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鞋垫类型对行走相关肌群肌电活动及足底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霍洪峰 孟欢欢 +1 位作者 朱瑶佳 张新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0-446,共7页
目的:通过测量行走相关肌群肌电活动,评价正常人在裸足和穿鞋普通鞋垫、3D鞋垫状态小腿表面肌群的变化规律,为3D鞋垫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足底压力与表面肌电设备采集相关数据后,个性化定制3D鞋垫。通过表面肌电设备采... 目的:通过测量行走相关肌群肌电活动,评价正常人在裸足和穿鞋普通鞋垫、3D鞋垫状态小腿表面肌群的变化规律,为3D鞋垫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足底压力与表面肌电设备采集相关数据后,个性化定制3D鞋垫。通过表面肌电设备采集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趾长伸肌、腓肠肌外侧和内侧头五块肌群在完成裸足、穿鞋垫着普通鞋垫、穿鞋垫着3D鞋垫三种条件下行走时的肌电活动。结果:3D鞋垫能平衡足内外侧压力,让行走时足有适度外翻;本研究与之前研究不同的是,在摆动阶段发现了腓肠肌的一次短暂突发的波峰,表明腓肠肌在摆动阶段参与屈膝过程;3D鞋垫增加了支撑阶段胫骨前肌的激活程度,但减少了胫骨前肌的工作时长;3D鞋垫除支撑阶段的胫骨前肌、腓肠肌外其他肌群的肌肉活性皆低于普通鞋垫;穿鞋显著降低了摆动阶段踝关节拮抗肌共激活;3D鞋垫较普通鞋垫的共激活不具有优势。结论:3D鞋垫能有效分散足底主要受力区域压力,提高鞋的舒适度,有效地控制行走时的步姿,提高鞋的足部控制性能;穿鞋时3D鞋垫和普通鞋垫皆能够显著降低由于不稳定造成高激活强度肌肉的活性,3D鞋垫有更强的维持足踝部的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鞋垫 足底压力 肌电图 行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负荷类型运动对大学生足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朱瑶佳 霍洪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8,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类型运动对大学生足型的影响。方法:选取26名正常足型男性大学生,研究相同时间下跑、行走、自然站立后足型和肌电值(electromyography,EMG)的变化。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自变量(运动负荷类型×运动前后...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类型运动对大学生足型的影响。方法:选取26名正常足型男性大学生,研究相同时间下跑、行走、自然站立后足型和肌电值(electromyography,EMG)的变化。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自变量(运动负荷类型×运动前后)对各因变参数(足长、足宽、足围度、内侧纵弓高度、足背高度、足舟骨高度、足弓指数、足弓指数、拇外翻角度、肌电信号值)的影响。结果:(1)足型:①跑后拇外翻角度增加(P<0.05),足长、足宽、足围度增加(P<0.01),内侧纵弓高度、足背高度、舟骨高度下降(P<0.01);走后足宽、足围度增加(P<0.01);站后足长、足弓指数增加(P<0.05),足宽、足围度增加(P<0.01),舟骨高度下降(P<0.05),内侧纵弓高度下降(P<0.01)。②跑后舟骨高度小于走后(P<0.05),足长大于走后和站后(P<0.01),足背高度小于走后(P<0.01);走后舟骨高度大于站后(P<0.05),足背高度大于站后(P<0.01)。(2)肌电信号:①胫骨前肌平均整流肌电值(average rectified value or average EMG,AEMG)跑、走、站后增大(P<0.01),腓肠肌外侧头AEMG值跑后增大(P<0.01)、站后增大(P<0.05)。腓肠肌内侧头AEMG值走后增大(P<0.01)。腓肠肌外侧头AEMG值跑后大于走后(P<0.05),腓肠肌内侧头AEMG值走后大于跑、站后(P<0.01)。②跑后胫骨前肌平均功率频率值(mean power frequncy,MPF)下降(P<0.05);走后胫骨前肌MPF值下降(P<0.05),腓肠肌内侧头MPF值增大(P<0.01);站后腓肠肌内侧MPF值下降(P<0.05)。结论:1.运动负荷类型是影响足型的重要因素,三种运动后跑对足型的影响最大,走对足型的影响最小。2.在本实验条件下,运动会使足部体积增加,足弓下降会导致足长增加。3.三种不同负荷类型运动对足型变化的影响因素不同:足部承受持续过量载荷是导致大负荷运动后足型变化的重要因素;小负荷运动后对足型没有影响;足部蠕变是静力性负荷支撑后足型变化的重要因素。4、持续运动时,胫骨前肌较腓肠肌更容易疲劳,足部相关肌肉疲劳不一定导致足部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型 表面肌电 自然站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负荷类型运动对大学生足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霍洪峰 朱瑶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56-356,共1页
