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称呼的苦恼
- 1
-
-
作者
朱晴方
-
出处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64-64,共1页
-
文摘
人与人交往,大凡是要称呼的。或“同志”,或“老师”,或“师傅”,或“同学”,等等。连呀呀学语的小孩也会喊“叔叔、阿姨”,“称呼又何来“苦恼”?鄙人有一位同事,他在称呼上就曹很苦恼。原来,他的一位中学时代的同学做了他的顶头上级,过去以名字相称,很随便很亲切,这时却不知如何称呼才好,叫某“长”吧,又碍口且有伤同窗情谊;叫名字吧,又怕对方认为不分个高低大小,以引起“长”的不快。
-
关键词
称呼
苦恼
“同学”
与人交往
“同志”
“老师”
中学时代
“长”
-
分类号
H13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杂文标题宜“杂”
- 2
-
-
作者
朱晴方
-
机构
重庆日报社
-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1996年第1期65-66,64,共3页
-
文摘
作为我国传统文学之一的杂文,曲曲折折地走到今天,确实很不容易。早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杂文就一度辉煌,但仍为人瞧不上眼,南朝梁代的大文艺评论家刘勰说它是“文章之支派,暇豫之末造也”。何谓末造?即最后、最小的意思,是等而下之的别称。三四十年代。
-
关键词
杂文标题
战国时期
传统文学
百家争鸣
三四十年代
鲁迅
文艺评论家
梁代
别称
杂文家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光元曲余绪 秀艺林一枝——喜读张长炯《耿齐吟唱》
- 3
-
-
作者
朱晴方
-
机构
重庆日报社
-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1995年第3期45-47,共3页
-
文摘
在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史上,元曲,与唐诗、宋词鼎足而立,繁荣一世,绝唱千古。 但不知何故,同属格律诗体,诗,词似乎长盛不衰,至今不乏骚人文客吟唱。而元曲呢,知之者寥寥,吟唱者更为鲜见。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谭优学先生慨叹:“元曲小令之体,以岁月之长期‘剥蚀’,于今几于绝响。” 去年,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高级讲师、解放前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的张长炯老先生送了一本《耿斋吟唱》书给我,喜之不尽,捧读再三。
-
关键词
文学史
格律诗
师范学校
师范大学
余绪
中文系
艺林
宋词
小令
高级讲师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老外也真“抠”
- 4
-
-
作者
朱晴方
-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1994年第6期86-86,共1页
-
文摘
一日上班途中,见前边一微型货车篷箱里坐着二男一女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众人大笑,说那3个老外也太抠,重庆城里出租轿车成百上千地在奔流,有钱的老外随便一招手,何愁没有轿车坐? 抠的何止这3个老外? 去年有幸游览名噪中外的原始森林公园海螺沟,听当地的导游讲,租马进山的游客颇多,可老外却宁愿气喘吁吁地步行,也不愿花钱租马骑。我们所见也如是。
-
关键词
海螺沟
原始森林
头发
人头马
重庆
导游
微型货车
轿车
公园
面包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鼻子甘愿让人牵
- 5
-
-
作者
朱晴方
-
机构
重庆日报社
-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1997年第5期75-76,共2页
-
文摘
造物主施以鼻子的功能大概有二:一为呼吸空气以供肺用,一为嗅味以判取舍。而牛鼻呢,还多了一大功能:让人牵着以便于驱使。 乡村垂髫。
-
关键词
造物主
乡村
乡镇企业
抛出
市场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