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波和气调贮藏对冷却牛肉保鲜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朱秋劲 罗爱平 +4 位作者 林国虎 龙安西 陈丽 易胜龙 李祖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0-246,共7页
本研究采用超声波及气贮等技术处理冷却牛肉,并对保鲜效果进行了评定。评定指标选用了肉色泽、汁液渗出率、pH值、系水力、熟肉率、嫩度、TVB-N值、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结论指出:采用充气包装的实验第7组(混合气体比例为50%CO2+25%O2+25... 本研究采用超声波及气贮等技术处理冷却牛肉,并对保鲜效果进行了评定。评定指标选用了肉色泽、汁液渗出率、pH值、系水力、熟肉率、嫩度、TVB-N值、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结论指出:采用充气包装的实验第7组(混合气体比例为50%CO2+25%O2+25%N2)的保鲜效果最为理想,该组冷却肉在0~4℃下达到22d的保存期。原料肉经超声波处理,对肉质嫩度的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牛肉 超声波 气调包装 贮藏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奶加工的全程物理性质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朱秋劲 王电 +2 位作者 陈廷昌 林国虎 龙安西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4-48,共5页
本文论述了全脂酸奶的加工及贮藏期间pH值、吉尔涅尔度、色度、黏度及比重的物理性质变化。以原料为起点至贮藏保管192h,共11个测定点。结论指出:从原料乳接种发酵到后熟的12h,是乳酸菌产酸的主要阶段,也是粘度、比重显著上升变化的时期... 本文论述了全脂酸奶的加工及贮藏期间pH值、吉尔涅尔度、色度、黏度及比重的物理性质变化。以原料为起点至贮藏保管192h,共11个测定点。结论指出:从原料乳接种发酵到后熟的12h,是乳酸菌产酸的主要阶段,也是粘度、比重显著上升变化的时期,且粘度、比重与酸度的变化呈现高度的显著相关;在原料中添加蔗糖,低温贮藏,有利于防止酸奶的后酸化现象;在酸奶加工和贮藏期间的L(亮度值),a(红色值),b(黄色值)值变化各自的均数差别有高度的显著性;HunterLab色系统分析,即使在低pH值的条件下,适合对酸乳色泽变化进行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性质变化 酸奶 色泽 黏度 比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硝配方及受热差异对牛肉粒作用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朱秋劲 罗爱平 +2 位作者 张倩 马翔 刘晓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4-59,共6页
肉类的无硝或低硝腌制方法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本研究以牛肉为试材,采用红曲色素、VC、EDTA二钠、柠檬酸、乙基麦芽酚等添加剂,进行了无硝、低硝腌制系统的研究。在发色、保鲜等特性方面,各样品与亚硝酸盐常规用量(156×10-6)的对照... 肉类的无硝或低硝腌制方法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本研究以牛肉为试材,采用红曲色素、VC、EDTA二钠、柠檬酸、乙基麦芽酚等添加剂,进行了无硝、低硝腌制系统的研究。在发色、保鲜等特性方面,各样品与亚硝酸盐常规用量(156×10-6)的对照比较,结果显示:采用的无硝和低硝的腌制剂对牛肉的腌制效果,在色度、新鲜度方面可达到和优于对照所能达到的指标,且无硝腌制剂样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显著的低于对照,而采用低硝(30×10-6)腌制剂的样品亚硝酸盐残留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另外,因腌制后热处理的程度差异,导致了肌红蛋白的不同的变性程度,影响了腌制剂的发色等效用,因此,应根据产品制作时的受热参数的不同进行腌制剂的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 腌制 配方 无硝腌制剂 理化特性 亚硝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肉与加工肉制品致癌风险及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朱秋劲 刘娜 +1 位作者 梁美莲 杨博文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23,共7页
