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域范围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
作者 丁宏 金永焕 +2 位作者 崔建国 赵林森 朴正吉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10-816,共7页
道路建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动植物栖息地破碎等严重的生态学后果,道路生态学随之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20世纪90年代,道路生态学的研究重点转移到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域等相关领域,... 道路建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动植物栖息地破碎等严重的生态学后果,道路生态学随之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20世纪90年代,道路生态学的研究重点转移到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域等相关领域,包括生态学影响范围、类型及其形态、格局等。大量研究表明,道路对周边动植物等生物因子以及周围环境中土壤、水分和空气成分等生态因子的影响范围各不相同,道路生态学影响域的范围随着道路的利用率以及各生态因子种类及其变化特点而有所不同。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对道路生态学影响域范围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建议中国应开展道路生态学影响域的综合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道路规划的实践中,推动国内道路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生态学 生态学影响域 综述 道路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颇尔聚结器在天然气浅冷装置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朴正吉 赵克辉 +1 位作者 王承权 薛维海 《油田节能》 2003年第2期28-29,49,共3页
颇尔聚结器是北京颇尔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气/液,液/液)分离设备,具有适用性强、性能稳定、分离效果好、节能效果比较明显等优点。本文主要介绍了聚结器的分离原理,天然气装置中的应用及效果等。
关键词 聚结器 天然气 浅冷装置 应用 分离设备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CK全自动软水器在锅炉水处理中的应用
3
作者 刘晓峰 梁圣新 朴正吉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0-61,共2页
华瑞公司全自动软水器(SK系列)能够很好地解决水质不合格问题,使锅炉水质全部达标。SK系列全自动软水器采用时间同步电机控制全部的工作程序。在7d或12d范围内根据需要设定还原周期,24h内任意选择还原时间,并可以对还原过程进行调整。由... 华瑞公司全自动软水器(SK系列)能够很好地解决水质不合格问题,使锅炉水质全部达标。SK系列全自动软水器采用时间同步电机控制全部的工作程序。在7d或12d范围内根据需要设定还原周期,24h内任意选择还原时间,并可以对还原过程进行调整。由于FLECK系列全自动软水设备控制系统技术成熟,操作简便,运行可靠,使之在软化水处理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经过现场运行表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锅炉水质全部合格,而且耗盐量、耗水量和耗电量与以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CK 全自动软水器 锅炉水处理 应用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波技术在原稳相分离中的应用
4
作者 朴正吉 王东明 《油田节能》 2002年第2期41-43,共3页
三相分离是原稳生产中一项重要工艺过程。文主要介绍了短波技术在相分离中的应用。采用短波技术平稳控制油水界面高度,保证了原稳三相分离工艺连续性和平稳性,满足了工艺及控制方面的要求,有效避免了游离水带烃现象。达到了节约能源... 三相分离是原稳生产中一项重要工艺过程。文主要介绍了短波技术在相分离中的应用。采用短波技术平稳控制油水界面高度,保证了原稳三相分离工艺连续性和平稳性,满足了工艺及控制方面的要求,有效避免了游离水带烃现象。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技术 原稳相分离 应用 原油稳定装置 节能 三相分离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不同生境红松种子消耗率与鼠类数量关系的研究
5
作者 么会岩 王卓聪 +2 位作者 王超 金英子 朴正吉 《吉林林业科技》 2012年第5期11-14,共4页
在红松阔叶林和白桦次生林两种生境中人工模拟松鼠埋藏红松种子,研究种子消失率与鼠类及其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鼠类在10日内对人为埋藏红松种子的平均消耗率为74.7%±6.9%,红松阔叶林为92.5%±3.9%,白桦次生林为57%±10.9%... 在红松阔叶林和白桦次生林两种生境中人工模拟松鼠埋藏红松种子,研究种子消失率与鼠类及其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鼠类在10日内对人为埋藏红松种子的平均消耗率为74.7%±6.9%,红松阔叶林为92.5%±3.9%,白桦次生林为57%±10.9%,差异显著(t=-2.986,P<0.01);而种子消失率与啮齿类数量呈正相关(R2=0.742,P<0.01)。白桦次生林红松更新幼树为75~130株.hm-2,显著大于红松阔叶林的6~15株.hm-2,与鼠类消耗种子速度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生境类型 红松种子 消失率 鼠类痕迹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公路致死影响下两栖类动物数量稳定性风险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云 杨艳刚 +7 位作者 史国强 王卓聪 朴正吉 张伶俐 曹广华 周红萍 陶双成 孔亚平 《交通运输研究》 2021年第6期106-114,共9页
