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贡嘎山森林生态系统根系固土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97
1
作者 朱清科 陈丽华 +1 位作者 张东升 谢春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4-67,共4页
为探索森林生态系统树木根系固土力学机制 ,对长江上游贡嘎山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演替阶段主要树种进行了根系抗拉试验 .结果表明 :各树种根系在受拉情况下 ,峨眉冷杉 (Abiesfabri)、冬瓜杨 (Populuspurdomii)根系为典型的弹性断裂 ,而杜... 为探索森林生态系统树木根系固土力学机制 ,对长江上游贡嘎山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演替阶段主要树种进行了根系抗拉试验 .结果表明 :各树种根系在受拉情况下 ,峨眉冷杉 (Abiesfabri)、冬瓜杨 (Populuspurdomii)根系为典型的弹性断裂 ,而杜鹃根系为脆性断裂 .但各树种根系在断裂或完全拔出之前 ,根系变形量、最大形变率依次均为冬瓜杨 >杜鹃 >峨眉冷杉 .由于各树种根系形态特性及生物学的特性 ,在弹性形变范围内根系的弹性模量并不是一个常量 ,随根径的增加而增加 .根系的抗拉强度与根表面积、根径成正相关 ,即随着树木年龄的增长 ,其固持土壤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由于冬瓜杨、杜鹃根系的抗拉阻力较峨眉冷杉强 ,该地区处于演替初期和中期的冬瓜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森林生态系统 根系 力学机制 固土作用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分类体系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朱清科 沈应柏 朱金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6-40,共5页
该文在回顾总结国内外有关农林复合系统分类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黄土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农林复合系统发展现状等具体情况,以及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科研、生产实践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分类原则... 该文在回顾总结国内外有关农林复合系统分类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黄土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农林复合系统发展现状等具体情况,以及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科研、生产实践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分类原则,以及适宜于该区的农林复合系统分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划分 农林复合系统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凋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被引量:129
3
作者 朱金兆 刘建军 +1 位作者 朱清科 吴钦孝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34,共5页
凋落物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结构层次 ,不仅在森林土壤的发育、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其水文生态效应显著 .研究结果表明 ,凋落物层具有很强持水能力 ,最大持水率变化为 1 78 4%~ 332 1 % ;凋落... 凋落物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结构层次 ,不仅在森林土壤的发育、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其水文生态效应显著 .研究结果表明 ,凋落物层具有很强持水能力 ,最大持水率变化为 1 78 4%~ 332 1 % ;凋落物层对降水的年截留率为 5 7%~ 1 2 7% ,截留量 2 7 9~ 93 6mm .阻滞径流速度的效应显著 ,坡面流速 (V)与径流深度 (q)、坡度 (α)、凋落物层厚 (L)之间的关系为 :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凋落物层V =1 7 2q0 3 4 6α0 3 65L0 0 50 ;山杨 (Populusdavidiana)凋落物层V =1 8 2q0 3 65α0 3 60 L0 0 48.林地凋落物层的分解 ,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 ,提高了孔隙率 ,增强了土壤入渗性能 ,从而可以明显削减地表径流和冲刷量 .林地去除凋落物层后 ,油松林地径流量比原林分增加了 1 96倍 ,冲刷量增加了 2 87倍 ;山杨林地径流量比原林分增加了 1 67倍 ,冲刷量增加了 8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调落物层 水文生态功能 森林水文 持水量 降水再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田生物埂几种灌木根系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34
4
作者 张宇清 朱清科 +1 位作者 齐实 张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38,共5页
林木活性根的分布特征在农林复合系统树种选择、最佳株行距的确定、调控措施的确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运用整株挖掘法对梯田生物埂几种灌木根系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枝柽柳、杞柳、柠条的根系生物量和根长随深度... 林木活性根的分布特征在农林复合系统树种选择、最佳株行距的确定、调控措施的确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运用整株挖掘法对梯田生物埂几种灌木根系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枝柽柳、杞柳、柠条的根系生物量和根长随深度均呈指数减少;根系消弱系数反映出的根系分布特点,与根系的实际分布情况相符,可以作为描述3种灌木根系垂直变化的参数.根据3种灌木的根系分布特点,研究建议,多枝柽柳和柠条可以作为梯田埂坎立地上栽植的农林复合树种,杞柳可栽植在水分条件较好的阴坡;3种灌木均应栽植在梯田埂坎虚土和原状土结合处;杞柳还应采取平茬和与秋粮作物配置的竞争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田埂坎 根系 多枝柽柳 杞柳 柠条 根系消弱系数 细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措那湖沿岸防风固沙工程效益 被引量:21
