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页岩孔隙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26
1
作者 韩辉 钟宁宁 +5 位作者 焦淑静 马勇 王琪 黄小艳 朱顺玲 姚立鹏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25-330,共6页
通过氩离子抛光与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中国几个地区泥页岩中的粒间孔、粒内孔和有机质孔的形状大小等形貌学特征。结果表明,粒间孔主要呈不规则三角形状,大小在80~400 nm之间;粒内孔主要是溶蚀成因孔,其形状不规则... 通过氩离子抛光与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中国几个地区泥页岩中的粒间孔、粒内孔和有机质孔的形状大小等形貌学特征。结果表明,粒间孔主要呈不规则三角形状,大小在80~400 nm之间;粒内孔主要是溶蚀成因孔,其形状不规则,成群发育,孔隙壁呈曲线,大小在几十到几百纳米不等;有机质孔主要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大小一般在1μm以下,主要集中在几十纳米左右。泥页岩中有机质孔的发育程度不仅受热演化程度的控制,而且还可能和有机质的化学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页岩 孔隙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超深水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盆地原油族群划分新方案 被引量:8
2
作者 曹军 钟宁宁 +5 位作者 邓运华 康洪全 孙玉梅 朱顺玲 戴娜 黄小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24,共8页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超深水区M区块3口钻井的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盆地超深水区具有正常原油和经历了生物降解的重质原油2种类型,原油可能来源于以海洋有机质输入为主、沉积于还原—弱氧化条件下的上白垩统—古新统海相烃源...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超深水区M区块3口钻井的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盆地超深水区具有正常原油和经历了生物降解的重质原油2种类型,原油可能来源于以海洋有机质输入为主、沉积于还原—弱氧化条件下的上白垩统—古新统海相烃源岩。根据尼日尔三角洲全盆地137个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结果,基于生源输入和沉积环境参数指标的差异性,重新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原油族群划分为3类:陆源原油、海相原油和混合生源原油,并指出了各族群原油的分布和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 超深水区 原油 地球化学特征 族群划分新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