为评估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路致死对两栖类动物数量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参考国际上已有的指标体系与概念模型,基于两栖类动物生活史、公路基础设施、交通流、栖息地特征,采用实地调查、专家咨询、理论分析等方法提出长白山自然保护... 为评估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路致死对两栖类动物数量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参考国际上已有的指标体系与概念模型,基于两栖类动物生活史、公路基础设施、交通流、栖息地特征,采用实地调查、专家咨询、理论分析等方法提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公路致死影响下两栖类动物数量稳定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概念模型,从个体和种群层面对本区8种两栖类动物的数量稳定性进行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个体层面有6种两栖类动物为中风险或高风险,尤以中国林蛙为高风险;种群层面有2种为中风险,分别是吉林爪鲵和黑龙江林蛙,中国林蛙接近中风险。目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公路致死对两栖类动物数量稳定性的影响以中低风险为主,随着交通网络的密集化和交通量的增长,这一影响很可能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致死 种群数量稳定性 野生动物 两栖类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道路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水獭种群数量变动与资源保护 被引量:10
7
作者 朴正吉 睢亚橙 +2 位作者 王群 李卓 牛丽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5-120,共6页
1980-2010年,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3条主要河流的水獭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食物资源进行了长期监测;2006-2008年冬季采用路线直接计数法对18条河流进行野外定点调查;2004-2010年5-8月对头道白河流域的水獭活动情况进行了定点全天观察;2006-200... 1980-2010年,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3条主要河流的水獭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食物资源进行了长期监测;2006-2008年冬季采用路线直接计数法对18条河流进行野外定点调查;2004-2010年5-8月对头道白河流域的水獭活动情况进行了定点全天观察;2006-2008年冬季对水獭栖息地8条河流的无冰水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水域水獭种群数量从1990年开始显著下降,到2010年其种群数量比1975年下降了99.3%;2006-2008年冬季和2004-2010年5-8月的定点观察都没有发现水獭活动,水獭种群基本处于区域性消失状态。水獭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河流中水生动物生物量的变化有显著的关系(n=8,r=0.977,P<0.01)。由于过渡捕捞、使用农药和筑坝等人类活动影响,鱼类数量减少,许多种类已经消失,致使水獭的食物严重不足;当地大量使用含有机氯和多氯联苯等成分的杀虫剂和除草剂,导致河流被污染,水生动物生物量急剧下降,这与水獭种群数量锐减关系密切;水獭栖息地冬季的河流无冰水面因修建电站、建设河坝和修引水渠等人类活动而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獭的取食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水獭 种群数量变动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爪鲵生态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朴正吉 张永虎 《吉林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8-29,共2页
爪鯢喜湿润、低温、坡度大的山地。获得的312尾爪鯢中成幼比为2.72:1;雄、雌比为1:1.3;怀卵量为12—17枚。
关键词 怀卵量 爪鲵 种群生态 漫江 雌性个体 个体数 地理分布 中国林蛙 集安县 秋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公路交通鸟类致死观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卓 陈庆红 +6 位作者 王云 王卓聪 史国强 关磊 周红萍 朴正吉 孔亚平 《交通运输研究》 2021年第2期108-114,共7页
为探究公路平面线形对交通鸟类致死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为将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公路建设减少鸟类交通致死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9年不同季节采用步行、骑自行车和驾车的方式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周边3条公路共进行了345次调查,调查里程... 为探究公路平面线形对交通鸟类致死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为将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公路建设减少鸟类交通致死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9年不同季节采用步行、骑自行车和驾车的方式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周边3条公路共进行了345次调查,调查里程累计4000km。采用卡方检验,重点分析直线路段与曲线路段鸟类交通致死在不同季节、不同路基宽度分布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13年连续跟踪监测记录到致死鸟类至少50种798只个体,主要致死种类为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a(33.58%)、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12.28%)、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8.27%)、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7.52%)、普通䴓Sitta europaea(6.02%)、花尾榛鸡Tetrastes bonasia(4.01%)和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3.88%),以上7种占总致死数量的75.56%,地栖性和灌木生活性鸟类致死率相对其他种类高;(2)曲线路段致死种类为38种,致死数量占总致死数量的63.2%,直线路段致死种类为35种,致死数量占总致死数量的36.8%;(3)曲线路段和直线路段均为夏季时动物致死数量最高,其致死数量分别占全年的30.9%和19.5%,所有季节曲线路段的致死数量均较直线路段高;(4)5m宽林间公路的曲线路段和直线路段上致死数量和致死率无显著差异,但10m宽公路的曲线路段致死数量和致死率显著高于直线路段。总体来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公路的曲线路段鸟类致死数量和致死率都高于曲线路段。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降低鸟类致死率的3点对策:(1)在鸟类分布密集或栖息地质量较高的区域,公路平面线形应以直线和大半径曲线为主;(2)在公路交通鸟类致死集中路段和夏季及鸟类繁殖期,采取严格限速60km/h、控制交通量、加强环境教育等措施;(3)未来公路规划时考虑曲线路段两侧植被尽量远离公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交通致死 野生动物 平面线形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道路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马鹿的调查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飞 李彤 朴正吉 《吉林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2-15,共4页
