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攀高速公路泥石流防治与对策 被引量:5
1
作者 朱颖彦 崔鹏 +2 位作者 钟伦敦 谢洪 姚令侃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419-425,共7页
在野外调查与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西攀高速公路沿线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分析典型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缺陷,提出在当前山区高速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中,西攀高速公路泥石流防治中所暴露的问题具有代表性。针对高速公路与成昆铁路的空... 在野外调查与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西攀高速公路沿线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分析典型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缺陷,提出在当前山区高速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中,西攀高速公路泥石流防治中所暴露的问题具有代表性。针对高速公路与成昆铁路的空间位置关系,在成昆铁路沿安宁河已占有较好线位的条件下,根据成昆铁路防治泥石流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西攀高速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的主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西攀高速公路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施工资料规范化的思考
2
作者 朱颖彦 刘箭刚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2年第3期25-27,30,共4页
评价湖北桥梁施工资料的现状,对施工资料仍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文献的提法进行讨论。提出桥梁施工记录规范化的实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桥梁施工 施工资料 规范化 施工记录 记录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危害道路交通及其遥感监测评估--以都汶公路为例 被引量:32
3
作者 韩用顺 崔鹏 +3 位作者 朱颖彦 苏凤环 张勇 杨应常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3-283,共11页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规模、群发性次生山地灾害,严重损毁道路及其基础设施,造成交通瘫痪,阻碍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进程。通过对都汶公路汶川段次生山地灾害的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阐述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分布规律,分析都汶公路沿线路...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规模、群发性次生山地灾害,严重损毁道路及其基础设施,造成交通瘫痪,阻碍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进程。通过对都汶公路汶川段次生山地灾害的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阐述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分布规律,分析都汶公路沿线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的损毁情况,并结合灾害的时空活动特性,提出道路交通系统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引发大量群发性次生山地灾害,研究区内崩塌3863处、滑坡18处,二者总面积达71.985 km2,泥石流沟74条,堰塞湖5座,长度大于1 km的地裂缝6条;2)地震以及次生山地灾害严重损毁道路交通,其中国道213线、国道317线和都汶公路损毁最为严重,共阻断道路875处、断道长度83.622 km、损毁比例81.19%、另有87座桥梁和10座隧道受损,省道303线阻断27处、断道长度2.605 km、损毁比例82.22%,其他乡村道路断道3015处、断道长度为275.815 km、路损毁率58.77%;3)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受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控制,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续性;4)利用G IS和遥感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动态监测与灾情评估,从而为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山地灾害 遥感监测 都汶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层岩性的崩塌滑坡敏感性分析——以5·12震后都汶公路沿线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应辉 朱颖彦 +1 位作者 苏凤环 王春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5-130,共6页
以都汶公路左右5 km为研究区,引入森林立地类型划分方法,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把研究区划分为6类立地类型组,其中低海拔阳坡有176.11 km2、低海拔阴坡有156.89 km2、中海拔阳坡有174.76 km2、中海拔阴坡有174.80 km2、高海拔阳坡有41.5... 以都汶公路左右5 km为研究区,引入森林立地类型划分方法,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把研究区划分为6类立地类型组,其中低海拔阳坡有176.11 km2、低海拔阴坡有156.89 km2、中海拔阳坡有174.76 km2、中海拔阴坡有174.80 km2、高海拔阳坡有41.59 km2、高海拔阴坡有39.35 km2,并分析了各地层岩性在各类立地类型组的分布关系;然后利用敏感性系数SC,分析了研究区内崩塌滑坡对地层岩性的敏感性,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将敏感性系数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极敏感区占研究区的29.39%、较敏感区占24.57%、较不敏感区占19.62%、极不敏感区占26.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地类型 敏感性 崩塌滑坡 地层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锚固体养护时间和频率对导波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兴长 崔鹏 +1 位作者 ZOU D H 朱颖彦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6,共7页