5
作者 薛智德 刘世海 +3 位作者 许兆义 王连俊 沈宇鹏 朱清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65,共5页
青藏铁路格拉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基本沿青藏公路南行抵至拉萨市,线路全长1140km。铁路沿线遭受轻度以上风力侵蚀的线路长约260km,风蚀严重影响着铁路的安全运营。以西藏安多县境内措那湖沿岸布设的以高立式沙障、石方格沙障、碎石压沙... 青藏铁路格拉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基本沿青藏公路南行抵至拉萨市,线路全长1140km。铁路沿线遭受轻度以上风力侵蚀的线路长约260km,风蚀严重影响着铁路的安全运营。以西藏安多县境内措那湖沿岸布设的以高立式沙障、石方格沙障、碎石压沙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风固沙体系为研究对象,对其降低风速和输沙量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风沙流活动前沿的高立式沙障具有显著的降低输沙率和风速的功效,和对照区相比,第1、2,第2、3排高立式沙障中间的输沙率分别降低了72.00%和99.30%;障后的风速降幅也较大,第1排沙障后降低风速的范围为35.54%~92.82%,第2排沙障后降低风速的范围为8.66%~92.98%,第3排沙障后降低风速的范围为26.84%~90.13%。高立式沙障障后不同距离的石方格和碎石压沙防护区的输沙率降幅更大,在距离第3排高立式沙障50和150m处石方格沙障区,其输沙率分别是0.59%和0.24%。距离第3排高立式沙障100和200m处的碎石压沙区,其输沙率分别是0.53%和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高立式沙障 石方格沙障 碎石压沙 防护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码照相法估算植被盖度 被引量:44
6
作者 张学霞 朱清科 +1 位作者 吴根梅 孙丹珠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4-169,共6页
植被盖度是表征生态系统特征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准确测度对于分析土壤侵蚀强度、生态环境现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选择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区野外测量的25个典型样方,探讨了数码照相法估算植被盖度的模型和方法,提出了中心投影引起的边... 植被盖度是表征生态系统特征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准确测度对于分析土壤侵蚀强度、生态环境现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选择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区野外测量的25个典型样方,探讨了数码照相法估算植被盖度的模型和方法,提出了中心投影引起的边缘畸变问题和植被信息识别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前者采用控制点几何校正的方法解决,后者基于目视判读、统计汇总红(R)、绿(G)、蓝(B)三基色的DN(digital number)值分布规律,采用编程方式解决。研究结果表明,植被信息的三基色组成分别符合DNG>DNR>DNB、DNG>DNB>DNR和DNB>DNR>DNG3种规律,非植被信息的三基色构成遵循DNR>DNG>DNB的规律,且采用上述规律,编程得到草地样方的植被盖度精度较高。可见,该文提出的估算植被盖度的数码照相法可移植到数码相机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码照相法 植被盖度 边缘畸变 光谱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景观地形分异格局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志 朱金兆 +4 位作者 朱清科 张宇清 姚爱静 曹刚 魏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3-48,共6页
利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 1∶10 0 0 0地形图及 2 0 0 3年秋季时相的QuickBird卫星遥感影像 ,结合野外调查资料进行景观制图 ,并与数字高程模型 (DEM)数据进行图层叠加分析 ,研究典型嵌套流域内不同景观类型随地形变化呈现出的分异特... 利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 1∶10 0 0 0地形图及 2 0 0 3年秋季时相的QuickBird卫星遥感影像 ,结合野外调查资料进行景观制图 ,并与数字高程模型 (DEM)数据进行图层叠加分析 ,研究典型嵌套流域内不同景观类型随地形变化呈现出的分异特征及变化成因 .结果表明 :①在较大尺度上 ,地形因素是本区景观分异的首要因素 ;② 2 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封山育林与生产性造林以及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 ,是局部地区景观组分在各种地形梯度上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 ,自然恢复过程对于这种格局变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③目前流域内人为的干扰活动主要是过度放牧 ,集中在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过渡的中游地带 ;④在本流域高程 10 0 0~ 12 0 0m、坡度 2 5°~ 35°、坡向半阴坡的关键地区 ,应采用科学的人工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措施 ,逐渐增加近自然景观组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地形分异 数字高程模型 人为干扰 黄土丘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及适宜地形因子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文思 朱清科 +3 位作者 刘蕾蕾 马欢 赵维军 王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6,共8页