红肉及加工肉制品的致癌之说成为世界性的热点话题。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关于红肉及加工肉制品与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肝癌等的相关性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存在不一致的结论。揭示了用于评价红肉及加工肉制品的健康... 红肉及加工肉制品的致癌之说成为世界性的热点话题。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关于红肉及加工肉制品与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肝癌等的相关性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存在不一致的结论。揭示了用于评价红肉及加工肉制品的健康危险度衡量法的不足之处,总结并介绍红肉及加工肉制品中N-羟乙酰神经氨酸、4-羟基-2-壬烯醛、杂环胺、多环芳烃和血红素铁等需要注意的风险物质,指导人们理性看待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关于红肉及加工肉制品发出的致癌警告,平衡膳食,取其利而避其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肉 加工肉 结肠癌 直肠癌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雌二醇人工抗体的制备和分子识别性能表征 被引量:3
5
作者 朱秋劲 汤坚 +2 位作者 戴军 顾小红 陈尚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5-49,共5页
分子印迹技术为生物原料中激素的快速检测提供了可能。所研究的β-雌二醇(β-E)人工抗体和对照被利用沉淀聚合法合成,对热引发方式对两种产物的粒径和颗粒均匀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用扫描电镜表征颗粒的形态特征,HPLC表征模式体系下的分... 分子印迹技术为生物原料中激素的快速检测提供了可能。所研究的β-雌二醇(β-E)人工抗体和对照被利用沉淀聚合法合成,对热引发方式对两种产物的粒径和颗粒均匀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用扫描电镜表征颗粒的形态特征,HPLC表征模式体系下的分子识别特性。结果说明:β-E人工抗体粒径较对照的粒径高,在影响粒径和均匀度的引发剂、致孔剂和转速三因素中,致孔剂对粒径的影响是第一位的,而影响均匀度的首要因素是引发剂;降低β-E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比例(1:4>1:6>1:8)具有改善聚合物容量因子(1.021<1.286<1.343)和印迹因子(0.944<1.190<1.246)的作用,而且低温紫外引发聚合与热聚合对照比较,印迹因子达到1.723。模板分子与单体相互作用影响合成抗体的粒径分布,且β-E具有缩小颗粒分布范围和改善均度的作用;低温聚合能提高分子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雌二醇 分子印迹 沉淀聚合 分子识别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猪分割副产物浸提液理化特性及固定化发酵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朱秋劲 程传波 +1 位作者 覃玉泽 骆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27-432,共6页
本实验以香猪分割副产物为原料,添加4倍的水(W/W)经高压蒸煮法反复两次进行浸提,获得香猪分割副产物浸提汁。先后考察了香猪分割副产物浸提汁和发酵产物的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含量、酸度、氨基态氮、胶珠细菌总数和部分样品的游离氨基... 本实验以香猪分割副产物为原料,添加4倍的水(W/W)经高压蒸煮法反复两次进行浸提,获得香猪分割副产物浸提汁。先后考察了香猪分割副产物浸提汁和发酵产物的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含量、酸度、氨基态氮、胶珠细菌总数和部分样品的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指标,且发酵采用细胞固定化制备的地衣芽杆菌1.892、枯草芽孢杆菌1.807和发酵乳杆菌三株细菌单一或混合组合的胶珠。结果发现:高压蒸煮浸提汁及发酵产物中均含有γ-氨基丁酸(GABA),且样液中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中GABA含量水平分别为10.63~17mg/100g和14.97~23.05mg/100g,相关样品中γ-氨基丁酸前体物——谷氨酸含量达到195.53~245mg/100g;用2.5%的海藻酸钠、4%的CaCl2溶液硬化30min在室温条件下制备的细胞固定化胶珠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且6次发酵重复实验较好的指标。研究揭示浸提液和其发酵产物的水解和游离氨基酸中具有值得开发利用的γ-氨基丁酸(GA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猪 骨骼 副产物 细胞固定化 Γ-氨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肉中N-羟乙酰神经氨酸解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朱秋劲 梁美莲 +5 位作者 汪瑞敏 黄雨杰 杨博文 刘娜 曾雪峰 危克周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10期3879-3883,共5页