组装了一套超声导波无损检测系统。制作了两个长度为1m,28d锚固体单轴抗压强度分别为4.36MPa和4.69MPa的全锚锚杆。利用该系统对这两个锚杆在各个养护期,从40~100kHz的超声导波速度进行了测试,以研究水泥砂浆的养护期和导波频率对波速... 组装了一套超声导波无损检测系统。制作了两个长度为1m,28d锚固体单轴抗压强度分别为4.36MPa和4.69MPa的全锚锚杆。利用该系统对这两个锚杆在各个养护期,从40~100kHz的超声导波速度进行了测试,以研究水泥砂浆的养护期和导波频率对波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测试频率范围内,低强度锚固锚杆中导波速度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在试件1和试件2中分别增加了10.1%和8.2%;水泥砂浆的养护期对导波速度影响也很大,尤其在养护初期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明显下降,最大降幅达29.4%(养护第7天),但在中后期波速变化不太明显,只有略微上升。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固锚杆 超声导波 无损检测 锚固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扩散路径的宾汉姆流体渗透注浆机制 被引量:21
6
作者 路乔 杨智超 +9 位作者 杨志全 于荣霞 朱颖彦 杨溢 张碧华 王仁超 方迎潮 余东亮 刘浩 苏建坤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5-394,共10页
浆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路径对渗透扩散范围和注浆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以分形特征与宾汉姆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运动方程为基础,揭示了考虑扩散路径的宾汉姆流体渗透注浆机制,并利用团队前期开展的渗透注浆试验对... 浆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路径对渗透扩散范围和注浆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以分形特征与宾汉姆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运动方程为基础,揭示了考虑扩散路径的宾汉姆流体渗透注浆机制,并利用团队前期开展的渗透注浆试验对其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多孔介质孔隙率、宾汉姆水泥浆液水灰比、多孔介质渗透系数、注浆压力、地下水压力等对扩散半径的影响变化规律。同时,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平台,采用计算机编程技术二次开发得到了考虑扩散路径的宾汉姆流体渗透注浆机制的渗透注浆三维数值模拟程序,并以此开展了宾汉姆水泥浆液在多孔介质中渗透扩散形态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与不考虑扩散路径的宾汉姆流体渗透注浆球形扩散公式获得的扩散半径理论计算值相比,采用考虑扩散路径的宾汉姆流体渗透注浆机制得到的扩散半径理论计算值更接近试验值。该研究成果可为实践注浆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扩散路径 宾汉姆流体 渗透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冻融损伤机理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志全 甘进 +3 位作者 樊详珑 朱颖彦 杨溢 丁渝池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6-188,共13页
岩石冻融损伤机理的研究对寒区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岩石冻融损伤机理研究主要包括岩石冻融损伤的影响因素、冻融损伤的劣化模式、冻融岩石的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质这4方面的内容。对以上4方面的国内外研... 岩石冻融损伤机理的研究对寒区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岩石冻融损伤机理研究主要包括岩石冻融损伤的影响因素、冻融损伤的劣化模式、冻融岩石的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质这4方面的内容。对以上4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总结归纳出岩石的冻融损伤机理,并提出了当前研究的难点与不足。最后依据岩石冻融损伤机理研究的难点与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开展冻融循环周期对岩石损伤影响的试验研究;探究裂隙或节理的初始饱和度对岩石冻融损伤的影响规律;建立冻融作用下岩石未冻水含量的计算模型及岩石的多相多场耦合模型;进行多因素综合作用和不同应力环境下冻融岩石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重点研究岩石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动态本构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冻融循环 损伤机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环境下强–中风化硅质板岩吸水特性及微观演化规律
8
作者 杨志全 李飞洋 +6 位作者 甘进 赵鹏飞 付梦 闫煜 谭皓 张建 朱颖彦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为探讨富水环境下强–中风化硅质板岩的吸水特性及吸水过程微观演化规律,以玉溪至楚雄段国家高速公路旧寨隧道中的强–中风化硅质板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浸水试验、电镜扫描试验和X射线衍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富水环境下强–中风化硅质板... 为探讨富水环境下强–中风化硅质板岩的吸水特性及吸水过程微观演化规律,以玉溪至楚雄段国家高速公路旧寨隧道中的强–中风化硅质板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浸水试验、电镜扫描试验和X射线衍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富水环境下强–中风化硅质板岩吸水过程可分为急速吸水阶段(0~2 h)、缓速吸水阶段(2~24 h)和平衡吸水阶段(超过24 h)等3个阶段。急速吸水阶段,岩石结构变得较为松散、孔隙及微裂隙逐步延伸发展;缓速吸水阶段,胶结物溶解、脱落,岩石结构进一步松散、孔隙及裂隙进一步发育,逐渐形成显著的贯穿性裂隙;动态平衡吸水阶段,岩石结构松散程度、孔隙及裂隙发育程度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强–中风化硅质板岩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和黏土矿物,随着浸水试验的进行,石英相对含量增加,黏土矿物含量不断减小;伊利石、伊蒙混层等黏土矿物遇水极不稳定,既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转化成石英和其他黏土矿物,又能与水发生物理反应,表现出膨胀、破碎和分解等特性。研究成果可为开展强–中风化硅质板岩吸水软化特性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环境 强–中风化硅质板岩 吸水特性 微观演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