【目的】确定沙棘人工林在陕北半干旱黄土区适宜的地形条件,为该区人工林的稳定性建设及其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样方法对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的13年生沙棘人工林进行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坡位、坡向和坡度3... 【目的】确定沙棘人工林在陕北半干旱黄土区适宜的地形条件,为该区人工林的稳定性建设及其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样方法对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的13年生沙棘人工林进行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坡位、坡向和坡度3个方面,比较不同地形条件下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差异。【结果】随坡位降低,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先增大后减小,上坡、中坡和下坡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8%,47%和31%,不同坡位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在不同坡向中,沙棘人工林死亡率最轻的是阴坡,最大值仅21%,平均为4%,死亡率最高的是阳坡,最小值为33%,平均值为63%,半阴坡和半阳坡的死亡率介于阴坡和阳坡之间,其中半阴坡的平均死亡率稍低于半阳坡,阴坡与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的死亡率均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坡向中,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均随坡度升高而增大,阴坡死亡率增大趋势不明显,半阴坡呈对数型增大,半阳坡呈直线型,阳坡呈指数型;沙棘人工林死亡率与坡位相关不显著,与坡向和坡度相关均极显著(P<0.01),其中,坡度比坡向对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影响更大;阴坡沙棘人工林均属于轻度衰退(死亡率0%~30%),半阴坡和半阳坡的平缓坡(5°~15°)和缓坡(15°~25°)属于轻度衰退,陡坡(25°~35°)和极陡坡(35°~45°)属于中度衰退(死亡率30%~70%),阳坡的平缓坡、缓坡和陡坡均属于中度衰退,极陡坡属于重度衰退(死亡率70%~100%)。【结论】在年均降水量小于500 mm的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分不足,其适宜的地形条件是阴坡、半阴坡平缓坡、半阴坡缓坡、半阳坡平缓坡和半阳坡缓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人工林 衰退 坡位 坡向 坡度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栅格化坡面径流路径模拟与LS值计算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东亮 刘鹏举 +2 位作者 唐小明 朱清科 朱金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14,共5页
该研究旨在研制建立适合我国黄土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基于GIS栅格化的坡面径流路径及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异分析模拟模型 .以ViewGIS为平台 ,将流域图经栅格化处理和建立基于栅格化处理的关系型数据库 ,利用D8方法和DEMON方法 ,分析模拟... 该研究旨在研制建立适合我国黄土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基于GIS栅格化的坡面径流路径及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异分析模拟模型 .以ViewGIS为平台 ,将流域图经栅格化处理和建立基于栅格化处理的关系型数据库 ,利用D8方法和DEMON方法 ,分析模拟径流路径 ;开发出了适于分析模拟黄土区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的模块 ,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坡面径流路径进行了模拟 ,并模拟计算了通用水土流失方程的地形因子LS值在该流域坡面的分布 ,最后将计算结果存放于关系型数据库中 .该研究深入ViewGIS内核 ,在开发DEM径流分析、土壤侵蚀等功能的基础上 ,实现了对整个流域径流路径及土壤侵蚀地形地貌分异规律的计算机分析模拟与成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DEM 栅格化 坡面径流模拟 LS值计算 流域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与覆盖方式的产流产沙效应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卉芳 朱清科 +1 位作者 孙中峰 魏天兴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研究不同地类坡地产流产沙规律,对定量评价林草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布设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的10个径流小区资料,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方式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拦蓄暴雨功能明显小于灌木与乔... 研究不同地类坡地产流产沙规律,对定量评价林草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布设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的10个径流小区资料,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方式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拦蓄暴雨功能明显小于灌木与乔木林地;农地(坡耕地)是坡面侵蚀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天然灌木林与混交林的防蚀功能明显大于人工纯林;水土保持林地拦蓄径流明显大于经济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产沙 黄土坡面 覆盖方式 林地 纯林 水土保持效益 径流小区 土地利用 农地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栅格DEM与水流路径的黄土区沟缘线自动提取技术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刘鹏举 朱清科 +2 位作者 吴东亮 朱金兆 唐小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2-76,共5页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沟缘线的自动提取是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分布式水文计算与土壤侵蚀建模的关键技术.该文以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河网提取与流域划分技术为基础,基于栅格单元间八流向算法构建水流路径,提出一种基于汇流路径...