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储耦合系统深度调峰综合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成凤 朱轶林 +5 位作者 胡东子 富征阳 徐玉杰 沈国清 王亮 陈海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93-3705,共13页
火电机组耦合储热技术,可提高机组的热电解耦能力,减少深度调峰对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影响。本工作提出了火电机组与填充床储热的耦合系统,在考虑了机组变工况、填充床储/释热过程动态时间序列基础上,通过EBSILON建立了耦合系统变工况... 火电机组耦合储热技术,可提高机组的热电解耦能力,减少深度调峰对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影响。本工作提出了火电机组与填充床储热的耦合系统,在考虑了机组变工况、填充床储/释热过程动态时间序列基础上,通过EBSILON建立了耦合系统变工况仿真模型;分析深度调峰对耦合系统热力性和碳排放量的影响,通过汽水分离器筒体应力变化分析深调对锅炉寿命损耗的影响,通过转子寿命损耗率曲线分析深调对汽轮机寿命的影响,最终建立耦合系统调度运行经济性模型,开展综合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火-储耦合系统比自身变工况减小碳排放量7418 t/a(仅配置风电)~9216 t/a(仅配置光伏);深度调峰对锅炉寿命损耗的影响大于汽轮机,火-储耦合系统可提高系统运行寿命,深度调峰318次/年,相比于机组自身变工况(30%~20%额定负荷)可提高13.3%~15.3%;火-储耦合系统深度调峰收益高于火电机组自身变工况,当填充床释热量用于发电或供热时,耦合系统比自身变工况收益分别增加40万元/年、72万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机组 储热 深度调峰 综合经济性 系统寿命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光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容量配置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智筠贻 凌浩恕 +4 位作者 吴昊 朱轶林 沈昊天 徐玉杰 陈海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74-3888,共15页
风光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供能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风光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建立了系统的能量模型;综合考虑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提出了系统综合成本和碳排放量最低的目标;开发了改进型非支配... 风光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供能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风光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建立了系统的能量模型;综合考虑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提出了系统综合成本和碳排放量最低的目标;开发了改进型非支配遗传算法求解仿真模型,得到了多目标问题的帕累托最优解集,并通过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获得了系统的最优容量配置运行方案;利用线性规划软件CPLEX求解器开展了系统的运行调度优化,验证了该系统框架和优化调度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风光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容量配置优化方法有效提高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实现了经济成本和碳排放量最低,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本文为可再生能源系统实现持续稳定可靠的供能和园区的低碳化转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能互补 风光储 容量配置 调度策略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3
作者 陈海生 李泓 +53 位作者 徐玉杰 陈满 王亮 戴兴建 徐德厚 唐西胜 李先锋 胡勇胜 马衍伟 刘语 苏伟 王青松 陈军 卓萍 肖立业 周学志 冯自平 蒋凯 尉海军 唐永炳 陈人杰 刘亚涛 张宇鑫 林曦鹏 郭欢 张涵 张长昆 胡东旭 容晓晖 张熊 金凯强 姜丽华 彭煜民 刘世奇 朱轶林 王星 周鑫 欧学武 庞全全 俞振华 刘为 岳芬 李臻 宋振 王志峰 宋文吉 林海波 李杰才 易斌 李福军 潘新慧 李丽 马一鸣 李煌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6-1552,共37页
本文对2022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了2022年中国储能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 本文对2022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了2022年中国储能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技术、集成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等。结果表明,2022年中国储能技术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方面均有重要进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最活跃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有机朗肯循环热电联供系统的热经济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朱轶林 王永真 +3 位作者 张新敬 李惟毅 李君 李浩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12-319,共8页
