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七基色纤维的羊毛混色纱全色域配色
1
作者 朱文硕 薛元 +2 位作者 孙显强 薛惊理 金光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0,共10页
如何实现全色域混色纱的制备是毛纺行业一直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根据色相圆颜色模型选择红、黄、绿、青、蓝、品红、灰7种基色作为全色系配色体系,并基于三元耦合叠加混色模式构建全色域网格化混色模型,建立基色纤维混合比例与混合样... 如何实现全色域混色纱的制备是毛纺行业一直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根据色相圆颜色模型选择红、黄、绿、青、蓝、品红、灰7种基色作为全色系配色体系,并基于三元耦合叠加混色模式构建全色域网格化混色模型,建立基色纤维混合比例与混合样颜色值之间的关联。基于该模型中网格点的基色纤维混合比例可规划混色纱的混色配方,经纺纱流程制备全色域混色纱。在此理论指导下,以10%离散梯度构建全色域网格化混色模型,制备了241种混色纱及针织物,并对其呈色进行研究。制备的混色纱织物具有均匀素色的布面效果,且实现了全色域范围内色相、彩度、明度的渐变,其实测色谱的颜色变化规律与映射色谱相同,但整体颜色偏暗。CIE色品图中基色纤维色品点连线形成的色域范围不能包含所有混色纱,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色纱 羊毛纤维 七基色 混色模式 全色域配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称循环渐变色彩设计及其色彩渐变纱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朱文硕 薛元 +2 位作者 徐志武 于健 曾德军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6-124,共9页
针对传统纺纱技术无法精确调控纱线色彩分布规律纺制色彩渐变纱线的技术弊端,提出了在线调控成形纱线色彩渐变的三通道数控纺纱机制并成功纺制了色彩渐变纱。设计了三色彩纤的耦合-叠加混色模式,构建了包含全体混合子样的混合比矩阵、... 针对传统纺纱技术无法精确调控纱线色彩分布规律纺制色彩渐变纱线的技术弊端,提出了在线调控成形纱线色彩渐变的三通道数控纺纱机制并成功纺制了色彩渐变纱。设计了三色彩纤的耦合-叠加混色模式,构建了包含全体混合子样的混合比矩阵、混合色谱矩阵及其混合色谱;基于混合比矩阵规划了行渐变、列渐变和对角渐变等3类渐变路径,并给出了对应的渐变色谱矩阵及其渐变色谱;以青、品红、黄色三基色粗纱为例,设计了三通道数控纺纱工艺并纺制了3类16种色彩渐变纱。结果表明:数字化调控纱线混合比纺制的渐变色纱,其针织物呈现出周期性自然柔和的渐变色彩;纺制的渐变色纱力学性能和外观品质与色纺纱指标接近,但仍有可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循环渐变色 渐变色纱 混色模式 渐变模式 渐变路径 数控纺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引导的电连接器接触件保持力检测系统 被引量:1
3
作者 韩俊文 杨昊博 +2 位作者 周炜博 朱文硕 梁军生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6-60,共5页
针对航空电连接器接触件保持力人工测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会出现误检、漏检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视觉引导的电连接器接触件保持力检测系统。采用视觉系统对航空电连接器进行拍照,对采集到的图片进行图像滤波,阈值处理、圆形拟合... 针对航空电连接器接触件保持力人工测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会出现误检、漏检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视觉引导的电连接器接触件保持力检测系统。采用视觉系统对航空电连接器进行拍照,对采集到的图片进行图像滤波,阈值处理、圆形拟合、边缘检测等处理得到接触件的位置信息和编号。结合QT和OpenCV软件设计,实现了人机交互和检测结果的可视化。分别采用插针和插孔用于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接触件孔位识别坐标与真实坐标距离检测精度优于0.1 mm,编号匹配结果与实际编号一致,可以满足保持力自动化检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电连接器 接触件 机器视觉 轮廓查找 SOBEL算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控三通道转杯纺纱系统构建及纺纱工艺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禹辰 朱文硕 +2 位作者 薛元 陈国方 石焕强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14,共8页
为了加快实现转杯纺纱加工工艺柔性化、加工过程数字化、控制模式智能化的目标,介绍了自主构建和研发的数控三通道转杯纺纱系统的组成及其机械系统、驱动系统和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柔性调控成纱结构参数的机制与方法;运用优选的系... 为了加快实现转杯纺纱加工工艺柔性化、加工过程数字化、控制模式智能化的目标,介绍了自主构建和研发的数控三通道转杯纺纱系统的组成及其机械系统、驱动系统和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柔性调控成纱结构参数的机制与方法;运用优选的系统运行参数与成纱工艺参数进行验证型纺纱试验;对纱线的结构、力学性能和外观质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纤维混合比为0.3∶0.35∶0.35、牵伸倍数为1.15、卷绕罗拉与引纱罗拉的速比为1.01时,混纺纱线的强度为9.53 cN/tex、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为8.76%、4 mm以上毛羽数量为17.5根/(10 m),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条干均匀性,毛羽较少,强力、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和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均达到FZ/T 12001—2015《转杯纺棉本色纱》的二级质量标准。数控三通道转杯纺纱系统不仅能对纱线结构参数进行可控性调控,还能够有效提高成纱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纺纱 转杯纺 自动控制 混色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