马鹿在吉林省的分布区可划为 3个一级区和 8个二级区 ,适栖面积为 1.0 4× 10 6hm2 ,预计数量为 9853± 3586只 ,马鹿的平均寿命为 6.9岁。
关键词 长白山 马鹿 分布区 资源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鼠兔的初步研究及控制意见
11
作者 刘培琦 李彤 +3 位作者 袁玉龙 高国桢 朴正吉 钟占江 《吉林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3-36,共4页
高山鼠兔在长白山风灾区的分布密度8.3只/公顷。植食性、有储食习性,可采用驱避法和往储草堆上喷洒毒水的办法控制其种群数目。
关键词 高山鼠兔 形态特征 分布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新记录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庆红 张睿 +5 位作者 黄炳军 于文杰 蔡凤坤 冯秀春 李冰岩 朴正吉 《吉林林业科技》 2014年第6期28-29,共2页
丑鸭、斑脸海番鸭和蛇雕在吉林长白山保护区未有分布记录。2011年5月28日、5月31日,在漫江黑河水库上游见到1只丑鸭雄性个体;2010年10月15日,在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发现1只斑脸海番鸭雄性个体;2005年9月23日和2011年6月8日,分别在长... 丑鸭、斑脸海番鸭和蛇雕在吉林长白山保护区未有分布记录。2011年5月28日、5月31日,在漫江黑河水库上游见到1只丑鸭雄性个体;2010年10月15日,在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发现1只斑脸海番鸭雄性个体;2005年9月23日和2011年6月8日,分别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羊岔头道白河岸老龙头山和头道白河上空见到1只蛇雕,填补了长白山保护区鸟类分布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丑鸭 斑脸海番鸭 蛇雕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路域两栖动物调查与保护 被引量:3
13
作者 罗玉梅 王超 +4 位作者 朴正吉 王卓聪 睢亚橙 李卓 邰志娟 《吉林林业科技》 2015年第2期49-51,54,共4页
不同季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路域两栖动物的调查结果表明:长白山路域两栖动物种类主要有中国林蛙、极北鲵、东方铃蟾和中华大蟾蜍。长白山地区的两栖动物生物学特性有所改变,出蛰和产卵期有提前趋势;种类和数量急剧下降。针对产生这一变... 不同季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路域两栖动物的调查结果表明:长白山路域两栖动物种类主要有中国林蛙、极北鲵、东方铃蟾和中华大蟾蜍。长白山地区的两栖动物生物学特性有所改变,出蛰和产卵期有提前趋势;种类和数量急剧下降。针对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 调查分析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秋沙鸭人工巢制作及安装的若干技术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卓聪 罗玉梅 +5 位作者 邱宝鸿 史国强 王超 陈庆红 姜泉 朴正吉 《吉林林业科技》 2018年第6期26-28,43,共4页
本文介绍了2014—2016年期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头道白河和非保护区古洞河进行的中华秋沙鸭招引试验,通过中华秋沙鸭营巢的人工巢分析,总结了中华秋沙鸭的巢箱制作、场地选择及安装人工巢的具体操作方法,提出人工巢安装的若干技术性问题。
关键词 中华秋沙鸭 人工巢 制作 安装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s of tourism and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of ecotourism in and around the Changbaishan Biosphere Reserve
15
作者 王宪礼 朴正吉 +1 位作者 Yeong-HyeonHwang Youn-JungCh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11-216,共6页
Ecotourism has been suggested as the altemative for the conflicts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protected area, such as biosphere reserve.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 Ecotourism has been suggested as the altemative for the conflicts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protected area, such as biosphere reserve.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Changbaishan Biosphere Reserve (CBR) and tourism impacts on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potential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s analyzed in and around CB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area are suitable for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which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B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TOURISM Tourism impact BIOSPHE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