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能见度的无信号交叉口行人与车辆冲突识别 被引量:6
1
作者 马艳丽 朱洁玉 +1 位作者 张宿峰 张鹏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21,42,共7页
为减少低能见度下无信号交叉口过街行人与车辆的交通事故,开展了考虑能见度影响的车辆与过街行人冲突识别研究。结合车辆行人相对位置、速度、加速度、车辆尺寸等信息,构建了过街行人与车辆冲突识别模型,确定了基于人-车间距的交通环境... 为减少低能见度下无信号交叉口过街行人与车辆的交通事故,开展了考虑能见度影响的车辆与过街行人冲突识别研究。结合车辆行人相对位置、速度、加速度、车辆尺寸等信息,构建了过街行人与车辆冲突识别模型,确定了基于人-车间距的交通环境能见度测量方法,给出车辆速度与能见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修正,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冲突识别模型可对过街行人与车辆冲突进行有效识别,冲突识别的准确率为82.4%,该研究可为车-路协同下的无信号交叉口行人和车辆冲突识别提供决策,进而提高低能见度下行人与车辆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能见度 行人过街 冲突识别 交通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势能场影响区域车辆交互速度变化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马艳丽 张鹏 +1 位作者 朱洁玉 姜健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1-56,共6页
为定量分析交通流中车辆间的交互影响,开展了主干路车辆交互速度变化模型研究,通过类比势能场理论中的引力和斥力,界定了势能场影响区域的概念,将目标车运行时与周围车辆的吸引和排斥作用归结为势能场影响区域交互面积的变化,提出考虑... 为定量分析交通流中车辆间的交互影响,开展了主干路车辆交互速度变化模型研究,通过类比势能场理论中的引力和斥力,界定了势能场影响区域的概念,将目标车运行时与周围车辆的吸引和排斥作用归结为势能场影响区域交互面积的变化,提出考虑势能场影响区域的车辆交互分析方法,建立了目标车速度变化量与势能场影响区域交互面积的线性模型.采用P3-DT北斗高精度定位测向机采集车辆坐标和速度,标定模型参数.用该模型计算目标车速度变化量,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小于15%,车道变换时间越短,目标车与目标车道后方车辆间的交互作用越明显,后车的减速操作越迅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将传统微观交通流分析中的车速与车辆间距两大因素归一为势能场影响区域交互面积,可为微观交通流中的多车交互研究提供方法,并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速度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微观交通分析 势能场 车速变化 车辆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认知负荷非驾驶任务下高度自动化驾驶接管绩效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马艳丽 卢俊 +1 位作者 朱洁玉 韩笑雪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30-2337,2329,共9页
在高级自动化驾驶中,准确预测驾驶接管绩效对于提高自动驾驶接管安全水平意义重大。文中设计了不同认知负荷非驾驶任务下驾驶接管场景,分析不同认知负荷非驾驶任务下驾驶接管绩效指标与脑电指标的显著性,采用驾驶人eSense数值和脑电波... 在高级自动化驾驶中,准确预测驾驶接管绩效对于提高自动驾驶接管安全水平意义重大。文中设计了不同认知负荷非驾驶任务下驾驶接管场景,分析不同认知负荷非驾驶任务下驾驶接管绩效指标与脑电指标的显著性,采用驾驶人eSense数值和脑电波数据作为输入特征,构建了基于随机森林的驾驶接管绩效预测模型,分析了模型在3、5、7、9 s 4种时间窗下的预测性能,并开展了模型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不同认知负荷非驾驶任务下的接管时间、最大横向加速度、最小TTC及驾驶人eSense等存在显著性差异;随机森林在9 s时间窗下的预测性能最佳,其准确率达到了0.94;随机森林的预测准确率和micro-AUC面积高于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和逻辑回归。研究方法可有效预测驾驶员自动驾驶接管绩效,并为驾驶员与自动驾驶车辆之间的交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接管绩效预测 随机森林 认知非驾驶任务 高度自动化驾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新型氟碳表面活性剂 被引量:9
4
作者 席先锋 朱洁玉 +2 位作者 顾永红 周晓红 吴周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67-69,共3页
介绍了巨化集团技术中心最新开发的4种氟碳表面活性剂:3-三聚环氧六氟丙烷酰胺基丙基(2-亚硫酸) 乙基二甲基铵、3-三聚环氧六氟丙烷酰胺基丙基甜菜碱、8-3-9氟碳-碳氢柔桥混链双季铵、6-3_9氟碳柔桥混链双季铵。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 介绍了巨化集团技术中心最新开发的4种氟碳表面活性剂:3-三聚环氧六氟丙烷酰胺基丙基(2-亚硫酸) 乙基二甲基铵、3-三聚环氧六氟丙烷酰胺基丙基甜菜碱、8-3-9氟碳-碳氢柔桥混链双季铵、6-3_9氟碳柔桥混链双季铵。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1.14×10-4、1.12×10-3、4.93×10-4、2.78×10-4 mol/L,在临界胶束浓度时表面张力分别为19.0、22.0、20.9、22.7 mN/m,在质量分数0.1%时,表面张力分别为16.4、18.2、19.2、20.4 mN/m。分析了氟碳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碳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吉米奇氟碳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