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沟缘线的自动提取是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分布式水文计算与土壤侵蚀建模的关键技术.该文以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河网提取与流域划分技术为基础,基于栅格单元间八流向算法构建水流路径,提出一种基于汇流路径坡度变化特征确定沟坡段,进一步形成封闭沟缘线的新方法,并编程实现了该方法.通过对蔡家川流域1∶10000等高线生成2m数字高程模型,依据35°作为判断沟坡单元的标准,自动生成沟缘线分布图,并与原始坡度分布图比较,取得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地貌特征提取 沟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退耕还林地生物结皮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焦雯珺 朱清科 +2 位作者 张宇清 吴秀芹 王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2-107,共6页
为了科学评价黄土区退耕还林工程及其水土保持和生态效益,该文于2005年7—8月在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进行了植被状况调查.通过对78个标准地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干扰程度、坡向、坡度、地貌部位、植被结构、维管植物和微生境对... 为了科学评价黄土区退耕还林工程及其水土保持和生态效益,该文于2005年7—8月在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进行了植被状况调查.通过对78个标准地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干扰程度、坡向、坡度、地貌部位、植被结构、维管植物和微生境对生物结皮盖度具有明显影响.干扰程度弱,生物结皮盖度大,反之则小;阴坡生物结皮盖度大于阳坡;沟坡大于梁峁坡.②生物结皮盖度随着维管植物盖度和种数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维管植物种数的进一步增加,生物结皮盖度反而下降.③植被结构不同,生物结皮盖度不同,草本植被结构大于乔灌草结构,乔灌草结构则大于灌草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分布规律 影响因子 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微地形对土壤水分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13
作者 邝高明 朱清科 +2 位作者 刘中奇 赵荟 王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77,共4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内地表的起伏形成微地形,而按照微地形进行植被配置已经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建设的重要方向。采用样方调查与随机采样的方法,调查陕西省吴起县合家沟流域微地形及坡面生物量,并用探针式TDR测定土壤含水量。结...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内地表的起伏形成微地形,而按照微地形进行植被配置已经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建设的重要方向。采用样方调查与随机采样的方法,调查陕西省吴起县合家沟流域微地形及坡面生物量,并用探针式TDR测定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类微地形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有减小的趋势,而0—60cm土层,陡坎的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最大,塌陷的最小;各微地形土壤水分顺序为:塌陷>缓台>切沟底>浅沟底>原状坡>陡坎;各类微地形及原状坡内生物量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塌陷>切沟>浅沟>原状坡>缓台>陡坎,且微地形生物量与0—6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呈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微地形 土壤水分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林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特征 被引量:21
14
作者 刘钊 魏天兴 +2 位作者 朱清科 陈珏 赵彦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5-713,共9页
通过对陕西吴起县黄土沟壑区退耕还林地不同林分(沙棘、刺槐、油松、小叶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特征进行研究,比较4种典型林分及退耕草地"根际效应"及根际对养分的截留效应,评价根际效应对土壤特性产生不... 通过对陕西吴起县黄土沟壑区退耕还林地不同林分(沙棘、刺槐、油松、小叶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特征进行研究,比较4种典型林分及退耕草地"根际效应"及根际对养分的截留效应,评价根际效应对土壤特性产生不同改良效果,为黄土沟壑区退耕地人工林科学选择造林树种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表明:1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碱解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显著差异,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现明显的根际聚集现象。2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总体高于非根际,仅油松样地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小叶杨样地中脲酶活性根际低于非根际。3根际土壤中脲酶活性与细菌和真菌数量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真菌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有机质含量与细菌、放线菌数量和脲酶活性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与细菌、真菌数量和脲酶活性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在非根际土壤中,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明显降低。4从土壤肥力综合水平看,根际土壤肥力水平综合得分总体上大于非根际土壤,其中根际土壤中沙棘>小叶杨>油松>刺槐>草地。沙棘能大幅度提高土壤肥力,具有较好的土壤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土壤酶活性 根际 非根际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2年黄土高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利娜 朱清科 +3 位作者 翁白莎 刘芳 王建伟 何霄嘉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22,共8页
