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瓷粉再生混凝土冻融破坏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乔宏霞 彭宽 +2 位作者 陈克凡 李江川 朱翔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035-10040,共6页
为提高废旧陶瓷粉的再生利用率,针对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较差的特点,研究在不同取代率下,陶瓷粉对再生混凝土抗冻融循环能力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了陶瓷粉取代率(均为质量分数)为0%、10%、20%、30%、40%、50%的六组配合比。试验前,基于核磁共... 为提高废旧陶瓷粉的再生利用率,针对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较差的特点,研究在不同取代率下,陶瓷粉对再生混凝土抗冻融循环能力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了陶瓷粉取代率(均为质量分数)为0%、10%、20%、30%、40%、50%的六组配合比。试验前,基于核磁共振(NMR)原理计算得出各组试件的孔隙分布率、孔隙度及渗透率,并利用MATLAB建立陶瓷粉再生混凝土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双因素关系图,在每个冻融周期结束后,检测各组试件的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基于Palmgren理论建立冻融损伤可靠性计算模型,并预测各组试件的剩余寿命。结果表明:各组试件在试验过程中,动弹性模量呈下降趋势;质量损失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陶瓷粉的替代率为20%时,陶瓷粉再生混凝土孔隙率及渗透度最小,且抗冻融循环能力最强。此外,通过计算验证,基于Palmgren模型的冻融损伤可靠性计算模型的可靠度较高,可以直接反映陶瓷粉再生混凝土可靠性与冻融循环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冻融损伤 核磁共振(NMR)理论 Palmgren模型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垃圾砖粉颗粒特征与砂浆强度灰熵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薛翠真 朱翔琛 乔宏霞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2-997,共6页
建筑垃圾的高效、高值再生利用是目前工程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为进一步提高建筑垃圾红砖高值、高效再生利用率,在分析建筑垃圾红砖粉(以下简称砖粉)掺量、细度与砖粉-硅灰复掺对砂浆强度影响规律的基础上,基于灰熵分析方法评价砖粉颗粒... 建筑垃圾的高效、高值再生利用是目前工程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为进一步提高建筑垃圾红砖高值、高效再生利用率,在分析建筑垃圾红砖粉(以下简称砖粉)掺量、细度与砖粉-硅灰复掺对砂浆强度影响规律的基础上,基于灰熵分析方法评价砖粉颗粒分布特征对砂浆强度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表明,砖粉替代部分水泥后降低了砂浆早期强度,当替代量≤10%时,早期强度降低幅度不大,28 d强度有所提升;砖粉的颗粒参数及分布对砂浆强度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比表面积与<10μm粉体颗粒含量是影响砂浆强度的显著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砖粉活性,进而提高其高值利用率,应尽量增加<40μm尤其是<10μm的颗粒含量,减少>60μm的颗粒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垃圾砖粉 砂浆强度 颗粒参数 颗粒分布 灰熵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再生微粉颗粒特征及其砂浆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付勇 薛翠真 +2 位作者 何江红 刘玉果 朱翔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4-99,共6页
为提高建筑垃圾混凝土粉(以下简称混凝土粉)的高效再生利用率,在测试分析水泥、混凝土粉、硅灰胶凝体系颗粒特征的基础上,利用Dinger-Funk模型,研究水泥-混凝土粉二元体系、水泥-混凝土粉-硅灰三元体系对胶凝材料密实填充效应的影响规律... 为提高建筑垃圾混凝土粉(以下简称混凝土粉)的高效再生利用率,在测试分析水泥、混凝土粉、硅灰胶凝体系颗粒特征的基础上,利用Dinger-Funk模型,研究水泥-混凝土粉二元体系、水泥-混凝土粉-硅灰三元体系对胶凝材料密实填充效应的影响规律,并基于灰关联熵理论和SEM微观试验方法,探讨分析混凝土粉的颗粒特征对砂浆强度和内部结构密实度的影响显著性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较细混凝土粉单掺降低了砂浆早期强度,当其掺量控制在10%~20%时,28 d砂浆的微观形貌表现为密实状,后期强度有所提高。混凝土粉-硅灰复掺时,硅灰进一步填充水泥-混凝土粉的颗粒孔隙,使得胶凝材料体系堆积密实程度进一步改善,表现为28 d强度显著提高;10~20μm粒径范围内的混凝土粉颗粒含量与砂浆的力学性能及胶凝材料体系的填充效应呈正相关,粒径大于40μm的混凝土粉颗粒含量与其呈负相关。综上分析,为保证砂浆强度同时最大程度利用混凝土粉,应尽量增加粒径小于40μm的颗粒含量,尤其是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含量;减少粒径大于60μm的颗粒含量,以优化混凝土的颗粒级配,同时其替代量应控制在20%范围内。本工作为建筑垃圾混凝土粉的细度控制及高效再生利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粉 颗粒参数 颗粒分布 填充效应 灰关联熵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垃圾砖粉颗粒特征对胶凝材料体系密实填充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薛翠真 朱翔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5-459,共5页
利用Andreasen模型,研究了砖粉、硅灰对胶凝材料体系密实填充效应的影响,并基于微观结构,进一步分析了砖粉、硅灰对水泥基材料内部结构密实度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硅灰与较细砖粉的颗粒细度均小于水泥,主要表现为<20μm颗粒含量的... 利用Andreasen模型,研究了砖粉、硅灰对胶凝材料体系密实填充效应的影响,并基于微观结构,进一步分析了砖粉、硅灰对水泥基材料内部结构密实度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硅灰与较细砖粉的颗粒细度均小于水泥,主要表现为<20μm颗粒含量的增多及>40μm颗粒含量的降低。硅灰、较细砖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胶凝材料体系的密实填充性能,进而提高水泥基材料的宏观及微观性能。但是由于砖粉、硅灰颗粒级配不合理,导致水泥-砖粉、水泥-硅灰-砖粉颗粒在整个颗粒粒径范围内无法形成最紧密堆积。因此,在生产砖粉等建筑垃圾再生微粉时,应对砖粉等再生微粉的颗粒群分布进行控制,使胶凝材料体系形成最紧密堆积;较细砖粉及硅灰主要通过改善砂浆内部结构密实度、水化产物种类、数量以及界面过渡区结构进而改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垃圾砖粉 颗粒级配 胶凝体系 填充密实效应 微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