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熟大黄水煎液中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及其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朱慧 刘晓 +3 位作者 祝婷婷 汪小莉 朱晓钗 蔡宝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0-475,共6页
目的建立熟大黄水煎液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观察其对热毒血瘀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 C18柱,以0.1%磷酸水(A)-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30℃,在此条件下进行方法学验证及水煎液样品含量... 目的建立熟大黄水煎液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观察其对热毒血瘀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 C18柱,以0.1%磷酸水(A)-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30℃,在此条件下进行方法学验证及水煎液样品含量测定。给予热毒血瘀模型大鼠熟大黄水煎剂,取其腹主动脉血液检测以获得血液流变学参数,并测定血浆中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及回收率均符合相关要求。熟大黄水煎液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的全血粘度(P<0.05)、血浆粘度(P<0.01)和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P<0.01),TT(P<0.01)和PT(P<0.01)值显著延长,同时TXB2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6-keto-PGF1α水平显著升高(P<0.05),TXB2/6-keto-PGF1α含量比值极显著下降(P<0.01)被纠正趋向正常。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熟大黄水煎液的质量评价与控制。熟大黄能有效改善热毒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PGI2分泌同时减少TXA2的生成,纠正TXB2/6-keto-PGF1α比值失衡,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并恢复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大黄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热毒血瘀证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炒酸枣仁水提液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晓 朱晓钗 +2 位作者 谢莉 朱小芳 蔡宝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5-589,共5页
目的分别建立生、炒酸枣仁水提液的指纹图谱,拟从整体水平表征酸枣仁炒制前后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同时以此指导酸枣仁的炒制工艺优化。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 目的分别建立生、炒酸枣仁水提液的指纹图谱,拟从整体水平表征酸枣仁炒制前后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同时以此指导酸枣仁的炒制工艺优化。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80 nm,分别测定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生、炒酸枣仁水提液的指纹图谱,利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进行相似度比较,同时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种酸枣仁样品分别进行模式识别。结果同时建立了生、炒酸枣仁的水提液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确定了生酸枣仁水提液样品中的10个共有峰和炒酸枣仁水提液样品中的12个共有峰,并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对生、炒酸枣仁加以区分。对比标准图谱,确定在130~150℃的炒制温度范围内,酸枣仁炒制最佳时间为7 min。结论采用指纹图谱结合模式识别的方式能够有效区分生、炒酸枣仁水提液样品,同时为酸枣仁的质量评价与炮制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 指纹图谱 炮制工艺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牛蒡子功能因子及其潜在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严宝飞 朱晓钗 +5 位作者 刘嘉 秦昆明 张宁 杨海军 张景正 曾庆琪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2057-2065,共9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药食同源牛蒡子的功能因子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STRING数据库平...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药食同源牛蒡子的功能因子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STRING数据库平台过滤牛蒡子的有效功能因子及对应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 3.7.0软件建立并分析牛蒡子有效功能因子-作用靶点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平台和Cytoscape 3.7.0软件建立并分析牛蒡子有效功能因子作用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Bioconductor对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牛蒡子8个有效功能因子通过128条通路作用于80个靶点发挥其保健功能。牛蒡子中的新牛蒡素甲、牛蒡子苷、β-谷甾醇、山奈酚、角鲨烯、β-胡萝卜素、β-二氢紫罗兰酮、洋蓟素等有效功能因子可能通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of AGEs,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等通路作用于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2(PTGS2)、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转录因子AP-1(JUN)、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α1-B肾上腺素受体(ADRA1B)、核受体辅激活因子2(NCOA2)等作用靶点发挥其抗氧化、清咽、降糖、降脂等保健功能和抗肿瘤、抗炎、舒张血管平滑肌等药理作用。结论牛蒡子发挥保健功能与药理作用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牛蒡子食用及药用价值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食同源 牛蒡子 潜在作用机制 功能因子 作用靶点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