相清 刘弈 张伟 李一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34,共5页
根据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PNV)VP3蛋白的全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以IPNV(ATCC VR-1318)细胞培养毒提取的核酸为模板,对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VP3蛋白的干酪乳杆菌表达系统进行了构建研究。结果显示:进行RT-PCR扩增得到截短的VP3基因约61... 根据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PNV)VP3蛋白的全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以IPNV(ATCC VR-1318)细胞培养毒提取的核酸为模板,对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VP3蛋白的干酪乳杆菌表达系统进行了构建研究。结果显示:进行RT-PCR扩增得到截短的VP3基因约615 bp目的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8-T Simple载体,经酶切、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后显示目的片段正确;将目的片段分别亚克隆到乳酸菌细胞表面表达型载体和分泌表达型载体,电转化于干酪乳杆菌,获得了阳性重组菌株。结果表明,通过本实验方法可构建表达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VP3蛋白的干酪乳杆菌表达系统,为实现IPNV VP3蛋白在乳酸菌中的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 VP3基因 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表达载体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柳 李一经 韩凌霞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113,共3页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主要生物学功能是限制和终止炎症反应,调控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其对肿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具较好的应用前景。论文就IL-10的生物学特性、在肿瘤模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主要生物学功能是限制和终止炎症反应,调控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其对肿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具较好的应用前景。论文就IL-10的生物学特性、在肿瘤模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10 生物学特性 肿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毒奶中耐热菌—乳微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海滨 李一经 +2 位作者 梁颖冰 贾永清 师守信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1-22,共2页
从变质市售消毒奶中分离出一种细菌,经生化和耐热性试验,鉴定为乳微杆菌(Microbacteriumlacticum)。在不形成芽孢当中,它是最耐热的,巴氏杀菌后仍保留其活性,它的存在致使市乳变质,控制该菌的扩散和蔓延... 从变质市售消毒奶中分离出一种细菌,经生化和耐热性试验,鉴定为乳微杆菌(Microbacteriumlacticum)。在不形成芽孢当中,它是最耐热的,巴氏杀菌后仍保留其活性,它的存在致使市乳变质,控制该菌的扩散和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毒奶 乳微杆菌 耐热菌 分离 鉴定 乳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393在鼠消化道内定植能力及分布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义刚 崔丽春 +2 位作者 唐丽杰 赵丽丽 李一经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0-22,共3页
研究了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393在小鼠肠道中定植能力及分布规律。利用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琥珀酰亚胺酯分子探针对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393进行标记,以每只1010mL-1的量,口服途径喂给BALB/c鼠,分别于口服后的第1,3,5,... 研究了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393在小鼠肠道中定植能力及分布规律。利用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琥珀酰亚胺酯分子探针对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393进行标记,以每只1010mL-1的量,口服途径喂给BALB/c鼠,分别于口服后的第1,3,5,6 d取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等肠段,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肠内的标记阳性菌。实验结果显示:经口服后第5 d,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393开始在BALB/c鼠肠道中定植,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定植率分别为28.70%,29.77%,15.63%,26.17%,第6 d标记的阳性菌出现明显的生长趋势,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1.77%,57.31%,65.44%,53.13%。研究表明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393具有良好的肠道定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乳杆菌 定植能力 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琥珀酰亚胺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