免疫原性的N-羟乙酰神经氨酸(N-glycolylneuraminic acid,Neu5Gc)属于致癌的高风险物质,人体中的Neu5Gc主要是通过红肉的摄入而在人体内积累,因此,N-羟乙酰神经氨酸的致癌性又将红肉的安全隐患问题推上了新的高度,探索屠宰前后Neu5Gc安... 免疫原性的N-羟乙酰神经氨酸(N-glycolylneuraminic acid,Neu5Gc)属于致癌的高风险物质,人体中的Neu5Gc主要是通过红肉的摄入而在人体内积累,因此,N-羟乙酰神经氨酸的致癌性又将红肉的安全隐患问题推上了新的高度,探索屠宰前后Neu5Gc安全稳妥的解离方法以及解离机制势在必行。本文简要介绍了Neu5Gc的来源及其结构,通过国外学者对Neu5Gc的研究,揭示了Neu5Gc对人体潜在的致癌性危害,总结了国内外关于Neu5Gc解离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对采用分子模拟方法精准预测Neu5Gc的键解离能并获取红肉中Neu5Gc的动力学变化信息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本研究旨在为肉类研究及其生产领域探索促进非人源Neu5Gc解离的方法提供理论支撑,并充分展示其在肉类研究领域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肉 N-羟乙酰神经氨酸 解离 分子模拟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氧化温敏型硫辛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动态 被引量:1
8
作者 朱秋劲 张进 +4 位作者 张孝刚 许龙 黄丹丹 叶春 陆宽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1785-1789,共5页
α-硫辛酸(ALA)及其还原态二氢硫辛酸(DHLA)在生物体内的转化过程组成了良好的自由基清除剂,壳聚糖(CS)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以ALA/DHLA为模板分子,CS为功能单体,制备温敏型ALA-CS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膜或将其固载于塑料膜... α-硫辛酸(ALA)及其还原态二氢硫辛酸(DHLA)在生物体内的转化过程组成了良好的自由基清除剂,壳聚糖(CS)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以ALA/DHLA为模板分子,CS为功能单体,制备温敏型ALA-CS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膜或将其固载于塑料膜中,可以有效发挥温敏型化合物的特性,开发防止或延缓食品劣变的活性包装材料。本文综述了基于分子印迹膜的抗氧化型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响应 硫辛酸 分子印迹聚合物 缓释 活性食品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鹿油脂肪酸组分的气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朱秋劲 李俐 +3 位作者 国兴民 叶在荣 蒋磊 郑建业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1999年第5期337-339,共3页
为测定梅花鹿油脂肪酸组分含量 ,将熬制处理后的梅花鹿油 ,经甲酯衍生化后用气相色谱分析测定其脂肪酸组成 ,测定表明 ,梅花鹿油中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分别为 :肉豆蔻酸 5 83% ,十四— 5—烯酸 1 87% ,十五烷酸 3 2 9% ,十五碳烯酸 1 0 0 ... 为测定梅花鹿油脂肪酸组分含量 ,将熬制处理后的梅花鹿油 ,经甲酯衍生化后用气相色谱分析测定其脂肪酸组成 ,测定表明 ,梅花鹿油中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分别为 :肉豆蔻酸 5 83% ,十四— 5—烯酸 1 87% ,十五烷酸 3 2 9% ,十五碳烯酸 1 0 0 % ,软脂酸 35 81% ,十六— 9—烯酸1 49% ,十六二烯酸 1 84% ,十七碳烯酸微量 ,硬脂酸 11 49% ,油酸 31 2 8% ,亚油酸 3 72 % ,亚麻酸 0 5 6% ,不饱和脂肪酸占总量的 43 60 %。并对几种动植物油脂与梅花鹿的脂肪酸含量及品质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油脂 脂肪酸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腌制剂对鹿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秋劲 李洪军 +1 位作者 贺承渊 姚方贤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0年第6期439-442,共4页
为使养鹿业产出的梅花鹿肉得以有效利用 ,通过腌制的方法以期达到改善梅花鹿肉色泽、风味和保水性等方面的特性 ,研究特选 4种腌制剂 ,并利用L9( 34 )正交试验 ,对 9组处理肉样进行了检测。腌制采用干腌法 ,控制温度为 4~ 6℃、时间为 ... 为使养鹿业产出的梅花鹿肉得以有效利用 ,通过腌制的方法以期达到改善梅花鹿肉色泽、风味和保水性等方面的特性 ,研究特选 4种腌制剂 ,并利用L9( 34 )正交试验 ,对 9组处理肉样进行了检测。腌制采用干腌法 ,控制温度为 4~ 6℃、时间为 4 8h ,经 5位评委以 9分制对色泽、风味进行评价 ,熟肉率通过称量测定 ,然后分别以 0 3、0 3、0 4权重计算综合分。结果显示 ,正交试验的最佳组合为A3、B3、C3、D3,影响腌制效果的主次顺序为 :偏磷酸钠 >亚硝酸钠 >三聚磷酸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腌制食品 梅花鹿 肉类 亚硝酸钠 三聚磷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干、腌牛肉制品的质量控制点及其理化性质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秋劲 刘晓明 傅骋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6年第4期315-321,共7页