目的探讨不同冲击负荷类型运动对大学生足型的影响。方法选取26名正常足型男性大学生,研究相同时间下跑、行走、自然站立后足型的变化。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自变量(运动负荷类型×运动前后)对各因变参数(足长、足宽、足... 目的探讨不同冲击负荷类型运动对大学生足型的影响。方法选取26名正常足型男性大学生,研究相同时间下跑、行走、自然站立后足型的变化。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自变量(运动负荷类型×运动前后)对各因变参数(足长、足宽、足围度、内侧纵弓高度、足背高度、足舟骨高度、足弓指数、足弓指数、拇外翻角度、肌电信号值)的影响。结果(1)跑后拇外翻角度增加(P<0.05),足长、足宽、足围度增加(P<0.01),内侧纵弓高度、足背高度、舟骨高度下降(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负荷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肌电信号 足型 足长 自然站立 双因素 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尔夫不同球杆类型挥杆动作的肌电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瑶佳 霍洪峰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3-237,共5页
目的:描述高水平青年高尔夫球运动员在挥杆中肌肉激活模式,并对3种不同球杆进行比较。方法:12名高水平高尔夫球手使用一号木杆、七号铁杆和挖起杆各进行5次挥杆;表面肌电记录躯干及其周围双侧肌肉:胸大肌、竖脊肌、腹外斜肌、臀大肌、... 目的:描述高水平青年高尔夫球运动员在挥杆中肌肉激活模式,并对3种不同球杆进行比较。方法:12名高水平高尔夫球手使用一号木杆、七号铁杆和挖起杆各进行5次挥杆;表面肌电记录躯干及其周围双侧肌肉:胸大肌、竖脊肌、腹外斜肌、臀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和半腱肌;采用视频与肌电同步分析方法确定高尔夫挥杆阶段。结果显示:不同阶段相同球杆各肌肉激活程度显示,向前挥杆、加速击球、早期随挥阶段激活程度较高,具体表现在左侧胸大肌和半腱肌,右侧竖脊肌、臀大肌和股直肌,向后挥杆和后期随挥阶段平均肌肉激活程度较低;各球杆(七铁杆、一号木和挖起杆)之间除左侧竖脊肌外均有显著差异;球杆长度与肌肉激活水平程正相关,用一号木挥杆时,肌肉激活平均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尔夫 高尔夫挥杆动作 表面肌电 一号木杆 七号铁杆 挖起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疲劳对跑步足踝肌肉协同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白啸天 朱瑶佳 霍洪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1-200,共10页
目的:通过测试跑步时足踝肌肉表面肌电信号,采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肌肉协同结构,探究运动性疲劳对跑步足踝肌肉协同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12名具有长跑习惯的青年男性受试者,通过无线表面肌电测试系统采集速度为10 km/h、时长60 min... 目的:通过测试跑步时足踝肌肉表面肌电信号,采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肌肉协同结构,探究运动性疲劳对跑步足踝肌肉协同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12名具有长跑习惯的青年男性受试者,通过无线表面肌电测试系统采集速度为10 km/h、时长60 min双侧腓肠肌内、外侧头,以及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合心率和主观疲劳程度评定受试者疲劳程度,通过非负矩阵算法提取跑步支撑期双侧下肢所测肌肉的协同结构,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比跑步初期、跑步中期和跑步末期肌肉协同参数差异。结果:(1)当跑步初期、跑步中期和和跑步末期的协同元个数均为2时,变异值(VAF)均在0.95以上,且三个时期两个肌肉协同结构均存在交替激活现象。(2)对于每个协同结构各肌肉的贡献度,在协同元1中,相比于跑步初期,跑步中期摆动侧腓肠肌内、外侧头贡献度降低(P<0.05),跑步末期支撑侧腓肠肌内侧头,摆动侧腓肠肌内、外侧头贡献度降低(P<0.05),跑步末期支撑侧腓肠肌外侧头贡献度增加(P<0.05);相比于跑步中期,跑步末期支撑侧腓肠肌内侧头、摆动侧腓肠肌外侧头贡献度降低(P<0.05),支撑侧腓肠肌外侧头贡献度增加(P<0.05)。在协同元2中,相比于跑步初期,跑步中期的支撑侧腓肠肌内侧头,摆动侧腓肠肌内、外侧头贡献度降低(P<0.05),摆动侧胫骨前肌的贡献度增加(P<0.05),跑步末期的支撑侧腓肠肌内、外侧头,摆动侧腓肠肌内、外侧头贡献度降低(P<0.05),摆动侧胫骨前肌贡献度增加(P<0.05);跑步中期与跑步末期各肌肉贡献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3)对于肌肉协同的激活程度,在两个协同元中,跑步末期激活程度相比于跑步初期激活程度均增加(P<0.05),跑步末期与跑步中期、跑步中期与跑步初期两个协同元激活程度无显著差异;整体协同结构与各协同元激活程度呈现一致规律,表现为跑步末期相比于跑步初期激活程度增加(P<0.05),跑步中期与跑步初期、跑步末期与跑步中期激活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肌肉协同结构的明显激活时长上,协同元1跑步各时期明显激活时长无统计学意义,协同元2的跑步中期相比于跑步初期明显激活时间增长(P<0.05),跑步中期和跑步末期、跑步初期和跑步末期明显激活时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共激活时长上,两个协同元在跑步不同时期协同结构的共激活时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论:跑步时足踝肌肉存在两个协同结构,分别位于支撑前期和支撑后期;运动性疲劳并未改变足踝肌肉协调元数量,但随着运动的进行,各肌肉协同元的激活程度增加,各协同结构内肌肉贡献度发生变化,足部控制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步 肌肉协同 非负矩阵分解 运动性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