干旱是黄土高原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干旱的变化规律,以该区为研究对象,获取研究区及其周边72个气象站点1961—2012年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以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作为干旱指标,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近52年黄... 干旱是黄土高原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干旱的变化规律,以该区为研究对象,获取研究区及其周边72个气象站点1961—2012年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以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作为干旱指标,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近52年黄土高原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不同等级干旱发生次数年内变化显著,轻度干旱发生次数在春、夏季相对较多;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发生次数年内变化趋势相似,均易发生在冬季;特大干旱发生次数多集中在春季。(2)近52年来不同类型区干旱变化亦显著,各分区干旱发生次数整体均呈上升趋势,2001—2012年各分区干旱发生次数最多。(3)黄土高原干旱发生总次数和春季干旱发生次数整体均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趋势,夏季干旱多发生在黄土高原北部边界处,秋季干旱发生次数较多的有黄土高原西北部丘陵沟壑区、陕甘宁河流阶地及高原沟壑区的北部和汾河平原及晋陕丘陵沟壑区,冬季干旱整体呈面状分布。(4)轻度和中度干旱发生次数大体相似,均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趋势,严重干旱多发生在黄土高原北部边界处,特大干旱多发生在黄土高原西北部丘陵沟壑区。研究成果对制定黄土高原防灾减灾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连续无雨日 时空分布 黄土高原 气候变化 水文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规格鱼鳞坑集水效果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萍 朱清科 +4 位作者 王晶 谢静 邝高明 雷声坤 谭枭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94,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规格鱼鳞坑的集水效果,确定不同立地类型条件下适宜的鱼鳞坑规格,通过鱼鳞坑集水效果指标的建立,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4种规格的鱼鳞坑集水效果的年内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半阳向缓坡上,120cm×80cm×... 为了研究不同规格鱼鳞坑的集水效果,确定不同立地类型条件下适宜的鱼鳞坑规格,通过鱼鳞坑集水效果指标的建立,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4种规格的鱼鳞坑集水效果的年内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半阳向缓坡上,120cm×80cm×60cm或者80cm×60cm×60cm规格较适宜;半阳向陡坡和极陡坡上,80cm×60cm×60cm规格较适宜;而在半阴向缓坡和阴向缓坡上,80cm×60cm×60cm或者60cm×40cm×60cm规格较适宜。鱼鳞坑可以同时兼顾植被用水和生态用水,根据不同立地类型配置不同规格标准的鱼鳞坑,在实现植被恢复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以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不同规格 立地类型 鱼鳞坑 集水效果 生态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价值评估与补偿——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被引量:25
17
作者 秦伟 朱清科 赖亚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9-164,共6页
该文选取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典型地区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区,采用替代价格法、影子工程法、直接市场法评估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理论生态价值。其中,涵养水源价值9140.4万元、保育土壤价值96378.8万元、净化环境价值427.1万元、固碳制氧价... 该文选取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典型地区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区,采用替代价格法、影子工程法、直接市场法评估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理论生态价值。其中,涵养水源价值9140.4万元、保育土壤价值96378.8万元、净化环境价值427.1万元、固碳制氧价值100689.9万元、改善小气候价值272.23万元。通过引入市场逼近系数和支付意愿系数,确定在目前具有市场操作性的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际生态补偿价值为5633万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1118.8万元、保育土壤价值2360.6万元、净化环境价值6.4万元、固碳制氧价值2114.5万元、改善小气候价值32.7万元。同时,根据不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特点和受益对象,制定了相关的补偿办法。