通过对传统中式牛肉干和烤腊牛肉产品在原料、腌制、预煮、复煮、肉干包装前、腌腊牛肉包装前等生产环节的理化指标进行考察,结果显示,热加工可提高牛肉肌肉组织的亮度,章度变化与加热温度变化幅度呈正比关系;原料肉与复煮、预煮与... 通过对传统中式牛肉干和烤腊牛肉产品在原料、腌制、预煮、复煮、肉干包装前、腌腊牛肉包装前等生产环节的理化指标进行考察,结果显示,热加工可提高牛肉肌肉组织的亮度,章度变化与加热温度变化幅度呈正比关系;原料肉与复煮、预煮与复煮、复煮与肉干包装前、腌制与腌腊牛肉包装前b(黄度)值都有极显著差异(F〉F0.01),原料肉与腌制环节的肉样b值有显著差异(F〉F0.05);腌制后肉样章度上升,包装前的肉干章度达到最高值(9.10±0.45);腌制并烘烤的牛肉饱和度明显下降,复煮肉样饱和度相对于原料肉稍有上升。包装前肉干TVB-N(挥发性盐基氮)达到最大值(40.29±3.39)mg·100g^-1;腌制后肉样的嫩度达最小值(1.48±0.52)kg·r^-1,熟化后达最大值(8.56±0.53)kg·f^-1。通过在加工环节调整pH值达5.3~5.5,肉干和腊牛肉产品包装前的pH值均低于6、0,有利于降低终产品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 理化特性 嫩度 色泽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肉类加工企业现状及发展模式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秋劲 李洪军 《肉类研究》 1998年第2期7-8,12,共3页
中国肉类加工企业现状及发展模式朱秋劲(贵州大学食品系,贵阳550025)李洪军(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400716)农业改革以来,中国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肉类增加较快,其总量由1978年的856万吨增至19... 中国肉类加工企业现状及发展模式朱秋劲(贵州大学食品系,贵阳550025)李洪军(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400716)农业改革以来,中国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肉类增加较快,其总量由1978年的856万吨增至1994年的3693万吨,1997年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肉类加工企业 现状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β-雌二醇MIPs薄膜的制备及表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秋劲 张孝刚 +1 位作者 霍萌 陆宽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1年第2期149-154,共6页
分别利用分子印迹技术(MIT)与固相微萃取、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联用技术探索聚合液在介质表面合成分子印迹聚合膜的方法,并对其识别特性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对固相微萃取头分子印迹聚合膜以TFMAA为功能单体,TRIM为交联剂聚合得到的分子... 分别利用分子印迹技术(MIT)与固相微萃取、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联用技术探索聚合液在介质表面合成分子印迹聚合膜的方法,并对其识别特性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对固相微萃取头分子印迹聚合膜以TFMAA为功能单体,TRIM为交联剂聚合得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薄膜对17β-雌二醇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耐热效果。以20mmol/LTFMAA、5 mmol/L17β-雌二醇、5 mmol/L四正丁基六氟磷酰胺支持电解质和30 mmol/L的N-甲基-1-甲巯基-2-硝基乙烯胺乙腈溶液组成的聚合液,经电聚合可以在金电极表面成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膜 固相微萃取 石英晶体微天平 特性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辛料肉类保鲜剂的研制初报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秋劲 桂立新 吴胜 《贵州农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70-72,共3页