构建生物质直燃有机朗肯循环热电联供系统,定义供暖系数表征输入供暖系统和有机朗肯循环的能量分配关系,通过热力学分析和经济评价优化系统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升高蒸发温度,供暖系数减小;供热水/回水温度较高时,系统有较大供暖系数、... 构建生物质直燃有机朗肯循环热电联供系统,定义供暖系数表征输入供暖系统和有机朗肯循环的能量分配关系,通过热力学分析和经济评价优化系统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升高蒸发温度,供暖系数减小;供热水/回水温度较高时,系统有较大供暖系数、效率和热效率,而发电效率、一次能源节约比和系统总投资较小;以动态回收年限或投资利润率为目标优化的蒸发温度小于以系统运行年限利润总额现值为目标确定的最优值。所研究的生物质有机朗肯循环热电联供系统的一次能源节约比为5.91%~12.78%,投资利润率为3.25~3.88,系统能源利用率较高且热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电联供 热力学 经济分析 有机朗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历程、典型形态及未来趋势 被引量:72
5
作者 王永真 康利改 +3 位作者 张靖 赵伟 朱轶林 赵军 《太阳能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4-95,共12页
基于能源互联网"三横四纵"的概念框架,该文按能量利用特征将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孕育、概念、起航和升华4个阶段,并梳理了各阶段对应的关键技术及典型形态,即:1)孕育阶段,以基于能的梯级利用的天然气冷热电联产系统... 基于能源互联网"三横四纵"的概念框架,该文按能量利用特征将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孕育、概念、起航和升华4个阶段,并梳理了各阶段对应的关键技术及典型形态,即:1)孕育阶段,以基于能的梯级利用的天然气冷热电联产系统为主;2)概念阶段,以基于能的因地制宜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为主;3)起航阶段,以基于能的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为主;4)升华阶段,以基于能的互联互济的能源互联网为主。可看出,综合能源系统是在能源转型驱动下逐渐形成的"冷热电气"多能源供应态势,并在互联网技术下逐渐体现出能的"商品化"共享特征,相关形态的规划、标准以及示范工程也已先行先试。最后,从熵的角度阐释综合能源系统能量流和信息流高度融合的机制,印证泛在能源网成为综合能源系统的未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转换 热泵 分布式能源 综合能源系统 能源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智慧能源多维绩效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永真 张靖 +6 位作者 潘崇超 袁小雪 吴小敬 朱轶林 景锐 王子缘 康利改 《全球能源互联网》 CSCD 2021年第3期207-225,共19页
综合智慧能源作为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业态,已成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能源系统能效与降低用能成本的重要抓手。但当前综合智慧能源概念边界模糊,且具有多元主体博弈、异质能流耦合集成、技术路线复杂多样的特征。因此,科学... 综合智慧能源作为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业态,已成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能源系统能效与降低用能成本的重要抓手。但当前综合智慧能源概念边界模糊,且具有多元主体博弈、异质能流耦合集成、技术路线复杂多样的特征。因此,科学、系统、可操作的绩效评价是保障综合智慧能源规划设计、优化决策与项目经济效益的必要理论指导。在综述综合智慧能源相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从能源利用、环境友好、经济社会以及综合智慧4个维度,以园区或区域综合智慧能源为对象,归纳评述了当前综合智慧能源绩效评价的多维度指标。一是明确了41个定量及定性绩效评价指标的定义、计算方式以及指标的正逆性,并对指标进行了图形化分类与归纳;二是研判了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利用率、渗透率等相似指标的区别及其应用场景,指明了包括能值可持续指数、需求侧互动等综合智慧能源未来应侧重的评价指标。同时,系统阐述了综合智慧能源绩效评价体系的非劣解、归一化和赋权重等架构方式以及绩效评价的步骤,并从学术研究、产业应用以及标准化方面对综合智慧能源绩效指标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智慧能源 能源互联网 评价指标 能值可持续指数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有机朗肯循环研究概览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永真 朱轶林 +3 位作者 潘利生 李成宇 罗向龙 赵军 《太阳能》 2020年第2期18-32,共15页
有机朗肯循环是中低品位热能高效回收和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可以反映我国科研工作者对有机朗肯循环相关领域关键问题的思考和判断。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机朗肯循环领域资助的知识图谱,梳理了该领域的基金批准... 有机朗肯循环是中低品位热能高效回收和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可以反映我国科研工作者对有机朗肯循环相关领域关键问题的思考和判断。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机朗肯循环领域资助的知识图谱,梳理了该领域的基金批准数量、依托单位、资助类别、关键词分布、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情况。分析表明,自2009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有机朗肯循环领域获批基金约78项,其中,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获批的基金数量位列前三;我国有机朗肯循环的论文发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国际专利表现不足。