通过这些补偿办法,将实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有偿使用,从而改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开展退耕还林的局面,为建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价值 生态补偿 支付意愿系数 市场逼近系数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近50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王利娜 朱清科 +3 位作者 仝小林 王瑜 陈文思 卢纪元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6-212,共7页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近年来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以黄土高原区域及周边72个气象基准站1961—2012年52 a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通过泰森多边形法将各雨量站的降水量展布到整个区域,采用M-K趋势检验法分析年降水的年际、年内时空变...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近年来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以黄土高原区域及周边72个气象基准站1961—2012年52 a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通过泰森多边形法将各雨量站的降水量展布到整个区域,采用M-K趋势检验法分析年降水的年际、年内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黄土高原年降水量时间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UFK曲线小于0且没有超出置信线。空间上整体呈下降趋势,出现阳泉、榆社站两个显著减少中心,β值分别为-3.3 mm·10a-1和-2.1 mm·10a-1。(2)黄土高原春季多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不明显下降趋势,1961—1963年与1966—1987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1963—1966年与1987—2012年呈增加趋势。空间上西部、北部地区大部分呈增加趋势,五台山增加幅度最大,β值为2 mm·10a-1。(3)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左右为突变点,2008年以后降水量下降显著。空间上整体呈下降趋势,较明显的减少中心有环县、延安、西峰镇、平凉和临汾,β值分别为-0.9、-0.9、-0.8、-0.8 mm·10a-1和-0.8 mm·10a-1。(4)秋季多年平均降水下降趋势显著,空间变化与夏季类似,减少中心依然是环县、延安、西峰镇、平凉和临汾,β值均为-0.8 mm·10a-1。(5)冬季多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空间上降水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最大上升中心华山,β值仅为0.95 mm·10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时空变化 M-K检验法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沙棘的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文华 朱清科 +3 位作者 赖亚飞 李宏生 徐怀同 刘广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5-139,共5页
利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陕北吴旗县沙棘年生长季内叶片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并测定了沙棘叶片的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结果表明:沙棘叶片光补偿点(LCP)在年生长季内的变化范围为15.66... 利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陕北吴旗县沙棘年生长季内叶片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并测定了沙棘叶片的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结果表明:沙棘叶片光补偿点(LCP)在年生长季内的变化范围为15.66~112.31μmol/(m^2·s),光饱和点(LSP)变化范围为1327.39~1638.89μmol/(m^2·s),表观光量子效率(φ)的变化范围为0.0052~0.0122μmol/mol;沙棘叶片的COq补偿点(CCP)在年生长季内的变化范围为120.83~278.29μmol/mol,CO2饱和点(CSP)的变化范围为192.24~775.59μmol/mol。表明沙棘为C3植物,不耐荫,宜栽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沙棘在年生长季内Tr的变化为:8月、9月高于6月、7月、5月;8月份的蒸腾速率最高,5月份的蒸腾速率最低,WUE高低排序为:9月〉5月〉8月〉7月〉6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CO2补偿点 CO2饱和点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晶 朱清科 +2 位作者 刘中奇 邝高明 赵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0-223,共4页
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林地的土壤水分变化,对于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定点监测的方法,对陕西省吴起县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在生长季中土壤蓄水量具有显著差异,其顺序为:沙棘林&... 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林地的土壤水分变化,对于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定点监测的方法,对陕西省吴起县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在生长季中土壤蓄水量具有显著差异,其顺序为:沙棘林>河北杨林>油松林>山杏林;林地的土壤蓄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根据生长季内土壤蓄水量的变化,可以将土壤水分变化分为3个时期:土壤水分恢复期、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补充期;各林地0-20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从小到大为:山杏林>河北杨林>沙棘林>油松林;在雨水入渗、蒸发、蒸散的共同作用下山杏林地在0-60cm土层含水量的变化明显大于其它林地。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林种对土壤水分消耗和补给的影响,为当地造林结构配置和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不同林地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