香辛料肉类保鲜剂的研制初报朱秋劲,桂立新,吴胜(贵州农学院食品科学系,贵阳550025)本研究通过时几种含有防腐和抗氧化性的香辛料用无毒的有机溶剂提取后,进行一定的调配,专门对肉类进行处理、观察,检测肉类在常温、冷藏... 香辛料肉类保鲜剂的研制初报朱秋劲,桂立新,吴胜(贵州农学院食品科学系,贵阳550025)本研究通过时几种含有防腐和抗氧化性的香辛料用无毒的有机溶剂提取后,进行一定的调配,专门对肉类进行处理、观察,检测肉类在常温、冷藏条件下的保鲜效果。1材料与方法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辛料 肉类保鲜剂 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保鲜技术对冷却牛肉的保质研究 被引量:45
15
作者 罗爱平 朱秋劲 +2 位作者 郑虹 马帮明 俞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4-179,共6页
本文筛选了茶多酚、乳酸菌肽、胶原蛋白、壳聚糖等组成的复合天然保鲜膜,结合真空包装技术对冷却牛肉的保鲜效果进行研究。并测定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水分活度、汁液渗出率、pH、嫩度、H2S、TVB-N等指标。主要以TVB-N来判定冷却肉最终... 本文筛选了茶多酚、乳酸菌肽、胶原蛋白、壳聚糖等组成的复合天然保鲜膜,结合真空包装技术对冷却牛肉的保鲜效果进行研究。并测定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水分活度、汁液渗出率、pH、嫩度、H2S、TVB-N等指标。主要以TVB-N来判定冷却肉最终新鲜度。结果表明:对照组的保质期仅为6d,试验三、五组均可使冷却肉的保质期达到18d以上,试验五组对冷却肉的保鲜效果明显优于其它组,可使保质期达到21d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保鲜技术 冷却牛肉 保质 复合天然保鲜膜 真空包装 保鲜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歧杆菌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84
16
作者 吕锡斌 何腊平 +3 位作者 张汝娇 李翠芹 张玲 朱秋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353-358,共6页
双歧杆菌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内重要的益生菌,它与机体的许多生理、病理现象密切相关,因此成为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在调节肠道菌群、降低人体胆固醇、抗肿瘤以及在延缓人体衰老等方面的生理功能,更成为各领域专家研究的热点。... 双歧杆菌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内重要的益生菌,它与机体的许多生理、病理现象密切相关,因此成为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在调节肠道菌群、降低人体胆固醇、抗肿瘤以及在延缓人体衰老等方面的生理功能,更成为各领域专家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双歧杆菌热点生理功能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益生菌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酶法辅助提取迷迭香酸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9
17
作者 黄丹丹 沈奇 +3 位作者 朱秋劲 成梅 罗自生 茅林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37-42,共6页
探究酶法辅助对紫苏叶中迷迭香酸提取的最佳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时间和p H值对迷迭香酸提取得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纤维素酶法提取迷迭香酸的最佳工... 探究酶法辅助对紫苏叶中迷迭香酸提取的最佳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时间和p H值对迷迭香酸提取得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纤维素酶法提取迷迭香酸的最佳工艺参数,并通过迷迭香酸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来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紫苏叶迷迭香酸最佳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添加量3%、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12 min、酶解p H 4,此工艺条件下,迷迭香酸提取得率为0.617%,实际值与理论值0.621%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合理可靠,可作为紫苏叶迷迭香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紫苏叶迷迭香酸对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迷迭香酸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迷迭香酸 响应面 酶法提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氰胺分子印迹预组装体系紫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孝刚 朱秋劲 胡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28-132,共5页