从历年资助的数量和词频来看,有机朗肯循环的研究大致包括:匹配不同热源热力循环的热经济优化,工质筛选、实验研究和系统仿真,临界或超临界工况及耦合、复叠循环的研究,混合工质的物性分析及其设计,冷热电联供循环的架构及动态调控。未来有机朗肯循环的研究主题应更聚焦于膨胀机等关键部件的研制、工质物性量测及非共沸工质设计、耦合循环的构建及动态调控等,并加强产、学、研的合作交流,以推动有机朗肯循环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研究概览以期为从事中低温热功转换领域的青年学生和科研学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膨胀机 工质 热力性能 耦合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型城市能源转型的综合评价——以苏州市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永真 林伟 +3 位作者 李成宇 朱轶林 张靖 高峰 《全球能源互联网》 CSCD 2021年第2期188-196,共9页
城市能源转型的量化评价有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工业型城市能源系统的转型提供指导。但能源转型的综合评价面临多维度变量、多结构耦合以及多层次结构的挑战。以苏州市为例,提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及层次分析法的工业型... 城市能源转型的量化评价有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工业型城市能源系统的转型提供指导。但能源转型的综合评价面临多维度变量、多结构耦合以及多层次结构的挑战。以苏州市为例,提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及层次分析法的工业型城市能源转型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二元对比,获得用于量化工业城市能源转型的综合评价模型。分析苏州2013—2018年的城市能源转型发展过程,得出苏州城市能源转型程度总体呈上升进步趋势,其中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产业发展的进步最为显著,但电力自给率从79%下降至70%,能源安全压力增加,供能能力的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能耗强度得分从2013—2017年逐年下降,2018年有所上升,能耗强度控制的形势严峻;2017年和2018年的研发强度得分低于2016年,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最后,为苏州后续的能源转型发展提出5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转型 综合评价 解释结构模型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能值的中国电力能源系统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永真 朱轶林 +2 位作者 康利改 高峰 张靖 《全球能源互联网》 CSCD 2021年第1期19-27,共9页
电力能源系统的绿色发展关系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电力能源系统的定量可持续性评价是"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结构转型评价的关键工作。为定量统一分析不同发电技术的能量、经济及环境效益,首先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对光伏、风... 电力能源系统的绿色发展关系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电力能源系统的定量可持续性评价是"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结构转型评价的关键工作。为定量统一分析不同发电技术的能量、经济及环境效益,首先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对光伏、风电、水电、燃气及燃煤5种发电模式的能值可持续指数进行分析,发现现有技术经济水平下风电的能值可持续指数最优。其次,综合考虑能值可持续指数、发电效率、全生命周期成本3个维度指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了计及能值的中国电力能源系统可持续性综合评价体系,量化分析了2020—2050年中国电力结构由以煤炭为主转向以清洁能源风光为主的可持续性。所提的能值可持续性评价方法,能够为区域能源转型的量化研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环境负载 可持续性 能源转型 电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10
作者 陈海生 李泓 +40 位作者 徐玉杰 徐德厚 王亮 周学志 陈满 胡东旭 林海波 李先锋 胡勇胜 安仲勋 刘语 肖立业 蒋凯 钟国彬 王青松 李臻 康飞宇 王选朋 尹钊 戴兴建 林曦鹏 朱轶林 张弛 张宇鑫 刘为 岳芬 张长昆 俞振华 党荣彬 邱清泉 陈仕卿 史卓群 张华良 李浩秒 徐成 周栋 司知蠢 宋振 赵新宇 刘轩 梅文昕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6期2149-2192,共44页
本文对2024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 本文对2024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技术、集成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等。综合分析表明中国储能又经历了高速发展的一年,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方面均有重要进展。中国保持了世界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领域最为活跃的国家地位。中国机构和学者在储能领域发表SCI论文数、申请WIPO国际发明专利数、新增集成示范和产业化项目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新型储能装机功率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迎来历史性时刻,总体上中国储能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