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盐间页岩油体积压裂技术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刘红磊
徐胜强
朱碧蔚
周林波
黄亚杰
李保林
-
机构
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
-
出处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9-156,共8页
-
基金
中国石化科技攻关项目“盐间页岩油增产工艺及试采技术研究”(P19013-5)。
-
文摘
盐间页岩油储层存在上下盐岩蠕变特征不清,压裂过程中易受上下塑性盐岩干扰;储层岩性组分多、敏感性复杂、孔隙连通性差,储层中可溶盐的溶解规律不清楚等特点。储层特点对体积压裂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为寻求盐间页岩油高效开发手段,在潜江凹陷古近系盐间页岩油油藏的BYY1HF井试验采用CO_(2)增能复合压裂、耐酸压裂液加砂技术、密切割强加砂压裂技术和投球暂堵技术。CO_(2)增能复合压裂技术具有增加返排能力、改善基质孔渗性、穿透性强、返排率高的优势;耐酸压裂液体系在酸性环境(pH值为2~6)下性能稳定,携砂能力强,对储层伤害低;密切割强加砂压裂技术能克服“簇集效应”,促进各簇裂缝均匀开启及延伸,提高体积压裂效果。施工效果表明,该技术体系具有增强返排能力、改善储层孔渗性、提高岩石起裂能力及裂缝复杂度等优势,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质供油能力。该压裂技术试验对盐间页岩油大规模压裂改造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
关键词
盐间页岩油
耐酸压裂液
CO_(2)复合体积压裂
密切割
暂堵转向
潜江凹陷
-
Keywords
inter-salt shale oil
acid-resistant fracturing fluid
CO_(2)complex SRV fracturing
dense cutting
temporary plug steering
Qianjiang Sag
-
分类号
TE357.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
-
题名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类评价
被引量:22
- 2
-
-
作者
孟婧
张莉莹
李芮
赵爱芳
朱碧蔚
黄佩
沈世波
-
机构
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分公司
-
出处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78,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非常规致密砂岩油藏超临界CO_(2)驱CO_(2)-原油-微纳米级孔喉缝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51774236)。
-
文摘
针对XAB区块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不明确的问题,采用高压压汞(HPMI)、核磁共振(NMR)、铸体薄片(CTS)以及扫描电镜(SEM)等实验方法,研究了XAB区块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分布及连通特征,明确了有效孔喉半径、有效孔隙度和有效可动孔隙度等参数与宏观物性之间的关系,识别并评价了典型孔隙结构储层的微观和宏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储层孔隙类型多,孔径范围广,但整体孔径小于2μm,孔喉以大孔-细喉“墨水瓶”形连通方式为主;孔径大于有效孔喉半径的孔喉虽然占总孔隙体积比例较小,但却对渗透率的贡献率达到了90%以上;NMR测量的孔径分布范围比HPMI更宽,有效可动孔隙度排除了孤立大孔隙中存在的不可动水,与HPMI获得的有效孔隙度之间存在强正相关性,与渗透率具有较高的指数关系;孔喉半径在控制微观孔隙结构和宏观储层质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目标储层孔隙结构可划分为3类,即Ⅰ、Ⅱ和Ⅲ类,随着储层孔隙结构参数变差,平均有效可动孔隙度分别为2.93%、0.78%和0.15%。研究结果对目标储层评价及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
孔隙度
孔喉半径
储层评价
-
Keywords
dense sandstone
pore structure
NMR
porosity
pore throat radius
reservoir evaluation
-
分类号
TE12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