通过对三聚氰胺(MEL)与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酰胺(AM)和亚甲基丁二酸(IA)3种单体在甲醇中相互作用的分子印迹预组装体系的紫外光谱研究发现,MEL与3种单体之间均产生了氢键相互作用;其中,AM对体系影响最大,MAA次之,IA最弱。氢键使MEL的... 通过对三聚氰胺(MEL)与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酰胺(AM)和亚甲基丁二酸(IA)3种单体在甲醇中相互作用的分子印迹预组装体系的紫外光谱研究发现,MEL与3种单体之间均产生了氢键相互作用;其中,AM对体系影响最大,MAA次之,IA最弱。氢键使MEL的三嗪环共轭双键和发色团取代的芳核产生π—π*电子跃迁,使各组装体系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实验推测出MEL与3种单体形成最佳模板-单体复合物的浓度比分别为:cMEL:cMAA=1:6、cMEL:cAM=1:8、cMEL:cIA=1:8。差示紫外光谱表明:3个预组装体系中1个MEL分子分别与2个MAA分子、3个AM分子、1个IA分子各自形成MEL-2MAA、MEL-3AM和MEL-IA型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 分子印迹 预组装体系 紫外光谱 分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醛法(OPA)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降胆固醇的双歧杆菌的对比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汝娇 何腊平 +3 位作者 李翠芹 张玲 王猛 朱秋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7-181,共5页
为了测定实验室保藏的5株双歧杆菌体外降胆固醇能力,分别采用邻苯二甲醛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培养基中胆固醇,对两种方法的线性、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进行了对比。5株双歧杆菌菌株的降胆固醇率在12.34%-28.57%,两种方法分别在0-0.20 mg... 为了测定实验室保藏的5株双歧杆菌体外降胆固醇能力,分别采用邻苯二甲醛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培养基中胆固醇,对两种方法的线性、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进行了对比。5株双歧杆菌菌株的降胆固醇率在12.34%-28.57%,两种方法分别在0-0.20 mg/mL和0-0.70 m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32%(n=5)和0.96%(n=5),加标回收率在99.33%-100.18%。整体比较,两种方法均可用于测定双歧杆菌的降胆固醇能力,不过邻苯二甲醛法更适合降胆固醇双歧杆菌的初筛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醛 高效液相色谱 降胆固醇 双歧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胆固醇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何腊平 张汝娇 +3 位作者 李翠芹 吕锡斌 张玲 朱秋劲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8-192,共5页
双歧杆菌是人体中最有益的益生菌,尤其是降胆固醇双歧杆菌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综述了降胆固醇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如何有效筛选到降胆固醇双歧杆菌,如何获得耐氧的双歧杆菌,如何对双歧杆菌进行高密度发酵,... 双歧杆菌是人体中最有益的益生菌,尤其是降胆固醇双歧杆菌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综述了降胆固醇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如何有效筛选到降胆固醇双歧杆菌,如何获得耐氧的双歧杆菌,如何对双歧杆菌进行高密度发酵,以及双歧杆菌如何降胆固醇,以期能给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有所启示。可以通过选择合适样品后利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培养并结合双歧杆菌形态学特征和降胆固醇试验筛选到降胆固醇双歧杆菌。对于筛选到的降胆固醇双歧杆菌可通过耐氧驯化、微胶囊化技术和双层包埋技术而获得耐氧双歧杆菌。而且,可通过培养基优化和发酵方式控制来获得高浓度的降胆固醇双歧杆菌。关于双歧杆菌的降胆固醇机制主要有共沉淀作用、吸附与结合作用和同化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胆固醇 双歧杆菌 筛选 耐氧 高密度发酵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